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宏婧
(燕山大學文法學院,河北秦皇島 066000)
真實與虛假:未成年人言詞證據(jù)判斷的多元方法
桑宏婧
(燕山大學文法學院,河北秦皇島 066000)
由于未成年人身心發(fā)展的不成熟,導致未成年證人在司法實踐中受到一定偏見,甚至在很多情況下未成年人證言得不到采納。如果僅僅因為未成年人這一個身份而排除其作為證人的資格,則不利于實現(xiàn)司法審判中的公平正義。文章從未成年人言詞證據(jù)的影響因素和缺陷出發(fā),將傳統(tǒng)方法與現(xiàn)代方法相結合,分析判斷未成年人言詞證據(jù)真實性的多元方法。在保護未成年人的同時,提高辦案效率。未成年人是一個年齡跨度相對較大的群體,不同發(fā)展階段身心發(fā)展不同,因此,需要針對其不同發(fā)展階段的不同特點運用恰當?shù)貙彶榕袛喾椒ā?/p>
未成年人;言詞證據(jù);真實性
言詞證據(jù)具有直接性的特點,使得言詞證據(jù)在發(fā)揮證明作用時更加簡單明了。但是言詞證據(jù)的優(yōu)點是基于其形成和發(fā)揮作用的過程借助了人的思維能力,人的思維能力給言詞證據(jù)帶來了大量的主觀性,向其注入了諸多不穩(wěn)定因素,使得最終獲取到的言詞證據(jù)與客觀案件事實之間存在一定的偏差,導致案件事實的“失真”。言詞證據(jù)的失真大致可歸為以下原因:首先,主觀思維發(fā)生偏差導致言詞證據(jù)失真,可以概括為“欲真而不能”;其次,證據(jù)提供者不愿將已知信息如實陳述,可以概括為“能真而不欲”[1];最后,獲取程序不當而造成失真。未成年人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其言詞證據(jù)更容易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干擾,從其來源上分為內(nèi)在因素和外在因素。
(一)內(nèi)在因素
言詞證據(jù)的形成一般都經(jīng)過感知、記憶和表述三個階段,每個階段出現(xiàn)問題都會致證言失真。同時,不同年齡段的未成年人其感知、記憶、表述以及說謊能力也是不同的[2]118,見表1。因此,在對未成年人言詞證據(jù)審查過程當中,必須要結合未成年人本身的各項能力發(fā)展程度對其真實性做出判斷。當然不排除有個別的未成年人智力的發(fā)展與年齡不成正比,例如,有些兒童智力比同齡人發(fā)展較快,但就一般而言,如果一個未成年證人所提供的陳述,明顯不符合其年齡上應當發(fā)展的程度,其證言便有待做進一步調(diào)查核實。
表1 不同年齡階段未成年人能力發(fā)展程度
(二)外在因素
第一,調(diào)查人員因素。調(diào)查人員在收集以及審查判斷未成年人言詞證據(jù)的過程當中發(fā)揮著關鍵性的作用。首先,對于未成年人言詞證據(jù)的主要問題不是未成年人本身沒有相關的記憶能力,而是他們沒有更多的技巧自主地對他們記憶當中的事物進行描述。未成年人的某些描述具有模糊性,其內(nèi)容往往需要更多的信息加以補充。[3]因此,在收集未成年人言詞證據(jù)的過程當中往往有調(diào)查人員的參與輔助。心理學家研究表明,體驗一個事件后,人的記憶會由于他人提供的信息而發(fā)生改變,甚至還會移植沒有體驗過的事件內(nèi)容。即使是對方發(fā)出的一點點語言信息,也完全可以給人灌輸沒有體驗過的事件記憶[4]。調(diào)查人員在對未成年人進行調(diào)查時往往對案件情況以及發(fā)展方向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時也有自己的主觀價值判斷。未成年人身心發(fā)展不夠成熟,尤其是年齡較小的兒童往往沒有自主判斷的能力,很容易遵循他們認為的“權威者”的想法。其次,詢問方式及問題設計,司法人員對未成年證人進行詢問(訊問)的方式以及問題的設計同樣是影響未成年人言詞證據(jù)真實性的重要因素。例如,讓未成年人自由陳述與給其一個開放性的問題兩種方式:問:“當時發(fā)生了什么?”答:“我去了公園,有一個男人自己走過來,然后他把我打倒在地還不讓我走”;問:“告訴我關于更多你被毆打的信息”答:“呃......我不記得了”。[3]102以及其他一些選擇性或誘導性的問題都會影響到未成年人的陳述內(nèi)容。在這樣的情況下調(diào)查人員會把個人的價值判斷和他們所認為的案情發(fā)展方向潛移默化地暗示或者引導給未成年人,由于未成年人的抗干擾能力較弱,所以,他們的回答更傾向于調(diào)查人員預期的“正確答案”而背離了其真實的想法和案件事實。
