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宇
摘 要:文章意在對鄧剛《迷人的海》的內(nèi)涵做出不同的見解。鄧剛的《迷人的海》不同于一般改革文學(xué)作品,以瑰美綺麗的大海為背景,借助老海碰子與小海碰子這兩個人物在對大海的抗?fàn)幹袃深w心逐漸融為了一顆心,在對“寶物”的尋求中相互交融而達到人與自然的統(tǒng)一。表達作者自己的信仰追求。
關(guān)鍵詞:追尋;統(tǒng)一;信仰
對于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的文學(xué)創(chuàng)作,《迷人的?!窓M空出世,這篇描寫大海的中篇小說題材特異、文風(fēng)獨特,一經(jīng)問世,就引起了各方的關(guān)注。
小說幾乎沒有情節(jié),人物也極其簡單只有兩個,老海碰子、小海碰子,何為海碰子?這篇小說里沒有其他角色及其他的人物關(guān)系,也未具體標(biāo)識出是在哪片海、哪個城市,是相對封閉的一個環(huán)境里發(fā)生的事情,只有那片海,只有一老和一少。雖然沒有表明具體的地理位置,但鄧剛曾在文革期間受生活所迫下海做海碰子,也正是有了這樣的經(jīng)歷,才能將海碰子的生活寫的如此真切,真實得甚至從老海碰子下海水感受的冰冷、上岸烤火的灼燙都能感受到疼痛,以及對瑰麗的海峽世界的描寫如此細膩而精致。不知鄧剛是再見這片壯闊的大海想起了自己曾經(jīng)的經(jīng)歷有感而發(fā),亦或是他將自己就投身于老海碰子或小海碰子身上。我倒是覺得他更像是老海碰子與小海碰子相融合的形象,正如他所說的“希望被人理解是弱者的表現(xiàn)。充滿力量和自信的人是不會乞求別人理解的。說我理解和同情這些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一代人,不如說我實在是欽佩他們的生命力,盡管他們與時代一起扭曲,但活得很有力氣,至于讀者對他們同情還是理解、憐憫還是敬佩,我想得不多。只要讀者知道,在這樣一個時代,活著這樣一代人,這就足夠了?!毙『E鲎硬豢梢皇?、狂放不羈、傲視一切的態(tài)度,對大海的無所畏懼。老海碰子是飽經(jīng)滄桑的強者,他熟悉大海,熱愛大海,圍繞大海,依靠大海。
同時值得一提的是這部小說充斥著陽剛志氣,老海碰子的巖石般堅硬的骨架、牛筋般扭緊的肌肉,傷痕累累的身軀。小海碰子身上稀疏的傷口、焦卷的汗毛等等,連男人之間的情感也是陽剛的,文章最后,老海碰子看見小海碰子的身影如此激動,飛奔下去想說“好樣的”,但他的胸部劇烈地起伏一陣后,什么也沒說。并以磅礴的氣勢、濃烈的色彩為我們展現(xiàn)了大海的壯闊而雄渾的風(fēng)貌。
這部小說我認(rèn)為可以分為兩個部分來看,也正式鄧剛在訪談中所認(rèn)同的一些評論家所提出的文章后的三分之一的部分可以去除的這個想法。(后面那部分是從“陰沉的東南風(fēng)從茫茫的海天之間涌來”起至結(jié)束)暫且不提是否需要去除這個問題,從這一前一后兩部分我們看出了不同的精神內(nèi)涵。
小說的前面部分寫道老海碰子,“他的一生都在搏擊,拼殺,奪取和尋求,尤其這‘尋求二字給他騰波踏浪的一生,增添了無窮的樂趣和迷人的魅力。他卻尋求到五垅刺兒的海神……而是給人一種美好的相向和誘惑……他要尋找最珍貴,世世代代海碰子終生尋找過但始終未尋找到的東西?!边@是每個海碰子都想要找尋到的寶物,沒有人找到過,甚至沒有人見過,卻個個說得有鼻子有眼的形容看守神物的錯魚。老海碰子的爺爺與父親都死在浪濤里,父親的尸體仍是完整的并未被錯魚切成兩半,“是根本沒有可怕的錯魚,還是父親沒有潛到錯魚守護的地方?”這是老海碰子發(fā)出的疑問。終其一生尋找的錯魚與寶物到底是否存在?我想鄧剛這樣的筆墨來敘寫答案就不言而喻,根本就沒有什么寶物,也不存在什么錯魚。
小海碰子在一次次與老海碰子的較量中,與海的搏斗中,不斷的朝更深的水下沖擊,一如老海碰子,小海碰子也在尋求寶物,在后面與老海碰子的對話中表露得更加清楚。小海碰子對寶物的稱呼是“那個”,透露出神秘與敬畏,甚至沒有名字,不得不讓人窺探這個寶物究竟為何物。海碰子們愛海、迷戀海,有時也難免詛咒海、恨海,但都與熱愛生活、熱愛人生聯(lián)系在一起。
