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立宏 鄭婷婷
(鄭州大學信息管理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1)
近年來,素質教育已成為社會公眾高呼的熱點并成為國家培養(yǎng)高素質創(chuàng)新型人才的重要手段。然而在實際生活中,各高校圖書館大學生用戶行為失范的現象時有發(fā)生。2015年3月上旬,筆者以“篇名=圖書館+行為”為檢索式在CNKI 中共檢索到4 184 條記錄,而以“篇名=圖書館+失范”為檢索式只檢索到40 條記錄。在這40 條記錄中,大部分僅僅從理論角度對用戶失范現象進行探討,少見實證分析。從表面上看,失范是用戶行為的一種表現形式。然而進一步思考,失范背后的用戶動機卻是分析用戶失范行為的關鍵因素。用戶動機是用戶實施某種行為的潛在意識,這種潛在意識引導用戶從事某種活動。眾所周知,當用戶在義務意識相對薄弱的情況下去行使某項權利,用戶的失范行為將被放大。因此,無論從文獻數量還是從學術研究角度來看,探析高校圖書館大學生用戶義務意識,對提高圖書館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和指導意義。
我們面向多地在校大學生展開了以“大學生用戶遵守館規(guī)現狀”為主題的調查。本次調查通過問卷星平臺收集問卷268 份,有效答卷247 份;另外向不特定在校大學生發(fā)放紙質問卷200份,有效回收189份。此次調查有效問卷共計436份,約占發(fā)放問卷總數的93.2%。在本次調查中,男生約占52.6%,略高于女生。
權利與義務是相互依存的,任何人所享有的權利都不可能脫離其義務。因此,大學生用戶在享受圖書館各種便利服務時遵守圖書館制定的規(guī)章制度是合情合理的。此次問卷設計分為兩部分:一是被調查者的基本信息;二是問卷的核心內容。
調查問卷內容及特定名詞解釋
自古以來我國就是禮儀大國,講文明重禮儀為歷代圣賢推崇。讀者得體的著裝與文明的禮儀不僅是對自我的尊重更是對他人的尊重。通過調查獲悉:①60.7%的用戶表示幾乎不穿易發(fā)出聲響的鞋子(如拖鞋和高跟鞋)入館,另外5.6%的用戶表示經常發(fā)生,其他則表示發(fā)生次數較少。拖鞋或高跟鞋因與地面摩擦或碰撞而產生噪聲,會影響其他已在館用戶,另外穿拖鞋會散發(fā)難聞氣味影響到其他讀者學習。②從統(tǒng)計數據看,大部分用戶具有較強自我約束力,能很好地控制飲食行為。10.1%的用戶表示存在不同程度的“干擾性”飲食行為。在公共場合,除飲食區(qū)外飲食行為是被禁止的。③在閱讀環(huán)境方面,53.8%的用戶表示該行為時有發(fā)生,4.5%用戶經常做出不利營造安靜學習環(huán)境的舉動。公共閱讀環(huán)境質量好壞往往不是取決于個人行為,而是集體行為的綜合。該現象表明,大多數用戶安靜學習素質相對較差,不能約束自我營造安靜的學習環(huán)境。
相對大學生人數增長而言,圖書館革新其設備速度略顯遜色,因此想方設法在圖書館占有“一席之地”對于部分大學生用戶來說早已司空見慣。事實表明①37.2%的用戶經常用自己物品或館內圖書占座,只有62.8%的用戶表示自己占座行為較少發(fā)生。占座行為一直以來是令各高校圖書館頭疼的問題,僅靠讀者自覺性還難以解決問題,仍須從多方面制定相關措施解決。②此外,當使用某種設備人數較多時,75.3%的用戶會主動排隊等待,16.6%的用戶選擇放棄使用該設備的權利,7.3%的用戶表示會偶爾插隊,只有0.8%的用戶選擇經常插隊。這表明大學生用戶使用公共設備的自覺性較高,用戶的井井有條有利于圖書館內各項設施發(fā)揮最大效用。
