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非
?
同聲傳譯順句驅(qū)動原則下的歸化策略
高非
摘要:本文通過具體的同傳例句,探討同聲傳譯中順句驅(qū)動原則下的歸化策略的使用,以期翻譯出地道的、符合語言習慣的目標語。
關鍵詞:同聲傳譯;順句驅(qū)動;歸化
高非/重慶郵電大學外語學院講師(重慶400065)。
英語文化中重視個人的作用,所以句子常用人稱作主語。而漢語習慣用事或物做主語,且習慣后置。這樣的文化意識差異導致中文的主語往往后移,而英文的主語習慣前移。在漢譯英同聲傳譯中,應該盡量找到發(fā)出動作的人或組織的意群,并讓其做主語。
例1:我們救援工作的效率可以更好一些。
[譯文1] The efficiency of our rescue work could have been better.
[譯文2] We could have been more efficient in our rescue efforts.
例1中源語中的主語是“效率”,前面“我們救援工作的”是對主語“效率”的修飾,在同聲傳譯[譯文1]中,譯員要聽到“效率”這個詞才能獲取主語,開始翻譯;但在[譯文2]中,把源語的“效率”換成了動作發(fā)出者“We”,譯員聽取到“我們”時,就可以開始翻譯,減少了源語和譯語之間的時差,同時也符合英語國家的文化習慣和英語的語言習慣,實現(xiàn)了順句驅(qū)動原則下的歸化。
例2:日本侵華戰(zhàn)爭給很多中國人帶來了深重的災難。
[譯文1]The Japanese aggressive war against China brought many Chinese untold sufferings.
[譯文2]Japan launched aggressive war against China which brought many Chinese untold sufferings.
例2中源語中的主語是“戰(zhàn)爭”,前面“日本侵華”是對主語“戰(zhàn)爭”的修飾,在同聲傳譯[譯文1]中,譯員要聽到“戰(zhàn)爭”這個詞才能獲取主語,開始翻譯;但在[譯文2]中,把源語的“戰(zhàn)爭”換成了動作發(fā)出者“Japan”,譯員聽到“日本”時,就可以翻譯,減少了源語和譯語之間的時差,更能體現(xiàn)發(fā)言者的思想情感,同時也符合英語國家的文化習慣和英語的語言習慣,實現(xiàn)了順句驅(qū)動原則下的歸化。
中國文化不崇尚個人主義,語言中常避免個人的作用,句子時常沒有主語也可以完整地表達意思。而英語文化推崇個人主義,言語中肯定個人,句子中不可缺少主語。同時,英語的“法制”使句子結構成分必須完整。在漢譯英時,如果源語沒有主語,譯語中應該根據(jù)語意添加主語,或把源語的一部分變成名詞做主語。
例3:推進人力資源能力建設,要提高國民健康水平。
[譯文1] To develop human recourses management we must improve the health of the population.
[譯文2]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depends on the improved health of the population.
例3源語中沒有主語,前后是因果關系,即提高國民健康水平才能推進人力資源能力建設。[譯文1按順句驅(qū)動的原則,聽取到“推進”就開始譯,到后半句加了主語“we”。雖然語法上沒有大問題,但英語一般不將“to”表示目的放在句首。源語沒有“我們”的意思,加的“we”這個主語可能造成意思的偏差。[譯文2同樣按順句驅(qū)動的原則,聽取到“人力資源”開始譯,將“推進”這個源語的動詞轉(zhuǎn)換成譯語的名詞“development”,并用“depends on”來處理分句間的因果關系,可謂是既遵守了順句驅(qū)動原則,又使譯文歸化為用名詞短語和邏輯結構明確的目標語。
英語是“法制”語言,不同結構組合表達不同意思,長句居多。漢語是“人治”語言,句子結構松散,句式靈活,常用短語或短句表達意思。英語句子中主句常起到過渡作用,有語法功能,但沒有真正的意思,真正的意思是后面的定語從句。在英翻中時,可以用短語或短句處理。
例4:He is a man who wants to be in charge.
[譯文1]他是一個想掌權的人。
[譯文2]他這個人,喜歡掌權。
例4中的句子主干“He is a man”只起到語法上的過渡作用,真正的意思在后半句的定語從句中“who wants to be in charge”。[譯文1]看似沒有問題,在筆譯中也經(jīng)常這樣翻譯,但同傳中譯員要等到整句話結束才能開口譯,拉大了源語與譯語的時間差。[譯文2]只要聽到“who”就可以開始譯,而且用了兩個短句,更符合中文的語言習慣。
例5:The Congress wants a plan that will make the working class victims.
