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相濤
基于傳播學的角度看輿論反轉的構成因素
張相濤
輿論反轉受到諸多因素影響和制約,總的來說有三個階段:忽略客觀事實、丟失中立立場、片面報道是輿論反轉形成的基礎也是輿論反轉的第一階段;消極回應、淡化事實、未能及時公布真相是輿論反轉的外在動力,也是輿論反轉的第二階段;事件及時還原,媒介迅速跟進是輿論反轉的最終結果,這也決定了輿論反轉是單向不可逆的一個過程。
傳播學;輿論反轉;構成因素;新聞事實
[作者]張相濤,河南藝術職業(yè)學院。
新媒體時代給觀眾帶來及時、新鮮的信息同時也在極大考驗著受眾的信息辨認能力,由于新媒體容易產生信息碎片化、片面化,個別情況下更無法保證信息源的權威和完整,所以缺乏自我辨別能力的受眾在接受信息傳播的時候往往會受到輿論的極大影響,進而表現(xiàn)出輿論跟風問題,其實這就是傳播學中的輿論反轉。
輿論反轉是指受眾在獲得特定信息后對事件做出的相反論定,通常情況下輿論反轉會發(fā)生在事件發(fā)生后的不同階段,而受眾在各個階段所表現(xiàn)出的觀點也存在著較大差異,輿論反轉往往借助特定的媒介載體進行信息傳播。引起輿論反轉的條件是復雜多樣的,既包括信息發(fā)布者的心理動機,也含有新聞事件當事人掩蓋事實真相的行為;既有受眾對傳統(tǒng)認識的誤區(qū),也有媒介載體自身的傳播局限。無論是以上何種因素,輿論反轉在信息傳播過程中都會受到外界各種環(huán)境的影響和制約,因此只有深入研究輿論反轉的構成因素才能維護信息傳播的正常秩序,才能有利于社會的持續(xù)穩(wěn)定,才能構建合理有效的傳播新渠道。
事實本身才是信息的權威體現(xiàn),新媒體時代,人人都是新聞記者的假象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新聞的真實性,在“女司機遭暴打”事件中,視頻發(fā)布者只發(fā)布了暴打的現(xiàn)場卻忽略了事情發(fā)生的緣由,這可以被認為是視頻發(fā)布者單方截取了新聞事件發(fā)生的部分片段誤導了受眾,再加上受眾傳統(tǒng)和思維定勢的影響,網(wǎng)絡、電視和報紙出現(xiàn)了對男司機一邊倒的抨擊和批評。
(一)發(fā)布者要尊重事實的完整
鑒于新媒體時代的特性,不管是視頻發(fā)布者還是圖片發(fā)布者抑或是聲音錄制者都應該在尊重新聞事實的基礎上客觀評判新聞事件本身,盡量維護好新聞的完整性,當信息源不完整或者片段化的時候要盡量理清事件本身之后再考慮新聞的發(fā)布,只有這樣才能成為一個合格的公眾發(fā)布者,否則極易引起社會大眾的單面評論,不僅對新聞事件本身不負責,更重要的是對新聞事件中的當事人不負責。信息傳播的過程伴隨信息發(fā)生的整個過程,新聞傳播實質是一種過程傳播,只是在實際的報道中擇取了新聞事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然而沒有報道的前期和后期過程同樣是構成新聞事件完整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報道者要堅持中立、客觀的立場
輿論反轉離不開媒體的報道,在快餐式新聞的輪番轟炸下,媒體在選擇新聞報道的時候往往注重人氣效應,即關注公眾普遍關心和討論的話題卻弱化了對新聞事件本身真實性的調查和查驗,結果當公眾的評論和聲音形成輿論之后,媒體自身的中立和客觀立場便受到了公眾輿論的綁架,從而失去了自己的評論立場。在“女司機遭暴打”一事中,諸多媒體充當了“和稀泥”的角色,人云亦云缺乏自己獨有的報道角度,這在傳播學中則被稱作輿論綁架。其實,對于輿論綁架出現(xiàn)的原因往往是媒體從業(yè)結構缺乏調查研究引起的,這一事件也再次喚醒了媒體從業(yè)者要堅持職業(yè)素養(yǎng)。
事實客觀才是新聞傳播者堅守的基本操守,面對流水線式的新聞報道,無論是公眾報道人還是媒體專業(yè)從業(yè)人員都不應該割裂事件本身的完整,畢竟信息碎片化時代,快餐式的、條目式的海量信息已經造就了人們浮躁、膚淺的心態(tài),這對當代媒介堅持自身客觀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對公眾進行事件發(fā)布提了一個醒。
