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迪
(湖北省武漢市中心醫(yī)院 急診科, 湖北 武漢, 430014)
急診護理路徑與傳統(tǒng)護理對急性心肌梗死搶救及康復的影響
劉迪
(湖北省武漢市中心醫(yī)院 急診科, 湖北 武漢, 430014)
摘要:目的探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別應用傳統(tǒng)護理與急診護理路徑對搶救效率與康復效果的影響。方法選取9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A、B 2組,每組各45例。A組實施急診護理路徑,B組行傳統(tǒng)護理,觀察2組患者搶救效率及康復效果。結果A組患者急診停留時間、分診評估時間與急救時間明顯短于B組(P<0.05); A組患者球囊擴張時間、臥床時間及住院時間明顯短于B組(P<0.05)。結論在急性心肌梗死的急救護理中,采用急診護理路徑模式,可有效提高搶救效率,促進患者康復。
關鍵詞:急性心肌梗死; 護理路徑; 搶救效率; 康復
急性心肌梗死為臨床常見病癥,具有較高發(fā)病率與死亡率,相關數(shù)據(jù)[1]顯示,中國目前有200萬該癥患者,每年新增50萬例,且由于中國人口老齡化進程加快及人們生活方式改變,急性心肌梗死發(fā)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臨床觀察發(fā)現(xiàn)[2],在急性心肌梗死急救治療中給予優(yōu)質(zhì)高效的護理配合,能有效降低患者死亡率,改善預后。因此,在護理實施過程中,需要根據(jù)疾病特點,制定一整套的護理工作計劃,有條理的開展護理工作。臨床路徑護理是一種新型護理模式,相比于傳統(tǒng)護理模式,其具有較明顯優(yōu)勢,可有效提高搶救效率,促進患者康復,改善患者生產(chǎn)狀況。本研究對2組患者護理方法進行對比分析,探討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別應用傳統(tǒng)護理與急診護理路徑的搶救與康復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3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9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及患者家屬均對本研究知情,且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已獲得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診斷標準者[3]; 經(jīng)影像學檢查確診者;持續(xù)胸痛時間<24 h者;與本研究配合者。排除標準:合并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嚴重心律失常者;血液系統(tǒng)疾病患者;外周血管血栓形成者。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90例患者分為A組與B組。A組45例,男28例,女17例,年齡32~76歲,平均(53.7±3.1)歲;B組45例,男27例,女18例,年齡34~75歲,平均(52.9±3.3)歲。2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存在臨床可比性。
1.2方法
B組實施傳統(tǒng)護理,根據(jù)急診室護理流程,給予常規(guī)搶救治療與護理,對患者進行院前搶救,行常規(guī)吸氧、止痛及鎮(zhèn)靜,入院后行生命體征監(jiān)測,并建立靜脈通道,患者確診后進行相應治療。A組實施急診護理路徑模式,具體方法如下。組建護理路徑小組,實施技能培訓:在急診室挑選優(yōu)秀護士成立急診護理路徑小組,組長由護士長擔任,采用等級責任制專職化急救護理模式,并實施APM排班制度。小組成員在組長帶領下,向科內(nèi)醫(yī)師征詢相關建議,并對急性心肌梗死病例資料進行查閱,結合本院情況,對護理程序進行評估,制定科學合理的急診護理路徑表。護理路徑開展前,對小組成員進行針對性培訓,包括護理路徑表內(nèi)容的熟悉、操作技能的掌握與熟練、護理行為的規(guī)范化等。同時開展模擬訓練,提高組員臨床應變能力,并對小組成員進行考核,保證每位成員對護理路徑表具體內(nèi)容完全掌握。急診護理路徑實施:對患者進行有效院前搶救,接到急診電話至出診時間不超過5 min,同時在趕赴急救現(xiàn)場前,通過電話對患者陪護人員進行指導,使其對患者進行安慰,穩(wěn)定患者情緒,同時使患者采取舒適體位,如有條件可使患者進行吸氧;到達急救現(xiàn)場后,護理人員立即對患者采取搶救措施,給予面罩吸氧,進行心肌疼痛處理,同時建立靜脈通道,進行輸液。對于出現(xiàn)緊張、恐懼患者,進行疏導,舒緩不良情緒,減輕心臟負擔?;颊叩竭_醫(yī)院后,分診護士對患者進行初評與早期檢查,在接診后30 s內(nèi),完成對病情的評估,并及時進入急診護理路徑。開放綠色通道,按照先搶救、后登記掛號原則,將患者送入搶救室進行急救。在完成病情評估后,護士長對小組成員進行統(tǒng)一調(diào)度,按照定時、定位、定人、定責的模式進行搶救,并落實“危急值”報告制度。在1~2 min 給予患者氧氣,3 min內(nèi),完成對血壓及血氧檢測,5 min內(nèi),完成靜脈通道建立以及生命體征監(jiān)測儀器的聯(lián)接, 10 min內(nèi)完成血液標本采集。同時,遵醫(yī)囑給予患者硝酸甘油舌下含服,并根據(jù)患者情況,給予鎮(zhèn)痛劑。在搶救過程中,通知手術室做好相關準備工作,并對患者是否出現(xiàn)心律失常、休克及心力衰竭等進行密切觀察。實施PCI術前準備流程,進行留置針穿刺,對患者做碘過敏試驗,觀察患者過敏情況,遵醫(yī)囑給予患者氯吡格雷300 mg及阿司匹林500 mg,在患者右腹股溝位置備皮[4]。在搶救完成后,將患者轉(zhuǎn)入手術室。
