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欣
從張之洞所著《勸學篇》中可以看到:“明時勢,長志氣,擴見聞,增才智,非游歷外國不為功也。”從這段話中可以看出要想增長見識學習知識,出國留學是一種很有效的措施。1904年,清朝政府進行了最后一次的科舉考試,在光緒三十一年,清朝政府頒布了《立??婆e以廣學?!返囊?guī)定,科舉考試的廢除,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留學生這一群體的發(fā)展,是教育事業(yè)的一種突破,隨著西方列強的打擊,不得不想出一種可以與之抗衡的力量,閉關鎖國已經不適合當時的趨勢,與時俱進不斷更新才是可以強國的方法和力量,科舉制度的廢除是我國教育行業(yè)的一個轉折點,清末針對留學生群體作出了一些具體的措施,光緒二十九年,針對留學生群體制定了相應的章程,根據在國外留學的時間長短、學堂等級、文憑高低等因素,授予相應的出身。由于留學生一般留學年限比較長,以年為單位,根據這一現象推出新的策略,對于可以快速學成歸來者,制定出相應獎勵制度,這一制度對于教育行業(yè)有一定的推動作用。秋瑾在一封信中曾經寫道:“今日世界某事,非知洋務不可;若能出洋留學數年,謀事較易?!睆倪@段話可以看出出國留學成為很多人出人頭地的一件大事。留學生的發(fā)展壯大在一定程度上對于我國的救國大業(yè)有著積極的作用。在清朝政府時期,并沒有提出很明確的規(guī)定留學生行為規(guī)范以及思想道德方面的規(guī)定,我國教育一直以儒家思想為基準,重視道德的培養(yǎng),和外國的教育思想有著一定的差異,反而是科舉制度的廢除,美國、日本等發(fā)達國家對于教育政策的轉變促進了我國留學群體的發(fā)展。留學生群體的興起,打破了我國固步自封的狀態(tài)。
隨著時間的推移,在北洋政府時期,在留學教育方面,最大的特點在于從思想上控制留學生在外國留學的思想、行為準則,看似是一種前進式的改料教育,其實只是害怕留學生在思想上受到外國影響太多,由于當時國情,政府控制更為嚴格,因為留學生回國可能會參與到反清活動當中。清朝末年時期,主張的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主體在于中,而北洋政府時期,1912年,蔡元培作為教育總長,提出了對于教育制度當中的忠君尊孔思想的反對意見,同時取消了讀經這一項,更加注重道德的教育,在挑選留學生的條件上面,和清朝政府時期有很大不同,清朝政府更加重視備選人的思想是否忠心,留學期間,派出了監(jiān)督使臣監(jiān)督留學生們的思想,從思想上控制留學生,從政策改變上來看,清政府時期是一個矛盾體,一方面不想一直停滯不前,想求發(fā)展,吸收西方的先進的思想文化,以供己用。在另一方面,又相當排斥,思想的束縛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留學生乃至整個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北洋政府時期最大的亮點在于它對于思想的把控能力,從規(guī)定上看,北洋政府時期取消了封建專制思想的輸入,留學生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學習西方先進的文化知識當中,而不用過多考慮思想的捆綁問題。對于留學生的管理也有相應的規(guī)定,留學歸來,從思想和專業(yè)方面考查留學生的所學所想,并根據學習的程度授予出身。但是對于思想道德的考查,還是在一定程度上框住了留學生的思維。
民國政府時期和北洋政府時期相比,在思想控制上面,沒有了北洋政府時期較為輕松的政策,更多的是對于思想上面的控制,民國政府時期的大環(huán)境戰(zhàn)爭頗多,導致財政出現了問題。經費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留學生的發(fā)展。在政策上面,以三民主義為基準,更加強調的是服從于國家,而且在選派留學生的條件上面更為嚴格,首要條件是不能違反三民主義。
