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浩東
鄭浩東/蘭州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在讀碩士(甘肅蘭州730000)。
從表面看,《無能子》主要是對圣人進行批判,其實作者的批判重點在于君主。在《無能子》中,作者對圣人和君主的解釋都為“繁其智慮者”,可見在作者看來二者的區(qū)別不是很大,我們可以認為對圣人的批判就是對君主的批判,這應該沒有太大的問題。《無能子》對君主的批判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展開。
首先,《無能子》認為世間萬物都是自然形成的,并沒有超自然的能力存在,更不存在像西方一樣的上帝創(chuàng)造萬物?!稛o能子》開篇道:“天地未分,混沌一炁。一炁充溢,分為二儀。有清濁焉,有輕重焉,輕清者上為陽為天,重濁者下為陰為地矣,天則剛健而動,地則柔順而靜,炁之自然也。”天地二者都是由“炁”構成,“炁”分為輕清之“炁”和重濁之“炁”,此處的“炁”同“氣”相同,是構成天地的基本物質。作者又認為,天地萬物包括人、鳥、獸、魚、蟲的生長都是自然形成的,都是非神秘力量創(chuàng)造的:“天地既位,陰陽氣交,于是裸蟲、鱗蟲、毛蟲、羽蟲、甲蟲生焉。”萬物都是自然而然產(chǎn)生發(fā)展的,都是自然的產(chǎn)物,此處“裸蟲”的“裸”同“倮”相同,指凡是沒有羽毛鱗甲的動物。另據(jù)《大戴禮記》載“倮蟲之精者曰圣人”,可見裸蟲包括人和其他動物。《無能子》站在自然的角度認為人也是“裸蟲”之一,強調了人與動物的產(chǎn)生來源是一致的,因為他們都來自于“陰陽氣交”,都是自然的產(chǎn)物。作者還強調了天地都是沒有感情的,萬物的產(chǎn)生只是自然而然的表現(xiàn)。“裸蟲”與“人”雖然來源相同但還有區(qū)別,區(qū)別在于“智慮”,如,“裸蟲中繁其智慮者,其名曰人”。但作者對“智慮”是持批判態(tài)度的,因為《無能子》開篇就是《圣過》篇,對圣人的過錯提出批判,可見作者對圣人的出現(xiàn)也是反對的,因為圣人是人中 “繁其智慮者”。有學者認為《無能子》這種抹殺人與動物之區(qū)別的做法是不懂常識甚至是愚昧無知的,甚至是反智的表現(xiàn)。是否反智、倒退暫且不論,但《無能子》批判了人對自我的過度認可和高高在上的一種認識。誰都不能否認人生于自然的事實,包括圣人、君主都是如此,依此類推,萬物應該是平等相處的,何必要分高低貴賤呢?正如蕭公權先生所言,“《無能子》引申其論,而立萬類平等之意,以破傳統(tǒng)思想中‘認為萬物之靈’之陳說”,萬物平等之思想呼之欲出,這也為作者批判君主等級社會和倫理綱常埋下了伏筆。
其次,《無能子》動搖了君權神授的理論根基。中國古代,自秦始皇統(tǒng)一就建立了君主集權制度,君主處于整個社會的最頂層。漢代董仲舒提出“天人感應”之說,被君主用來神化自己的權威,進而宣揚君權神授,欲證明其權力來源的合法性,皇權被神化,君主則變成了上天的代言人成為“天子”?!稛o能子》則認為君主來源于普通人之中:“繁其智慮者,又於其中擇一以統(tǒng)眾,名一為君,名眾為臣?!本⒉皇鞘裁刺熘?,更不是什么上天、天神的代言人,只不過是人中的“繁其智慮”者罷了。看似簡單的一句話,卻極大地降低了君主的神圣性和權威性,君主也是人,和普通老百姓沒有什么區(qū)別,其權威只是自己宣揚標榜上去的罷了,都是虛假騙人愚弄大眾的,更不是什么上天賦予他權力。作者從另一個側面對中國古代神化君主的各種異象思想進行了批判,以此推翻了作為上天代言人的君主的合法地位。
作者從自然主義角度對圣人、君主的來源進行批判之后,又對“圣人”的過錯進行了揭露和批判。
