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小艷 王育坤
(1.湖南科技學院 高等教育研究所,湖南 永州 425199;2.永州市第一中學,湖南 永州 410081)
伴隨時代的變遷和人們婚姻觀念的變化,中國的離婚率逐年攀升[1-2],離異家庭的子女也越來越多。受中國傳統(tǒng)家庭觀念的影響,離婚往往被認為是婚姻的失敗,是“不光彩的事”;離異對孩子而言是“災難性事件”,會給孩子帶來各種負面影響;離異家庭的孩子也往往被認為是問題孩子,存在各種心理與行為問題。比如:性格內向孤僻、自卑、焦慮、抑郁、同伴關系不良、身體健康受損、學習成績下降、問題行為增多[3-8]等等。近年來,伴隨積極心理學的興起,學界對于離異問題的視角開始發(fā)生變化,開始從積極的角度看待離異及離異家庭子女,不再只關注離異的負面影響及離異家庭孩子的缺陷和問題,開始關注離婚的積極面及離異家庭孩子的優(yōu)勢與能力。本文試圖從積極心理學的視角重新審視離異及離異家庭的子女問題,以期為后續(xù)的相關研究提供一個新的研究視角與研究思路。
積極心理學是20 世紀末在美國心理學界興起的一種思潮與取向[9],由心理學家Seligman 和Csikzentmihlyi 率先提出。它關注的是人類優(yōu)勢與潛能而非問題與不足,關注如何發(fā)現(xiàn)并利用其優(yōu)勢,如何建立對人對事的積極認知,如何積極應對挫折并從挫折中重生。
在過去很長的一段時間里,消極心理學一直占居主導地位,心理學家們關注的人類焦慮、抑郁等各種心理問題,關注的是心理疾病的診斷與治療,卻忽視了對人的積極心理品質研究,也由此導致了種種弊端及重重困境。正是基于對消極心理學模式的不滿和反抗,積極心理學才應運而生。需要指出的是,積極心理學“并不是不研究消極心理學以及人的心理問題與疾病,但它更強調研究人性的優(yōu)點與價值”[9]。
從積極心理學的視角看,離婚并不是一件不光彩的事,也不意味著婚姻或人生的失敗,而是另覓幸福的一種選擇。如果雙方的確存在難以調和的矛盾,或確實不適合在一起生活,在經(jīng)過種種努力后婚姻仍無法維系,離婚或許是一種比較好的選擇。任何時候一個不幸家庭的解體都不是壞事,因為它可能意味著兩個幸福家庭的誕生。
魯?shù)婪颉ぶx弗指出:“影響兒童適應的是家庭功能,而不是家庭結構[10]?!币簿褪钦f家庭功能的完整與否才是影響孩子能否順利適應的關鍵因素。離婚后家庭結構雖然不再完整,但如果父母能維持一種和諧友好的關系,給孩子一如既往的關心與愛,維持家庭功能的相對完整,孩子仍可以感受到幸福。相比之下,有些家庭雖然形式上完整,但夫妻關系名存實亡,或是經(jīng)常性地發(fā)生沖突,對孩子也缺少應有的關愛,家庭功能不健全,這樣的家庭給孩子帶來的負面影響反而更大。Alan Booth 的研究表明:生活在父母關系緊張家庭的孩子比離異家庭孩子的問題發(fā)生率更高。[11]Amato Keith的元分析研究也表明:相比離異家庭的孩子,那些生活在完整但父母經(jīng)常發(fā)生沖突家庭的孩子社會適應更困難、自尊水平更低、問題行為更多[12]。正如Cummings 所說:“真正影響兒童的是婚姻沖突而非婚姻結束?!盵10]
傳統(tǒng)的消極心理學模式往往認為離異必然會給孩子帶來負面影響。兒童心理學家李.索爾特甚至認為:父母離婚對孩子所造成創(chuàng)傷僅次于親人死亡。近年來,在積極心理學影響下,研究者們的視角開始轉變,越來越多的國外的研究得出“離婚的負面影響并不像大家想象的那么嚴重”的結論[13],有研究甚至發(fā)現(xiàn)“父母離異會給兒童帶來積極的效果”[14]。如果夫妻間的確存在無法調和的矛盾,經(jīng)常性的爭吵甚至因為一點小事就大動干戈,令孩子不勝其煩,甚至整日生活在提心吊膽之中,這樣的情況下離婚無論對夫妻雙方還是對孩子都是一種解脫。相比離異而言,問題婚姻帶給孩子的負面影響反而會更大。