終其一生都在追尋的,拼了命追尋的究竟是什么?對一個人說究竟有什么值得如此的付出,我想只有用理想、信仰來形容?,F(xiàn)實中的老海碰子與小海碰子他們靠海吃海,在藍色里徜徉、穿梭于刀鋒箭簇般的暗礁叢中,捕捉價值昂貴的海珍品,享受著迷人的獵獲趣味。大海不單單是他們的狩獵長,也是他們賴以生存的港灣。雖然也會隱藏著重重危機,但數(shù)次老海碰子與小海碰子之間的博弈都是老海碰子獲得勝利,對藍色世界的每一處都了如指掌,老海碰子已和海融為一體,在老海碰子的指引下,一老一少的生計不足為患。老海碰子在冰冷的海水里和灼燙的火焰中打磨炙烤了五六十年,難道就僅僅是為了混口飯吃?物質(zhì)上的滿足隨之帶來精神上的寂寥,我想這寶物就應(yīng)該是精神的寄托,是一種信仰,一種不可缺失的充實感。
老少信仰的同一、目標(biāo)的統(tǒng)一。加速了他們的融合,老海碰子對海域里每一支暗流,每一處暗礁都如數(shù)家珍,面對海下的生物根式有一套。他已于海融為了一體,而新來的小海碰子在不斷的與老海碰子的較量、無聲的交流中也在逐步被老海碰子同化著。前半部分的最后老海碰子想著小海碰子會得到那個寶物,前仆后繼、生生不息。他已經(jīng)老了、而新生的小海碰子卻剛剛開始,絕望的情緒感慨是蔓延時,“他陡然感到,他那鐵青色的魚叉和亮灼灼的魚槍,那扁平的腳板和橡膠腳蹼,燒光汗毛的老皮和燒卷汗毛的嫩皮,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他看到這兩種東西正扭結(jié)在一起,形成了一股不可戰(zhàn)勝的力量,這力量是錯魚切不斷,浪濤沖不垮的?!边@兩種東西,就象征著老海碰子和小海碰子,在他們共同追求信仰的道路上相伴,不斷磨合、交融,已經(jīng)緊密的聯(lián)結(jié)在了一起,這是一種感情,一種不可分裂的感情,是錯魚切不斷的。
而同時期的作家張承志同樣也是在尋找精神的寄托,不同于鄧剛的是他的最終的訴求卻是宗教。老海碰子與小海碰子的感情已經(jīng)超越了對于信仰的尋覓。鄧剛的筆墨于此的目的,同蔡元培在《以美育代宗教說》中異曲同工。蔡在其中提到“自兄弟觀止,宗教之原始,不外因吾人精神作用而構(gòu)成。吾人精神上之作用,普通分為三種:一曰知識;二曰意志;三曰感情。……知識、意志兩作用,既皆脫離宗教之外,于是宗教所最有密切關(guān)系者,惟有感情作用,即所謂美感。……純粹之四年,以漸消沮者也。”不管是宗教或是美育所著重的都是情感作用。
對于鄧剛子來說經(jīng)歷的文革,在已經(jīng)崩塌的信仰世界里以他創(chuàng)作的作品要向我們表達什么,要給人們提供什么?不得不的說那就是一種精神的寄托,情感的皈依。
而小說后面的部分使用大量筆墨啊描繪了殘酷無情的海、浪,可以輕易的剝奪生命,老海碰子不顧危險毅然決然的跳入大海救小海碰子,施展他“搶硬灘”的本領(lǐng)。在如此殘酷的自然環(huán)境下,一老一少的輕鋼就顯得如此真切,為了給小海碰子取暖,老海碰子將自己一次次生發(fā)的熱量傳給奄奄一息的小海碰子。經(jīng)歷過生死的考驗,他們的情感更加濃烈。讀起來甚至有了一種父子情感的感覺。
但我卻不得不指出的是在這一步分離,鄧剛一次也沒有提到寶物、錯魚,這一部分只有對強大自然以及老少之間的情感抒寫、絲毫沒有之前投注大量筆墨描繪的老海碰子與小海碰子所熱切追求期盼的寶物的蹤影。是因為在上面的結(jié)尾處老海碰子所看到的“扭結(jié)的兩種東西”已經(jīng)代替了“信仰”?他們追尋的腳步可以停止?生活中剩下的只是老海碰子與小海碰子并肩生活的身影嗎?以上的這些問題正是我所認(rèn)為前后兩部分不同的東西。為何會有這樣的不同,是作者的寫作需要,還是如我所說的“扭結(jié)的兩種東西”已代替“信仰”,那就是他們的寶物?這是我所存的疑問。
但毋庸置疑的是這部小說給人以健康、積極追求高尚人生價值的啟迪。作者對大海的豐富經(jīng)驗、觀察的細微、精致的表達、貼切的象征,簡練的語言和深刻的內(nèi)涵都是令人折服的。
參考文獻:
[1]文中所引作品的內(nèi)容皆為鄧剛.迷人的海[J].上海文學(xué),1983,5.
[2]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說[N].新青年,1917,3(6).
(作者簡介:南通大學(xué)文學(xué)院中國現(xiàn)當(dāng)代文學(xué)研究生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