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紡織大學 圖書館,湖北 武漢 430073)
2014年“全民閱讀”首次寫進《政府工作報告》,這對于正在推進全民閱讀立法的我國來說,從政府層面首次提出倡導全民閱讀,意義深遠[1]。全民閱讀怎么樣閱讀,采用何種方式閱讀,高校圖書館又能在全民閱讀過程中發(fā)揮什么樣的作用,值得我們思考和研究。在目前網絡環(huán)境下,各種移動終端層出不窮,微服務手段、工具、途徑等不斷涌現,為高校圖書館開展全民閱讀提供了很好的幫助,也為高校圖書館的服務空間跨越校園提供了方便,更為高校圖書館實現更加緊密的社會服務功能成為可能。
高校圖書館作為圖書館的重要類型之一,除了要服務好校內師生外,同樣也擔負著服務社會的功能。高校圖書館在以前的傳統(tǒng)服務模式下,受資源、空間、技術、手段等的制約,其社會服務功能相對弱化,大部分僅僅限于館際互借、互查或就地開展服務。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現代網絡特別是目前“云”環(huán)境的建設與發(fā)展,使得圖書館的服務打破了地域、空間、時間等的限制,服務社會的方式方法呈現出多樣化,與讀者的距離也更近、更貼心,與讀者交流的互動性也更強、更直接,服務效果、效率也更高、更好。高校圖書館也是如此,在信息浪潮的席卷下,其服務模式也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直接或間接服務社會成為可能。
正是由于高校圖書館能夠服務于師生和社會,也為推廣全民閱讀提供了更加廣闊的天地,而全民閱讀是提高國民素質最有效、最簡單、最快捷、最有影響力的途徑之一。高校圖書館的資源優(yōu)勢和人才優(yōu)勢是大多數公共圖書館不可比擬的,高校圖書館可以采用輻射和延伸的服務模式,將傳統(tǒng)圖書館的服務方式從校園輻射到校園周邊的小區(qū)、單位;將現代服務通過網絡、移動絡端、各種微服務平臺延伸到行業(yè)領域和兄弟院校圖書館。通過輻射和延伸,使高校圖書館打破校園界限,真正參與到全民閱讀環(huán)境中,充分發(fā)揮高校圖書館的社會服務功能,彌補公共圖書館等在全民閱讀過程中出現的間隙,從而最大限度地提高高校圖書館的資源利用率,給納稅人更多的閱讀途徑和空間,物盡其用。
推進全民閱讀,讓每個公民都能隨時隨地利用各種工具、各種終端進行閱讀,都能享受閱讀的樂趣,這不僅關系到公民個人的文化素養(yǎng),更與國家軟實力的發(fā)展、核心競爭力的提升之間有重要的關聯。高校圖書館作為圖書館的重要組成分,利用現代技術開展全民閱讀,可以有效消除全民閱讀死角,拓展全民閱讀的學習空間,并實現校園、社會無縫對接。
全民閱讀,顧名思義就是每個公民都要進行閱讀,享有閱讀的權利和機會,以此提升全民的綜合素質,滿足廣大民眾對精神文化生活的訴求[2]。由此可見,全民閱讀對高校圖書館的服務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對于一個人口眾多的大國來說,要實現全民閱讀全覆蓋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而我國高校眾多,每個高校都擁有一定規(guī)模的圖書館,不少高校圖書館的空間都大大超過了公共圖書館。公共圖書館相對來說比較單一,輻射面也相對較窄。近年來,移動圖書館彌補了這方面的缺陷,但受品種,空間的限制,很難發(fā)揮真正有效的閱讀作用。高校分布雖然不均,但高校眾多,輻射面廣,能夠極大彌補公共圖書館等在開展全民閱讀過程中的“全覆蓋”問題,確保高校附近的不同群體、不同層次的公民都能有書可讀,其閱讀環(huán)境與條件也更加優(yōu)越。因此,通過高校圖書館的加入,全民閱讀求“全”的可能性就更大,全覆蓋也進一步成為可能,提供的閱讀條件也更好。
“讀什么”一直是困擾全民閱讀的重要問題。公共圖書館太遠,社區(qū)圖書館資源太少,移動圖書館幾乎不能滿足閱讀需求。對于高校圖書館來說,資源優(yōu)勢是非常明顯的,特別是與學校專業(yè)學科相關的資源可以說是精而全。因此,有了高校圖書館參與全民閱讀,對高校周邊和行業(yè)領域的相關閱讀群體來說是極大的福音,而對普通讀者來說,滿足其淺閱讀的需要就更不必說了。2013年我國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為4.77本、電子書閱讀量為2.48本[3]。這反映了我國公民少讀書、不讀書的尷尬現狀。如果高校圖書館加入到全民閱讀活動中,這類數據肯定會有比較大的改觀。另外高校圖書館還有各類大型數據庫和特色數據庫,可以進一步彌補全民閱讀“閱”什么的問題。
