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宜華,陳祥謙
(1.湖南幼兒師范高等??茖W(xué)校,湖南 常德 415000;2.湖南工業(yè)大學(xué) 文學(xué)與新聞傳播學(xué)院,湖南 株洲 412007)
《世說新語》之“袁公”考辨
——兼與范子燁先生商榷
左宜華1,陳祥謙2
(1.湖南幼兒師范高等??茖W(xué)校,湖南 常德 415000;2.湖南工業(yè)大學(xué) 文學(xué)與新聞傳播學(xué)院,湖南 株洲 412007)
《世說新語》是一部集漢魏兩晉的傳聞軼事之作,其出現(xiàn)“袁公”的條目僅僅一條。考《后漢書》《三國志》等史籍,可知在年齡、身份、地位等方面與《世說新語》所記“袁公”信息相吻合的,是東漢袁氏諸公中的袁湯,而不是袁隗。
世說新語;袁公;袁湯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政事》記載了一位曾任“鄴令”的“袁公”,梁劉峻(字孝標(biāo))注曰:“檢眾《漢書》,袁氏諸公,未知誰為鄴令,故闕其文以待通識者?!盵1]165也就是說,劉峻未能確定此“袁公”是袁氏諸公中的哪一位,故期待學(xué)識淵博的人來補注。范子燁先生在《文史知識》發(fā)表《“孤獨的”“袁公”——關(guān)于〈世說新語〉的一個未明人物》一文(下稱范文),通過爬梳史籍,旁征博引,推定此“袁公”為袁隗。[2]但細(xì)檢史籍所載,覺得范先生的結(jié)論頗可商榷。另外,《世說新語》此條所載陳紀(jì)(字元方)“候袁公”時的年齡,亦須訂正。為討論方便,茲錄《世說新語·政事》第三條如下:
陳元方年十一時,候袁公。袁公問曰:“賢家君在太丘,遠(yuǎn)近稱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強者綏之以德,弱者撫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嘗為鄴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異世而出,周旋動靜,萬里如一。周公不師孔子,孔子亦不師周公。”[1]165
由上述對話可知,此“袁公”略長于陳紀(jì)父。范文以“老父”作“先父”,[2]不知所據(jù)為何?若范先生所引為是,則與史實相違。因為陳紀(jì)父陳寔卒于中平四年(187),享年84歲(一說中平三年,83歲),陳紀(jì)乃陳寔長子(須為父行三年喪服),著一“先”字必然限定此番對話只能發(fā)生在陳寔過世、陳紀(jì)服闋之后,而此時陳紀(jì)60余歲,且無符合《世說新語》所記的在世“袁公”,故此絕非陳紀(jì)60余歲抑或其“年十一時”發(fā)生的事情。綜觀上述引文,陳寔“在太丘”應(yīng)是解決諸多懸疑的關(guān)鍵信息?!逗鬂h書·陳寔傳》云:
司空黃瓊辟選理劇,補(寔)聞喜長,旬月,以期喪去官。復(fù)再遷除太丘長。修德清靜,百姓以安?!耘嫦噘x斂違法,乃解印綬去,吏人追思之?!垡娬髅觳黄?,閉門懸車,棲遲養(yǎng)老。中平四年,年八十四,卒于家。[3]601
《文選》之蔡邕《陳太丘碑文》云:“先生諱寔……年八十有三,中平三年八月丙午,遭疾而終?!盵4]以此推之,陳寔生于漢和帝永元十五年(103)??肌逗鬂h書·桓帝紀(jì)》,元嘉元年閏十一月,“黃瓊為司空”;二年(152)十一月“司空黃瓊免”。[3]86故陳寔“宰聞喜半歲”和“期喪”(為期一年的喪服)之后“復(fù)再遷除太丘長”,大抵在桓帝永興二年(154)。是據(jù)《陳太丘碑文》:“四為郡功曹,五辟豫州,六辟三府,再辟大將軍,宰聞喜半歲,太丘一年?!盵4]因此可以推定,陳寔從“遷除太丘長”到去職是在154~155年間,其去職時53歲?!霸眴栮惣o(jì)之事,亦應(yīng)發(fā)生在陳寔因任太丘長而獲得遠(yuǎn)近稱贊的當(dāng)下。
