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迎春
(滁州學院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研究部,安徽 滁州 239000)
科學理論評價問題是科學哲學研究的中心問題之一,是西方科學哲學家們爭論得最為激烈的問題之一?!半S著當代自然科學越來越遠離經驗的發(fā)展,科學理論的構造、解釋和評價問題便在科學哲學研究中愈來愈具有了突出的地位?!保?]科學理論的評價是為了在相互競爭的多種理論中作出合理的選擇,以促進知識的增長和科學的進步。那么,在相互競爭的理論中,判斷一個理論優(yōu)于另一個理論的標準是什么?科學哲學史上,不少科學哲學家對此進行了不同程度的關注和研究。在此歷史進路中,體現出科學理論評價標準的嬗變,經歷了邏輯主義、歷史主義和解題主義三個階段。下文嘗試對此進行分析,并以當代“協(xié)調論”為視域,指出科學理論的比較應是多元標準的協(xié)調合取,應在理論綜合協(xié)調力的評價體系中予以考量。
在相互競爭的理論中,如何判斷一個理論優(yōu)于另一個理論?“在這一問題上,現代西方科學哲學形成了兩派主要的觀點,一派強調科學理論評價的經驗——邏輯標準,這派以邏輯經驗主義和波普爾學派為代表;另一派強調科學理論評價的社會學——心理學標準,庫恩、費耶阿本德等歷史主義者大都屬于這一陣營?!保?]邏輯經驗主義者和波普爾區(qū)分發(fā)現的范圍和辯護的范圍,認為對發(fā)現無法進行邏輯分析,邏輯只涉及辯護的范圍,把經驗證據看成辯護理論假說的惟一合法依據,這一經驗——邏輯標準經歷從“證實”到“確證”再到“證偽”評價模型的發(fā)展演變。
卡爾納普強調純邏輯的比較,并在批判證實評價模型的基礎上提出了確證評價模型。對于證實評價模型來說,理論T1獲得觀察e(經驗)證據證實,而理論T2沒有,所以理論T1優(yōu)于T2,即T1>T2。這符合常識,但卡爾納普批判到“我們知道,通過觀察獲得的關于事實的單稱陳述,是從來不是絕對確鑿的,因為在我們的觀察中我們可能犯錯誤,……事實上我們全然不能說“證實”(verification)——如果我們用這詞來表示真理的最后確立的話——我們只能說確證(confirmation)”[3]。
確證評價模型的基本內容是將經驗證實原則和歸納邏輯結合起來,評價的標準是分析經驗證據和被檢驗理論之間的邏輯關系,根據這種關系來確定理論在多大程度上被確認。也就是說,以P(T,e)表示觀察陳述(e)對理論假說(T)的確證程度,如果P1>P2,即理論T1的確證度P1高于理論T2的確證度P2,從而T1優(yōu)于T2,即T1>T2??梢?,不同于古典歸納主義者,邏輯經驗主義把辯護的邏輯建立在歸納法之上,放棄證明知識必然為真的努力,只尋求或然性的科學知識,從作為證據的觀察陳述與假說的歸納關系中得出一個假說的確證程度或概率,并要求人們選擇具有高度確證度或高概率的理論。邏輯經驗主義把證據對理論的確認放在突出地位,這并不錯,但這個評價模式過于單一、片面。而且當兩個互不相容的科學理論同樣好地符合于證據時,邏輯標準就無法評判這兩個理論哪個更好。即使一個理論與經驗一致,另一理論與經驗相沖突,拒斥后一理論也是不妥的。
鑒于對證實或確證評價模型的不滿,波普爾強調具體內容的比較,提出樸素證偽評價模型。但是,波普爾證偽主義與邏輯經驗主義一樣,都是用證據與理論的關系來評價一個理論。波普爾雖反對嚴格區(qū)分觀察語言和理論語言,但仍認為經驗證據對理論價的基礎作用,“從邏輯的觀點看來,理論的檢驗依靠基礎陳述,而基礎陳述的接受或拒斥則依據我們的決定(decisions)”[4]。波普爾的高明之處在于關注證據的質,以“證偽”代替“證實”和“確證”,把“可證偽性”作為合理性的標準[5]14。波普爾認為,理論的可檢驗程度或可證偽程度對于理論的選擇或比較是有意義的,簡單來說,以P(T,e)表示潛在可證偽者(e)對理論假說(T)的可證偽度,如果P1>P2,即理論T1的可證偽度P1高于理論T2的可證偽度P2,從而T1優(yōu)于T2,即T1>T2。