離異家庭的孩子往往被認為是“問題孩子”,以往研究者們的關注點通常是離異家庭孩子存在的各種心理與行為問題,卻忽視了離異家庭子女固有的潛力及積極的心理品質。近年來,在積極心理學的影響下,研究者們的在看到離異家庭孩子存在的問題的同時,更為關注那些適應良好的孩子,注重挖掘其身上表現(xiàn)出的優(yōu)勢與潛能,并對其進行強化和鞏固。Hetherington 的研究發(fā)現(xiàn)很多離異家庭的子女表現(xiàn)出平靜面對、主動適應、獨立自主、奮發(fā)學習等[15],“不但沒有出現(xiàn)問題,反而表現(xiàn)出與完整家庭孩子一樣的積極成長態(tài)勢”[16]。Wolchik 等人對歐美有關離異家庭兒童的追蹤研究的元分析也表明:80%左右的離異家庭兒童孩子均可以正常發(fā)展,順利完成各個發(fā)展階段的任務。[17]國內李慧等人(2007)對離異家庭兒童的訪談發(fā)現(xiàn),部分離異家庭的兒童能“化壓力為動力”,發(fā)展了自立、成熟、堅強等積極的心理品質。[18]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也能看到有些離異家庭的子女不僅能順利適應父母離異帶來的一系列變化,還奮發(fā)圖強并最終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比如:美國總統(tǒng)奧巴馬的父母在其兩歲多的時候就已離婚,他非但沒出現(xiàn)心理問題,還成為了美國的總統(tǒng)。這充分說明離異家庭的孩子不一定就是問題孩子,他們也同樣可以健康成長和成才,獲得幸福人生。
在積極心理學的影響下,研究者們的重點開始由影響問題轉向適應問題。[19]研究表明:離婚后孩子會經(jīng)歷劇變期、適應期、定型期三個階段,通常要經(jīng)歷2-5 年的時間方可適應父母離異后的生活。[18]那么如何幫助離異家庭的孩子積極主動地應對父母離異,順利適應父母離異后的一系列變化?以下是一些策略:
作為家長而言,如果離婚在所難免,首先要選擇恰當?shù)臅r機以子女能理解的方式坦誠地告知父母離異的事實,并讓孩子知道父母親雖然分開了,但仍是他們的爸爸媽媽,對他們的關心和愛也并不會減少,當然更重要的是以實際行動表達對孩子一如既往的愛,比如允許非撫養(yǎng)方經(jīng)常探望、兩邊輪換居住等,減少或消除孩子的顧慮和擔憂。因為研究表明:良好的親子關系對離異家庭子女的健康成長有著重要的意義。其次,夫妻間要以冷靜、理智的方式離婚,離婚后也應和平友好地相處,不可當著孩子的面互相指責和攻擊,也不要讓孩子卷入到父母的感情糾紛中來,更不要詆毀對方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研究表明:“離婚后父母的關系越積極友好,給子女帶來的負面影響就越小?!盵20]最后,要學會調控自己的情緒,不能將對對方的憤怒或怨恨情緒轉嫁到孩子身上
學校應營造一種溫暖的氛圍,給予離異家庭的孩子足夠的理解、接納、尊重與關愛,避免偏見與歧視??梢越㈦x異家庭學生心理檔案,及時掌握離異家庭孩子的心理動態(tài),并進行必要的心理干預。比如可通過個體心理輔導或團體輔導幫助他們正確認識父母的離異行為,讓他們知道父母離婚不是自己的錯,只是父母另覓幸福的一種方式,引導學生從積極的角度來看待父母的離異行為;教給他們一些調節(jié)情緒的方法,引導他們以合理的方式宣泄積壓的各種負面情緒;通過一些來自離異家庭的名人的勵志故事激勵他們重拾學習和生活的信心。以上干預方法對于年齡較大的孩子更為適用,對于年齡較小的兒童可采取繪畫、沙盤游戲等方式進行干預。除此之外,作為班主任和任課教師,要善于捕捉離異家庭孩子的閃光點,并給予及時鼓勵,這對于提升其自信心具有重要意義。
社會在倡導家庭責任感及和諧婚姻的同時,也要轉變過去對離婚所持的各種偏見,正確看待離異現(xiàn)象及離異的影響問題。因為研究表明:社會文化對離婚的負面態(tài)度會放大和強化離異對子女的負面影響。[21]當我們轉變過去的種種偏見,不再視離婚為不光彩的事和對子女不負責任的做法,不再將離異家庭視為殘缺家庭、破碎家庭、問題家庭時,離異家庭的孩子自身的觀念就會發(fā)生改變,不會再將自己視為“不幸者”或“受害者”,也不會覺得自己低人一等。
總的說來,父母離異盡管可能會給孩子帶來一些負面影響,但這種影響并非必然的、災難性的,也并非是不可逆轉的。在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共同努力下,離異家庭子女也可以順利適應,健康成長。
[1]民政部.2010 年社會服務發(fā)展統(tǒng)計報告[EB/OL].http://www.mca.gov.cn.
[2]李曉巍,周晴,鄒泓,胡辰.Wolchik S.新起點項目:一項預防離異家庭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的家長干預技術[J].中國特殊教育,2012,(2):57-62.
