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鴿
?
交往異化與當代大學生群居孤獨感分析
李艷鴿
(武漢紡織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3)
科技讓生活變得更加美好,但也讓我們成為各種電子產品的奴隸。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越來越方便,但孤獨感也越來越強。大學生群居卻孤獨的狀態(tài)很大程度上影響其心理健康、情緒狀態(tài)及其行為表現。孤獨感不僅僅是一種主觀體驗,而且是衡量心理是否健康的一個標準。應對孤獨,需要大學生自身、學校從塑造人格、提高社交技巧、理性對待社交網絡等多個方面入手。
大學生;群居孤獨感;交往異化
當代社會,網絡媒介尤其是社交網絡極大地便捷了人們之間的交往和溝通,但也催生了人際交往的異化,導致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成為“戀屏族”。社交網絡的廣泛使用使大學生的思維模式、交往方式都發(fā)生了巨大變化。但是大學生對社交網絡的過度依賴、自我麻醉也帶來了孤獨問題。人們通過網絡媒介進行交往,但網絡交往受到虛擬空間各種因素的干擾導致原有內涵的喪失,主體淪為客體,網絡媒介變成一種外在的異己力量站在人的對立面,人成為了網絡交往中的一個環(huán)節(jié),不斷被網絡交往控制。
人際交往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增強人的社會性,促進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聯系,使人更好的融入社會并擺脫孤獨感。而網絡交往淡化了現實中的人際關系,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變成簡單的符號化交流,從而削弱了人的主體性。主體之間沒有真正的面對面的現實交往,就無法通過對方的表情、語氣、姿勢、服裝、配飾等非語言的符號來辨別雙方真實的內心情感和狀態(tài)。這樣人與人之間的疏離感沒有減弱,還加深了。所以,到最后我們對孤獨的恐懼不僅沒有減少,反而更加強烈了。大學生網絡交往異化具體表現在自我認知、人際關系、社會關系三個方面。
(一)自我認知的異化
網絡交往使大學生的個性得到了極大的張楊,人格也得到了健全發(fā)展。但網絡交往角色的虛擬性和間接性使傳統(tǒng)倫理很難對大學生的網絡行為進行約束。這表現為大學生在網絡中的盲目反傳統(tǒng)、反正統(tǒng)行為;個人身份信息的有意錯位;網絡責任感的缺失等等。一旦網絡上的一些經常性表現固定下來就會與現實形成巨大的反差,就會對大學生的人格發(fā)展造成負面影響,甚至導致人格障礙。
在網絡交往中,大學生可以隨心所欲扮演自己的理想角色,做自己想做的事,說自己想說的話。社交網絡為大學生提供了一個“自我實現”的平臺。他們不斷的更新自己的狀態(tài)、上傳相片、發(fā)表心情,從相似的群體中尋找心理安慰,從而不斷的演繹著“完美”人生,陷入了自我麻醉之中。為了受到更多人的肯定和歡迎,在同齡人的比較和心理壓力之下,大學生被迫做自己不喜歡的事,刻意隱藏自己的喜好,而最終迷失自我。當大學生從網上走到網下,不可避免的是現實中的失落。當網上的狂歡過后就變成一群人的孤獨。
(二)人際關系的異化
社交網絡,即社交網絡服務SNS(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是基于“六度分割理論”將現實中的人際關系移植到互聯網中形成人際關系網絡化,幫助人們建立社會節(jié)點,編織社會結構,擴大社交范圍。人際交往是大學生生活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網絡交往可以讓大學生很快交到朋友,但是社交網絡并沒有從實質上提高他們的交往水平和能力。交往的虛擬情境將人與人隔離開來,沒有現實感。社交網絡過多的消耗掉了大學生的交往時間而妨礙其現實中的人際交往。長此以往,他們會漸漸喪失對同學、老師和父母的親近感、信任感和依賴感,會失去耐心和家人坐著聊天、吃飯。
由于網絡信息的碎片化和高速度使得網絡交流變得膚淺而片面。日本學者中野牧提出了“容器人”的概念。他認為在大眾傳媒環(huán)境下成長的現代日本人的內心世界類似于一種“罐狀”容器。這個容器是孤立封閉的?!叭萜魅恕睘榱藬[脫孤獨狀態(tài)而與他人接觸,但這種接觸不過是一種容器外壁的碰撞,無法深入到對方的內部?!叭萜魅恕钡挠^點同樣適用于今天的社交網絡依賴者們。網絡交往的隨意性使人們不用珍惜交往機會,雙方在可有可無當中無法保證長期的關系,因此都是君子之交淡如水,從而降低了交往的信任感。
(三)社會關系的異化