波普爾提出的可證偽度是純邏輯意義上的,實際無法計算出來。可波普爾正是以可證偽度概念為基礎,提出“先驗評價”和“后驗評價”的概念。先驗評價是說一個理論的可證偽性程度越高越好,也即一個理論的經驗內容越多越好;后驗評價是說,如果一個理論受到的檢驗越“嚴峻”(大膽、新穎、可預測的檢驗)越好,它表明經驗證據對該理論提供的支持更強。這就產生了合理選擇的兩個標準,即先驗標準和后驗標準。先驗標準要求選擇那些對廣大范圍的現象作出準確斷言的理論,即那些較容易被證偽的理論。后驗標準要求選擇那些經受住了更嚴峻檢驗的理論,即那些作出驚人預言得到實驗檢驗確證的理論。
按照波普爾的觀點,一切理論都是可誤的,最終都會遭到反駁或被懷疑為錯誤的。如果兩個相比較的理論事實上都被證偽,則只有最低的確證度。在此種情況下,后驗標準就不能為理論選擇提供好的理由。如果所有的理論都被證偽,確證概念就是多余的。為此,波普爾引入逼真性概念,使得兩個錯誤理論在與真理相接近的程度上可以進行比較,那些具有較多真內容或較少假內容的理論將更進步、更可?。?]15-16。但是,正如蒂奇[6]所指出的,任何兩個假理論的逼真性都無法比較。而且,按波普爾的觀點,一旦出現反例,理論就被證偽,就應無情摒棄,這顯然不符合科學史。對此,拉卡托斯提供出他的方案。
拉卡托斯認為:“當且僅當另一個具有下述特點的理論T 已被提出,科學理論T 才被證偽。T 的特點是:(1)與前理論T’相比,T 具有超余的經驗內容,也就是說,T 預測了新穎的事實,即根據T’來看是不可能的、甚至是T’被禁止的事實;(2)T 能夠說明T’先前的成功,也就是說,T’的一切未被反駁的內容(在觀察誤差的界限之內)都包括在T 的內容之中;(3)T 的超余內容有一些得到的證認?!保?]45拉卡托斯甚至試圖將經驗——邏輯原理與主體的體會——心理因素結合起來,將它們分別比諸成文法和判例法,提出將兩者結合而構成所謂“多元權威體系”的評價機制。費耶阿本德指出:“研究綱領方法論假定,相競爭的各理論和相競爭的研究綱領總是可以就它們的內容作比較。不可比性現象似乎意味著,事實并非如此。”[8]193不過,拉卡托斯本人也承認,科學研究綱領方法論不提供即時比較,“與波普爾相反,科學研究綱領并不提供即時的合理性?!保?]8
綜上可見,單一的經驗——邏輯標準難以作為理論評價的唯一標準,不僅自身有難以克服的困難,也受到一些學者的批判,然而正是在這批判中,對理論評價的認識獲得前進。如庫恩和費耶阿本德對理論評價提出不同的看法,強調科學理論評價的社會學——心理學標準,即所謂的“歷史主義標準”。
庫恩和費耶阿本德認為不能依賴經驗去判決理論真?zhèn)?,因為觀察滲透理論,觀察受到理論的污染?!皫於髦鲝埧茖W的發(fā)展不受客觀規(guī)則的支配,而取決于科學家的心理轉換,它屬于科學(社會)心理學的范圍?!保?]2他們否認存在一種客觀的、中立的、超越于理論之上的絕對評價標準,認為相互競爭的或前后相繼的理論之間存在不可通約性,理論和范式之間的競爭在許多情況下也需要采用宣傳、勸說、多數戰(zhàn)勝少數等非邏輯形式?!捌裼懻撨^的關于一種新規(guī)范的一切論據,是以競爭者有較好的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基礎的。
對于科學家來說,那些論據通常是最有意義和最有說服力的。前面的例子對于它們的巨大號召力的根源應當沒有懷疑。但是,我仍將有理由短暫地回到那些論據,這些論據不論是個別地還是集體地都不是使人非相信不可的。幸而,也還有另一種考慮,能導致科學家們拒絕一種老規(guī)范和支持一種新規(guī)范。這些論據很少弄得非常明確,要求個人有適當的或者美的感覺,新理論被說成比舊理論‘更美’,‘更適當’,或者‘更簡單’?!保?]
