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麗亞
(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文化傳媒學院,長春130052)
微媒體對大學生核心價值觀構建的影響及策略
姚麗亞
(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文化傳媒學院,長春130052)
伴隨微媒體技術革新和傳播方式的演進,如何充分運用微媒體傳播特點,對大學生進行核心價值觀構建,成為當前教育工作者亟待解決的問題,也極具現(xiàn)實意義。本文首先肯定了微媒體在大學生心理發(fā)展上的積極作用,進一步分析微媒體傳播上存在的負向能量,繼而提出當下利用微媒體對大學生核心價值觀進行構建的相關策略。
微媒體;大學生;核心價值觀;影響策略
隨著信息革命的不斷發(fā)展和深入,信息技術更新周期不斷縮短,所發(fā)揮的效能不斷增加。從美國的Whatsapp到韓國的KaKao Talk、日本的Line,再到中國的微博、微信等,信息技術的飛速發(fā)展直接對人們的生產(chǎn)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交方式產(chǎn)生巨大而深刻的影響,給使用者帶來全新的生存體驗。2015年2月3日中國互聯(lián)網(wǎng)絡信息中心在京發(fā)布第35次《中國互聯(lián)網(wǎng)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報告顯示,截止到2014年12月,我國網(wǎng)民規(guī)模達6.49億,互聯(lián)網(wǎng)普及率為47.9%。其中,我國手機網(wǎng)民規(guī)模達5.57億,較2013年年底增加5 672萬人。網(wǎng)民中使用手機上網(wǎng)人群占比由2013年的81.0%提升至85.8%。手機端即時通信使用保持穩(wěn)步增長趨勢,使用率為91.2%。由此可見,在當前中國以微博、微信、微視頻等為代表的微媒體,其影響人群之眾,浸染力之巨。
在我國5.57億的手機網(wǎng)民中,人數(shù)接近3 000萬的在校大學生是最活躍的微媒體用戶群體之一。微媒體環(huán)改變著大學生的生存環(huán)境、教育環(huán)境,影響著大學生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的形成以及思維方式的養(yǎng)成。在給大學生群體提供前所未有的多樣化審視視角和展示平臺的同時,微媒體也在積極建構當代大學生核心價值觀,并伴生了各種各樣的危機。因此,在當前微媒體高度普及的時代,發(fā)掘新媒體對大學生核心價值觀培育的現(xiàn)實價值,積極應對微媒體對大學生核心價值觀構建帶來的機遇和挑戰(zhàn),顯得必要而迫切。
有關于微媒體的定義,國內學者眾說紛紜。一種說法認為微媒體就是新媒體,而這個新媒體包括網(wǎng)絡媒體和移動媒體,它是相對于傳統(tǒng)媒體而言的;另一種說法是將微媒體看做由許多獨立的發(fā)布點構成的網(wǎng)絡傳播結構;還有說法認為所謂的微媒體就是一種新型的媒體形式。
作者以為,微媒體是指構建在特定信息技術基礎上,使用者通過一定的表現(xiàn)形式,如微博、微信等,以實現(xiàn)發(fā)布或者共享信息的新型網(wǎng)絡傳播平臺及其媒介樣式?,F(xiàn)今流行的微媒體工具主要表現(xiàn)為微博、微信、微視頻、微電影、微電臺、微社區(qū)等具體載體。微媒體既是一個社交平臺,以微博、微信等形式存在;又是一種傳播載體或者文化形式,比如制作的微電影、微視頻等。微電影或者微視頻可以通過微博、微信來分享和擴散。微媒體的這種特定的存在形式和傳播的方式比較契合大學生群體的心理特性,完全迎合了他們對生活和學習的需要,因此廣受青睞,越來越成為其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且無法代替的工具。
(一)獲取信息的及時、開放,激活了大學生的求知欲望,使其自身達到“文化增值”
說到微媒體的特征,最突出的便是即時與開放。微媒體的“指尖傳播”讓信息發(fā)布速度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充分發(fā)揮了媒體傳遞信息的功能,達到了“足不出戶而知天下”,使“地球村”的概念更為深入人心。微媒體傳遞消息的及時性,是廣播、電視、報紙這樣的媒體望塵莫及的。在微媒體的世界,大學生群體只要有wifi,有手機終端,就可以廣泛地了解世界、獲取知識、開拓視野;在微媒體的世界,大學生摒棄了對知識權威的從眾心理,提升了自身素質,激活了求知欲望,使自身達到“文化增值”。而大學生在微媒體上的求知、探索,所耗費的時間、金錢、精力成本之低,也是其他媒介形式無法企及的。
(二)低端的信息發(fā)布門檻,激發(fā)了大學生的參與意識,使其樂于成為信息的制造和分享者
