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鄭春 曹新亮 馬旭東
鄭州市第一人民醫(yī)院神經(jīng)外科 鄭州 450003
高血壓腦出血(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HICH)是由于長期高血壓病引起顱內的小動脈發(fā)生病理性變化,小動脈的管壁發(fā)生玻璃樣或纖維樣變性和局灶性出血、缺血或壞死,削弱血管壁的強度和彈性,在情緒激動、過度腦力與體力勞動或其他因素引起血壓劇烈升高,導致已病變的腦血管破裂出血所致。約占全部腦卒中10%[1]。內科保守治療效果差,多采用手術治療[2]。但術后再出血發(fā)生幾率高,嚴重威脅患者存活率和生存質量[3]。2010 -10—2013 -10 間,我們對18例高血壓腦出血術后再出血患者的病例資料進行分析,探討高血壓腦出血術后再出血的原因,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18例,男11例,女7例;年齡43~71歲,平均52.5歲。所有患者均有高血壓病史,臨床表現(xiàn)為急性頭痛、頭暈、嘔吐、偏癱和意識障礙等。其中頭痛、頭昏11例,嘔吐14例,偏癱14例,小便失禁7例,大小便失禁5例;入院時血壓收縮壓>200 mm Hg 或舒張壓>120 mm Hg 2例,收縮壓180~200 mm Hg或舒張壓110~120 mm Hg 12例。收縮壓160~179 mm Hg 或舒張壓100~109 mm Hg 3例,收縮壓140~159 mm Hg或舒張壓90~99 mm Hg 1例。根據(jù)腦出血意識狀態(tài)分級:Ⅰ級清醒或嗜睡(GCS 評分14~15)3例,Ⅱ級嗜睡或朦朧(GCS 評分13)8例,Ⅲ級淺昏迷(GCS 評分10~12)4例,Ⅳ級(GCS 評分6~9 分)昏迷3例。術前均行頭顱CT 影像學檢查:基底節(jié)出血13例,外囊出血5例。出血量(按多田公式或Steiner分層相加法)30~60 mL16例,>60 mL 2例,平均48.5 mL。出血至手術時間<6 h 13例,6~24 h 4例,>24 h 1例。所有患者給予開顱血腫清除和/或去骨瓣減壓術。其中早期或超早期手術者為14例。
1.2 治療 本組根據(jù)占位效應和血腫量采取對應治療方式。對出血量>30 mL 和/或中線移位>1cm 的10例再出血并均符合高血壓腦出血再次手術指征者,采用微創(chuàng)手術或血腫清除和/或去骨瓣減壓手術等治療。3例患者符合手術指征但家屬不同意手術放棄治療。5例患者出血量<30 mL 者給予保守治療,可經(jīng)原血腫腔留置的引流管注入尿激酶治療,尿激酶2~5 萬U/次,夾閉2 h 后開放開,12~24 h 后可重復1 次。
1.3 療效評價 術后3個月日常生活活動能力(ADL)分級法判斷療效[4],Ⅰ級:完全恢復日常生活。Ⅱ級:部分恢復或可獨立生活。Ⅲ級:需要人幫助,扶拐可走。Ⅳ級:臥床但保持意識。Ⅴ級:植物生存狀態(tài)。
本組術后死亡4例(22.2%),均于術后4 周內死亡。其中3例為不同意手術放棄病例,2例死于腦疝所致腦干功能衰竭,1例死于肺部感染。1例出血量>30 mL 實施再次手術后死于多臟器功能衰竭。余患者術后均獲隨訪3個月,術后3個月ADL 分級:Ⅰ級3例,Ⅱ級4例,Ⅲ級2例,Ⅳ級2例,Ⅴ級3例。