“境”即閱讀環(huán)境,要給閱讀者有一個良好的閱讀環(huán)境。高校圖書館的環(huán)境優(yōu)美,布局合理,還有素質較高的服務人員,這是其它普通圖書館難以達到的。因此,高校圖書館如果參與到全民閱讀活動中,那么高校周邊的閱讀群眾就可就近進行閱讀,并可以享受到優(yōu)質閱讀環(huán)境和服務。另外,高校圖書館都在加速網絡建設,并利用各種微平臺和工具開展多樣化服務,相應讀者可以入館使用各種終端設備在線或無線閱讀資源,也可通過認證隨時隨地閱讀高校圖書館的各類資源。因此,高校圖書館可以彌補全民閱讀環(huán)境的問題,并可以有效改善閱讀環(huán)境,并為營造“悅讀”環(huán)境創(chuàng)造了條件。
閱讀需要引導。如果自發(fā)、盲目地閱讀,不但達不到閱讀效果,還會背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因此,我們利用高校圖書館的閱讀咨詢服務,把優(yōu)質閱讀資源源源不斷地推薦給閱讀者,使全民閱讀與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為一體。我國歷史悠久,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有著豐富的閱讀資源。在全民閱讀活動中,高校圖書館通過引導公民閱讀經典、賞析經典來提升閱讀品位;構建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現代氣息、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閱讀資源,提升閱讀效果。同時,高校圖書館還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導向,強化思想引領,打造“書香中國”活動品牌等,為閱讀導向,為閱讀指路,不斷提高公民閱讀的思想深度與人文底蘊[4]。
實體資源布局微觀化并不是一味打破高校圖書館原有的整體布局風格,而是在保持原有實體服務資源格局不變的前提下,將其特色資源、復本資源按照全民閱讀對象的需求不同,進行二次微布局。如大多數高校圖書館都建設或設立過特藏室、教師服務區(qū)、研究生閱覽室等就是高校圖書館滿足讀者需求的實體資源微觀布局的嘗試。在全民閱讀環(huán)境下,讀者對實體資源微觀化布局的需求愿望更加強烈。原因在于現在讀者的閱讀時間相對有限,希望一站式、一室式、一點式完成自己所需的閱讀資源。所以高校圖書館必須要在原有實體閱讀資源整體格局不變的基礎上,大力推進微觀化布局,為全民閱讀“微”服務提供更加周到、全面、貼心的環(huán)境條件。如在武漢紡織大學圖書館開設的“閱讀”休閑書吧就可以滿足讀者閱讀、休閑兩不誤的要求;開設的教師研究室、特色館藏、新書架、推薦區(qū)等都與傳統(tǒng)圖書館館藏布局融為一體,并實現藏、借、閱、研一體化的一站式全開放服務格局。
在大數據時代,圖書館的虛擬資源越來越豐富(現在主要是各類型的數字資源),也為圖書館的服務模式創(chuàng)新提供了極大的可能。這是因為,隨著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通訊技術等的不斷發(fā)展,全民閱讀的方式、方法都發(fā)生了質的變化,面對海量信息資源,讀者對虛擬資源的服務要求逐步趨于個性化、特色化、專家化。因此,在大數據時代,圖書館對所占用的虛擬資源進行微觀化二次開發(fā)的步伐必須進一步加快,以滿足全民閱讀的需求,節(jié)約讀者的查閱學習時間。目前高校圖書館大都建有自己的特色數據庫,如武漢紡織大學圖書館就建有《服裝圖文影像數據庫》、《數字化影像作品數據庫》等七個特色數據庫;一些地區(qū)高校圖書館還聯合起來開發(fā)了許多地區(qū)特色數據庫,如北京就建成了北京高校網絡圖書館,并實施了北京市高等學校特色教育資源庫建設項目,整合了北京服裝學院等11所北京市屬高校的特色和優(yōu)勢信息資源建設,形成了不同的特色專業(yè)數據庫;一批行業(yè)性高校圖書館也聯合起來發(fā)揮各自的資源優(yōu)勢,互通有無,形成了一批行業(yè)特色數據庫,如《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紡織服裝學科的高校圖書館資源共建》等[5]。這些特色資源數據可以說是大型數據庫的補充或是細化,為全民閱讀的特色資源需求提供了更具針對性的信息資源,查閱效果更好、效率更高。