微媒體的盛行,使發(fā)布信息成為簡單而易操作的事情,使普通人脫離了被動的信息接受者的地位,借助微媒體轉而成為信息的傳遞者,可謂信息傳播方式上的一次革命。通過微媒體平臺,大學生群體不需要學習復雜的計算機語言知識,只要會打字就可以自如地通過評論、轉發(fā)、轉載、復制、粘貼這些手段,使信息能夠被更多的人“發(fā)現(xiàn)”、關注,進而傳播。微媒體低端的信息發(fā)布門檻,激發(fā)了大學生的參與意識,使其樂于成為信息的制造和分享者。
(三)廣泛的交互性,激觸了大學生的話語權,使其熱衷掙脫束縛自由發(fā)聲
作為一個新型的互動交流平臺、輿論中心,微媒體將每一個使用者都構建為一個信息源。在這個平臺之上,使用者既是一個傳播者,又是一個接受者,既傳播信息,又接受信息,與其他使用者形成交互性,實現(xiàn)了傳受一體化,極大地增強了使用者在獲知真實信息、自由表達觀點以及參與信息生產(chǎn)時的自主性和靈活性,從而在一定程度上使使用者擁有了均等的表達權。而大學生群體正處急需社會認同的心理階段,主要表現(xiàn)為情感上需要他人的關注,自我價值感比較強烈。微媒體為大學生群體表達觀點、意見提供一個非常好的平臺,他們藉此與師友、親屬等社會關系群體共享信息、觀點,自身在這一過程中獲得極大的存在感與滿足感。因此,熱衷于掙脫束縛自由發(fā)聲的大學生群體在微媒體這個媒介上積極主動地生產(chǎn)信息、共享信息、提升信息。
微媒體使傳播方式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因形式豐富、互動性強、渠道廣泛、覆蓋率高、精準到達、性價比高、推廣方便,微媒體在現(xiàn)代傳媒產(chǎn)業(yè)中位置舉足輕重。但是,微媒體欣欣向榮的同時也帶來輿情危機,包括信息垃圾和政治垃圾。由于缺乏信息的“把關人”,這些信息垃圾和政治垃圾被不斷地發(fā)布、復制、轉摘,對于尚缺乏一定的辨識能力的大學生來說,這樣的負面信息必然會帶來負面的能量。
(一)碎片化的信息傳播導致信息失真
微媒體傳播的信息往往很簡短,使信息傳播更為便利和快捷。以微博為例,每條限制在140字之內。但是,因為內容過于簡短,就可能導致無法清楚完整地敘事。對接受者來說,看到的可能會是一個內容支離、陳述片面的“事實”,從而產(chǎn)生信息的誤解。
另外,由于微媒體平臺上信息發(fā)布的低門檻,導致使用者發(fā)布的任何一條信息都可能被其他使用者篡改,使信息被人為分解。那么此時新的信息接受者接收到的就是失真的信息。
(二)為博眼球導致虛假信息泛濫
通過微媒體傳播謠言、虛假信息的危害是不言而喻的。微媒體使謠言散播更快,不良信息隨意變換“新包裝”又拋頭露面,假消息層出不窮。究其原因,微媒體時代人人都想通過網(wǎng)絡去拓寬自己的朋友圈,獲得更多的關注。因此,大多數(shù)人接收到一則信息的時候,首先考慮的不是真假或者來源,而是趕緊第一時間轉發(fā)。比如,微信朋友圈中不時出現(xiàn)的“幫忙擴散”“急轉”“尋人”之類的求助信息,許多人出于愛心,看到之后都會順手轉發(fā)??墒牵D發(fā)之后,卻經(jīng)常發(fā)現(xiàn)其中不少是虛假信息。這種類型的虛假信息,不但污染了網(wǎng)絡環(huán)境,而且傷害了人們的愛心,使一些真實的求助信息也受到質疑、被人忽略。而那些看上去“權威、有顛覆性、能喚起共鳴”的帖子總能在朋友圈煽動用戶情緒、迅速傳播,若是謠言的話,就可以成功做到“混淆視聽”。
(三)全民圍觀下“看客”心理滋生
微媒體促進社會監(jiān)督的同時,也使看客文化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有了新的表現(xiàn)形式。我們不用再于街頭巷口品頭論足,只需輕輕點擊手機屏幕,就能看到其他人正在關注的東西,就能隨時隨地地圍觀,就能跟上輿論的腳步,跟上時代的潮流。我們離這個世界更近了,但我們也不能忽視隨之而來的問題。同時,網(wǎng)路資訊易復制,傳播快,資訊傳播的成本大大降低,“圍觀”愈來愈容易,也愈來愈肆意。圍觀文化的盛行,也許帶來的是整個民族價值觀體系的崩塌。
微媒體為大學生群體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多樣化審視視角和展示平臺,正逐漸成為影響和培育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的新載體。不可否認,微媒體這把雙刃劍,一面帶來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良好契機,同時又在政治和思想上引發(fā)危機,使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面臨嚴峻的挑戰(zhàn)。
(一)積極影響
1.大學生信息取向呈現(xiàn)明顯的發(fā)散性,價值觀念多元化
微媒體平臺的出現(xiàn),提供給大學生前所未有的多樣化視角,由于其承載信息價值觀的多元化,導致大學生的價值選擇也呈現(xiàn)出多元化的特點。
2.大學生價值主體意識增強,價值理性開始顯現(xiàn)