近代留學生教育的發(fā)展,推動著我國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一是清朝末年科舉制度的廢除,在教育領域內是一個比較大的突破點。古代的科舉制度起源于隋朝,隋唐的科舉制度更多考查四書五經,從而限制了人才的研究方向,并在后來作了進一步的完善,明朝時期進入了科舉制度的鼎盛時期,在中國明、清時期出現了一種特殊的文體——八股文。所謂八股文,指的是只講究形式、沒有內容,而且文章的段落都會有固定的格式,字數也會有所限制。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顧炎武說到:“八股之害等于焚書,而敗壞人才有甚于咸陽之效。”從這段話看出八股文害人之深,深深殘害到讀書之人。在一定程度上,八股文成為了古代科舉制度的弊端了。封建的科舉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人們的思想前進,從而使得社會的發(fā)展停滯不前。1905年9月科舉制度廢除??婆e制度的廢除,使得新興的領域得以發(fā)展,留學生就是其中一方面。教育制度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留學生群體的形成。二是留學生群體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媒介,文化的傳播需要這樣的媒介。社會得以發(fā)展,正是由于不斷的與時俱進所帶來的,而源源不斷地新鮮血液正是社會發(fā)展所需要的。從閉關鎖國的古文明大國到慢慢開始帶有排斥性質有枷鎖性質地接收西方先進的思想文化,文化的交流需要媒介去經營和維持,隨著時代的不斷發(fā)展,國家與國家的文化方面、經濟方面、思想政治方面的關聯(lián)和交流也慢慢地聯(lián)系起來。我國留學的印記可以從唐玄奘西天取經學習佛學中有所啟迪,1840年西方列強打開中國閉關鎖國的大門,到十九世紀第一批赴美留學幼童,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國從知道落后就要挨打開始被動接受外國的思想文化,日益地發(fā)現交流在國與國發(fā)展之間的重要性,開始通過不斷地根據國情國策去改變自己的教育留學方針政策,科教強國政策慢慢得到凸顯。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把教育作為最為基礎的條件,逐漸實現國家的發(fā)展與富強。根據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供的資料,1995年,全世界有160 多萬外國學生到50 個主要的東道國求學。其中根據留學國家可以看出,發(fā)展中國家是輸出留學生最多的國家。自1978年第十一屆三中全會中國開始實行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政策以來,留學生群體的發(fā)展也日益壯大。2001年12月11日中國正式加入世貿組織,成為成員國之一,機遇與挑戰(zhàn)同樣賦予了中國。在2014年的APEC 會議中,美國總統(tǒng)奧巴馬也對赴美簽證政策作出了調整,主要針對的是中國到美國留學的學生群體、交流訪問學者、家屬,主要以商務和旅游為主要目的,同樣也可以看出國家之間的相互交流對于國力的提升。從初期的教育救國路線,到自由發(fā)展,留學生群體的發(fā)展,對于國與國之間的相互交流了解也起到了促進的作用,和平與發(fā)展也是當今時代的主題,中西方文化在相互交流之中發(fā)生思想的碰撞,理解與尊重是國與國之間更加和諧發(fā)展的前提,同樣,留學生群體在一定程度上也詮釋出全球化這個概念,國與國之間不是單獨的個體存在,而是相互依存的而特定的存在,在相互交流之中不斷學習不一樣的思想文化,相互提升國家的國力。
[1] 程京武.當代留學教育的發(fā)展及其對國際關系的影響[J].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2002,1
[2] 陳昌貴,粟莉.1978~2003:中國留學教育的回顧與思考[J].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5
[3] 繆榕楠.加入WTO 后我國教育的發(fā)展選擇[J].教育與經濟,2002,2
[4] 梁燕波,王晨.近代中國的留學教育及其影響[J].陜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3
[5] 李平.世界留學教育現狀及發(fā)展分析[J].山東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2
[6] 胡瓊.中國近代留學教育的演變歷程及反思[J].孝感學院學報,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