[譯文1]國會想搞個計劃,這個計劃只能使工薪階級受害。
[譯文2]國會想搞的這個計劃,只能使工薪階級受害。
例5中的句子主干是“The Congress wants a plan”只起到過渡作用,真正的意思在后半句的定語從句中“that will make the working class victims”。[譯文1]意思已經(jīng)表達清楚,但不符合同傳中“經(jīng)濟”的原則,后半句出現(xiàn)了“這個計劃”指代的重復。[譯文2]只要聽到“that”就可以開始譯,而且把主語換成了“計劃”,避免了后面的重復,更符合中文主語后移的語言習慣,同時實現(xiàn)了順句驅(qū)動原則下的歸化。
反過來,在中翻英時,英文可以加上主語的過渡形式,用定語從句翻譯句子主語的意思。
例6:加拿大的提案,我們還沒有時間研究。
[譯文1] We did not have time to study Canadian’s proposal yet.
[譯文2] Canadian’s proposal is the document that we did not have time to study yet.
例6中是把賓語“提案”提前,而把主語“我們”放到后半句。[譯文1]語法正確,意思清楚,但不符合同傳中順句驅(qū)動的原則,譯員要等整句話說完,才開始譯。[譯文2]只要聽到“加拿大”就可以開始譯,加上起到過渡作用的“is the document”,后面就自然加上定語從句,原句主語“我們”就變成從句的主語,這符合英文用從句的語言習慣和順句驅(qū)動的“經(jīng)濟”原則。
中文是意合的語言,短語多且多用動詞,一個簡單句可能有多個謂語動詞。英文是形合的語言,結構詞多且多用名次短語,一個簡單句一般僅有一個謂語動詞。在中翻英時,按照同傳順句驅(qū)動原則,當譯員聽到句子第二個動詞時可以轉(zhuǎn)化成名詞或介詞短語,這樣歸化的策略使譯語更符合其語言習慣。
例7:法國投票支持了安理會反恐主義的所有決議。
[譯文1] France voted and supported the anti-terrorist resolution of the UN Security Council.
[譯文2] France voted for the anti-terrorist resolution of the UN Security Council.
例7中謂語動詞是兩個:“投票”和“支持”。[譯文1]也用了兩個對應的動詞“voted”和“supported”,意思已經(jīng)表達清楚,但不符英語“一個單句只用一個謂語動詞”的語言習慣。[譯文2]使用介詞“for”表達了“支持”的意思,減少了動詞的使用,符合英語的語言習慣,實現(xiàn)了順句驅(qū)動原則下的歸化。
例8:主席先生,我謹代表我國代表團,祝賀您當選為本次會議主席。
[譯文1] Mr. President, on behalf of my delegation, I want to congratulate you to be elected to the Chairman of this conference.
[譯文2] Mr. President, on behalf of my delegation, I want to congratulate you on your election of the Chairman of this conference.
例8中謂語動詞有“代表”、“祝賀”和“當選”。[譯文1]和[譯文2]都把“代表”用了介詞短語“on behalf of”,“祝賀”都用了“want to congratulate”,符合英語的語言習慣。[譯文1]中“支持”的意思使用了“to do”結構的被動語態(tài)“to be elected”,意思上可能被誤解為將要當選,語法上連續(xù)兩個不定式也有誤。[譯文2]把“當選”處理成為了名詞,減少了動詞的使用,符合英語的語言習慣。
本文通過同傳例句分析了同聲傳譯中順句驅(qū)動原則下的歸化策略的使用。從中得出,雖然英漢文化和語言差異甚遠,為同聲傳譯造成了巨大障礙,但正確地運用順句驅(qū)動原則,使用翻譯中歸化策略,可以最經(jīng)濟、最地道地譯出目標語。在需要信息即時被轉(zhuǎn)化、接受和理解的情況下,使聽眾能夠接收到符合本國文化和語言習慣的譯語。順句驅(qū)動歷來被看作同聲傳譯的基本原則,但這種方法如何與口譯相關的理論或研究成果相結合還有待探索。
參考文獻:
[1]王力.中國語法理論[L].王力文集第一卷,山東教育出版社,1984:35.
[2]楊承淑.從“經(jīng)濟性原則”探討“順譯”的運用[J].中國翻譯,2002,1:29-34.
[3]楊自儉.也談歸化與異化[J].中國翻譯,2002,6.
[4]張維為.英漢同聲傳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9,8:41.
[5]Chomsky N. The Minimalist Progran [M]. Cambridge: The MIT Press,1995.
[6]Goldman-Eisler, F. Segmentation of input in simultaneous traslation [J].Psycholinguistic Research,1 (2). New York: Plenum,1972.
[7]Gile D. 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 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1995.
[8]Venuti L.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 a history of translation, London: Routledge, 1995.
[9]Seleskovitch,D.Interpreting for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s[M].Washington D.C.:Pen & Booth,1978.
責任編輯:苑莉
文章編號:1671-6531(2015)06-0045-02
文獻標識碼:A
中圖分類號:H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