[3]王斌,張顯霞.對離異家庭學生心理健康情況的調查與思考[J].遼寧教育,2010,(11): 15-16.
[4]余欣欣.離異家庭初中生心理健康狀況及相關因素研究[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1:17-20.
[5]姚本先,方雙虎.離異家庭子女心理特點研究報告[J].健康心理學雜志,2000,(6):660-662.
[6]賀紅梅,王鳳,趙艷梅,歐陽春花.離異家庭兒童異常行為情緒調查[J].河南大學學報(醫(yī)學科學版),2001,(1):73-75.
[7]雷玉潔.離異家庭兒童行為及學習成績的對照研究[J].中華行為醫(yī)學科學雜志,2001,(5):482-483.
[8]劉海英.父母離異影響孩子身體健康[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3,(8):5-6.
[9]崔麗娟,張高產(chǎn).積極心理學研究綜述——心理學研究的一個新思潮[J].心理科學, 2005,28(2):402-405
[10]魯?shù)婪颉ぶx弗.兒童心理學[M].北京:電子工業(yè)出版社,2005:146-147.
[11]Alan Booth.Parental Predivorce Relations and Offspring Postdivorce Well-being[J].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2001(2).
[12]Amato Keith.Parental Divorce and the Well-being of Children: a meta-analysis[J].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91,110.
[13]翟雙,楊莉萍:離婚敘事與家庭關系對離異家庭子女心理的影響[J].徐州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2):138-141.
[14]Arditti J.A Rethinking relationships between divorced mothers and their children:Capitalizing on family strengths[J].Family Relations,1999,(2):109-119.
[15]Hetherington ME.The Adjustment of Children with Divorced Parents:A Risk and Resiliency Perspective[J].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1999,(1).
[16]Hetherington ME.What Matters? What does not? Five Perspectives on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Marital Transitions and Children’s Adjustment[J].American Psychologist,1998,(2).
[17]Wolchik SA, Sandler IN, Jones S, et al.The New Beginning Program for Divorcing and Separating Families: Moving from Efficacy to Effectiveness[J].Family Court Review,2009,(3):416-435.
[18]李慧,陳英和,王園園,方曉義.齊琳離異家庭兒童的心理適應階段探析[J].中國教育學刊,2007,(6):17-20.
[19]田國秀.父母離婚對孩子的影響——20 世紀50 年代以來美國學界研究的五個階段[J].北京社會科學,2014,(9):110-117.
[20]Guy R.Lefrancois .王金志, 孟祥芝譯.孩子們:兒童心理發(fā)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21]俞國良.王永麗離異家庭子女心理適應問題研究[J].教育研究,2007,(5):8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