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蓬蓬, 孫 妮
(安徽師范大學 外國語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3)
?
國內外卡里爾·菲利普斯研究綜述
孫蓬蓬,孫妮
(安徽師范大學 外國語學院,安徽 蕪湖241003)
摘要:卡里爾·菲利普斯作為一位著名的英國非裔移民作家,非常關注非洲流散族群的生存狀況及面臨的諸多文化困境,其作品多以種族、移民文化歸屬、身份和家園等為視角展開敘事。文章綜述了近年來國內外學者對菲利普斯作品研究的狀況,認為與國外學者的研究廣度和深度相比,國內學者的研究尚處于起始階段,未來對菲利普斯的研究還有較大空間。
關鍵詞:卡里爾·菲利普斯;國內外研究狀況;述評與展望
孫妮(1958-),女,安徽蕪湖人,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
卡里爾·菲利普斯(Caryl Phillips,1958-)是當代杰出的非裔英國移民作家,出生于加勒比海西印度群島圣·基茨市,后隨父母移居英國。在來自加勒比海地區(qū)的作家中,除V.S.奈保爾之外,菲利普斯較早就被公認為屬于英國文學“主流”的作家。作為一位黑人移民作家,卡里爾·菲利普斯對非洲流散族群、文化身份歸屬、錯位和家園等問題非常關注。他的作品,特別是小說獲得過許多獎項,其中包括英格蘭年輕英國作家上榜作家獎、英聯邦作家獎、古根海姆獎學金、馬丁·路德·金紀念獎和英國詹姆斯·泰特·布萊克紀念獎等多種獎項。
一、國外對卡里爾·菲利普斯的研究狀況
國外學者對卡里爾·菲利普斯的關注和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迄今為止,筆者通過EBSCO和JESTO外文數據庫,以及國家圖書館檢索到書評有86篇、期刊文章20多篇以及若干訪談內容,通過中國國家數字圖書館檢索到相關研究專著有11部。
最早研究菲利普斯的專著是Bénédicte Ledent 于2002年出版的CarylPhillips,該書簡單回顧了菲利普斯的生平及其作品,然后對其主要作品進行介紹和評論,其中涉及菲利普斯作品中的“錯位、模棱兩可的歸屬感及流亡”主題及其對歷史的著迷,和其作品中經常出現的互文文本及“閃回”敘事手法等等[1]。Renée T. Schatteman 于2009年出版ConversationswithCarylPhillips一書,主要內容集中于對卡里爾·菲利普斯個人身份形成起重要作用的三個具體人生階段的描述:少年在白人居住區(qū)成長的經歷、在牛津大學求學的經歷、20歲時第一次返回加勒比海的經歷,并闡釋了這些記憶在菲利普斯創(chuàng)作中的重要性,及其作品中體現的種族、身份、錯位、無家園和無歸屬感等主題[2]。2012年,Bénédicte Ledent和Daria Tunca的CarylPhillips:WritingintheKeyofLife,共分兩部分,全書以2006年在比利時舉行的慶祝卡里爾·菲利普斯寫作生涯25年的研討會作為開始,對卡里爾·菲利普斯25年寫作生涯做了簡單的回顧,指出卡里爾·菲利普斯對錯位、身份、流亡和根深蒂固的種族和社會偏見等主題的探索;第二部分對卡里爾·菲利普斯的戲劇、小說、散文等作品進行了評論與分析,涉及的作品有《渡河》、《奇異的果實》、《遠岸》、《劍橋》、《落雪》,作者探討了《渡河》中非洲離散族裔歷史和現代離散群體之間的聯系;分析了《大西洋的聲音》和《新世界秩序》中對離散個體身份矛盾性的探索,以及《奇異的果實》中離散個體的多重身份;探討了《遠岸》中對外來者的排斥和“沒有家園,沒有歸屬感”等主題[2]。其中《劍橋》 和《遠岸》探討了帝國主義對種族和性別的壓迫。該書最后一章對《落雪》進行了詳細的闡釋,論述了小說中采用的一般現在時態(tài)以及穿插的過去時態(tài)對小說主題的揭示,并高度贊揚了一般現在時態(tài)的使用,指出“閃回”的使用,以及對小說“無根和失落”主題的探索[3]。
另一類專著是將卡里爾·菲利普斯與其他后殖民小說家進行比較。例如Anne Whitehead在2004年出版的Traumafiction一書中對心理創(chuàng)傷小說進行了比較,指出卡里爾·菲利普斯的《血液的本質》中體現的心理創(chuàng)傷和文本互文性。Stephen Clinqman于2009年出版的TheGrammarofIdentity一書中探討了跨國小說在卡里爾·菲利普斯、康拉德、薩爾曼·拉什迪以及塞堡德作品中的體現,從而探究不同作家在不同作品中所展現的文學的跨國性和全球化。同年,Jopi Nyman在其Home,IdentityandMobilityinContemporaryDiasporicFiction一書中對卡里爾·菲利普斯、哈里·昆茲魯、卡米拉·沙姆希和本杰明·西番雅等非裔英國作家的寫作視角進行了比較,并探討了卡里爾·菲利普斯的《獨立國家》中體現的非裔英國移民回歸本土的視角[4]。