3.1 高血壓腦出血術后再發(fā)出血原因 (1)手術時間與出血量:本組再出血患者首次實施早期或超早期手術者13例。明顯高于發(fā)病6 h 后手術病例。且血腫出血量較多,因患者的病情相對比較重,術中往往為了盡快緩解病情,清除血腫速度過快過多,產(chǎn)生排空效應,導致顱內壓驟降。由于血腫清除造成血腫腔內壓力突然下降,容易引起腦組織移位過度、牽拉血管造成破裂出血。血腫周圍組織在減壓后血流灌注過度導致水腫、腦組織缺血缺氧組織壞死,是再出血的重要原因。(2)凝血功能障礙:由于高血壓患者大多為中老年人,既往有心臟病、腦血栓等基礎病,可能長期服用抗血小板藥物阿司匹林、華法林等藥,造成凝血功能障礙。(3)糖尿病: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管病變,容易造成術后再次出血。(4)術中操作粗糙,沒有徹底止血。(5)血壓波動:腦出血開顱術后的血壓波動是導致再出血的重要因素。(6)甘露醇劑量時機不合理:腦出血早期應用甘露醇可使顱內血腫增大的發(fā)生率明顯增加[5]。術后使用甘露醇過早且量大則會造成顱壓過度下降、局部壓迫作用減弱,同時短暫性增加血容量,導致血壓升高而引發(fā)再出血。
3.2 防治腦出血術后再發(fā)出血措施 (1)掌握合理手術時機:發(fā)生高血壓腦出血患者病情較急,但是患者無出現(xiàn)腦疝的情況下,盡量在出血后6 h 開顱血腫清除。但對于已經(jīng)出現(xiàn)腦疝的患者,要爭分奪秒盡快行開顱血腫清除手術。(2)術中操作認真細致:清除血腫應只吸除血腫內容物,少吸或不吸引血腫壁。術中電凝止血要適度,避免將血管過度燒灼形成炭化,造成止血假象,一旦有劇烈震動,血管端的炭痂就有可能脫脫落而再次出血。術中應用蛇形牽開器充分暴露血腫腔,應用顯微鏡,在顯微鏡良好的照明及清晰放大的視野下認真止血。在關顱前,將收縮壓升高至160 mm Hg 左右,觀察15 min,確定沒有再出血,才可關顱。(3)應用維生素K1:對于術前長期服用華法林的患者,要用維生素K150 mg 進行中和,一般5 h 可以達到完全中和。阿司匹林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會影響血栓的形成,急診情況下無法輸入新鮮的血小板,需暫緩手術,并積極準備新鮮血小板或者冷沉淀,以增加凝血功能。一旦患者出血量較大,已經(jīng)造成腦疝的情況下,應急診開顱手術。但要向家屬講明,做好溝通工作。(4)控制血糖:糖尿病出血手術患者,術中要嚴密止血。圍術期嚴格控制血糖波動,防止再出血。(5)術后血壓控制,術后不要過早行麻醉復蘇,避免在拔出氣管插管時患者嗆咳,造成血壓急劇上升,誘發(fā)腦出血。要做到延遲復蘇,將患者在麻醉狀態(tài)下,保證患者不發(fā)生嗆咳的情況下送入ICU,然后應用咪達唑侖鎮(zhèn)靜,應用呼吸機輔助呼吸,6~8 h 后根據(jù)患者情況,如果患者意識障礙較淺,不能耐管,可拔出氣管套管。如估計患者短時間內不能蘇醒,應早行氣管切開。術后應用烏拉地爾將血壓應控制在140 mm Hg 左右。(6)合理應用甘露醇:甘露醇有短暫的擴容作用,造成短時間內血容量增加,血壓一過性升高而誘發(fā)再出血。若術中減壓充分,在術后早期(6~8 h)內,一般不主張用甘露醇。即使應用也應根據(jù)顱壓情況酌情使用,盡量堅持少量多次的原則,減少顱內壓的波動。最好是術中放置顱內壓監(jiān)護,檢測顱內壓情況,避免盲目使用甘露醇。
[1]黃華東,黃海能,鄧元央,等. 鎖孔人路顯微手術治療高血壓性腦出血[J]. 中國微創(chuàng)外科雜志,2011,11 (6):559 -560.
[2]丁玉田.顱內血腫微創(chuàng)清除術治療高血壓腦出血的臨床應用[J].臨床和實驗醫(yī)學雜志,2009,5 (12):1 954 -1 955.
[3]馬德年.高血壓腦出血術后再出血原因分析及對策[J].山東醫(yī)藥,2010,50(35):63 -64.
[4]王忠誠. 王忠誠神經(jīng)外科學[M]. 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2005:870,866.
[5]溫冰濤,石義亭,李培水,等. 甘露醇對腦出血早期血腫擴大影響的動物實驗研究[J]. 卒中與神經(jīng)疾病,2006,13(1):3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