1.3觀察指標
記錄2組患者急診停留、分診評估以及急救時間,同時觀察2組患者康復情況,記錄球囊擴張、臥床時間及住院時間并對比分析。
1.4統(tǒng)計學方法
2結果
2.12組搶救效率比較
A組患者急診停留時間、分診評估時間與急救時間明顯短于B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搶救時間對比 min
與B組比較,*P<0.05。
2.22組康復情況比較
A組患者球囊擴張時間、臥床時間及住院時間明顯短于B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康復情況對比±s)
與B組比較,*P<0.05。
3討論
急性心肌梗死是因冠狀動脈急性或持續(xù)性缺氧缺乏導致的心肌壞死,是臨床較為常見的心血管疾病[5]。該癥主要表現(xiàn)為心律失常、胸痛、心功能衰竭及急性循環(huán)功能障礙等,同時患者血清心肌損傷標記酶與白細胞水平明顯升高。急性心肌梗死具有起病急,發(fā)展快,病情嚴重等特點,具有極高危險性,可引起患者休克、心律失常及心理衰竭等,嚴重威脅患者生命。研究[6]發(fā)現(xiàn),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情可隨時間推移而迅速發(fā)展、惡化,出現(xiàn)生命危險,因此在發(fā)病早期,及時開展有效的急救措施,對降低患者死亡率,改善患者預后結局均具有至關重要作用。學者研究發(fā)現(xiàn),在開展急性心肌梗死搶救時,所實施的急救護理行為針對性越強,規(guī)范化程度越高,急救各環(huán)節(jié)浪費時間便越少,搶救效率越高,患者康復效果越好。因此,對于急性心肌梗死搶救,既要求分秒必爭,又要求護理行為規(guī)范化與優(yōu)質(zhì)化,而傳統(tǒng)護理模式已較難滿足臨床要求。
臨床護理路徑屬于一種全新的護理模式,近年來廣泛應用于臨床護理中,主要是由相關醫(yī)護人員根據(jù)某一疾病特點所制定的具有時間性、順序性及針對性的護理計劃,通過實施臨床護理路徑,能夠有效避免護理過程中各環(huán)節(jié)的時間及資源浪費有,提升護理效率及服務質(zhì)量[7]。急診護理路徑是在一般護理路徑基礎上,根據(jù)急診科特點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特征所制定的一種護理模式,該護理方法根據(jù)路徑內(nèi)容,實施預見性,主動性及標準化臨床操作,從而減少在患者搶救各個環(huán)節(jié)的滯留時間,保障護理質(zhì)量。急診護理路徑以“護理內(nèi)容”作為縱坐標,以患者“搶救時間”為橫坐標,制定包括“院前搶救”、“入院接待”、“接診診斷”、“綜合評估”、“相關檢查”等為護理內(nèi)容的護理路徑表,護理人員嚴格按照路徑表內(nèi)容開展護理服務[8]。急診護理路徑將護理范圍延伸至入院前,將各環(huán)節(jié)護理工作具體化,明確化,能減少不必要的護理步驟。另一方面,通過路徑表,對護理人員的護理工作起到監(jiān)督與提醒作用,從而增強其責任感,避免疏漏,進一步提高護理質(zhì)量。
成立急診護理路徑小組,并通過對小組成員進行培訓與管理,使其對護理路內(nèi)容充分熟悉,從而提高其護理效率與質(zhì)量,并可通過護理路徑表,對小組成員護理工作進行有效監(jiān)督及評價。急診護理路徑內(nèi)容的實施,是急診護理路徑模式的關鍵部分,按照定時、定位、定人、定責的模式進行搶救,可將各項搶救工作的時間具體化,精準化,避免不必要的時間浪費,同時,嚴格按照路徑表內(nèi)容對各項工作進行銜接,能減少搶救中的停滯,為挽救患者生命爭取更多時間。相關研究表明,通過實施急診護理路徑,可有效提高搶救效率。本研究中,A組患者實施急診護理路徑,B組患者實施傳統(tǒng)護理,結果顯示,A組患者急診停留時間、分診評估時間與急救時間明顯短于B組(P<0.05), 同相關文獻[9]報道一致。臨床觀察還發(fā)現(xiàn)[10], 對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搶救越及時,越早給予有效治療,其康復效果越顯著。本研究結果顯示,A組患者囊擴張時間、臥床時間及住院時間明顯短于B組(P<0.05), 提示實施急診護理路徑,對患者康復及預后改善具有重要作用。
綜上所述,在急性心肌梗死中應用急診護理路徑,效果明顯優(yōu)于傳統(tǒng)護理,可有效提高搶救效率,促進患者康復,具有較高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韓彥輝, 王素梅, 李海霞, 等. 急診護理路徑對急性心肌梗死搶救效果的影響[J]. 護理實踐與研究, 2013, 10(3): 25.
[2]程寶珍, 張小紅, 牛娟, 等. 急診全程優(yōu)化護理在搶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應用[J]. 護理學雜志, 2012, 27(5): 9.
[3]唐蓉. 急診護理路徑對急性心肌梗死搶救效果的影響[J]. 國際護理學雜志, 2012, 31(11): 2060.
