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廣州市花都區(qū)獅嶺鎮(zhèn)冠華小學 羅天如
在實施素質(zhì)教育的今天,學生不僅要掌握知識,更重要的是要會用所學的知識去獲得知識并創(chuàng)新知識。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終身教育局長保羅?郎格朗說:“未來文盲,不再是不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先學后教”是在課改浪潮中呈現(xiàn)的一朵耀眼的浪花,其核心是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yǎng),是學生主體作用的具體體現(xiàn)。這種教學方法,讓學生能放得開,有利于學生個性的發(fā)展和自學能力的培養(yǎng),能充分調(diào)動每位學生動口、動手、動腦的積極性。也能更好地激活學生思維,培養(yǎng)學生自主互助意識和創(chuàng)新精神,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zhì)。
“先學后教”課堂教學模式是新課改下品德課堂教學的一種有效方式,是被實踐證明了的比較好的課堂教學方法。下面筆者就小學品德課上采用“先學后教”的方法談幾點做法。
“方法是學習的鑰匙?!边\用科學合理的學習方法,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師的責任就在于教學生學會學習,在培養(yǎng)學生良好學習興趣的基礎(chǔ)上,更要授之以方法。應教會學生哪些學習方法呢?
預習是學生主動性的學習行為。教師要注重指導學生預習,有充足時間讓學生預習,掌握最基本的預習方法。課前要引導學生通過各種途徑收集與課文有關(guān)的資料,同時要進行預習檢查,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匯報,展示自己的預習成果,交流收集到的資料。
我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主張“教是為了不教”,提倡教師要指導學生自己學習。 因此,教師在課堂上要教給學生思考的方法,幫助學生學會思考。英國一位科學家曾說過:“科學知識的增長永遠始于問題,終于問題——越來越多深化的問題,越來越能啟發(fā)新問題的問題。”為此,教師應該給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問題情景,讓學生主動地發(fā)現(xiàn)問題,一步一步地解決問題。
新課程倡導學生的主動參與,強調(diào)寓教育于活動之中。“活動化學習”這種學習方式,即教師要積極組織學生參加活動,讓他們在活動中動手動腦,發(fā)展興趣和特長,并在活動中獲取直接經(jīng)驗和綜合信息,使他們的個性得到充分發(fā)展。此外,活動要著力提高學生的生活技能和道德體驗,觸動學生的心靈。
如在“美麗的秋天”這一主題活動的教學中,教師選擇了秋高氣爽、陽光明媚的日子,帶領(lǐng)孩子走出課室,走進大自然,讓他們置身于山坡、田野、草坪上,通過看一看、找一找、聞一聞、踩一踩等感知活動,并以照相、拼圖、畫畫、表演等形式進行收集、探索。在這個活動中,教師還結(jié)合孩子們的表現(xiàn)進行隨機教育。如有些孩子在草坪上發(fā)現(xiàn)了很多破塑料袋、紙屑等廢舊物品,教師鼓勵孩子們拾起草坪上的垃圾,并按質(zhì)地進行歸類,組織孩子們討論“怎樣處理這些廢舊物品”。于是,“找秋天”變成“保護和打扮秋姑娘”的活動。孩子們討論非常熱烈,想出很多方法并進行嘗試,有的同學進行剪剪貼貼,把它們裝飾成美麗的圖畫、小花籃、小船或臉譜等;有的同學把可回收與不可回收的分別放在不同的垃圾桶;有的同學則嘗試用火燒、用土埋、用水溶的方法處理廢舊物品。盡管他們有的方法嘗試或失敗或成功,但孩子們在主動的探索過程中,不僅了解了秋天的季節(jié)特征,還對環(huán)境保護有了新的認識,提高了自覺保護環(huán)境的意識。這效果是課堂上教師放幾張幻燈片,聽幾段音樂所無法比擬的。
品德學科是原有思想品德課與自然課、地理課、歷史課、心理課等課程的有機組合,教材中必然會涉及到社會、科學、人文、歷史等方方面面的知識。怎樣學習這些知識性的東西呢?筆者認為,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選擇兒童喜歡的方式來處理,既能培養(yǎng)學生小組合作的能力,也能凸現(xiàn)品德課道德教育的本色。
最近,筆者觀摩了《認一認我國的行政區(qū)》示范課例,這原本屬于地理課的范疇。教師先讓學生仔細觀察地圖,找出我國有4個直轄市、5個自治區(qū)、2個特別行政區(qū)、23個省。然后讓學生再次觀察地圖,互相拍手創(chuàng)造性地說:“你拍一,我拍二,浙江像個……你拍三,我拍四,河北像……”批判地評析這堂課,各板塊單純地追求地理知識,耗時而低效,并沒有達成愛國主義教育目的,品德教育的韻味蕩然無存。其實,這堂課可以作如下設(shè)計:學生初步了解我國行政區(qū)后,讓小組代表隨機抽取教師課前準備的一套題開展探究活動。
教師在學生小組探究過程中適時地去指導,學生發(fā)言后進行小結(jié),讓學生在地圖上找到臺灣和釣魚島、南海諸島。教師意味深長地敘述:“我國幅員遼闊,地理位置優(yōu)越,資源豐富,但周邊環(huán)境依然不安寧,臺灣沒有回歸,日本軍艦堂而皇之登陸釣魚島,南海諸島主權(quán)爭端,有些島在地圖上只有芝麻大,我們是不是不要了呢?”學生在廣開言路中明確維護領(lǐng)土完整是中華民族的尊嚴。教師也可相機補充知識點:國際法明文規(guī)定,以島嶼為圓心,方圓200海里是屬于一個國家的領(lǐng)海,那么海底豐富的礦產(chǎn)資源也是屬于該國的。
教師精妙地設(shè)計導語,組織學生開展小組合作探究性學習,將課堂由地理知識向現(xiàn)實生活回歸,憑借長江、黃河、京九鐵路、商品包裝袋這幾個支點了解各行政區(qū),使得這堂地理知識課的愛國主義教育變得極為豐滿。適可而止地點到國際爭端問題,補充國際法知識,有利于學生完成知識與技能、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構(gòu)建。
總而言之,運用“先學后教”這種模式教學,是實施新課程最有效的手段。運用這種模式教學,真正做到了以學生為主體,真正做到了教為學服務,培養(yǎng)了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教會了學生學習的方法。 我們要努力轉(zhuǎn)變教學方式,運用新課改的教學理念來指導自己的教學行為,努力讓我們的品德課堂教學充滿生機和靈氣,營造出創(chuàng)新課堂、活力課堂、人文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