21世紀是信息時代,高校圖書館作為信息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理所當然要走在信息服務的前列。因此,高校圖書館網絡布局能否微觀化是考量圖書館發(fā)展是否與時俱進的重要標志。傳統(tǒng)圖書館的服務大都是被動式的服務,主動服務、自動服務、自助服務的較少,一所現代化的圖書館恰恰需要的就是這種服務,而圖書館的網絡布局好壞直接影響著這種服務的優(yōu)劣。隨著高校圖書館服務方式、模式的變化,對網絡布局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越微觀,這種網絡布局的變化反映的是圖書館服務手段的變化。由此可見,高校圖書館要實現全民閱讀觸手可及的發(fā)展目標,就必須加大網絡布局的投入,實現網絡全覆蓋,即在加大固定網絡接口密度的同時實現無線網絡的全覆蓋,并兼容各種網絡終端的訪問。在武漢紡織大學圖書館已經實現無線網絡全覆蓋,讀者通過身份認證可以在圖書館的任何角落使用無線終端進行閱讀,全校教職工更是可以通過身份認證實現隨時隨地利用圖書館資源。由此可以看出,網絡布局微觀化是圖書館微環(huán)境建設的關鍵一環(huán)和重中之重。
有了軟硬件方面的微觀化作基礎,高校圖書館全民閱讀服務的微觀化實施就會更加順暢。隨著目前各種微服務平臺的不斷推陳出新,高校圖書館的服務手段、方法、方式也更加親近讀者,也為高校圖書館全民閱讀工作有序推進提供了有效的滑潤劑,雙方溝通、交流更加方便、便捷,互動方式也更加多樣化。從最早的QQ一對一的單一服務到QQ群服務方式轉變,可以說已經是高校圖書館微服務平臺的一大突破?,F在的二維碼、微博、微信尤其是微信平臺的出現,為高校圖書館開展微服務提供了廣闊的天地。微信公眾平臺[6]繼承了微信基于文字、語音等信息交流方式,同時又具備群發(fā)消息、自動回復、認證和數據統(tǒng)計等功能,還可以對開放的接口進行開發(fā)更高級的功能,圖書館界積極探索利用微信平臺開展圖書館消息推送服務、咨詢問題的自動應答等服務。因此,高校圖書館在開展全民閱讀活動中,一定要強化微服務平臺的建設與應用。只有這樣,高校圖書館全民閱讀才能真正接近讀者,真正實現24小時不間斷的線上服務。
高校圖書館作為文化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服務過程中一定要體現和強化服務文化的建設,把圖書館文化延伸到服務細節(jié)中去,讓每個讀者在閱讀中感受、體會到文化的氣息,認同、認可圖書館的文化,從而從內心感知到圖書館服務的力量、水平和質量。細節(jié)決定成敗,服務文化一定要從細微處著手,真誠、貼心地為每位讀者服好務。那么服務文化細微化應從那些方面入手呢?一是要從美化環(huán)境入手,讓服務環(huán)境中的一花、一畫、一木、一燈都那么恰到好處,讓讀者賓至如歸,快速專題報告閱讀狀態(tài);二是要從言行舉止入手,服務人員的一言、一語、一行、一動都要得當,讓讀者在閱讀中感受到被服務的溫馨;三是從服務結果入手,讓讀者對服務結論的水平和質量無話可說;四是從服務追蹤入手,讓服務不斷延續(xù),特別對學科化服務更是如此。
[1]操菊化,康存輝.“云”環(huán)境下的全民閱讀活動機制研究[J].武漢紡織大學學報,2014,(5):77-79.
[2]龐建民.創(chuàng)新讀書活動 引領全民閱讀[J].圖書館建設,2008,(6):14-18.
[3]操菊化,康存輝.全民閱讀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作用探析[J].出版發(fā)行研究,2014,(8):86-89.
[4]中共中央辦公廳.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J].黨建,2014,(1):9-12.
[5]劉建平,陳惠蘭.高校圖書館紡織服裝學科信息資源共建共享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2009,(11):80-82
[6]百度百科.微信公眾平臺[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9212662.htm.2014-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