Lucienne Loh于2013年在ThePostcolonialCountryinContemporaryLiterature一書中對卡里爾·菲利普斯、塞堡德、奈保爾等當代后殖民作家作品中體現的后殖民主義進行了比較,并探討了菲利普斯《遠岸》中體現的地方性世界主義。2013年,Stef Craps在其Postcolonialwitnessing:TraumaoutofBounds一書中對后殖民心理創(chuàng)傷小說進行了分析比較,并對卡里爾·菲利普斯作品中猶太人和非洲族裔所遭受的心理創(chuàng)傷進行了探究。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西方學者對菲利普斯的研究主要從非裔流散群體、種族歧視和文化身份歸屬以及對家園的美好追求等視角對菲利普斯及其作品進行評述。百余篇學術論文大致可以概括為兩個方面:后殖民主義批評視角和對比研究視角。
(1) 后殖民主義批評視角 1992年3月,Z. Jaffrey在Nation上發(fā)表Colonial Fiction,指出菲利普斯的《劍橋》是關于英國男人和女人航海到非洲、印度和加勒比海地區(qū)的世界旅行書寫信息。1994年,Charles Sarvan and Abdul Aziz Bulaila在WorldLiteratureToday上發(fā)表Africa&theWestIndies,指出《渡河》是一部既有回憶錄和信件,又有日記;既有對現實的詳細描寫又有幻想的奇異作品,鞏固了卡里爾·菲利普斯作為一名杰出的當代作家的聲望。1997年4月,Ivan Kreilkamp于PublishersWeekly上發(fā)表CarylPhillips,,指出菲利普斯小說的“逃離迫害、尋找歸屬感、身份認證”的主題,其小說中的典型主人公形象都以過著帶有心理創(chuàng)傷的生活為標志。同年,Clarence Major在AfricanAmericanReview上發(fā)表的BookReviews,對《渡河》作了專門的介紹,指出其“離散族裔”主題,并指出卡里爾·菲利普斯在這部作品中通過對過去歷史的回憶,特別是對奴隸制罪惡的回憶,繼續(xù)表現出了寬闊的視野。2009年,Donna Seaman在Booklist上發(fā)表論文IntheFallingSnow,對卡里爾·菲利普斯的《落雪》作了簡要介紹,指出其“對家園追尋和建立身份”主題,以及種族主義、仇外心理、背叛和救援在小說中的體現,并認為菲利普斯是一位具有深厚歷史感的作家。2010年5月,Siddhartha Deb在Nation上發(fā)表的TheIdeaofEngland,對《落雪》做了簡介,指出菲利普斯的最新小說《落雪》是以當代英國為背景,并高度贊揚了小說采用的第三人稱敘述視角和一般現在時態(tài),以及小說中所體現的無歸屬感、中年異化和千禧一代機能失調。2010年3月,Jim Hannan在WorldLiteratureToday上發(fā)表IntheFallingSnow,對《落雪》作了專門的介紹,指出菲利普斯小說所關注的主要是困于地方之間、欲望之間和歷史環(huán)境之間的人物,及其最擅長使用人物的安靜時刻和生活中的一些小細節(jié),來優(yōu)雅地操作一個復雜的時間計劃,并在主人公過去的記憶和現在之間順利轉換。Sofǐa Muoz-Valdivieso于2011年發(fā)表于Ariel的文章Neo-SlaveNarrativesinContemporaryBlackBritishFiction,認為以菲利普斯為代表的英國黑人作家探索使用第一人稱奴隸視角來敘述故事,這些小說的主題包括英國和美國的奴隸制。David Ellis于2013年9月發(fā)表于JournalofCommonwealthLiterature的文章'Theyareus',指出在后種族社會中種族的成功轉變,以及通過努力奮斗可以實現這些轉變在卡里爾·菲利普斯的《遠岸》中的體現[5]。
(2) 對比研究視角 1991年冬, Charles Sarvan and Hasan Marhama在WorldLiteratureToday上發(fā)表TheFictionalWorksofCarylPhillips,是較早的關于卡里爾·菲利普斯的文章,對其作品《高地》作了詳細的介紹,并和V.S.奈保爾的《中間通道》進行了對比。2003年春,Yogita Goyal發(fā)表于Diaspora:AJournalofTransnationalStudies上的文章“TheorizingAfricainBlackDiasporaStudies,認為卡里爾·菲利普斯創(chuàng)作的虛構故事在加勒比海、非洲、美國和英國之間交錯,映射多個地區(qū)的移民研究,并指出使用多個敘述者并列矛盾的敘述,跨越空間和時間,以及不連貫的敘述體現了后殖民移民族裔對現代性的質問和自我反思的美學特征[6]。