《世說新語》“陳元方年十一時”條余嘉錫案:“《古文苑》十九邯鄲淳《后漢鴻臚陳君碑》云:‘年七十有一,建安四年六月卒?!盵1]165以此推之,陳紀(jì)當(dāng)生于漢順帝永建三年(128)?!逗鬂h書·陳紀(jì)傳》雖未明言其卒于何年,但云“建安初,袁紹為太尉,讓于紀(jì);紀(jì)不受,拜大鴻臚。年七十一,卒于官”[3]602,與碑文所敘相合。然余嘉錫先生以“陳元方年十一時”其家君陳寔尚未“遷除太丘長”為由,遽斷“此必魏、晉間好事者之所為,以資談助,非實事也”,[1]165此論未為審慎。從永建三年到“袁公”問陳紀(jì)時,陳紀(jì)30歲左右,而其父陳寔年近六旬,與陳紀(jì)所稱“老父”頗為契合。由此可見,所謂“年十一”之“十一”前必定脫漏了一個“三”字,原文應(yīng)即“年三十一”。后世采錄、編纂、抄寫、刊刻前人書籍時往往有錯訛、誤脫,而這種錯誤可能發(fā)生在任何環(huán)節(jié),如李延壽抄撮八書以成《南北史》就有不少訛舛、脫漏,此可參閱中華書局點校本《南史》、《北史》之“??庇洝?。
從《世說新語》本身的記事順序和分門別類來看,這個“年十一”也確實有誤?!妒勒f新語》每門之記事順序均按時間先后,而“政事”門第一、第二條都是陳寔“為太丘長”時事,則第三條即“陳元方年十一時”的對問肯定發(fā)生在陳寔“為太丘長”之后,與上文推論合。又,《世說新語》編者將此條納入“政事”門,顯然不是為了突出陳紀(jì)年少機捷善辯,要不然就當(dāng)編入“言語”門了?!把哉Z”所記故事大都屬于此類,如徐穉(9歲)、孔融(10歲)、孔融二子(大者6歲小者5歲)、鐘毓和鐘會(約13歲)等[1]56-71童稚少年的言語妙對皆系于此。故陳紀(jì)“年三十一”被后世誤作“年十一”毋庸置疑。
據(jù)《世說新語》劉峻注,與陳紀(jì)對問的“袁公”必是東漢世家大族汝南袁氏諸公中的某一位,現(xiàn)以《后漢書》之《袁安傳》、《桓帝紀(jì)》、《靈帝紀(jì)》、《獻帝紀(jì)》(不一一標(biāo)注)所載,擬袁安為一世,臚列袁氏世系及其歷三公之位者(《后漢書·百官志》載:太傅為上公,無常職;太尉、司徒、司空是為三公[3]1018-1019如下:
一世:袁安,章和元年,代桓虞為司徒。和帝永元四年卒。安子京、敞最知名。
二世:袁京,初拜郎中,稍遷侍中,出為蜀郡太守。子彭,彭弟湯。
袁敞,少傳《易經(jīng)》教授,以父任為太子舍人。和帝時,歷位將軍、大夫、侍中,出為東郡太守,征拜太仆、光祿勛。元初三年(116),代劉愷為司空。明年……策免。敞廉勁不阿權(quán)貴,失鄧氏旨,遂自殺。子盱,后至光祿勛。
三世:袁彭,順帝初(126-131),為光祿勛。行至清,為吏粗袍糲食,終于議郎?!疵娠@贈,當(dāng)時皆嗟嘆之。
袁湯,少傳家學(xué),諸儒稱其節(jié),多歷顯位?;傅鄢?147)為司空,以豫議定策封安國亭侯,食邑五百戶。累遷司徒、太尉,(永興元年,153)以災(zāi)異策免。卒,謚曰康侯。
四世:湯長子成,左中郎將。早卒,次子逢嗣。
逢字周陽,以累世三公子,寬厚篤信,著稱于時。靈帝立,逢以太仆豫議,增封三百戶。后為司空(178),卒于執(zhí)金吾?!u曰宣文侯。子基嗣,位至太仆。
逢弟隗,少歷顯官,先逢為三公。時中常侍袁赦,隗之宗也,用事于中。以逢、隗世宰相家,惟崇以為外援。故袁氏貴寵于世,富奢甚,不與它公族同。獻帝初(190),隗為太傅。