在微媒體時代,大學生群體自由選擇發(fā)聲的媒介,展現(xiàn)個性;與他人交流信息、交換意見,獲得認同;按照價值觀選擇“圈子”,找到價值歸屬感。大學生自信息不斷提升,價值主體意識持續(xù)增強,價值理性開始顯現(xiàn)。
3.大學生平等參與,人生價值實現(xiàn)最大化
微媒體最大的特點是平等交流、高效互動。其改變了傳統(tǒng)媒體的那種我說你聽的單向傳播思維,使用者之間進行的是一種平等的交流互動。在微媒體環(huán)境下,任何一個大學生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生產(chǎn)、發(fā)布經(jīng)驗、生活信息,大學生參與熱情極大提高,參與方式多樣;在微媒體環(huán)境下,信息的傳播不受身份、地位、距離的影響,任何一個大學生都能成為傳播的主宰者,掌握傳播的主導權;在微媒體環(huán)境下,大學生使用群體在與其他使用群體的平等交流、高效互動中,實現(xiàn)自身的價值提升,在虛擬的人際傳播中演繹自己的精彩。
(二)消極影響
1.價值觀念易受腐朽思想侵蝕
微媒體以創(chuàng)新的技術和手段占據(jù)當前信息傳播的制高點,也由此導致信息傳播的不可預控,包括傳播內容的多元、方式的多樣以及受眾不可預見的接受度。也就意味著,在微媒體環(huán)境下,對價值、理念、觀點的傳播的監(jiān)管存在不可控性。在信息傳播主體廣泛的背景下,大學生自由參與所謂的“平等交流”中,不排除有些別有用心的信息發(fā)布者借以散播背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價值理念。而正處于價值觀塑造時期的大學生,如果不能夠理性判斷,就很可能盲目追隨,在各種各樣腐朽落后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和社會思潮的沖擊下,失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陣地,最終導致其價值觀的偏離和行為失范。
2.消解權威導致價值扭曲
在開放的、虛擬的微媒體平臺上,任何一個使用者都有權利散布個人的言論、觀點,自成一說,在這里人人都有自由話語權,并不存在絕對的權威。但是,恰恰是由于在微媒體這個世界沒有話語權威,反而導致一些人價值的扭曲、價值取向的散亂。在微媒體上,有些使用者肆無忌憚地挑戰(zhàn)社會權威,從而產(chǎn)生大量不負責任的謾罵、發(fā)布虛假信息等道德失范行為,而其中不乏不明就里的大學生群體推波助瀾,進一步助長不良信息的傳播。喪失價值權威的大學生更易心生浮躁,不利于個人的發(fā)展和進步。
3.弱化理性思考能力的形成
微媒體環(huán)境下,使用者可以根據(jù)喜好自由選擇信息,隨時、隨地、以多種方式發(fā)布。在信息的接收、閱讀過程中,自由選擇導致信息的不連貫、片段性,進而使得使用者不能獲取整篇閱讀帶來的系統(tǒng)性、整體性的信息,失卻了篇章原來所具有的豐富性、深刻性、條理性。這種自由擇取的閱讀方式,很難令大學生對主導價值觀等理論問題的深度思考,不利于其理性思考能力的形成。
如何發(fā)掘微媒體對大學生核心價值觀培育的現(xiàn)實價值,抓住機遇接受挑戰(zhàn),成為當前大學生核心價值觀構建的重要課題。
(一)利用微媒體豐富的載體和方法,以喜聞樂見的形式傳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
微媒體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宣傳帶來最廣泛的渠道和更加多樣化的方式。在微媒體環(huán)境下,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當充分利用微媒體平臺的互動交流作用,深入了解學生思想的走向和動態(tài)。而在交流形式上,則應充分利用微媒體豐富的載體和方法,避免死板、僵化、單一。比如在構建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的過程中,以微博、微信、為電影、微視頻等方式,全面、多維同時充滿個性地傳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這些喜聞樂見、樂意接受、圖文并茂的方式,對大學生充滿了吸引力,能夠引導其積極、主動、愉悅地把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科學內涵和精神實質。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插上翅膀,影響范圍更廣、強度更大。
(二)加強大學生微媒體素養(yǎng)教育,積極塑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應引導大學生在使用微媒體的過程中,注重自身微媒體素養(yǎng)的提高。要理性面對,不能隨心所欲,逐漸提升自身的認知能力、判斷能力。在對微媒體信息的辨別中有所取舍,避免盲目崇拜、偏聽偏信;加強自我約束,培養(yǎng)慎獨精神,避免不計后果地散播不負責任的言論、消息,不信謠、不傳謠;內心始終灌注責任意識,維護微媒體所傳播信息的真實性,為自己所發(fā)布、分享的內容負責任。