第二,父母或其他親密人的因素。在未成年人的思想中,父母或者其他親人是其最信任和依賴的人,未成年人更容易受到父母或者其他親人的影響,有些時候父母或者其他親人出于某種原因不讓未成年人說出案件事實,或者讓未成年人按照他們的囑咐來進行陳述,再或者向未成年人表達他們對待某事的看法,而未成年人也會很容易地聽從他們。另外,未成年人的同齡伙伴對其影響也是不可忽視的,尤其是在15歲左右的未成年人,開始出現(xiàn)叛逆的情況,他們渴望得到理解、尊重以及信任,對父母或其他親人的依賴逐漸減少,對其經(jīng)常在一起的同齡伙伴的依賴增加,他們往往為了所謂的哥們兒義氣而隱瞞或者歪曲事實。
第三,環(huán)境因素。未成年人一般都較為單純天真,他們的抗壓能力相對較弱,當他們受到外界的恐嚇或者威脅時,一般都會因為害怕而對其順從,使其在接受調(diào)查的過程中會按照被指示的內(nèi)容去回答。另外,未成年人對于陌生場所陌生人的接受能力和適應能力相對較弱,再加上目前我國收集未成年人言詞證據(jù)“座談”式的調(diào)詢(訊)問模式,未成年人在接受調(diào)查時產(chǎn)生各種恐懼、緊張、自卑以及逆反等各種心理壓力,在此情況下很容易導致證言的失真。
(一)準確性較低
形成言詞證據(jù)的每個階段若出現(xiàn)了問題都會影響到該言詞證據(jù)的真實性。未成年人正處于身體和心理上的發(fā)展期,感知、記憶以及表達能力都相對較弱,尤其是在年齡偏小的兒童當中總會發(fā)生一些感知錯誤以及認識錯誤的情況。例如,他們有時會把現(xiàn)實與想象混淆,這里所說的準確性并非絕對的準確性,而是相對的準確性。即相對于成年人言詞證據(jù)而言未成年人言詞證據(jù)具有準確性低的特點。對于某些情況針對某些事實,未成年人可以通過他們自己的方式,來對案件事實進行陳述,并且能夠很好地展示案件內(nèi)容。5歲兒童在獨立再現(xiàn)一段話時所犯錯誤的數(shù)量與正確答案數(shù)量相比為45%,6歲兒童為49%,這種狀況并非兒童有意為之,而是受到兒童本身認知能力的限制[5]。隨著年齡的增長兒童的認知能力會逐漸增強。另外,由于未成年人缺乏日常經(jīng)驗,對外界的事物沒有一個正常的判斷標準,如身高、體重、速度、顏色等。因此,在未成年證人進行表達時往往以他們自己心目中想象的標準來衡量他們所經(jīng)歷和看到的事物,而使得其陳述脫離實際情況。
(二)邏輯性較差
未成年人對某一件事的描述有時不遵循一定的邏輯順序,往往是想到哪里說到哪里,而不區(qū)分表述的因果關系、主次關系等等。因此,未成年人言詞證據(jù)一般來說邏輯性都比較弱,尤其是低齡未成年人,他們的邏輯思維比較簡單,一般是單向的,不可逆的。未成年人一方面能夠利用一些工具和技巧進行一些簡單初步的判斷推理;另一方面又缺乏成人所擁有的大量信息和經(jīng)驗。舉個例子來說,問一個三歲的孩子:“你有姐妹嗎?”她說:“有”?!八惺裁疵??”她說:“思琪?!薄八肩饔薪忝脝幔俊彼卮穑骸皼]有?!盵6]未成年人所作出的言詞證據(jù)在很多情況下不能夠直接運用到案件的審查判斷當中,而需要司法人員對其邏輯較為混亂的陳述進行重新加工整理。
(三)信息內(nèi)容較為籠統(tǒng)