五世:成子紹,逢子術(shù),自有傳。(初平元年,190)董卓忿紹、術(shù)背己,遂誅隗及術(shù)兄基等男女二十余人。[3]443-447,83-114
綜觀之,袁氏位列三公者有一世袁安、二世袁敞、三世袁湯、四世袁逢和袁隗五人,即劉峻所謂“袁氏諸公”?!逗鬂h書·袁術(shù)傳》中袁術(shù)謂“吾家四世公輔”,[3]713《三國志·先主傳》中劉備稱袁術(shù)“此君四世五公”,[5]521均是指袁安等五位“袁公”。范文力證袁紹乃“袁氏諸公”之一,是為正確;但臆測“余嘉錫在對《世說新語·政事》第三條的箋疏中,征引了一些有關(guān)袁紹的史料。顯然,他認(rèn)為袁紹即是‘袁公’”,[2]這與余氏本意相違。事實上,余先生既未認(rèn)為也沒有暗示袁紹即是故事中的“袁公”,此可參余嘉錫《世說新語箋疏》之《政事》第三條的案語。[1]165那么,袁紹與此“袁公”到底是何關(guān)系呢?
《后漢書·袁紹傳》載:
袁紹字本初,汝南汝陽人,司徒湯之孫。父成,五官中郎將?!B少為郎,除濮陽長,遭母憂去官。三年禮竟,追感幼孤,又行父服。服闋,徙居洛陽?!蟊俅髮④姾芜M掾,為侍御史、虎賁中郎將。中平五年,初置西園八校尉,(進)以紹為佐軍校尉?!攒姅『蟀l(fā)病,(建安)七年夏,薨。[3]694-703
《三國志·袁紹傳》裴松之注引《英雄記》曰:
紹生而父死,二公愛之。幼使為郎,弱冠除濮陽長,有清名。遭母喪,服竟,又追行父服,凡在冢廬六年。禮畢,隱居洛陽……不應(yīng)辟命?!B叔父隗聞之,責(zé)數(shù)紹曰:“汝且破我家!”紹于是乃起應(yīng)大將軍之命。[5]114-115
由裴注可知,袁紹“應(yīng)大將軍之命”在30歲左右。《后漢書·靈帝紀(jì)》載,中平元年(184)三月,“以河南尹何進為大將軍”,中平六年(189)八月,“中常侍張讓、段珪等殺大將軍何進”。[3]102-105又據(jù)《后漢書·何進傳》,大將軍何進辟召袁紹在中平元年[3]657,以此推之,建安七年(202)袁紹死時48歲左右。結(jié)合前論可知,陳紀(jì)比袁紹年長30歲左右,相當(dāng)于其父輩。又《后漢書·列女傳》載:“汝南袁隗妻者,扶風(fēng)馬融之女也,字倫。倫少有才辯。融家世豐豪,裝遣甚盛。及初成禮,隗問之曰:‘南郡君學(xué)窮道奧,文為辭宗,而所在之職,輒以貨財為損,何邪?’……隗既寵貴當(dāng)時,倫亦有名于世。年六十余卒?!盵3]822由此可知,袁隗初婚是在馬融為南郡太守之后;而據(jù)《后漢書·馬融傳》載,馬融“桓帝時(147-167)為南郡太守”,[3]571根據(jù)傳文,應(yīng)在桓帝初。據(jù)彭衛(wèi)先生《漢代婚姻形態(tài)》統(tǒng)計研究,漢代男子的初婚年齡多為14~20歲。[6]現(xiàn)均取上限,即袁隗20歲于桓帝初(147)完婚,則其初平元年被董卓殺害時約63歲,與其妻馬倫及陳紀(jì)(是年62歲)年齡相仿。范文認(rèn)為:從《世說新語·政事》的記述來看,這位“袁公”與陳紀(jì)的父親陳寔是同一輩份的朋友關(guān)系,而陳紀(jì)則小一輩。[2]筆者完全贊同此說,按此,這位“袁公”則不是范文所認(rèn)為的袁紹父輩袁隗,而是其祖輩中的一位。因為從年齡來看,陳紀(jì)與紹父輩袁逢、袁隗同輩。
從這位“袁公”曾歷官“鄴令”的情形看,亦非袁紹父輩袁隗或袁逢??肌逗鬂h書》《八家后漢書輯注》[7]111,袁逢“以累世三公子,寬厚篤信,著稱于時”,入仕即為太仆,歷任京兆尹、屯騎校尉、司空、太尉、執(zhí)金吾等京官,無外放為地方的記錄。袁隗更是“少歷顯官,先逢為三公”。[3]445“顯官”位居顯赫,即所謂達官、高官。《新唐書·選舉志》載李德裕語:“朝廷顯官,須公卿子弟為之。何者?少習(xí)其業(yè),目熟朝廷事,臺閣之儀,不教而自成。”[8]袁隗自年少即居“顯官”,寵貴當(dāng)時,歷任大鴻臚、司徒、太常、后將軍、太傅、參錄尚書事等官職。這就意味袁逢、袁隗自始至終都在朝廷為官,不曾出任地方守牧,遑論“鄴令”。