社交網絡上的交流擺脫了現實世界的束縛和制約。很多大學生錯誤的認為網絡世界是一個絕對自由的空間,無需負責。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社會文化群體,他們處于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成型期,具有強烈的不穩(wěn)定特征。作為最活躍多變的社會群體,大學生的內心沖動和表達欲望更強烈。而社交網絡正好迎合了大學生的這一需求,賦予他們充分的權利。但是網絡中的各種信息良莠不齊、魚目混雜。而受到民族主義和批判現實主義的影響,大學生網絡群體容易失去對社會的責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導致價值觀的沖突與迷失。
網絡世界里的價值多元化和去中心化也沖擊著大學生的頭腦。甚至部分大學生將違背現實交往規(guī)范和道德標準的行為視為正常,對于網絡中的不健康信息表示無所謂。而網絡媒介的虛擬性、開放性、匿名性等使大學生失去了自我辨別和控制的能力。面對一些國際關系、民族關系等重大問題以及官與民、富與貧的矛盾時,他們往往情緒化、片面化、極端化的進行非理性的評價和傳播。這不僅不能有效的促進大學生更好的融入社會,而且滋生了仇視和抵觸情緒。在這種群情激憤的情緒宣泄中,大學生肆無忌憚的表達著激烈、偏激的言辭,很容易演變成話語暴力。
“孤獨感”是人類的一種普遍情緒體驗。從人類需要來看,孤獨感就是個體的各種社會交往需要未能得到滿足時的不愉快體驗。從認知加工角度看,當個體所渴望的交往模式和實際的交往模式存在差異時,孤獨感就會產生。
大學生在積淀知識的同時,也非常期望能夠被社會或他人接納與認可,渴求和諧友好的人際關系,需要友誼的滋養(yǎng)與愛情的撫慰,以從中獲得激勵、自信和歸屬感。然而由于種種原因的影響,這些需求時常難以滿足,因而與其他年齡階段的研究被試者相比,孤獨感表現得尤為強烈。近年來國內外學者對大學生孤獨感問題逐漸關注。駱光林等人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在991名大學生被試中,有146人經常感到孤獨,占到了14.7%;有686人偶爾感到孤獨,占到了69.2%;只有152人沒有感到孤獨,僅占15.3%。已有的調查結果無不顯示在大學生中孤獨感的覆蓋面非常大,“郁悶”、“孤獨”、“無聊”等詞在大學生中出現的頻率較高。伴隨孤獨而來的還有一系列消極情緒,例如沮喪、自卑、煩躁不安、無所適從、抑郁等等,這些直接危害大學生的身心健康。強烈的孤獨感還與酒精依賴、自殺、犯罪、吸毒等不健康的行為有著相關性。
第一,孤獨感直接影響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孤獨是一種負面、消極的情緒體驗,令人不快、痛苦。短暫、偶然的孤獨感對心理健康不會產生影響。但是長期、嚴重的孤獨感可引發(fā)情緒障礙??拙S明先生等人的研究表明: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與大學生的孤獨有顯著相關,兩者可互作預測。國外研究結果認為,在孤獨項目上的得分與在害羞、自我意識、低水平自尊上的得分相關。也就是說孤獨的人傾向于內向,更敏感,更易抑郁。
第二,孤獨感與網絡使用之間互為因果,相互促進。國內外學者一系列研究結果顯示:與一般人相比,孤獨的個體使用網絡的時間更長;而長時間的上網又反過來加劇了個體與現實生活的脫節(jié),社會關系及社交情況進一步的惡化,加重個體的孤獨感。也許在現實生活中人際關系不良的大學生為了尋求情感上的支持和滿足,通過社交網絡來排解回避孤獨。因此孤獨感越高的大學生越傾向于用消極的方式應對問題,比如幻想、逃避等。而孤獨感較低的大學生傾向于用積極的方式應對問題,比如求助、解決問題等。用消極、不成熟的方式應對孤獨感不僅不利于人際關系的建立,相反會增強孤獨感。
當代大學生正面臨“群居孤獨癥”的極大困擾,影響著他們的成長和身心健康。但每個人都有發(fā)展良好人際關系、擺脫孤獨感的巨大潛能。因此,緩解大學生孤獨感需要加強大學生的自身教育,還要積極推動學校管理。
(一)大學生應逐漸完善自身,提高人際交往能力和心理素質
首先,正視孤獨,找出自己心理問題所在。對于孤獨感本身來說,生活中的每一個人都無法避免。所以一味的關注孤獨感是解決不了問題的。要找到孤獨感的根源,先要認識自己,分辨人際關系冷暖,分清是非;面對挫折,坦然接受;積極克服情感體驗的局限性,增強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
其次,學習人際交往的技巧和藝術。孤獨者的交往方式常常讓他們很難與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學習社交技巧的最好方式就是練習與他人之間交談。但是缺乏社交技巧的人往往不知道如何發(fā)起談話或怎樣讓談話繼續(xù),因此很難有機會來發(fā)展其社交技巧。研究發(fā)現,孤獨者更傾向于“被動的人際交往角色”。也就是說他們不會主動做更多努力的加入到談話中。這就需要專門的社交技能訓練,有意識的將學習到的一些社交技巧應用到實踐中去。
