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xué)遠(yuǎn)
春節(jié)是我國最隆重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對于崇尚傳統(tǒng)的客家人來說,從農(nóng)歷臘月二十四開始到正月十五的過年同樣是一年中最值得重視的節(jié)日,因此客家人過年的食品花樣繁多、品種豐富且飲食習(xí)俗有不少講究。
通常來說,一進入農(nóng)歷十二月,客家人就會著手開始準(zhǔn)備過年的食物了。首先是臘味,有香腸、臘肉、臘雞、臘鴨和臘魚等,這是因為臘的食品咸、香、味道好,特別合客家人的口味,且方便保管儲藏和待客下酒。其次是要蒸上幾缸客家黃酒,一方面黃酒是以天然微生物純酒曲發(fā)酵而成,不加酒精和任何添加劑,酒精度低,是純天然綠色飲品,喝了不會傷身體。而且黃酒蒸得早、儲存久,更濃更香;另一方面春節(jié)肉食多,更需要多點下酒料。除此之外,還要準(zhǔn)備好做黃粄的樹杈、做炸粄的米粉和做米糕、麻糕的原料等??图胰税艳r(nóng)歷十二月廿五起稱之為入年假,從這一天起,客家人過年就真正忙起來了,開始全力以赴作迎接新年的準(zhǔn)備,浸米做煎粄、磨豆腐、炸油糍、炸花生、炸魚、炸黃豆、炸排骨和采購豬肉、雞、鴨、蔬菜糖果餅干及各類水果等年貨。
除夕那天,客家人因忙于宰殺雞鴨,早上和中午都吃得較隨便,但用大木甑蒸“年飯”的習(xí)俗不能少,蒸的“年飯”可從除夕吃到大年初一,取意“年年有余糧”。除夕晚上吃年夜飯最為莊重,合家團聚,共享天倫之樂。餐桌上一般都要有肉丸、魚丸等,其象征團圓之意。美味佳肴各地各家則不盡相同,但這餐有什么好吃的都會搬到桌上來,傳統(tǒng)的有豬肉、雞肉、鴨肉、草魚和豆腐之類。餐桌上約定俗成會把雞腿、鴨腿給老人吃,把雞臂、雞心、雞翅膀讓給小孩吃,以示尊老愛幼,也意為希望子女比得過別人、讀書有記性、能遠(yuǎn)走高飛。同時把雞鴨的頭和爪子夾給外出做工或家里的主要勞力吃,意為吃了更能爬(掙)錢和出人頭地等。另外即使沒有回來的家人的碗筷也要擺在飯桌上,象征合家團圓。同時客廳桌上也會擺設(shè)有柑、桔、橙、柚和糖果等,取“大吉利市”、“甜甜蜜蜜”之意。
大年初一,以前客家人講究要吃素,意味齋一天圖一年吉利。這種奇特的習(xí)俗源自一個傳說,客家人居住的某村有個老人,生有十多子,長大后都分了家,老人獨自為戶。有一年到吃年夜飯時,每個兒子都想到一塊去了:我不請父親吃飯,其他兄弟總會請他吃吧。于是,直至每個兒子家家都吃完除夕團圓飯,還沒有人喊父親吃飯。老人氣憤難消,大年初一便到一座廟出家去了。他還對子孫發(fā)出誓愿:“凡我子孫,年初一跟我食齋者,發(fā)達(dá)吉昌;不跟我食齋者,早死早亡?!彼@一招,其實是為了使子孫不忘這件事,教育后人要孝敬奉養(yǎng)老人。從此每年年初一這天,很多人便食起齋來了。
現(xiàn)在多數(shù)地方改變了這一傳統(tǒng)習(xí)俗,并且在吃早餐時一般會有大蒜,意為新年會打算;有蔥,意為吃了更聰明,有芹菜,意為吃了更勤快。同時還會煮一些吉利的菜色,如釀豆腐,意為新年更富有;草魚,意為年年有余等。吃過飯,小孩串門給長輩拜年,說“新年好”、“身體健康”、“添福添壽”之類吉利的話,長輩一般還會賞給糖果、糕點、“利是”等。
客家人有句俗語說,“有食冇食,嬲到初十”。的確,對于客家人來說,由于是集一年的財力來過個新年,食品準(zhǔn)備得十分充足。整個春節(jié),讓人不吃飯也能酒醉肉飽。到了初七,客家人有吃七樣菜之俗,即把蔥、芹菜、韭菜、蒜等七種青菜混合煮吃,寓意聰明、勤勞長久、會劃算等。客家人勤勞善持家,春節(jié)準(zhǔn)備好的臘味、浸豆腐和炸粄、煎堆等便可儲存到春耕時節(jié),確保整個正月都能休閑吃喝,以致到現(xiàn)在還有:“有吃冇吃,玩到驚蟄”,“有做冇做,玩到社過”的說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