誠然,新聞事件離不開人的影子,新聞事件中的當事人更是新聞發(fā)生的直接參與者,一定程度上影響和引導著新聞輿論,但是作為當事人一旦隱瞞事實或者刻意夸大或歪曲事實則會迅速引起輿論反轉。信息的傳播是人與人之間、人與大眾、人與媒介之間的傳播,信息傳播的每一個過程都有人的參與,不管是報道者還是發(fā)布者抑或是當事人,只要一方做出了與事實本身不相符的評論都會導致輿論假象的出現(xiàn)。輿論假象是指新聞事件參與者在信息傳播過程中受限于自身權益而做出的與事實本身不相符的評論或者觀點,進而保護自身權益的信息傳播方式。
(一)消極回應、淡化事實
這主要針對新聞當事人來講的,在輿論形成的前期,當事人占據(jù)信息源的最前端,掌握著信息發(fā)布的節(jié)奏,同時也控制著輿論的方向,鑒于大眾渴求獲得進一步的信息,因此大眾的評判方向通常會受到當事人的直接影響。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大眾缺乏對新聞真實性的辨別能力,只是受限于無法獲得更進一步的新聞事實,因此大眾的觀點和評判在輿論形成前期常常會出現(xiàn)歪曲現(xiàn)象。然而隨著事件的進展以及信息的進一步公布,當事件的真相公布于眾之后公眾也往往會在短時間內迅速形成輿論反轉,而且還會出現(xiàn)前期與后期輿論的相互辯論、相互制約的情況。
(二)口徑多樣,信息源渠道繁多
在信息傳播的整個鏈節(jié)中,信源的把控者是新聞當事人,他位于信源的最前端,考慮到信息的發(fā)布需要統(tǒng)一口徑,所以當事人通常委托第三方進行事件進程的發(fā)布,然而正是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由于受到權益的影響,委托信息發(fā)布的第三方為了獲得最大權益就會對信息進行夸大和變相的歪曲,由此直接導致信息正常發(fā)布受到影響。在“女司機暴打”事件中,信息的發(fā)布是多方的,口徑多樣,渠道多樣,導致公眾無法及時獲得真實的情況,逐漸引起公眾不滿情緒,這為輿論的后期反轉埋下了伏筆。
(三)美化事實,與眾爭論
前面提到媒介和大眾要尊重事實,這里的事實則是指與新聞事件相關聯(lián)的直接真實情況。新聞事件發(fā)生后,信息的傳播迅速進行,在諸多的信息源中當事人控制著新聞的發(fā)布和事實的公布,這一環(huán)節(jié)與當事人的態(tài)度有直接的關聯(lián),由于前期輿論的積累,公眾已經缺乏對當事人的信任,如果此時當事人依舊未能及時公布事實則會極速引起公眾的廣泛質疑,這就為輿論后面的反轉提供了直接原因,也可以說激發(fā)了輿論反轉迅速形成。
輿論反轉需要具備特定的條件,通常來講常見于事實真相的公布,這會對原有新聞認識產生徹底顛覆,不過伴隨前期的評論已經占有部分認同空間,因而盡管事件的真相得到公布依舊會引起兩種觀點的針鋒相對,這說明在不同階段形成的輿論在特定環(huán)境中也會產生第三方觀點,進而降低輿論反轉帶來的社會影響。隨著相關部門的介入,輿論反轉會在一定程度得到控制和延緩,但是從本質上無法扭轉輿論反轉的趨勢,更無法讓輿論回到第一階段,所以輿論反轉是單向不可逆的一個過程。
“女司機暴打”事件中行車記錄儀記錄的完整事件過程直接催化了輿論反轉,然而不可忽略的一個現(xiàn)象是媒介和部分受眾開始譴責雙方的過錯,并沒有形成一邊倒的徹底認識觀念,這就說明輿論的反轉同樣受到法律和道德的影響。從信息的傳播過程可以看出輿論是隨著事件的真相而發(fā)生著與之對應的變化的,并沒有完全受到新聞當事人的觀點影響,從這個角度來講輿論依舊是在法律和道德的框架中進行有限的反轉。在諸多評論中,《新京報》對雙方的做法均予以批評,也指出“以惡制惡”是非法的。因此,在輿論有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的過程中,法律和道德才是約束這種輿論反轉的有效工具。
信息的傳播是建立在新聞事實基礎之上的特定傳播過程,在輿論形成的前期,新聞事實可能會被掩蓋,甚至是完全覆蓋,而忽略了新聞事實的完整性則又會使輿論走向另一個方向,這就是輿論反轉。然而,我們必須看到的是輿論反轉的根本依舊是對新聞事實的尊重,也是對信息傳播過程的尊重,任何妄想掩蓋新聞事實而希望獲得社會公眾同情和憐憫的行為都是極不負責任的。當然,輿論反轉終歸會有一個結果,這個結果也往往需要新聞事件中的當事人出面給社會公眾一個完整的交代,否則輿論將會持續(xù)發(fā)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