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鴻滿
(云南民族大學,云南 昆明 650500)
辜鴻銘英譯“文”“質(zhì)”商榷
——以“質(zhì)勝文則野,文勝質(zhì)則史”為例
苗鴻滿
(云南民族大學,云南 昆明 650500)
從“質(zhì)勝文則野,文勝質(zhì)則史”的內(nèi)涵意蘊出發(fā),以此句所出篇章和整部《論語》思想為參考,試析辜鴻銘先生將“質(zhì)”譯為“the natural qualities”,將“文”譯為“the results of education”的局限性:縮小了孔子“文質(zhì)”觀的內(nèi)涵意蘊。
辜鴻銘;英譯;文;質(zhì);商榷
具有“清末怪杰”之稱的辜鴻銘先生學貫中西,精通英、法、德、拉等9門外語,是我國較早將傳統(tǒng)文化中的國學經(jīng)典翻譯介紹到外國的學者之一。他憑借深厚的國學功底和語言能力,在保持原著原貌的情況下,在翻譯準確的基礎(chǔ)上創(chuàng)造性地翻譯,將文本蘊含的思想清晰地呈現(xiàn)出來,為外國學者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提供了可讀性較強的文本,開啟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走向世界的大門。
林語堂先生在《從異教徒到基督教徒》一書中評論辜鴻銘先生說:“他了不起的功績是翻譯了儒家《四書》的三部,不只是忠實的翻譯,而且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翻譯,古代經(jīng)典的光透過一種深的了然的哲學的注入。他事實上扮演東方觀念與西方觀念的電鍍匠?!保?]確實,辜本《英譯論語》(THE DISCOURSES AND SAYINGS OF CONFUCIUS)[2]是所有《論語》英譯本中杰出的代表。但是,我們也應(yīng)該看到,再杰出的譯本也會因各種條件限制,存在細微之處翻譯欠妥現(xiàn)象,辜先生將“質(zhì)勝文則野,文勝質(zhì)則史”翻譯為“When the natural qualities of men get the better of the results of education,they are rude men.When the results of education get the better of their natural qualities,they become literati.”[2]便是一處。
“質(zhì)勝文則野,文勝質(zhì)則史”出自《論語·雍也》“質(zhì)勝文則野,文勝質(zhì)則史。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保?]楊伯峻先生將此章解釋為:質(zhì)樸多于文采,就未免粗野;文采多于質(zhì)樸,又未免虛浮。文采和樸實,配合得適當,才是君子?!拔馁|(zhì)彬彬”就是形容人既文雅又質(zhì)樸。錢穆先生在《論語新解》中將其解釋為“質(zhì)樸勝過文采,則像一鄉(xiāng)野人。文采勝過了質(zhì)樸,則像廟里的祝官(或衙門里的文書員)只有質(zhì)樸和文采配合均勻,才是一君子?!保?]結(jié)合楊、錢兩位前輩的解釋以及參考其他注本,我們可以看出,“質(zhì)”是本質(zhì),“勝”是“多于”,“文”即“紋”,花紋,文采之意。“野”包咸注為“如野人”,說文中解釋“野,郊外也?!薄叭缫叭恕闭f的是鄉(xiāng)下人因常習農(nóng)工,言行欠缺禮文的修飾,顯得樸實無華,所以質(zhì)勝文則如郊野之人?!笆贰惫抛⒅杏袃闪x,一是“史書”,一是“史官”?!拔膭儋|(zhì)則史”李炳南老居士解釋為文采、修飾多于質(zhì)樸則如史書。什么意思?眾所周知,史書是由史吏書寫記載歷史史事的書籍,但是史吏有個人興趣愛好,有自己的好惡,所以,一個具有主觀情感傾向的人去書寫客觀的歷史難免會帶有主觀感情色彩,書寫出來的歷史不可避免地有好惡偏向,如此,歷史難免文過其實,有失其真,故曰“文勝質(zhì)則史”。
這句話是孔子對“君子”的要求,要想成為一個君子,就必須做到文雅、質(zhì)樸,二者兼?zhèn)?,各不偏廢。辜本將此章譯為:
Confucius remarked,“When the natural qualities of men get the better of the results of education,they are rude men.