大體上對于一些較為簡單的事實,未成年人能夠準確的進行表達。但是,未成年不能夠像成年人一樣對各種信息在腦海當中進行編碼整理,因此,未成年人所能提供的信息往往不如成年人那樣豐富精準。國外一些兒童社會學專家對兒童的表達特點進行了許多相關的研究,其中有研究表明:9歲以下的兒童更傾向于關注一些例如頭發(fā)、衣服等這樣的外部特征,而不是像鼻子、嘴巴、耳朵等這樣的內(nèi)部特征。10歲到14歲的兒童與成年人相比,其描述年齡、性格等方面的精確度要差很多。對于描述犯罪分子,兒童一般偏向于描述犯罪分子的一些行為,而成年人在描述中一般都偏向于犯罪分子的具體特征,如衣服的款式,面目表情。[3]100從研究中可以看出,未成年人在對案件進行描述上與成年人相比,較為籠統(tǒng),不善于對細節(jié)性的東西進行描述。
(四)易受外界干擾
圖1 不同年齡階段給出虛假供詞的人數(shù)百分比
未成年人的心智尚未發(fā)展成熟,一些誤導信息對自己認識和陳述會受到影響,很容易受到他們認為的權威人士的引導和干擾而改變自己愿意的看法。在接受詢(訊)問時未成年人也可能會受到取證人員引導性問題和暗示的影響。另外如上所述,未成年人的父母和其他等人的誘導、教唆、恐嚇等,也可能會成為干擾未成年人言詞證據(jù)真實性的因素。國外曾經(jīng)對各年齡階段的人做過一組控制實驗,要求不同年齡的被試者依照主試所念的內(nèi)容在計算機上打字,在試驗開始以前,被試被告知不要去碰計算機上的ALT鍵,因為這么做會使計算機崩潰,繼而破壞整個實驗。但是,這個實驗室是虛擬的,所以,即使被試者沒有碰到ALT鍵,計算機在一段時間之后就會崩潰,當被試者對此加以否定之后,主試會向被試者出示“證明”ALT鍵被敲過的偽證,然后會再次詢問被試者他們做過什么,在偽證面前,與成年人相比,有更多的未成年人會承認敲過ALT鍵,盡管他們并沒有這么做過,并且15到16歲的未成年人受到的影響最大,見圖1[7]。
(一)邏輯分析法
一般來說,邏輯性是言詞證據(jù)的關鍵特征,符合邏輯的言詞證據(jù)不一定是真實的,但不符合邏輯的言詞證據(jù)如果沒有其他證據(jù)予以補強,那么必然是失真的。邏輯分析方法是審查判斷言詞證據(jù)的常用方法,也是有效的一種方法。不論未成年人處于哪個發(fā)展階段,只要在審查判斷其陳述過程中出現(xiàn)矛盾,那么其陳述就是值得考量的。邏輯定律的適用使得言詞證據(jù)獲得合理性的同時排除虛假的信息,以達到確保其真實。邏輯定律一般包括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以及充足理由律。結合未成年人身心發(fā)展的特點,在對其言詞證據(jù)的審查判斷上主要使用同一律和矛盾律進行分析。
第一,同一律分析。同一律是指在同一個思維過程中,每一個思想都要保持與自身的統(tǒng)一性。同一律要求在同一過程中,一個概念、判斷或命題所斷定的內(nèi)容始終是確定的,只有確定性的思維活動得出的結論才是正確的。[1]273遵守同一律要求的言詞證據(jù),不一定是完全正確的,但如果違背同一律的要求,則該言辭證據(jù)必定是失真或者最起碼對于提問是無意義的。未成年人的感知能力以及理解能力都相對較弱,他們在接受調(diào)查詢問的時候難免會混淆或者偷換調(diào)查人員提出的一些概念或者論題。例如,未成年人陳述:“被告人張三隨身帶著兇器——錘子”,這樣作出一種很具有嚴重性的證言,但是該未成年人由于生活經(jīng)歷的原因,不知道被告人張三是一名裝修工人,因此而堅定地認為張三具有十分惡劣的主觀性。[1]274由于未成年人偷換了概念,將裝修工人隨身攜帶的工作工具理解成為是一種“兇器”,其在作出陳述的時候也都表現(xiàn)出這樣一種傾向,而使得未成年人主觀的這種認識很難回歸到客觀事實當中去,相應地其言詞證據(jù)的真實性亦有所動搖。
第二,矛盾律分析。矛盾律是指在同一思維過程中,相互否定的判斷不可能都是真的,其中必有一個是假的。作為思維對象的客觀事物在確定的時空條件下,其確定的屬性不可能同時存在又不存在[1]64。矛盾律要求對于某一判斷不能夠相互矛盾,包括縱向矛盾律、橫向矛盾律以及綜合矛盾律。具體到對未成年人言詞證據(jù)的審查判斷當中,縱向矛盾律要求同一未成年人就同一事實在前后不同時間內(nèi)所作的陳述必須保持一致不能自相矛盾;橫向矛盾律要求不同未成年人之間或者未成年人與成年人之間就同一事實的陳述必須保持一致;綜合矛盾律要求將所有涉及到對同一客觀事實進行判斷的各種證據(jù)信息加以綜合分析,確保各證據(jù)之間相互對照協(xié)調(diào)一致。
