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長為
(中國社會科學院 歷史研究所,北京 100732)
很高興再次來到寧遠,參加“舜帝與依法治國”學術研討會。剛剛開幕式上大家談到,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首的黨中央,審時度勢,制定四個全面發(fā)展戰(zhàn)略,其中有一條就是“全面依法治國”。特別是去年召開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中央專門為此做了決定,決定特別強調堅持“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堅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力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美德。所以,我們今天在這里舉行“舜帝與依法治國”大會,追朔中華遠古文明,探索依法治國歷史經驗,可以說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積極的現實意義。在這里,我主要想談四點想法。
這是我們探討問題的前提條件。我們今天探討“依法治國”與虞舜文化,首先應該對虞舜這個時代有些認識。虞舜是處在中華民族歷史上一個什么時代?是處在什么樣的歷程上?這是我們今天談“舜帝與依法治國”應該考慮的前提。
過去李學勤老師強調“重新估價中國古代文明”,提出建立一個“中國古代文明研究”的獨立學科,實際上是對三皇五帝以來的歷史給予重新認識。我一直有這么一個想法,去年開會時我也提過,那就是按照恩格斯的兩種生產理論,我們對人類文明起源、人類文明的發(fā)生和發(fā)展歷史,應該作一個重新的歸納評判。
我們過去講人類起源、文明產生,都是講“國家”。但是,我們實際上看來,人類文明不能從國家開始。一般地來說,我們按照恩格斯兩種生產理論,人類分為自身生產和社會生產兩部分,人類的社會生產就是人們的生產實踐,人類的自身生產就是種的繁衍。按照這樣的基本理論,我們有必要重新界定人類社會發(fā)生發(fā)展的歷史。大約距今一萬年前后,伴隨著農業(yè)革命發(fā)生,這是人類社會生產的一個大變化;另一方面,由族內婚向族外婚過渡,這是人類自身生產的一個大變化,從而形成人類文明的一個標志。這個文明的標志,是以農業(yè)革命為基礎的。再往下發(fā)展,之后就是工業(yè)革命,現在可以說是后工業(yè)時代,或者說后工業(yè)革命。在農業(yè)革命之前,也就是一萬年以前,可以叫前農業(yè)革命。這樣人類文明幾百萬年的歷史,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階段:前農業(yè)革命、農業(yè)革命、工業(yè)革命和后工業(yè)革命。
從這個觀點出發(fā),我們對中華文明這一萬年歷史,也可以劃分為這么四個階段。簡單點說,這一萬年的前五千年,也就是距今80 世紀到30 世紀,基本是屬于中華文明的奠基階段,相當于傳說中的三皇時期。后五千年,我們說其中的前三千年,也就是從黃帝以降到堯、舜,然后夏、商、周、春秋、戰(zhàn)國的這一段歷史,大概就相當于中華文明的開創(chuàng)階段。再往以下,也就是從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的公元前221 年,到辛亥革命的1911 年,這一段將近兩千年的歷史,可以說是中華文明發(fā)展階段。最后,是從1911 年的辛亥革命以后,到現在的一百多年,這是中華文明的轉折階段。
大體上中華文明可以劃分為這么四個階段,在這四個階段當中,我們可以看到些什么問題呢?我們所談的“中國古代文明研究”,它正好處在什么階段呢?它是從以黃帝為代表的五帝時代開始,到夏、商、周包括春秋和戰(zhàn)國,這么一個歷史階段,我們一般把它稱之為中華文明的開創(chuàng)階段。在這個階段當中,我們還可以把它再細劃分,相當于我們討論的“中國早期國家”?!爸袊缙趪摇?,實際上也就是我們通常討論的文明起源問題?,F在看來,這個早期國家階段,基本上就是以黃帝為代表的五帝時代開始,經過夏、商、周三代社會,乃至春秋和戰(zhàn)國。這樣一個歷史時期,可以作為中國的早期國家階段。
在這個早期國家階段中,我們又可以劃分為這樣五個時期:就是從黃帝、顓頊到帝嚳,這是中國古代早期國家的發(fā)軔期;堯和舜,是中國古代早期國家的發(fā)展時期;夏、商、周三代社會,是中國古代早期國家的鼎盛時期;春秋時期,是中國古代早期國家的衰落時期;戰(zhàn)國時期,是中國古代早期國家的轉變時期。
從這個劃分可以看出什么問題呢?我們先看虞舜階段處在什么階段。虞舜階段是處在中國早期國家的發(fā)展時期,是從發(fā)軔到發(fā)展,處于黃帝、顓頊、帝嚳之后,緊接著夏、商、周三代社會。虞舜時期是它既處在中國古代社會的發(fā)展時期,又處在由發(fā)展時期向鼎盛時期過渡階段。堯舜建立的唐虞王朝,正是處在這個節(jié)骨點上,所以在中國歷史上有著特別重要的地位。