最后,充分利用社會支持系統(tǒng)。有研究表明,大學生的社會支持程度低,不是因為本身支持少,而是對社會支持的利用度不高。社會支持系統(tǒng)通過外部力量對個體施加正面影響,從而改變個人的心理狀態(tài)。一個人僅僅靠自身力量來完善人格、調整心理狀況效果往往不明顯。所以大學生應充分利用家人朋友學校來補充自己的力量,最終戰(zhàn)勝困難。
(二)學校應采取多種措施,引導學生走出孤獨
學??梢员M量多的組織開展各種校園文化活動,培養(yǎng)學生廣泛的興趣,提供活動和交往的機會,讓大學生的業(yè)余生活充實、豐富。加強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和溝通,充分發(fā)揮班集體的作用,使每個成員都能得到充分的心理支持。
另外,學校需建立完善的心理咨詢體系,普及積極心理學相關課程。通過定期的心理測試,建立大學生心理檔案并及時發(fā)現學生心理問題。對于孤獨感嚴重的學生需要單獨輔導和咨詢。學??梢詫iT針對孤獨感進行專題教育,組織團體活動,開展社交訓練,鍛煉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
最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正確引導大學生合理使用社交網絡、積極主動參與現實活動,重視現實情感和媒介素養(yǎng)教育。網絡社交平臺為“我”設計了一個“自我實現”的舞臺,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樂于在社交網絡中依賴他人的肯定來尋求自身存在的價值。這種自我麻醉雖然能暫時平衡現實與虛擬世界的精神落差,但是這種大眾狂歡也成為一群人的孤獨。正如一首歌里唱到:“狂歡是一群人的孤單,孤單是一個人的狂歡。”
[1] 上官子木. 網絡交往與社會變遷[M].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
[2] 李林英. 自我表露與心理健康[M]. 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8.
[3] 羅杰·菲德勒. 媒介形態(tài)變化:認識新媒介[M]. 明安香譯. 北京:華夏出版社,2000.
[4] 保羅·萊文森. 手機:擋不住的呼喚[M]. 何道寬譯.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5] 劉加艷. 大學生孤獨感與網絡使用特點關系的研究[J].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4,(3).
[6] 張曉琴,柳彩霞,梅俊華. 人格特質、網絡服務對網絡孤獨感的影響方式[J]. 中國健康心理雜志,2007,(10).
[7] 師建國. 手機依賴綜合征[J]. 臨床精神醫(yī)學,2009,(2).
Study on Communication Alienation and Gregarious Loneliness of College students
LI Yan-ge
(School of Maxism, Wuhan Textile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3, China)
Technology makes life more beautiful, but also allows us to become a slave to a variety of electronic products. More convenient communication between people, but loneliness is getting stronger. Gregarious but lonely State of college students largely affect their mental health, emotional state and behavior. Loneliness is not only a subjective experience, but also a measure of mental health standards. The students themselves and school must work together to cope with loneliness, for example shaping personality, enhancing social skills, rational approach to social networking, etc.
College Students; Gregarious Loneliness; Communication Alienation
G444
A
2095-414X(2015)01-0075-03
李艷鴿(1979-),女,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心靈哲學與認知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