就縱向矛盾律而言,其前提是對未成年證人進行過多次的調(diào)查詢(訊)問,尤其是對于未成年人社會調(diào)查制度的運用過程中,往往多次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或其他未成年證人進行調(diào)查,一般來說,僅憑一次的調(diào)查很難判斷言詞證據(jù)的真實性。未成年人的記憶呈現(xiàn)碎片化的特點,再加上時間的推移以及感知能力和表達能力的不足,調(diào)查人員很難通過一次性地詢(訊)問取得全面、真實、客觀的證據(jù)。同時,由于前述各種內(nèi)在以及外在的各種相關因素,導致收集到的言詞證據(jù)真實性不足。多次對未成年人進行調(diào)查,一方面能夠?qū)χ八甭┑男畔⑦M行補足;另一方面能夠通過前后對比看其是否存在著矛盾之處,如果存在則其真實性有待考量,如果不存在,則真實性的強度較高。
未成年人言詞證據(jù)的真實性受到其智力、記憶力、知識基礎、性情氣質(zhì)等各方面的影響,再加上言詞證據(jù)本身由于滲入了太多主觀性因素,所以,對其真實性的審查不能僅僅依靠未成年人的一面之詞,尤其是在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當中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供述。我國臺灣學者翁岳先生曾說:“證據(jù)法則上,證人兩人以上一致,方可組合為一完全證據(jù)”[1]64;羅馬法諺云:“一人之證言,絕不可聽”;德國法諺云:“一個證人等于無證人”。這就要求調(diào)查人員在分析未成年人自身的陳述的同時,還要結合與其親近的人或者其他人所提供的一些信息,從而能夠更好地進行對比,看其是否存在矛盾之處。尤其是在未成年人犯罪當中,未成年人的父母以及同齡伙伴是其最親近的人也是最了解他們的人,甚至有些時候同齡伙伴要比其父母對于未成年人的愛好、性格、習慣等更加清楚,對他們所提供的證據(jù)信息與未成年人言詞證據(jù)進行橫向的矛盾對比分析,有利于排除虛假的言詞證據(jù)。如果他們之間的陳述有存在矛盾的地方,那么就必須要對收集到的證據(jù)信息進行深入地調(diào)查分析;但另一方面,如果這些證據(jù)之間具有完全的一致性,甚至特別小的細節(jié)也都描述的完全一致,此時該些言詞證據(jù)亦是不正常的,需要調(diào)查人員謹慎對待。
綜合矛盾分析法是將案件涉及到的所有信息綜合起來進行對比分析,看其是否協(xié)調(diào)一致相互照應,既可以是言詞證據(jù)之間,也可以是言詞證據(jù)和實物證據(jù)之間,又可以是與其他事實之間。該種方法在司法實踐中被普遍采用,通常也稱為綜合印證法。一般來說,只要是能夠印證或支撐案件相關事實以及未成年人言詞證據(jù)的信息,包括是案件其他人證物證、未成年證人身心發(fā)展程度、日常經(jīng)驗、正常人的思維等等都可以綜合分析。如果收集到的未成年人言詞證據(jù)與其他證據(jù)信息相互呼應,則可以考慮采信該證據(jù)。如果之間存在矛盾,則要對該些證據(jù)進行深入地調(diào)查分析,以排除錯誤信息,為案件順利地進行調(diào)查審理排除障礙。綜合印證法需要調(diào)查人員不僅根據(jù)證據(jù)間的相關關系進行審查判斷,而且需要按“常識、常情、常理”對證據(jù)作出認定。如:未成年證人在陳述時講到,“我坐在公交車的最后一排,當時張三和李四坐在上車的座位上,張三說讓李四把一個黑色袋子拿回家”。該證言就很值得懷疑,因為在公交車上最后一排座位和最前面座位相隔是比較遠的,而且公交車上聲音比較嘈雜,很難在這樣的一種環(huán)境之下聽到對方的談話內(nèi)容。此時調(diào)查人員就可以依據(jù)生活日常經(jīng)驗排除這樣的虛假證據(jù)。未成年人觀察能力較弱、記憶能力欠缺、表達能力有限、社會經(jīng)驗不足,因此,其陳述相對于成年人而言,更容易出現(xiàn)失真的情況。在對未成年人言詞證據(jù)進行真實性判斷時需要結合與案件有關的其他證據(jù)和事實進行綜合的審查,通過分析發(fā)現(xiàn)其中的各種矛盾,以鑒別真?zhèn)巍?/p>