所以,我們今天談“依法治國”與舜文化的關系,首先應當明確虞舜時代它處在什么位置上。當然,我們現在的學術討論,一般是講“三代”社會,但也有講虞、夏、商、周“四代”的。2006 年李學勤老師刊登過一篇文章在我們《湖南科技學院學報》上,叫《虞夏商周研究的十個問題》,其中就提到中國古代的“四代”,也就是說,以虞舜這一代為起點。當然,我們還可以對它進行具體分析。特別是“夏商周斷代工程”以后,“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啟動,我們初步認為,就是堯都平陽,現在已成為信史。實際上,根據目前的考古和歷史研究,我們還可以把時間推進一步,推進到黃帝時期。那么,就有了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這個文明史,也就是中國古代文明發(fā)生和發(fā)展的歷史,也就是由考古學的理論與實踐的總結。我們談文明問題,應當以人類的社會生產和人類自身生產即恩格斯講的兩種生產理論為標準,以農業(yè)革命作標準,以工業(yè)革命做標準。虞舜是正處在這中間的一個階段,從黃帝到夏、商、周三代社會,到春秋、戰(zhàn)國,是中國早期國家的一個階段。在這個階段當中,黃帝時期基本是發(fā)軔期,舜是發(fā)展期,它處在這么一個重要的節(jié)點上,所以,我們研究這一段歷史具有特殊意義。
這是我們討論問題的核心內容。大家知道,我們說孔子刪《詩》、《書》,定《禮》、《樂》,修《春秋》,作《易傳》,大體上我們是說孔子作《六經》。孔子刪《詩》、《書》之《書》,過去是說《書》有百篇,分為《虞書》、《夏書》、《商書》、《周書》四部分。我們今天談的虞舜“依法治國”,主要是根據《尚書》中《虞夏書》的《舜典》篇中的材料。當然,《虞書》里面還包括其它一些材料,我們都可以作為研究的基本材料。所以,我們今天討論的問題,我們認為,應把《舜典》作為最主要的依據,包括《尚書》中其它方面內容,也還有很大空間需要探討,以及成書年代在內,也還有很多問題需要討論。但是,我們基本上還是以《舜典》作為依據來討論。在《舜典》里面,記錄著舜的名字、品德、選拔考驗的經過,以及他的建功立業(yè)、巡行、制定歷法、任命百官等等。我們常說的虞舜“依法治國”,主要是依據《堯典》《舜典》來展開的。
我們試讀《尚書》的《舜典》篇,看看舜是如何依法治國的。實際上來看,舜主要講的是德治,也講法、講刑。其實,古代社會正是將兩者并行,相輔相成,是缺一不可的。但是,我們說從舜開始有“明德”,在《尚書》《舜典》篇當中,開頭之所以要提拔舜,是因為他“玄德升聞”,就是他可以把自己的德行廣泛延伸,深得堯德之道。所以,大家都認為應當選拔他,而《舜典》這段話最后一句,卻是“舜讓于德”,說明舜的德行非常好。德孝是中華文化的核心。他覺得自己的德才不夠,我們可以發(fā)現這里面有很重要的一點,那就是特別強調這個“德”。
緊接著是講舜提拔以后,“覲四岳群牧,班瑞于群后”,實際上他是通過任命百官,并通過巡行十二州,完善規(guī)范體制。舜帝即位以后,首先是把中央、地方的行政制度規(guī)范化。要“依法治國”,首先就得制定一些簡單的典章制度,沒有典章是無法運行的。所以,我們看《舜典》篇里面就做了介紹,“班瑞于群后”,就是把各個等級制度制定好,然后通過學習規(guī)范禮制,這就為“依法治國”奠定了基礎。從這里也可以看出,“依法治國”首先就得有法,沒有法就不能治國。之后《尚書》里面的內容是“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撲作教刑,金作贖刑,眚災肆赦,怙終賊刑”,總共六條:即典刑、五刑、官刑、教刑、贖刑、賊刑。從這里面我們可以看出什么呢?我們不做細致考察,很多東西我們沒有深入研究,就從我們對中國古代法學的理解和認識,從大體情況看,它基本上構成了中國早期國家最初的一個刑法體系。這一點幾乎是可以肯定的,也就是說,舜通過《舜典》篇表現出來的司法體系,或者刑法體系。我們在黃帝時期,顓頊、帝嚳、唐堯時期,恐怕找不到更加準確的司法體系或刑法體系,只有從舜開始,我們才能準確判斷,有了一個司法體系或刑法體系,這就值得注意。
我們看到,他們強調“欽哉,欽哉,惟刑之恤哉”,強調的是慎刑,而且下邊提到流放共工、歡兜、竄三苗之類,這中間有些是象征性的服刑,在執(zhí)行中不要進行某些處罰,就是“慎”的發(fā)揮。首先強調德報,其次才是慎刑,從而達到“四罪而天下咸服”的目的,也就是說,慎刑的目的在于德報,把“德”放在主要位置上。所以,我們給它歸納為兩點:德化為先,慎法為后。