考袁氏世系,袁紹祖輩中唯有其祖父袁湯曾歷三公之位,則《世說新語·政事》所記的這位“袁公”只能是袁湯了?!逗鬂h書·袁安傳》與《世說新語》可互證之:
其一,袁湯出身世家大族,已是三世為三公,且“少傳家學(xué),諸儒稱其節(jié)”;即如《后漢書·儒林傳》所謂“諸儒以(甄)承三世傳業(yè),莫不歸服之”。[3]758而《后漢書·陳寔傳》載,陳寔“出于單微”,縣令鄧邵薦之“聽受業(yè)太學(xué)”。[3]601趙翼《廿二史劄記》卷五“累世經(jīng)學(xué)”條云:“古人習(xí)一業(yè),則累世相傳,數(shù)十百年不墜。蓋良冶之子必學(xué)為裘,良弓之子必學(xué)為箕,所謂世業(yè)也。工藝且然,況于學(xué)士大夫之術(shù)業(yè)乎!”[9]所以才會出現(xiàn)《世說新語》所記有世傳家學(xué)背景的“袁公”以賢者自居,進而提出對陳氏頗為不屑的一番問話,諸如“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
其二,袁湯“多歷顯位”,“顯位”即“顯官”,但不及其子袁隗“少歷顯官”;這就意味袁湯入仕之初有基層的歷練。漢代官僚子弟初仕一般拜除郎官或與郎類似的太子洗馬、庶子、舍人等,如《后漢書·袁安傳》載,袁安薨,和帝追思其節(jié),“乃除安子賞為郎”;袁京“初拜郎中”;袁敞“以父任為太子舍人”;袁紹“少為郎”;然后遷升。遷升職位的高低貴賤往往仰賴其父職,父職貴顯者多能遷升顯官,如“三公”子袁京“稍遷侍中(比二千石,相當(dāng)于從三品)”,袁隗“少歷顯官”,袁術(shù)“累遷至河南尹(二千石,相當(dāng)于三品)、虎賁中郎將”。父職一般者則遷升為縣令、長(大縣置令、小縣置長)等,如袁紹“除濮陽長”,是因其父袁成僅官至左中郎將(比二千石),又早卒;《后漢書·臧洪傳》載,臧洪“以父功(使匈奴中郎將,比二千石)拜童子郎……補即丘長”;[3]556《后漢書·儒林傳》載,高詡“以父任(光祿大夫,比二千石)為郎中……除符離長”。[3]754袁湯父袁京僅歷侍中、蜀郡太守,職位同于袁成、臧洪父、高詡父,故袁湯初仕后遷升的應(yīng)是縣令、長,與《世說新語》之“袁公”所謂“孤往者嘗為鄴令”吻合。
其三,袁湯“以豫議定策封安國亭侯,食邑五百戶”,此“豫議定策”即議立桓帝事。據(jù)《后漢書·質(zhì)帝紀(jì)》,梁冀于本初元年(146)閏六月鴆弒質(zhì)帝,欲立蠡吾侯劉志;而李固、胡廣、趙戒、杜喬共議立清河王劉蒜。胡廣、趙戒后順從梁冀之意,太尉李固堅持原議而遭免官,終立劉志,是即桓帝。次日,“司徒胡廣為太尉……太仆袁湯為司空”。[3]82袁湯因“豫議定策”有功,不僅登三公之位,而且成為袁氏家族第一個封侯者。袁氏自此地位急劇上升,大將軍梁冀以下莫不與之交結(jié)。所以《世說新語》故事中的陳紀(jì)亦須“候袁公”,而“袁公”言必稱“孤”,是契合其列侯身份地位的。
其四,東漢封爵亦實行嫡長子繼承原則,長子身亡的由嫡次子繼承,依此類推。袁湯長子袁成早卒,故次子袁逢襲爵為侯并“增封三百戶”;袁逢卒,其長子袁基嗣侯爵,袁基后為董卓所殺并夷族。據(jù)《后漢書·袁紹傳》,袁湯長孫袁紹(袁成子)先是為董卓拉攏“封邟鄉(xiāng)侯”,后上書獻帝言表其因起兵伐卓而被卓“害及一門,尊卑大小,同日并戮”的“破家徇國”之情,于是“為太尉,封鄴侯”。[3]694-699袁紹在袁基遭夷族后“封鄴侯”,當(dāng)是世襲爵位的自然回歸和因義舉增封?!逗鬂h書·百官志》載,漢代列侯“功大者食縣,小者食鄉(xiāng)、亭,得臣其所食吏民”。[3]1035袁湯“封安國亭侯,食邑五百戶”,“安國”為稱號而非亭名,其食邑應(yīng)在原治縣;袁逢“增封三百戶”成“鄉(xiāng)侯”,食邑地未變;袁紹“封鄴侯”,是為“縣侯”,食邑在“鄴”。追根朔源,《世說新語》所謂“孤往者嘗為鄴令”的是袁湯。
