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曉琴
SSR教學法在大學英語口語教學中的運用
廖曉琴
廖曉琴/成都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碩士(四川成都610000)。
本文介紹了一種基于合作學習教學理念的口語教學法—SSR口語教學法。SSR口語教學法分為三個階段:聽力復述—視譯訓練—角色扮演。該教學法以學生分組合作為核心,提高了大學英語口語課堂口語培訓效率。
SSR教學法;英語口語;合作學習法
近年來,英語在大學英教育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2007年教育部頒發(fā)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明確提出: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使他們在今后學習、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交際,同時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yǎng),以適應我國社會發(fā)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然而,大學英語口語教學改革還是舉步維艱。師資短缺、課時不足,大多數(shù)大學英語課堂仍然以閱讀教學為主,教師是課程教學的中心,練習的主要內(nèi)容是語法和句式分析,即便有口語習題也很少在課堂上展開,學生們?nèi)狈毩暱谡Z的機會和氛圍。
國家提倡語言教學要從以教師為中心向以學生為中心轉(zhuǎn)變,大學英語課堂教學取得了長足的發(fā)展。本文探討以合作學習法為理論基礎,通過團隊合作的形式,結(jié)合聽力復述、視譯訓練和角色扮演三種方式促進學生們進行口語練習,在有限的英語課時內(nèi)實現(xiàn)大學英語課堂口語練習的最大化。
SSR教學法是筆者提出的一套實用性很強的大學口語教學法。這套教學法基于合作學習的教學理念。合作學習是以群組為主、以學習者為中心來組織教學活動的一種教學模式和方法(Dillenbourg,1999)。Pierre Dillenbourg曾對群組解釋為兩人或多人共同學習。在這一理念的指引下,筆者將合作學習體驗融入SSR教學法的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聽力復述(Summarization)。學生在這一階段的合作體驗主要是復述練習;第二階段視譯訓練(Sight-interpretation)的合作體驗是二人視譯練習;第三階段的角色扮演(Role-play)是一個合作小組共同輸出的過程。因此,整個口語課堂學習中學生都在體驗合作學習的過程,這將極大地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效率。
以往的大學口語課堂要么有太多的控制性練習,如某個句法結(jié)構(gòu)的練習,要么直接進入角色扮演的非控制性練習。這樣的口語教學往往存在學生缺乏興趣、參與度不高,或者缺乏足夠的輸入、無法進行有效的輸出等問題。為了解決上述問題,筆者設計了三個階段的口語練習,從輸入到輸出,從控制性訓練到半控制性訓練,再到自由練習,真正實現(xiàn)了循序漸進、有的放矢的練習目的。下面筆者以《走遍美國》第一集第三幕的對話為例具體闡述。
(一)話題呈現(xiàn)
目前大學英語課堂的話題導入方式比較被動和單一,往往只是由老師簡單介紹背景知識或是提出一個問題讓學生們討論。這種輸入往往質(zhì)量不高,學習者也常常是被動地接收信息。SSR教學法的第一個階段是聽力復述,激活相關(guān)背景知識。這種聽力復述的方法可以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因為對話內(nèi)容不算太難,大部分同學能夠不看字幕就聽懂原汁原味的英文對話,同時又可以讓他們通過和其他組員合作,實現(xiàn)信息的主動輸入。
學生在觀看了對話內(nèi)容后需要記下內(nèi)容要點,并分組復述給對方。然后再次觀看對話內(nèi)容,修改所聽到的內(nèi)容。這一階段練習的核心是聽力筆記和復述。與以往練習方式不同的是,學生不是被動地接收所聽到的信息,他們需要主動地去捕捉對話要點。比如有些同學做筆記的方法不對,想記下每一個單詞,以至于丟掉了后面大量的信息。而通過與其他組員討論,不僅補充了聽漏的信息,而且還可以借鑒別人好的筆記方法,可謂一舉兩得。這一階段合作學習之下的聽力復述練習的另一個優(yōu)點就是降低了學生的焦慮感。聽力水平不高的同學往往因為聽不懂而沮喪,上面的練習一是通過視頻降低聽力理解的難度,二是通過組員間相互討論補充了聽漏的信息,學生的學習動機增強,參與度也就提高了。