Elena Machado Sáez于2005年在SmallAxe:ACaribbeanJournalofCriticism上發(fā)表Postcoloniality,AtlanticOrdersandtheMigrantMaleintheWritingsofCarylPhillips,指出菲利普斯作為加勒比海后殖民一代作家,他的作品描述了在后殖民時代加勒比海人面臨的挑戰(zhàn),以及菲利普斯如何使被孤立的移民男性角色作為加勒比海新殖民主義的代表性主題。2008年,Stef Craps發(fā)表于StudiesintheNovel上的LinkingLegaciesofLoss:TraumaticHistoriesandCross,指出非洲的奴隸制度和納粹對猶太人的迫害和大屠殺,造成了黑人和猶太人的心理創(chuàng)傷,以及跨文化共鳴在菲利普斯的《高地》和《血液的本質》中的體現[7]。2009年,John McLeod在JournalofTransatlanticStudies上發(fā)表ASoundthatisMissing,論述以英語為母語的作家通過想像力探索非洲對加勒比文化的意義,以及在最近創(chuàng)作的文本中對非洲和加勒比海的新展望。
二、國內對卡里爾·菲利普斯的研究情況
與國外研究相比,國內學界對卡里爾·菲利普斯的研究相對薄弱,尚屬起步階段。國內的期刊文章最早涉及卡里爾·菲利普斯的一篇為張和龍在《外國文學研究》2011年第3期的《卡里爾·菲利普斯訪談錄》,主要內容是對卡里爾·菲利普斯先生的訪談。在訪談中,菲利普斯談及自己的小說主旨與敘事結構,認為小說是另一種歷史;作為移民作家,他對身份、歸屬與錯位等問題非常關注。2012年,李永梅在《山東社會科學》上發(fā)表的《卡里爾·菲利普斯作品中的“渡河”現象透析》分析了其作品中呈現的形形色色的“渡河人”形象。同年,張建萍在《當代外國文學》上發(fā)表的《論卡里爾·菲利普斯<渡河>中流散思想及其演變》闡述了其流散思想的形成和演變[8]。2013年,蘇娉在《云南民族大學學報》發(fā)表的《<劍橋>:以并置和戲仿解構歷史真實》,對《劍橋》中的三個敘事并置、三種角度對同一事件的不同敘事,以及小說中運用的戲仿以解構歷史的方法進行了探討。2014年,張建萍在《重慶工商大學學報》上發(fā)表《錯位、混雜、超越》,認為菲利普斯流散思想的本質是提倡一種獨特的混雜流散觀念。同年,張建萍在《當代外語研究》上發(fā)表的《錯位人生中的復調、移情和互文》,指出在“錯位”的基礎上,菲利普斯作品中呈現出復調、移情和互文三種特征。
自2007年,至今出現了兩篇研究菲利普斯的碩士學位論文和兩篇博士論文,足見菲利普斯的文學成就逐漸受到國內研究者的重視。2009年山東大學李永梅的博士論文《<渡河人>對家園的追尋》已作為專著出版,以《渡河》為研究對象,結合文本和相關理論,分析人物在追求家園和身份歸屬上所面臨的困境[9]。2013年南開大學郭德艷的博士論文《英國當代多元文化小說研究》,論述了卡里爾·菲利普斯的“渡河人”形象在其許多作品中的體現[10]。2007年清華大學蘇娉的碩士論文《歷史和身份的建構》的新歷史主義解讀”,是以菲利普斯的小說《劍橋》為研究對象,運用新歷史主義文論作為理論框架解讀《劍橋》,探討菲利普斯如何在小說《劍橋》中打破歷史和小說的界限,瓦解壓迫者和被壓迫者的兩元對立,解構歷史絕對真實的神話。2014年上海外國語大學沈雅茜的碩士論文《‘肯定性的聯系’:渡河中家庭關系的隱喻》,對《渡河》中父母-子女關系、婚姻關系、新型家庭模式進行了分析。
綜上所述,國內對菲利普斯的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并且研究題材和研究視角比較集中于《渡河》和《劍橋》,尚未涉及其他多部作品。研究視角主要集中在非洲流散族裔,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菲利普斯作品中所體現的對猶太人的跨文化同感,以及其作品中涵蓋的多元文化理論。
三、研究意義與展望
出生在加勒比海地區(qū),四個月大時隨父母移居英國,求學于英國,現任教于美國。由于多重文化身份的關系,菲利普斯經常在英國、美國和西印度群島等地穿梭往來,作為一名非裔作家,他更注重將自身的流散經歷轉化為其文學創(chuàng)作的第一手資料,探尋黑人流散族裔最真實的經歷。這樣一位在黑人文學領域獨樹一幟的作家值得我們研究。國內外目前對卡里爾·菲利普斯的研究多集中在種族、流散族裔、身份歸屬、錯位和家園等角度,所以對其作品的研究還有較大空間。在全球化進程加速的今天,如何在多元文化中汲取精華的同時又保持自己的文化身份不被同化是各個民族面臨的共同問題。菲利普斯的小說反映了英國非洲族裔的生存狀況,以及面臨的諸多文化問題,而對卡里爾·菲利普斯作品的解讀在一定意義上會給這些焦點問題的研究帶來啟發(fā)。
參考文獻:
[1]Bénédicte Ledent. Caryl Phillips[M]. Manchester and New York: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2002.
[2]Renée Schatteman. Conversations with Caryl Phillips[M]. Jackson,MS:University Press of Mississippi, 2009.
[3]Bénédicte Ledent , Daria Tunca. Caryl Phillips: Writing in the Key of Life[M]. New York: Rodopi B.V. , Amsterdam, 2012.
[4]Jopi Nyman. Home, Identity and Mobility in Contemporary Diasporic Fiction[M]. Amsterdam - New York, NY: Rodopi, 2009.
[5]David Ellis. They Are us: Caryl Phillips' A Distant Shore and the British Transnation[J]. Journal of Commonwealth Literature, 2013,(48): 411-423.
[6]Yogita Goyal. Theorizing Africa in Black Diaspora Studies: Caryl Phillips' Crossing the River[J]. Diaspora: A Journal of Transnational Studies,2003,(12): 5-38.
[7]Stef Craps. Linking Legacies of Loss: Traumatic Histories and Cross-Cultural Empathy in Caryl Phillips's Higher Ground and The Nature of Blood [J]. Studies in the Novel, 2008,(40):191-202.
[8]張建萍.論卡里爾·菲利普斯《渡河》中流散思想及其演變[J].當代外國文學,2012,(3):67-76.
[9]李永梅.卡里爾·菲利普斯作品中“渡河人”對家園的追尋[D].山東:山東大學,2011.
[10]郭德艷.英國當代多元文化小說研究:對石黑一雄、菲利普斯、奧克里作品的分析[D]. 天津:南開大學,2013.
(責任編輯蔣濤涌)
Review and Prospect of Research on Caryl Phillips at Home and Abroad
SUN Peng-peng,SUN Ni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241003, China)
Abstract:As a famous Afro-British immigrant writer, Caryl Phillips is very concerned about African diaspora community and their living conditions. The narration perspectives of Caryl Phillips's works include race, cultural belonging of immigrant, identity and home and so on. In this paper, the status quo of the researches on Caryl Phillips's works at home and abroad in recent years is reviewed. Compared with foreign scholars' research breadth and depth, Chinese scholars' research is still in its initial stage and more work on this research is required.
Key words:Caryl Phillips; research at home and abroad; review and prospect
作者簡介:孫蓬蓬(1989-),女,安徽亳州人,碩士生;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2BWW050)
收稿日期:2015-04-17;修回日期:2015-05-25
中圖分類號:I106.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634(2015)06-014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