那么,不可通約的理論之間是不是不可比較呢?庫恩指出:“我的多數讀者猜測,當我把理論說成不可通約的時候,我的意思是說不能對它們進行比較。但是,‘不可通約’是從數學中借用來的術語,在數學中,它并沒有這種含義?!诎选豢赏s性’這一術語用于理論時,我的意思只是堅持說,能將兩個理論完全表達出來,并因而可用來在它們之間作出逐點比較的共同語言是沒有的。”[10]如果是這樣,如何對不可通約的理論或范式進行合理的比較呢?費耶阿本德認為“不可比的理論可以訴諸它們各自不同的經驗加以反駁;也即可通過發(fā)現它們正遇上的內部矛盾來反駁。它們的內容不能加以比較。”[8]256-266庫恩嘗試給出一些合理比較的標準,即一些好的理由,如理論的精確性、一致性、廣泛性、簡單性和有效性。亨普爾稱這些好的理由為“渴望之物”(desiderata)[11]。
庫恩認為,不管什么時候,只要在這兩個相互競爭的理論之間進行選擇,選取一種更能滿足這些渴望之物的理論總是合理的[12]。但是,這些標準在庫恩那里僅僅是價值標準,不能表達為精確的規(guī)則,因而在理論選擇中并不具有實際的可操作性。而且?guī)於饔謭猿终J為,科學家最終確實會形成一種一致的意見,以決定選擇某個理論,但這種一致決定不可能受明顯的理論選擇規(guī)則的支配,它最終取決于共同體的信念和共同職業(yè)標準??傊?,庫恩的分析不能令人滿意,在理論比較和選擇的問題上他并沒有真正找到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相統(tǒng)一的一般標準[5]40。對此,科學哲學家勞丹提出了解題主義標準。
勞丹區(qū)分了科學問題,其包括經驗問題、概念問題和反常問題,提出了科學理論解題效力評價模型,給出了理論的評價方法:“一個理論的總解題有效性可由對該理論所解決的經驗問題的數目和重要性及由理論生成的反常問題和概念問題的數目和重要性的估算來確定?!保?3]簡單來說,以P表示一個理論的總解題有效性,如果P1>P2,即理論T1的總解題有效性P1高于理論T2的總解題有效性P2,從而T1優(yōu)于T2,即T1>T2。但這種模式的局限在于:(1)忽視了背景問題與理論解決問題的效力之間的關系;(2)概念問題的考察僅限于概念沖突的方面,忽視了概念協(xié)調的方面;(3)對經驗問題的考察,只重視理論是否解決了問題以及解決問題數量和權值,忽視了理論解決問題的方式和力度[5]86。
綜上,僅有經驗(實驗)的證據并不能決定理論的接受或拒斥,邏輯經驗主義者和波普爾把注意力只集中到證據的支持和反駁上,提出的評價標準模型也遭到批判,而庫恩的觀點也沒有為理論的選擇提供客觀的標準,費耶阿本德則更走上極端。拉卡托斯和勞丹等科學哲學家的努力,具有啟發(fā)意義。那么,到底有沒有一般的客觀的理由作為理論評價或比較的模型?有沒有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相統(tǒng)一的一般標準呢?
對此,科學哲學家馬雷提出了協(xié)調論方案。“協(xié)調論吸收了勞丹理論的優(yōu)點,也克服了其不完全性,在此基礎上提出一種精致化的理論評價的方案”[14]。協(xié)調論指出理論比較和評價是在多元標準的協(xié)調合取下,“共時”和“歷時”辯證的統(tǒng)一中,在理論綜合協(xié)調力的評價體系中予以考量。這種理論評價的方案,筆者稱之為協(xié)調力標準。
在協(xié)調論模式下,科學理論的評價是多元標準的協(xié)調合取。協(xié)調論以問子、解子為基本理論元素,通過比較分析某一時期的不同科學理論或者某一科學理論在不同歷史時期表現出來的經驗、概念、背景的沖突與協(xié)調,來揭示理論的合理性與進步性。
協(xié)調論認為科學的直接目標是增加理論的協(xié)調力,間接目標是追求真理。直接目標是逼近間接目標的手段,只有通過直接目標,才能逼近間接目標。協(xié)調論指出理論只有在比較中才有優(yōu)劣之分,才能體現進步,得到評價。但是,理論比較不是純邏輯的比較(卡爾納普),不是理論具體內容的比較(波普爾和拉卡托斯),也不單純是理論的解決問題的數量和權值的比較(勞丹),而是多元標準的協(xié)調合取的協(xié)調力的比較。
協(xié)調力,即理論解決問題的效力,包括經驗協(xié)調力、概念協(xié)調力和背景協(xié)調力三大方面。協(xié)調力不僅涉及理論解決問題的數量和權值,還牽涉理論解決問題的方式和力度,即哲學家們渴望得到的渴望之物(庫恩)??释矬w現了理論比較中的不對稱性的沖突與協(xié)調關系??茖W哲學對渴望之物的研究應上升到十分突出的高度,而不再像以前那樣使它們處于附屬地位,從而不僅能綜合經驗——邏輯標準、歷史主義標準的合理性,同時拓展了解題主義標準的合理性。不僅如此,在協(xié)調論模式中,在理論綜合協(xié)調力的評價體系中考量,從而更具可操作性。
在協(xié)調論模式下,科學理論的評價不僅是多元標準的協(xié)調合取,而且在理論綜合協(xié)調力的評價體系中考量。根據協(xié)調論,理論T 的協(xié)調力(XT)由經驗協(xié)調力(XTJ)、概念協(xié)調力(XTG)和背景協(xié)調力(XTB)的合?。ā模嫵?,XT=XTJ∧XTG∧XTB;相互競爭的理論T1和T2在t時刻的比較,轉化為理論T1和T2協(xié)調力的比較,即T1>T2?|XT1J1∧XT1G1∧XT1B1|>|XT2J2∧XT2G2∧XT2B2|。而經驗協(xié)調力(XTJ)、概念協(xié)調力(XTG)和背景協(xié)調力(XTB)通過各自的子協(xié)調力的合取得到。