(二)實驗法
實驗法是司法人員為了查明證人所陳述的事實能否發(fā)生以及怎樣發(fā)生,來判斷其是否真實能否被采信。物質(zhì)世界的客觀現(xiàn)象在合乎規(guī)律的條件下是可以重復再現(xiàn)的,利用這一原理,實驗方法在證人證言的認證過程中不僅可以用來科學地甄別真?zhèn)危矣兄诜ü侔l(fā)現(xiàn)真實的證人證言[6]200。比如,偵查機關在偵查過程中往往會以偵查實驗的方法來考察某種條件下能否聽到某種聲音或看清某個事物、某一個行為是否會留下特定的痕跡等。這樣的方法同樣可適用于未成年人言詞證據(jù)真實性的判斷過程中,有助于進一步判明未成年人言詞證據(jù)的真實可靠程度。
(三)心理學方法
第一,陳述有效性評估技術的采用。陳述有效性評估技術(Statement Validity Assement ,簡稱SVA),是迄今為止測量言語陳述真實性的最常用的技術,評估的目的不是為了測謊而是證實。這項技術在德國已經(jīng)發(fā)展成為在性侵犯案中決定兒童證人證言可信度的一項專門技術,并且也逐漸被其他案件證言的可靠性評估所應用。由于未成年人身心發(fā)展不成熟,不論是法庭上的取證還是社會調(diào)查當中“座談”式的取證,都會使得未成年人產(chǎn)生緊張的情緒和心理上的壓力,導致不能全面客觀地進行陳述甚至提供虛假的言詞證據(jù)。陳述有效性評估技術是通過庭外的心理學專家對未成年人所進行的各項心理測試,包括結構化的訪談——對基礎內(nèi)容進行標準化分——內(nèi)容分析的結果評定三個方面,這些心理學專家對未成年人的心理有一定的了解,在對其進行測試的時候也能夠根據(jù)未成年人本身的特點去應對,在實踐當中能夠取得很好地效果。另外一方面,長期以來人們對于未成年人言詞證據(jù)明顯的存在一種偏見,使得某些案件當中未成年被害人的合法權益得不到很好的保護。陳述有效性評估能夠通過科學的得出未成年人言詞證據(jù)的邏輯結構、細節(jié)質(zhì)量、證據(jù)相關聯(lián)系等各項標準維度,彌補了未成年人言詞證據(jù)本身的不足,提高了其質(zhì)量。
第二,依靠直覺情態(tài)識別虛假言詞證據(jù)。直覺情態(tài)是指基于一個人心理的活動而反應在其面部表情、聲音或肢體動作等上的外部表現(xiàn)。在證據(jù)法研究當中,一般被稱為“情態(tài)證據(jù)”。由于情態(tài)證據(jù)不易保全并且較其他科學證據(jù)具有明顯的劣勢,因此,受到了一部分學術界的質(zhì)疑。本文對于未成年人言詞證據(jù)真實性的審查判斷,不是將此情態(tài)作為其真實性的依據(jù),而是為其真實性判斷提供一種線索。Feldman 等人[8]通過要求被試品嘗飲料味道的實驗發(fā)現(xiàn):12 歲的兒童就已經(jīng)完全具備了和成人一樣的能力來控制他們的語言和外在的行為表現(xiàn),以掩飾自己的真實感覺[9]。即使是學齡前兒童也能夠很好地控制他們的外部行為來表現(xiàn)出他們的誠實,并且隨著年齡的增長,這樣的能力也越來越強。[10]一個身心發(fā)展較為完全的人,在說謊時可能會控制其表情或者動作,以讓對方相信自己的話語。例如,提供虛假陳述的內(nèi)容時關于其受到了傷害,而可以讓自己表現(xiàn)出悲傷的表情甚至能夠流出眼淚;而對于未成年人而言,尤其是年齡較小的未成年人,他們在提供虛假陳述的時候,大腦當中不會產(chǎn)生太多的認知,來掩飾其說謊帶來的不安和恐懼。例如,年齡較小的孩子在說謊時,表情會比較僵硬,眼神一般處于游離狀態(tài),聲音會發(fā)抖,手偶爾撓頭或者兩只手相互搓擦等等。年齡越小,其情態(tài)反映地越真實,隨著年齡的增長,掩飾謊言的心理和生理能力的增強,通過情態(tài)判斷其陳述真實性的難度逐漸增強。
(四)語言學方法