我們看舜帝和皋陶那些司法官員,特別是對待蠻夷、三苗,強調要“惇德允元”、“惟明克允”。實際上,首先還是強調德化教育,然后才是慎刑。所以,我們看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最后在舜帝評語中有“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一句,司馬遷這句話應該說是對虞舜或者說是對舜的“依法治國”做了一個最確定的肯定。舜是“天下明德”,他是“明德”制法,首先強調的是“明德”,所以,我們說“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這句話非常重要。
我們現在說的“以德治國”,最根本的是從舜帝開始的!所以,我們追根溯源,中國早期國家的發(fā)展,中國早期國家刑法體系的建立,應該是從舜開始的。這是我需要強調的一點。因為從歷史地位和歷史發(fā)展的脈絡來看,它正好是中國早期國家從發(fā)軔期到發(fā)展期,從發(fā)展期又到鼎盛期,而舜剛好在發(fā)展期這個節(jié)點上,所以,我們說非常重要。
我們?yōu)槭裁粗v周公?其實從虞、夏到商、到西周,在這一段歷史歷程當中,清華簡《保訓》里邊講得很清楚,全部講的是“中”。這個“中”是從虞舜說起,到商代先祖上甲微,再到文王、武王,乃至周公傳承,貫穿著“求中”、“得中”、“假中”和“歸中”,講了這樣的傳承故事。為什么我們講到西周就要講周公呢?因為三代社會是中國古代早期國家的鼎盛時期,西周是代表,西周時期的代表是周公制禮作樂,周公制禮作樂的思想是對夏、商社會損益的結果,包括對舜帝“依法治國”理念的繼承,最終提出“保民”“敬德”,“明德慎罰”,其間正是把虞舜思想作了進一步的發(fā)展。所以,我們說在這個階段上,周公制禮作樂,就把這個體系基本完善了,就是說中國古代到了鼎盛時期,就是“明德慎罰”,應該說“依法治國”或者“以德治國”的理念,有了很好的展示?!懊鞯律髁P”應該說是包括了“德”與“法”兩方面,所以,從中國早期國家發(fā)軔期、發(fā)展期到西周的鼎盛時期,經過周公的制禮作樂,然后就把舜的“明德”思想進行了繼承,把舜的“德化為先,慎法為后”的思想理念進行了發(fā)展。
中國古代國家發(fā)展歷程從發(fā)軔期到發(fā)展期,再到鼎盛期,中間春秋是開始衰弱,到戰(zhàn)國完全禮樂崩壞。孔子強調“仁”,提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孟子特別是荀子覺得僅僅修身不夠,還要注重“禮”。荀子把中國由“仁”到“禮”的思想大力向前推進了,所以,我們可以說荀子是中國古代儒家的集大成者。
荀子處于戰(zhàn)國末期。荀子的兩個學生李斯、韓非,繼承了老子的思想,又發(fā)展到法家,站在了歷史的另一個階段上。所以,后人說中國兩千年來實際上都是受了荀子的影響。荀子“隆禮重法”的思想一直繼承下來,評價很高。我這次出來開會,首先是到邯鄲開了趙文化暨荀子思想研討會,著重討論荀子“隆禮重法”問題;然后到延安延川縣開了伏羲文化學術研討會,討論《易》道問題;然后再到我們這里,討論舜文化。這些活動串聯(lián)起來,因為它們之間有著必要的聯(lián)系。
從舜開始講“明德”,然后到周公講“明德慎罰”,又到荀子講“隆禮重法”,是這樣一個歷程。一般來看,我們中國古代思想有著一個完整體系,怎樣認識這個體系?就是我們今天講的“隆禮重法”,“明德慎罰”。這些思想有著共同的理念在里面,就是《易》道的思想。我們經常說的一句話是“一陰一陽之謂道”,實際上,“禮”也好,“法”也好,它都是一陰一陽。
現在我們強調國學,國學的主流是儒學,儒學的核心是經學,經學的冠冕是《周易》,《周易》的精髓是《易》道?!兑住返劳ㄕ軐W,《周易》講太極、八卦,太極有四個含義:第一個含義陰陽獨立,不偏不倚;第二個含義陰中有陽,陽中有陰,負陰抱陽;第三個含義陰陽轉換,陰陽互補;第四個含義陰陽無二,陰陽合一。我們從《易》道理念看“依法治國”,或者我們今天強調堅持德治與法治相結合,邊抓法治,邊抓德治,德法互補,實際上與陰陽之道是相呼相應,又可以互補,還可以動態(tài)轉化。
我們今天強調“依法治國”、“以德治國”,實際上,某個時期可能更加強調的是以德治國,某個時期需要更加強調以法治國。按照《周易》的思想,“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是并行不悖的,是相互平等的,是相互轉換的。既有平等的一面,也有互補的一面;有兼顧的一面,還有相互轉換的一面。所以,我們應當強調地指出,在《周易》思想的基礎下,才能對中國傳統(tǒng)思想整體有所認識。
我們講舜文化,“明德”到“明德慎法”,再到荀子“隆禮重法”,整個思想發(fā)展下來,背后的支撐是《周易》思想,而《周易》思想的源泉可能就是伏羲文化。我們看《周易大傳》,伏羲“作八卦”。這個演變歷程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干部分、核心部分。所以,我們想通過舜文化與“依法治國”的探討,探討舜帝、周公,探討荀子,根本上就是要追溯到中國文化的根源,通過“一陰一陽之謂道”,把握中國文化的傳統(tǒ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