綜上所述,《世說新語·政事》中的“袁公”非袁湯莫屬。
[1] 余嘉錫.世說新語箋疏[M].北京:中華書局,1983.
[2] 范子燁.“孤獨的”“袁公”——關(guān)于《世說新語》的一個未明人物[J].文史知識,2010(3):141-146.
[3] 范 曄.后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2007.
[4] 蕭 統(tǒng).文選[M].李 善,譯.北京:中華書局,1977:802.
[5] 陳 壽.三國志[M].北京:中華書局,2006:521.
[6] 彭 衛(wèi).漢代婚姻形態(tài)[M].西安:三秦出版社,1988:96.
[7] 周天游.八家后漢書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8] 歐陽修,宋 祁,范 鎮(zhèn),等.新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1169.
[9] 趙 翼.廿二史劄記[M].北京:中華書局,1984:100.
Study on Yuan Gong from ShiShuoXinYu——Discussions with Fan Ziye
ZUO Yihua1, CHEN Xiangqian2
(Hunan College for Pre-School Education,Changde Hunan 415000, China; 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Hu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huzhou Hunan 412007, China)
ShiShuoXinYuis a collection of anecdotes that were widely talked about in the Dynasties of Han,Wei and Two Jins. The existence of “Yuan Gong” appeared for only once. Study on theHouHanShu,SanGuoZhiand other historical records, by comparing age, status, status, etc, “Yuan Gong” ofShishuoxinyuis Yuan Tang, not Yuan Wei.
ShiShuoXinYu; Yuan Gong;Yuan Tang
責(zé)任編輯:李珂
2015-06-14
左宜華(1965-),男,湖南常德人,湖南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xué)校教授,研究方向為中國古代文學(xué);陳祥謙(1964-),男,湖南益陽人,湖南工業(yè)大學(xué)教授,研究方向為中國古代文學(xué)。
10.3969/j.issn.1674-117X.2015.06.017
H109.2
A
1674-117X(2015)06-007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