(三)重視微媒體道德體系的建立,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一直以來,各高校都把在大學生中開展核心價值觀教育當作重中之重。并且多年實踐下來,已然形成了良好的構建運作機制。但是,隨著微媒體時代的到來,在微媒體背景下,傳統(tǒng)道德教育受到挑戰(zhàn),對于大學生的思想和行為,引領作用日漸式微。因此,當前高校構建大學生核心價值觀中,急需一套適應微媒體環(huán)境下的、合乎網(wǎng)絡道德教育內在要求的新的制度體系。微媒體運營者要樹立責任意識,顧大局、識大體,積極倡導社會主流意識形態(tài)。身處大學生核心價值觀培育前線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有意識地在社會爆發(fā)熱點問題時,對大學生加以引導,對重大消息及時反映,完善應對機制,在高校中積極傳播社會和校園中的“正能量”,以推動大學生核心價值觀構建。
縱觀新媒體的發(fā)展,在為大學生拓寬視野、豐富自身、提高判斷能力的同時,其多元的價值沖擊導致部分大學生價值觀偏離正軌,影響了大學生建構正確的核心價值觀。在高校大學生核心價值觀培育過程中,必須避開微媒體這把“雙刃劍”的不利因素,以新媒體的特點和規(guī)律為方向,探索其為大學生價值觀構建所能起到的積極作用,消解消極影響,從而幫助大學生牢固樹立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1] 單曉紅.媒介素養(yǎng)引論[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8年:142.
[2] 李璐.“微媒體時代”的輿情危機與應對策略[J].山東省農業(yè)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3(4):87-88.
[3] 折江虹.從微博與微信的異同看社交微媒體走向[J].新聞世界,2014(7):193-194.
[4] 周先進,鄒麗.新媒體視域下的高校思想文化建設問題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2):109-113.
[5] 錢文彬.新媒體對大學生價值取向的影響及對策[J].新聞界,2010(3):83-71.
[6] 黃建榕,馮小寧.新媒體技術與高校德育發(fā)展關系研究[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2010(3):155-156.
M icromedia's effects on the college students'construction of core values and the strategies
YAO Li-ya
(Jilin Engineering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52,China)
With the progress ofmicromedia's innovation and mode of transmission,it is very urgent and significant for the educators about how to construct the college students'core values by taking the advantage ofmicromedia' s features.The paper ensures the positive effects ofmicromedia on the college students'psychological growth and also analyzes the negative effects about its transmission.It then presents strategy of building core values of college students by micromedia.
micromedia;college students;core values;effects;strategy
G641
A
1009-8976(2015)03-0130-04
10.3969/j.issn.1009-8976.2015.03.035
2015-05-17
校級科研發(fā)展基金項目“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路徑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X2013016)
姚麗亞(1976—),女(漢),吉林,講師主要研究網(wǎng)絡與新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