有研究發(fā)現(xiàn), 40%的人每天都至少會說一次謊。[11]國內(nèi)外語言學以及心理學研究者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對語言內(nèi)容線索來辨別謊言。主要有基于標準的內(nèi)容分析(Criteria-based content analysis,簡稱“CBCA”)、 真實監(jiān)控(Reality Monitoring, 簡稱“RM”)以及國外部分研究者正在提倡的語言探析詞頻軟件(Linguistic Inquiry and Word Count Software,簡稱“LIWC”)。CBCA是基于認知和動機兩方面的因素,劃分一般特征、具體內(nèi)容、動機要素以及具體侵犯要素四個類別和19條判斷標準來辨別話語的真實性。RM是基于區(qū)分真實記憶和想象事件,以空間信息、知覺信息、認知操作等8項標準來識別謊言。但就未成年人而言,認知能力和表達能力都比較差,年齡較小的未成年人在有些情況下不能夠正確地區(qū)分真實記憶和想象事件。因此,CCBA和RM適用于認知能力發(fā)展較為完全的未成年人。
LIWC是一個計算機程序軟件,它通過分析陳述文本以及計算各類單詞使用的頻率在總文本單詞數(shù)量中所占的比例,來對陳述進行語義分析。運用這個軟件,Newman發(fā)現(xiàn),虛假的陳述一般都有較少的第一人稱(例如,我、我的)、較少的第三人稱(例如,她、他、他們)、較多的消極詞匯(例如,憎恨、生氣、敵人)、較少的高級詞匯(例如,但是、除了、此外)以及更多的動詞(例如,行走、移動)。在其他的研究當中,Bond 和Lee也發(fā)現(xiàn)了該規(guī)律。研究已經(jīng)證明這種語言模式降低了人的認知性的要求,使得說謊者能夠與他們的陳述保持一致,同時能夠把自己和謊言劃清界限。[10]3在國外,通過LIWC軟件進行語義分析已經(jīng)在鑒別成年人陳述的真實性當中得到較好的應用。對于該程序能否適用到未成年人言詞證據(jù)的審查判斷上,國外相關語言學研究者也在進行著不斷地探索。在《Is the Truth in Your Words? Distinguishing Children’s Deceptive and Truthful Statements》中,作者對LIWC是否適用在兒童證言的審查判斷上進行了相關的實驗并且在文章中作出了細致的講解和描述,實驗發(fā)現(xiàn),在以上虛假陳述規(guī)律的基礎上,兒童較以自我為中心,其在作出虛假陳述時較成年人用到了更多的第一人稱,并且由于兒童對于作出虛假陳述負有一定的愧疚感,因此,其陳述中帶有更多的否定性詞匯。另一方面,兒童說真話時要比說謊話時帶有更多的限制性內(nèi)容。LIWC通過語言的詞匯出現(xiàn)頻率來識別真實和虛假的陳述,與其他語義分析的方法相比較,不僅快速有效,而且具有更強的客觀性。雖然該方法適用到未成年人身上,還需更多的研究以及完善,但筆者認為,對于未成年人言詞證據(jù)適用的現(xiàn)狀而言,該方法可以排除司法人員對未成年證人的偏見,提高未成年人言詞證據(jù)的質(zhì)量,在當今我國司法實踐中值得借鑒。
[1] 房保國.言詞證據(jù)研究[M].北京:知識產(chǎn)權出版社,2012:13-14.
[2] 劉立霞,高樹勇.人身危險性與少年司法制度改革[M].北京:中國檢查出版社,2011:118.
[3] Kristjan Kask1, Ray Bull.From Person Description to Interviewing Methods:What Can Be Done to Improve Child Witnesses’Testimonies?[J].TRAMES,2009(13):95-108.
[4] 高木光太郎.證言心理學[M].片成男,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3:21.
[5] 王振于.兒童心理學[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2:68.
[6] 劉立霞.證人證言研究[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06:169.
