林 娟
林娟/福州市倉山小學高級教師(福建福州350001)。
一堂語文課若沒有朗朗的讀書聲則不能算是一堂好課,甚至算不上語文課。但是否只要有讀書聲就可以呢?其實不然。在朗讀過程中落字、添字、顛倒、重復、唱讀等現(xiàn)象屢見不鮮,甚至在公開課上也偶有出現(xiàn)。故讀書之聲須聲聲入耳方算真正的朗讀。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小學各年級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感悟文章、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階段性目標中也指出:從一年級開始,就應(yīng)指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注意培養(yǎng)其朗讀興趣。抓好朗讀教學,特別是抓好低年級的朗讀教學,對學生學好語文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怎樣才能抓好低年級的朗讀訓練呢?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余小有感悟,特此就教于方家。
級教學時,首先就要講清逗號、句號、問號、感嘆號及自然段間停頓時間的長短。一般說來,停頓時可以這樣:句號、感嘆號、問號停兩拍,冒號、分號、引號停一拍半,逗號停一拍,頓號停半拍。同時還要結(jié)合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掌握陳述句、疑問句、感嘆句的不同讀法。在對孩子們進行朗讀訓練時可以嘗試這樣一種方法。讀帶句號的句子時,用平常說話語速即可。讀帶感嘆號的句子時,用驚訝的語氣,同時對一些重要的詞語要予以重讀。如在朗讀“這朵花真美?。 边@一句時,要將重要詞語“美”反復朗讀,再加上教師畫龍點睛的評價,孩子們朗讀的效果定能立竿見影。讀帶問號的句子時,疑問詞要揚起、輕聲,朗讀時抬起下巴,頭部稍微上仰,疑問的語氣就讀出來了。指導孩子們朗讀好這些帶不同標點符號的句子,關(guān)鍵在于平時要結(jié)合閱讀教學多讀多練。
一年級孩子剛開始讀句子時,大部分是一個字一個字地讀,他們不懂把字組成詞,更談不上把句子讀得通順、流利。此時,就得先花點時間教孩子們認識句子的成分。在訓練過程中,要引導學生逐漸掌握理解句意的基本方法——抓主干理解句意。一個句子一般包括兩個部分,開頭部分講的是“誰”或“什么”,接下去的部分講的是“做什么”“怎么樣”。對這兩部分關(guān)系的表達,主要有三個基本句式,即“誰(什么)是誰(什么)”誰(什么)怎么樣”“誰(什么)干什么”,教師需要通過這三個句式引導學生理解句意。在這一過程中,要經(jīng)常讓孩子說一些簡單的句子,如“我是小學生”“花兒開了”“老師在上課”等等,讓孩子明白句子中的“誰”或“什么”是一個詞,這種訓練需要連續(xù)反復。如此反復訓練,孩子們的語感增強了,自然而然就會這樣讀:“我——是——中國人”,而不是“我——是——中——國——人”。
在孩子們知道了句子成分后,就要注意對其進行標點符號及詞語間停頓的朗讀指導。在一句話中,標點符號可以幫助確定停頓和語調(diào),各種標點符號都有自己一定的語法,要教會學生掌握這些技巧。在低年
在教學過程中,指導學生把課文讀得有聲有色之前,先要引領(lǐng)學生走進文本,讓學生讀進去。正如葉圣陶老先生所說的:“設(shè)身處地,激昂處還他個激昂,委婉處還他個委婉?!弊寣W生與作者耳與心謀,不但知道作者說些什么,而且要與作者心靈相通,真正做到“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大家都說,有感情的朗讀是讀出來的,是學生在讀中“悟”出來的。但低年級的孩子對文本的理解不深,感悟句子的能力較低,所以在有感情朗讀指導的過程中,有必要進行一些朗讀技法的指導,如重音、停頓、語調(diào)、語速等。俗話說“無招勝有招”,但要做到“無招”先得“有招”。
在課堂中,老師應(yīng)當做到文本了然心中,抓住文中有特點的句子,創(chuàng)設(shè)情境,讓學生體會情感,達到有感情朗讀的目標。在《三個兒子》一課中,第8自然段里有一句話“一桶水可重啦!”其中“可重啦”是重要詞語,要讀出強烈預期來凸顯提水的困難。接著后面一句話是具體描寫“可重啦”“水直晃蕩”“胳膊都痛了,腰也酸了”,這里“直、都痛、酸”都是重要詞語。如前所述,重要詞語都要重讀,那對“可重啦、直、都痛、酸”這些重要詞語是否都要一一重讀呢?其實不然。著名播音員姚雙喜教授曾講過:一段話在朗讀中只能有一個“制高點”。那么在這一段話中,其“制高點”應(yīng)該是第一句的“可重啦”,后面的幾個重要詞語就必須讀得略輕些。