(二)分組訓練
第二階段的核心內(nèi)容是在熟悉了背景之后,根據(jù)對話內(nèi)容進行控制性訓練。具體而言,學生在討論和復述對話內(nèi)容之后會看到剛才所聽對話的中文譯文,他們需要扮演對話中的角色,用英文進行表演。最后對照英文原文,學生就可以糾正剛才表達中不準確的地方。這時候?qū)W生們會非常投入地表演,因為有剛才的聽力鋪墊,他們更容易克服語言表達方面的困難。視譯過程中他們發(fā)現(xiàn)自己有很多表達不夠地道。比如,“我們約好了五點四十五在這會面的”,其中“約好”很多同學譯為“we promised”,做了練習后他們知道可譯為“I was expecting him”;另外,“交通繁忙”可以譯為“traffic is heavy”;“這顏色很適合你”可以譯為“the color looks terrific on you”。根據(jù)Krasen的情感過濾假說認為,雖然情感對習得機制并無影響,但情感因素起著阻礙或促進輸入(Krasen,1983)的作用。學生們的焦慮感因為有了剛才的聽力鋪墊而降低,同時,他們又因在其他同學面前表演對話而不得不投入。這種訓練相比起單純的控制性訓練,在趣味和學生參與度上又進了一步。
(三)協(xié)作運用
第三階段學生們的練習重點是把課堂上習得的表達方式、習語搭配、語音語調(diào)在課下進行操練,根據(jù)新的情景設計一個對話,并扮演不同的角色。最后把這段對話表演錄下來,以視頻文件的形式交給老師。這一任務的核心是學生相互合作,共同完成對話設計。要求學生課后練習然后錄下視頻的目的主要是考慮到學生在使用英語進行口語表達中都存在著一定的外語焦慮(Horwitz&Toung,2003),課后練習給予了他們充分的時間提高自己口語的流暢度和準確度,也培養(yǎng)了與他人合作的能力。另外,學生也不得不投入到這個練習當中,因為他們的對話表演會被錄到視頻當中,所以在這種壓力之下他們更加積極地練習。除此之外,以往學生表演之后無法確切知道自己語言的問題所在,現(xiàn)在學生可以通過觀看自己的表演視頻注意到自己語音、用語方面的不足。比如“Where is my husband?”因為并不是詢問自己的丈夫在哪里,而是強調(diào)自己等待的焦急,所以句子重音應該落在“my husband”上,而不是“where”上。通過對比自己的發(fā)音和視頻中的對話,學生有更可靠的標準可以參照,這讓他們在課下也能獲得和課堂上同樣質(zhì)量的口語參照標準。同時,錄像的形式不但可以提高學生的表現(xiàn)欲,還讓其語言問題更具體,為學生調(diào)整自己的語音語調(diào)提供了更確切的辦法。
隨著“以學生為中心”的合作學習法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推廣,學生們也認識到主動參與到課堂活動中的重要性。本文在研究國內(nèi)外合作學習教學法的基礎上,進行了一系列的探討和研究,筆者提出了以聽力復述、視譯訓練、角色扮演三個階段為主線的合作學習教學法(SSR)。組員合作記錄所聽內(nèi)容降低了學生的焦慮,因為組員間對所聽信息的互相彌補讓他們不再擔心因聽不懂部分信息而感到尷尬;二人小組的對話視譯訓練讓學生們的練習更加有的放矢,許多地道表達讓學生語言能力大大提升。角色扮演要求學生在課后合作排練,他們的協(xié)調(diào)能力、語音語調(diào)在這一階段得到了很大提高。SSR口語訓練模式將合作學習法與大學英語教學有機地結(jié)合起來,讓大學英語口語訓練更加高效。
[1]Dillenbourg.P.Collaborative-Learning:Cognitive and Computational Approaches[M].Oxford:Elsevier,1999.
[2]Horwitz.E.K&D.J.Young.From theory and Research to Classroom Implications[M].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 Hall,2003.
[3]Krashen,S.&T.Terrell.The Natural Approach[M]. Oxford:Pergamon,1983.
責任編輯:賀春健
G642
A
1671-6531(2015)17-009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