其中,經驗協(xié)調力包括新奇性、一致性、過硬性、簡潔性、多樣性、明晰性、統(tǒng)一性和精確性等子協(xié)調力,概念協(xié)調力包括一致性、過硬性、簡潔性、明晰性、統(tǒng)一性、貫通性和深刻性等子協(xié)調力,背景協(xié)調力包括實驗、技術、思維、心理和行為等子協(xié)調力,這些構成理論綜合協(xié)調力的評價體系指標體系?!袄碚摰膮f(xié)調力就像一棵蘋果樹長出了三大枝干,每根枝干上都結出串串蘋果。
值得注意的是,協(xié)調論是一個‘平權’理論,每個‘蘋果’的作用的地位都是一樣的,并無尊卑等級之分,‘經驗’不再是一個根本性的概念,取而代之的根本概念是‘協(xié)調’。背景協(xié)調為科學理論的合理進化保留了一個開放的窗口,在這里,實驗、技術、思維、心理和行為在科學中的重要性以一種與理論的經驗和概念相和諧的獨特方式呈現出來。這就突破了以往科學哲學局限于理論內部的狹隘視域,使知識論在這里形成走向實踐的通道?!保?5]
總之,協(xié)調論賦予“解決問題”以更為深刻的內涵,諸“渴望之物”都歸結為科學理論解決問題的效力、方式和力度,即協(xié)調力標準,并引入時間量,比較總是在一定歷史時間內的理論綜合協(xié)調力的評價體系考量中比較,體現“共時”和“歷時”辯證的統(tǒng)一。
科學理論的評價是為了在相互競爭的多種理論中作出合理的選擇。隨著當代自然科學越來越遠離經驗的發(fā)展,科學理論的評價問題在科學哲學研究中愈來愈具有突出地位的今天,協(xié)調論提出科學理論的評價是多元標準的協(xié)調合取,在理論綜合協(xié)調力的評價體系中來考量,是對“邏輯——經驗標準”和“歷史主義標準”的合理性的拓展,可提供中國特色的科學哲學的一個樣本,也為當代科學的評價理論提供了一種具有一定可操作性的理論依據。
[1]郭貴春.后現代科學哲學[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5.
[2]洪曉楠.百年西方科學哲學研究的主要問題[J].大連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3):1-7.
[3](美)R·卡爾納普.科學哲學導論[M].張華夏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20-21.
[4]Popper.K.R.The Logic of Scientific Discovery[M].London,1968:108-109.
[5]馬 雷.沖突與協(xié)調——科學合理性新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
[6]Tichy P.On Popper Definition of Verisimilitude[J].British Journal for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1974:155-160.
[7](英)伊·拉卡托斯.科學研究綱領方法論[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6.
[8](美)法伊爾阿本德.反對方法[M].周昌忠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7.
[9](美)托馬斯·庫恩.科學革命的結構[M].金吾倫等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107.
[10]Kuhn T.S.Theory Change as Struchure Change[M].In Historical and Philosophical Dimensions of Logic,Metholog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ed.by R.Butts and J.Hintikka,Reidel,1977:300-301.
[11]Hempel.Valuation and Objectivity of Science[M].In Physics,Philosophy and Psychoanalysis,ed.by R.S.Coben and L.Landan,1983:87.
[12]Kuhn T.S.The Essential Tension[M].The Third University of Utah Research Conference on the Identification of Scientific Talent,ed.C.W.Taylor.1977:321-322.
[13](美)拉里·勞丹.進步及其問題[M].劉新民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69.
[14]陶迎春,馬 雷.科學問題的解答及其比較評價[J].哲學動態(tài),2014,(8):98-103.
[15]潘天群.《沖突與協(xié)調——科學合理性新論》閱評[J].江海學刊,2007,(3):12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