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省西豐縣教師進修學校 林玉輝
近幾年來我們的語文教師一直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依據(jù)課標、教材,進行了大膽的嘗試和探索,語文課堂教學發(fā)生了較大的變化,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也存在著諸多的困惑或問題:教學思路不明晰、精讀課和略讀課各如何處理、課堂上教師該講啥?討論就是合作嗎?如何進行拓展訓練等。那么,如何解決廣大教師在教學中遇到的困惑或問題,切實提高語文課堂教學實效呢?我們語文教師必須明確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略讀課文感悟的成分比較大,而精讀課文則要有深入的理解。
第二,略讀課文主要是整體感知或把握內(nèi)容,而精讀課文必須經(jīng)歷從整體到局部再到整體、從具體到抽象再到具體的過程。
第三,略讀課文讀得遍數(shù)少,甚至可以只讀一遍,而精讀課文讀的遍數(shù)多。
第四,略讀課文可以只用速讀,而精讀課文都要仔仔細細地、甚至是字斟句酌地讀。
第五,在教學時間上,略讀課文一般一課時,而精讀課文一般用兩三課時,甚至是四課時。
教材中安排這兩類課文是為了教材有層次、有彈性,我們在教學中可靈活處理。像精讀《鄧稼先》,能要求學生把握文章意思,把握鄧稼先的思想品格和奉獻精神,培養(yǎng)學生的概括能力和表達能力,我們可把它改為略讀課文;《安塞腰鼓》也是一篇精讀課文,黃土高原上的一種舞蹈,離我們學生的實際生活太遠,我們在學習中能領會主旨,把握大量的排比和反復的修辭、理解想象即可,也可視為略讀;而《馬說》《出師表》都是略讀課文,但在初中文言文中,這兩篇文章不論從作者,還是內(nèi)容均有價值,所以我可以把它當作精讀課文來處理,因為這兩篇也是課標推薦篇目。
教學的核心理念是以人為本,它強調(diào)了學生主體地位,“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這是我們教師所不能替代的。但這一觀念的強化,就忽視了教師的主導作用,現(xiàn)階段,學生認知水平相對較低,一味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也未必能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這就要求教師對一些語文知識、閱讀方法、寫作技巧等做一些必要的傳授和指導,幫助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學生在語文實踐中,教師要當好導師,隨時糾正學生在學習中出現(xiàn)的錯誤,鼓勵、督促、指導學生不斷向知識的廣度和深度進行探索。
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近一時期深入課堂聽課,教師要求“速讀課文,概括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以小組為單位,借助工具書和注釋解決字詞或疏通文章”等,教師的問題提出還不到一分鐘,學生還沒有充分閱讀或深思熟慮就急忙尋找合作伙伴,或反復轉(zhuǎn)動身子展開討論,可以說這種合作學習小組沒有任何功效,對課文的理解肯定是浮光掠影的。沒有獨立的高質(zhì)量的思考,討論和交流只會流于形式。因此,課堂上學生間的合作與討論,應該是學生個體的自主學習之后進行的。通過合作來探究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這時的合作才有意義。另外,小組內(nèi)的合作探究需要有時間、任務分配等明確的要求,切忌隨意性。
在閱讀的過程方法方面,課標特別強調(diào)要加強朗讀,即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我們有這樣一種認識,只聽老師滔滔不絕,不聞學生書聲瑯瑯的語文課,不是好的語文課。這就要求教師加強朗讀指導,從讀準字音、語氣、語調(diào)、重音、節(jié)奏等方面加以指導。大家都知道語文是人文性很強的學科,大多數(shù)的文章都包含著深厚的感情色彩,不讀就不能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感情,但朗讀也不能代替學生在默認時的體驗和品味。我們強調(diào)“書聲瑯瑯”的同時,也不能忽視“鴉雀無聲”。語文課并不總是熱熱鬧鬧的,有時就需要讓學生潛心讀書,靜思默想,有含英咀華的時間和空間。
我們多數(shù)教師注重了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和整合,注重了將課外的學習資源、學生的生活體驗等納入課堂,體現(xiàn)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全新理念。這不僅有利于開闊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的閱讀、寫作等語文實踐能力,更有利于引導學生關注社會、關注生活。如有的教師在講《羅布泊,消失的仙湖》時,引導學生觀察家鄉(xiāng)山水的變化,進而加強學生環(huán)保意識,從我做起,從現(xiàn)在做起,呼吁人們積極行動起來,保護環(huán)境,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但在拓展時應該注意,拓展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一定要找準切入點,可以是內(nèi)容上的,也可以是寫作技巧的,這要依據(jù)課文的特點和學生的能力發(fā)展而定。另外,拓展一定要在學生對課文進行充分的感悟、體驗和品味后。有的教師在學生還沒有理解課文基本內(nèi)容、寫法特點時就拓展,使學生很難把深刻的理解、體驗說出來,而流于形式了。
學生是有思想、有感情、有自尊心的正在發(fā)展中的人,錯誤是經(jīng)常發(fā)生的,成績和優(yōu)點也是很多的。教師應善于發(fā)現(xiàn)學生的優(yōu)點、成績和進步,及進給予肯定和鼓勵,使學生得到正面的積極反饋,從而感受成功的喜悅,堅定信心,進一步發(fā)展自己的潛能和進取精神。但我們深入課堂看到的幾乎沒有批評,全是贊揚。即使問題回答是錯誤的,也從另一個角度大加鼓勵。也有的教師在學生回答問題時不認真傾聽,明顯的錯字、病句聽不出來還大加贊賞,這學生就會認為自己說得好,說得對,影響其發(fā)展。有人說過:“沒有批評的教育的軟弱的”。批評的價值在于矯正,在于挫折教育,沒有批評,某些錯誤或缺點就不可能及時矯正。如果學生不能接受批評,那么他們經(jīng)受挫折的心理能力是有問題的。因些要求教師不僅要時時激勵學生(中肯、實事求是而不是夸大其辭),更要在中學生的成長發(fā)展中,誠懇地指出不足,準確而恰當指出改進的方法和途徑,這對學生的發(fā)展和成長是更有價值的。
以上是我的一點粗淺的認識,也許會給各位教師在今后的語文教學上提供有益的啟迪,敬請各位領導、老師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