首先,《無能子》倡導自然的生活,向往“無男女夫婦之別、父子兄弟之序。夏巢冬穴,無宮室之制;茹毛飲血,無百谷之食。生自馳,死自仆,無奪害之心,無瘞藏之事,任其自然,遂其天真,無所司牧,濛濛淳淳”。是什么使這樣的社會消失了?是圣人的過錯。劉澤華先生認為《無能子》批判圣人的三個過錯:“一是以‘強名’區(qū)別萬物……二是宣揚綱常名教……三是嚴酷統(tǒng)治天下。”《無能子》通過對圣人三個過錯的批判,把矛頭對準了專制君主,認為人與蟲本來是沒有區(qū)別的,而是“吾強名之曰人,人蟲乃分”以及“以法限鱗毛羽甲諸蟲”是圣人硬給加上去的,以此打破人類社會和自然界的平等。對人類社會圣人又強行確立“夫婦之別,父子兄弟之序”,打破了人與人之間的平等。接下來又“繁其智慮者,又於其中擇一以統(tǒng)眾,名一為君,名眾為臣。一可役眾,眾不得凌一。於是有君臣之分、尊卑之節(jié)”。打破了“無尊無卑”的社會,設立了可以以一役眾,眾不得凌一的君主制度,于是有了“君臣之分,尊卑之節(jié),尊者隆,眾者同”。確定了高高在上的君主的權威,使普天之下的人們受制于君主一人。對功名富貴的批判也是一針見血:“自古帝王與公侯卿大夫之號,皆圣人強名以等差貴賤,而誘愚人爾……夫強名者眾人皆能為之,我茍悅此,當自強名曰公侯卿大夫可矣。何須子之強名哉?子必曰官爵者,以其富貴其身也。官爵實強名也,自我則有富貴之實,不自我則富貴何有哉?”所謂的官爵都是圣人強名所致,揭穿了他們用來愚弄百姓統(tǒng)治天下的手段。
其次,是對圣人宣揚的綱常名教的批判,認為圣人企圖借此來愚弄人心,離間世人。《無能子》直接攻擊父子兄弟之倫理:“古今之人,謂其所親者血屬,于是情有所專焉。聚則相歡,離則相思,病則相憂,死則相哭。夫天下之人,與我所親,手足腹背,耳目口鼻,頭頸眉發(fā),一也。何分別乎彼我哉?所以彼我者,必名字爾……誰謂所親耶?誰謂天下之人耶?取于名字強為者也?!庇H疏血緣是中國傳統(tǒng)社會的基本倫理認識,如父父子子,君君臣臣,三綱五常等,這一切的基礎倫理認識就是情感。《無能子》對人的情感進行批判,從根本上否定了君主制度,進而對孝慈觀念展開批判:“夫無所孝慈者,孝慈天下,有所孝慈者,孝慈一家。一家之孝慈未弊,則以情相苦,而孝慈反為累矣。弊則偽,偽則父子兄弟將有嫌怨矣?!笔ト藦娬{血親關系和父慈子孝,有非常具體的針對性,這就使得人們對人有了親疏之別,不能平等對待,同時,孝慈觀念還會使人受累,人心變得虛偽,如漢代的秀才不知書,孝廉之人父別居的情況出現(xiàn),不但沒有很好地引導人,反而造就了很多偽君子。所以《無能子》認為真正有智慧的人是不會做到情有所專的。父子關系是家庭倫理問題,將其放大就是君臣關系,《無能子》借此來批判君臣之分其用意自然明了。如蕭公權先生所論:“父子兄弟之關系以自然之情感為根據(jù),《無能子》竟欲一舉而摧毀之,則君臣之關系既未必有情感之基礎,更不能免其襲擊。蓋《無能子》不直接否認君臣之倫理,而對君主本身加以輕蔑侮辱,使君主之尊嚴受重大之傷害?!?/p>
再次,是對圣人嚴酷統(tǒng)治的批判。社會有了等級分化,人有了高低貴賤之區(qū)別,繼而出現(xiàn)“賤慕貴,貧慕富,而人之爭心生焉……爭則奪,奪則亂”。人們追逐名利財富,社會才會出現(xiàn)動亂和不安,圣人立忠信仁義之教來拘束人們,這些又使得人們產(chǎn)生了榮辱是非之心,進而“人情繁而怠,怠而詐,詐則益亂”。在道德說教失效的情況下,圣人則“不得已乃設刑法與兵乃制之,小則刑之,大則兵之”。犯了小錯則受刑罰處分,大錯則動用武力鎮(zhèn)壓。這樣就導致了 “縲紲桎梏鞭笞流竄之罪充於國,戈鋌弓矢之伐充於天下,覆家亡國之禍綿綿不絕,生民困貧夭折之苦漫漫不止”。這些都是圣人的過錯,致使國家毀滅,百姓生靈涂炭,“強為仁義禮樂以傾其真,強行刑法征伐以殘其生,俾逐期末而忘其本,紛其情而伐其命,迷迷相死,古今不復”。圣人所創(chuàng)立的這些制度給人類社會帶來了無盡的災難,也使人類離作者理想中的那種萬物平等順應自然的生活越來越遠。
總之,《無能子》通過以上兩個方面來批判圣人,進而批判君主,認為君主和普通人是一樣的,其權威的來源是不合理的,同時,對他們愚弄百姓的手段一一給予揭露,指出君主是社會的萬惡之源,其建立的法度、倡導的倫理,從短期看可能對社會發(fā)展有一定的效果,然而從長遠看,卻給人們帶來了傷害和災難。
[1]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M].新星出版社,2005.
[2]劉澤華.中國古代政治思想史[M].南開大學出版社,2001.
[3]王明.《無能子》校注[M].中華書局,1981:2.
[4]劉澤華.中國古代政治思想史[M].南開大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