[4]楊曄紅. 臨床護理路徑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診經(jīng)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中的應用[J]. 護理學報, 2013, (21): 46.
[5]張巧利, 賀中云, 陳靜, 等. 綠色通道臨床護理路徑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中的應用[J]. 齊魯護理雜志, 2012, 18(10): 58.
[6]傅華珍, 胡會英, 張賀真, 等. 急診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搶救護理新方案的實施[J]. 中華現(xiàn)代護理雜志, 2013, 19(20): 2391.
[7]申曉芬, 李黎, 楊爽, 等. 臨床護理路徑在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中的應用效果評價[J]. 西部醫(yī)學, 2012, 24(3): 588.
[8]舒永平. 急救護理路徑在搶救心肌梗死中的運用[J].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合雜 志, 2012, 21(20): 2269.
[9]丁順蘋. 急診護理路徑在急性心肌梗死36例治療中的應用[J].中國民族民間醫(yī)藥, 2015, 13(9): 171.
[10]卜慶鋒, 劉杰, 李法祥, 等. 早期康復護理對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影響[J]. 護士進修雜志, 2014, 29(16): 1495.
The influence of emergency nursing and traditional nursing on the rescue and rehabilitation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patients
LIU Di
(EmergencyDepartment,WuhanCentralHospital,Wuhan,Hubei, 430014)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traditional nursing and emergency nursing pathway on the rescue efficiency and rehabilitation effect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MethodsA total of 90 patients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ad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group A and group B by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with 45 cases in each group. Group A implemented emergency nursing, and group B received traditional nursing. Rescueefficiency and rehabilitation effect of patients in two groups were observed. ResultsEmergency residence time, diagnosis evaluation time and emergency time distribution of patients in group A were significantly shorter than that group B (P<0.05). Balloon expansion time, bed time and length of hospital stay patients in group A were significantly shorter than that group B (P<0.05). ConclusionEmergency nursing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rescue efficiency and promote the recovery of patients in rescue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patients, so it is worthy of promotion.
KEYWORDS: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nursing route; rescue efficiency; rehabilitation
收稿日期:2015-05-19
中圖分類號:R 47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2-2353(2015)20-007-03
DOI:10.7619/jcmp.20152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