When the results of education get the better of their natural qualities,they become literati.It is only when the natural qualities and the results of education are properly blended,that we have the truly wise and good man.”[2]
我們覺得對其中“質(zhì)勝文則野,文勝質(zhì)則史”的翻譯有不妥之處,具體可以從這章的內(nèi)涵意義上來看。
2.1 中庸思想的體現(xiàn)
辜鴻銘先生將“質(zhì)”譯為“the natural qualities”(自然特性,自然品質(zhì)),將“文”譯為“the results of education”(教育結(jié)果,教育效果)是欠妥的,為什么呢?我們具體從“質(zhì)勝文則野,文勝質(zhì)則史”的內(nèi)涵出發(fā),聯(lián)系整章經(jīng)文意思及整部《論語》的思想進行考察便可見其端倪。
從上文的基本解釋中,我們可以看出,“質(zhì)勝文則野,文勝質(zhì)則史”主要討論的是“文”和“質(zhì)”誰過勝誰會如何的問題。從楊伯峻先生:“文采和樸實,配合得適當,才是君子。”以及錢穆先生:“質(zhì)樸和文采配合均勻,才是一君子?!钡慕忉屢约皬目鬃诱麄€思想體系來看,此句蘊含了儒家“中庸”的美學思想。
所謂的“中庸”,即“以其記中和之為用也”?!坝埂弊忠傈S世三解釋為 “用”。依何晏解釋為“?!?,是“中和可常行之德”。清劉寶楠進一步解釋“中庸”:“不得過不及,謂之中。所常行,謂之庸,常行者即常用是也?!保?]簡單來說,所謂“中庸”就是無過而又無不及,恰到好處。楊伯峻“配合得恰當”和錢穆“配合均勻”還有辜鴻銘譯為“properly blended”(適當?shù)厝诤希┚w現(xiàn)了“文”和“質(zhì)”需恰當融合的中和思想。值得注意的是,三位學者詮釋的“中庸”的“中”與“中間”的“中”是有區(qū)別的。很多人常把“中庸”的“中”與“中間”的“中”等同,認為中庸是一種折衷思想,是一種“中間路線”,這是對中庸的誤讀?!爸杏埂钡摹爸小比糇g為今譯,與“度”意思相近,指實踐過程中與真理最契合的那個點。在文質(zhì)上體現(xiàn)為文質(zhì)兼?zhèn)洌馁|(zhì)互相融合,相雜,但這并不等于強調(diào)文質(zhì)一定要各自參半。
2.2 倫理道德的內(nèi)在要求
孔子強調(diào)“文”、“質(zhì)”要兩者兼?zhèn)?,只有這樣,才能成為彬彬君子。這是孔子道德倫理思想的一種體現(xiàn),即要求君子要具有良好的品性和內(nèi)在道德修養(yǎng)。如果我們將人按照道德修養(yǎng)境界的高低分為“君子”與“小人”的話(此處“小人”指一切除“君子”之外的一般人),“質(zhì)”和“文”可以分別從兩個層面的意思來理解。
首先,“質(zhì)”一方面可以指人樸實無華的本質(zhì),天生的質(zhì)地;另一方面則更進一層,指“君子”內(nèi)在高尚的道德修養(yǎng)和良好的心地品性。在整部《論語》中,“質(zhì)”顯得尤為重要?!栋速分小白酉膯栐唬骸尚毁猓滥颗钨?,素以為絢兮?!沃^也?子曰:‘繪事后素?!唬骸Y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保?]“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笔恰对娊?jīng)·衛(wèi)風·碩人》中的詩句,形容莊公夫人莊姜之賢美。子夏在讀到這幾句時,問夫子是什么意思,孔子以“繪事后素”為喻回答子夏?!袄L事”只繪畫之事。“素”是繒或絹之類的絲織品,一般為白色,可用來繪畫。據(jù)楊龜山引《禮記·禮器》中“白受采”之文,“素”為“素地”。素地也就是白地。白地可以接受任何顏色,所以“繪事后素”就是繪畫之事后于素。此處強調(diào)“素”之重要,其實也就是“質(zhì)”的重要性。因為只有具備良好的質(zhì)地,“學”才有可能好,也才能學好“禮”,子夏接著問“禮后乎?”之后孔子緊接著稱許子夏說:他能發(fā)明“我”的意思,可以與之共言詩了。學詩,需要悟性,此處子夏從《詩經(jīng)》的詩句中悟出學禮的道理,故孔子心喜稱許他。
但是,這并不代表“文”不重要或孔子忽略“文”?!拔摹焙汀百|(zhì)”同樣重要?!额仠Y》:“棘子成曰:‘君子質(zhì)而已矣,何以文為?’子貢曰:‘惜乎,夫子之說君子也!駟不及舌。文猶質(zhì)也,質(zhì)猶文也?;⒈A猶犬羊之鞟’?!保?]棘子成認為君子只須有質(zhì)就夠了,不需要那些文采修飾的東西。子貢不同意棘子成的說法,認為“文猶質(zhì),質(zhì)猶文”,“文”和“質(zhì)”不是不同的事物而是同一事物的兩面。故“質(zhì)”不能脫離“文”,“文”也不能脫離“質(zhì)”,“文”和“質(zhì)”都不能脫離對方而獨立存在,故說“文猶質(zhì),質(zhì)猶文”。后子貢以虎豹和犬羊皮毛上的花紋有區(qū)別動物種屬作用為例,表明“文”與“質(zhì)”同樣重要的觀點,也就是說如若去掉虎豹和犬羊皮毛上的花紋,它們的皮革就沒什么區(qū)別了。