[7] 勞倫·斯騰伯格.青春期[M].戴俊毅,譯.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9:388.
[8] Feldman R S, Jenkins L, Popoola O. Detection of deception in adults and children via facial expressions[J]. Child Development, 1979(50): 350-355.
[9] 張亭玉,張雨青.說謊行為及其識別的心理學研究[J].心理科學進展,2008(4):651-660.
[10] Shanna Mary Williams,Victoria Talwar,R. C. L. Lindsay,Nicholas Bala,Kang Lee,P?r Anders Granhag.Is the Truth in Your Words? Distinguishing Children’s Deceptive and Truthful Statements[J].Journal of Criminology, 2014(1-9).
[11] 吳崇,金盛華,蔡頠,李紹顓.基于語言內(nèi)容的謊言識別[J].心理科學進展,2012(3):457-466.
[責任編輯 張雁影]
Truth or False: theMultiple Methods to Test the Judicial Authenticity of Children’s Testimony
SANG Hong-jing
(Yanshan University, Qinhuangdao 066000,China)
In legal practice, children’s testimony is not adopted in many cases because of their immaturity of physical and mental development, thus people may have bias towards children’s witnesses. If children are disfranchised of the right to be a witness just because of they are juveniles, it would be too hard to realize judicial fairness and justice. The paper aims to combine with both traditional and modern methods, and find out an efficient way to judge children’s oral evidence authenticity from its influence factors and defects by analyzing different methods. Given this, we are able to protect juveniles and improve working efficiency. Children are a group of relatively large age span, their physical and mental development is of great difference in each stages. Therefore, we should take children witnesses’ characteristics into account and adopt different methods when judging their oral evidence authenticity.
children; testimony; witness; truth
2015-03-16
桑宏婧,女,河北張家口人,燕山大學文法學院訴訟法學研究生。
G612
A
2095-770X(2015)05-00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