葉圣陶先生說過:“導者,多方設(shè)想,使學生自求得之?!币馑际钦f,教師指導學生讀書要想方設(shè)法,使學生自己悟出讀的方法、技巧。若老師能堅持教給學生一些朗讀技巧,隨著時間的積累,他們能掌握停頓、輕重、語氣等在朗讀中如何隨著表達的需要而變化,從而提高朗讀的表現(xiàn)力,培養(yǎng)學生朗讀的興趣,進而也能提高學生對文章的理解能力。
1.圖片幫助。課文插圖對理解課文內(nèi)容有幫助,對指導朗讀的作用也是不能忽視的。如《雪地里的小畫家》,我們生活在南方,對于下雪的情景很難想象,若能引領(lǐng)孩子們觀察插圖,把他們帶進潔白的世界,其效果是立竿見影的?!胺孔影琢耍瑯浒琢?,大地也白了?!卑押⒆觽儙肽欠N下雪的情境中,同時通過互動調(diào)動孩子們歡快、高興的情緒,為孩子們營造這樣一種氛圍,則歡快的語言就會脫口而出:“下雪啦!下雪啦!”在這樣的意境中,孩子的朗讀自然而然就是繪聲繪色的。另外,教師還可設(shè)法為學生提供色彩鮮明的圖片,從多側(cè)面展示課文內(nèi)容,為學生提供視覺沖擊,營造情感基礎(chǔ),如此亦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朗讀效果。如在學習人教版二年級《語文(上冊)》《識字1》這一課時,“層林盡染”這個詞較難理解,可以找一些顏色鮮亮的圖片,如遠看的、近觀的,一棵樹的、一片林子的等等,在圖片中展示層層疊疊美麗的樹葉,一下子就能吸引孩子的眼球,如此無聲勝有聲,在驚奇的目光中孩子們就能明白詞語的意思。雖然讀的是詞語,但是其中的韻味卻也十足。
2.音樂幫助。在朗讀過程中適當運用聽覺藝術(shù)渲染氣氛,對激起學生情感共鳴是十分必要的。音樂就是最好的選擇。學生朗讀時,教師根據(jù)課文的思想內(nèi)容配上適當?shù)囊魳?或強烈、或舒緩、或歡快、或低沉,這種聽覺與隨之而來的想象力的相互作用,能增強語言文字的魅力,激發(fā)學生的朗讀情感,引起學生共鳴。如《雪地里的小畫家》,在指導誦讀整篇課文時,配上歡快的音樂,孩子們聽著音樂,非??蓯鄣?、有張力的語言就脫口而出。
在《雷雨》一課的教學中,可以通過多媒體中的圖像、聲音,從表現(xiàn)形式上喚起學生對語言的主動感悟,體會詞語運用的精妙?!皾u漸地,漸漸地,雷聲小了,雨聲也小了”一句中“漸漸地”一詞,學生理解上不難,但是要用朗讀表達出來有一定的難度,學生讀不出雨慢慢變化的感覺。雖然平時有見過雷陣雨,但沒有真正觀察過。若能出示多媒體課件,讓學生認真傾聽,使他們領(lǐng)悟到雨的變化是從大到小,慢慢變化的。繼而讓他們馬上讀句子,孩子的朗讀聲也會如多媒體課件中展示的雨聲那樣,隨著句子由大聲慢慢變小聲,語氣次第減弱,語速次第漸緩。這正是借助了音像讓學生對文本有了直觀的理解,學生們正確的朗讀自然就能噴發(fā)而出。
文章在音樂的渲染下便帶有濃烈的感情色彩,能在學生的腦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時學生也會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從而喜愛朗讀、自覺朗讀、讀出感情,從中受到藝術(shù)的熏陶。
3.動畫幫助。學生學習的每篇文章都是靜止的,即使配上優(yōu)美的圖畫也依然是靜止的,這樣讓學生憑空想象是有一定難度的,讀出相應(yīng)的語氣就更難了。在《雪地里的小畫家》中,“幾步就成一幅畫”較難理解,“怎樣畫,用什么來畫”是難點。若能制作課件,讓文中的插圖動起來,演示小雞、小狗、小鴨、小馬畫畫的過程,這樣答案一目了然。小動物們用腳畫畫,雪地是畫紙,腳印就是它們畫的畫。小動物們可愛的形象直觀地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朗讀效果自然是水到渠成。
葉圣陶先生曾諄諄告誡:語文課以讀書為目的,老師若引導學生善于讀,則功莫大焉。因此,作為語文老師應(yīng)該重視朗讀。俗語說得好: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實踐證明,讓孩子喜歡朗讀,讓孩子讀出自己的感受,這樣的語文課堂就已經(jīng)成功了一半。因此,作為語文老師,我們應(yīng)該要讓孩子們“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最后才能“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