其次,“文”一方面與“質(zhì)”天生的質(zhì)地、樸實相對,指通過后天學習,習得的禮儀和養(yǎng)成的氣質(zhì)。“學”是《論語》中重要的概念?!墩撜Z》一開篇就是《學而》篇,通過“學”可以懂得孝悌、忠、信、義,懂得溫、良、恭、儉、讓,懂得“禮之用,和為貴”等道理。通過“學”來“格物致知”改掉人性中“野”的一面。
另一方面,“質(zhì)”指“君子”良好內(nèi)在道德修養(yǎng)恰當?shù)乇憩F(xiàn)為外在形式,如彬彬有禮,語言不夸飾,不偽善,不“巧言令色”。為人誠實守信,“與朋友交而信”;辦事認真負責“為人謀而忠”。能做到“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能“敏于事而慎于言”,能知人,進而做到既不“失言”也不“失人”。
分析至此,顯然,辜鴻銘先生將“質(zhì)”譯為“the natural qualities”,將“文”譯為“the results of education”是不大妥當?shù)?,他的這種翻譯,只考慮到“質(zhì)”和“文”比較表面的那一層意思,即上文所述“質(zhì)”指天生質(zhì)地,“文”指后天習得的斯文氣質(zhì),而忽略了“質(zhì)”和“文”在君子身上具體的表現(xiàn)形態(tài):“質(zhì)”是君子的內(nèi)在道德修養(yǎng)?!拔摹笔瞧鋬?nèi)在修養(yǎng)的外在表現(xiàn)。從孔子的整個道德倫理思想體系來看,這一層意思才是他所想強調(diào)和主張的,也是他思想之精髓。
辜先生的譯法,使得“文質(zhì)”的內(nèi)涵意蘊狹隘和單調(diào)了些,一定程度上缺少了“文質(zhì)”思想本來的豐富性和深邃性。不足為怪,英國學者韋利根據(jù)楊伯峻先生 《論語譯注》英譯的《THE ANALECTS》中將此章譯為“The Master side,‘To prefer it is better than only to know it.To delight in it is better than merely to prefer it.’”[6]從韋利的翻譯中,我們依然可以看出很多內(nèi)涵思想在翻譯的過程中悄悄地流失了。但這似乎又存在著某種必然性。首先,“文質(zhì)”作為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面,作為中華古典文化思想——中庸思想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其中的“通”與“變”是很難把握住的,用母語解釋尚不能詮釋完滿,要用外文詮釋清楚更是難上加難。其次,中國學者對“文質(zhì)”內(nèi)涵的理解尚不能完全,非中文國家的學者翻譯肯定存在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當然,我們應(yīng)該辯證地來看待此問題,既要肯定其在國外所起到的傳承中華文化的積極作用,又要客觀地看待它局限和不完美。
綜合考慮英譯的局限性與“文”、“質(zhì)”的內(nèi)在思想性之后,我們認為,“文”和“質(zhì)”的最佳譯法還是直接使用漢語拼音音譯,譯為“wen”,“扎hi”,這樣才能有效地保存其內(nèi)涵意義,讓國外學者有不斷挖掘其內(nèi)涵的空間。
[1]林語堂.從異教徒到基督教徒[M].臺灣:金蘭文化出版社,1975.
[2]辜鴻銘,譯.英譯論語[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
[3]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9.
[4]錢穆.論語新解[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2.
[5]黃懷信,孔德立,周海生.論語匯校集釋(上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6]楊伯峻.THE ANALECTS[M].(英)韋利,譯.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
I01;H315.9
A
1672-2868(2015)01-0131-03
2014-06-11
苗鴻滿(1990-),女,云南玉溪人。云南民族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學理論研究。
楊松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