館藏書籍屬于公共財產,公共財產屬于集體財產,受到物權法的保護。通過調查,絕大部分大學生的公共財產意識有所欠缺。譬如,當問到“在使用館內公共物品時,您是否認真閱讀使用須知?”,絕大多數表示“視情況而定或者有時閱讀”,僅有15.4%的用戶選擇“每次必讀”。眾所周知,千里之堤毀于蟻穴。長此以往,如不進行維護,該設備最終會冷落乃至廢棄。在圖書標注行為上,近一半大學生閱讀習慣良好,基本不存在該行為,但40%以上的大學生用戶曾對所借館藏書籍做過標記。圖書標注行為不僅會給他人閱讀帶來不便甚至煩惱,而且對圖書本身的存儲造成不利影響。
隨著互聯(lián)網的發(fā)展,個體信用逐步得到重視。生活中每個細節(jié)可能影響個人信用,借讀習慣可反映大學生誠信程度。通過統(tǒng)計:①大多數大學生用戶存在轉借或冒用他人借閱證的行為,只有部分用戶能夠做到誠信借閱。②在圖書返還問題上,大部分大學生用戶信用良好,能夠做到在指定日期前歸還借閱的圖書,約占被調查人數的73.3%。③據統(tǒng)計,絕大多數讀者閱讀期刊報紙或其他圖書資料時,選擇將其放置原來的位置或者放到指定位置,只有很少部分用戶選擇將其隨意放置。
圖書館是進行學習研究的場所,館內一切與圖書館文化理念相違背的行為是不被允許的。譬如,在館內張貼廣告或散發(fā)傳單以及其他營利行為。這些行為不僅給圖書館的公益形象大打折扣,而且由此引發(fā)的各種效應加重了管理人員的工作負擔。自覺維護圖書館公益形象是高校大學生展現其文化修養(yǎng)及內涵的重要標志。約91.1%的被調查者在“您是否將復制的館內資料用于個人營利?”問題上,態(tài)度明確,表示從沒有過該行為。此外,93.5%的大學生用戶表示未在館內出現張貼廣告或散發(fā)傳單的活動。整體上來說,絕大多數大學生用戶個人修養(yǎng)較好,其文化素養(yǎng)意識是值得褒揚的。
近年來知識侵權問題備受熱議,各界人士維權意識不斷高漲。譬如,圖書館為在校生提供了免費信息資源方便學生學習,細心的讀者不難發(fā)現部分資料被標示“僅供校內人士使用”或“使用時請遵循知識產權法的相關規(guī)定”以及“謝絕拍照”等字樣。盡管如此,圖書館活動中侵犯知識產權的行為依然屢見不鮮。據調查,我們得知:①絕大部分大學生知識產權意識頗為薄弱。在引用圖書館提供的資源時,有引必注者僅占被調查者的15.8%。這反映出在有關知識產權方面大學生所受的教育不足,圖書館管理人員應充分認識到這一問題,并根據具體情況采取相關措施來提高大學生的知識產權意識。②開辦展覽是圖書館的重要活動之一。經調查,20.7%的用戶存在著未經圖書館許可而拍攝展覽資料的行為。館內大學生隨意的拍攝行為對于其中部分被展作品或許還未出版發(fā)行造成一定程度的威脅。文明參展是每位參觀者的責任和義務,決不能對威脅或侵犯知識產權的行為放任自流。
遺失物是動產的所有人、占有人因疏忽或自然原因而致失落他處、失去控制的物品[1]。針對遺失物品的問題,由于物主未知,發(fā)現者態(tài)度不一。為了解高校大學生用戶館內遺失物歸屬的自覺性和能動性,筆者就用戶對遺失物處理辦法設計問題。調查告訴我們:約82.2%的用戶選擇將拾到的遺失物品主動交給圖書館員,由其代自己將該物品歸還給失主;8.9%的用戶表示自己會通過自己的努力將遺失物歸還原主,譬如通過微博、微信等平臺發(fā)朋友圈消息等失主認領;極少數用戶表示不予理會或者獨占遺失物品。從被調查者的反應來看,高校大學生用戶遺失物品歸屬意識較強,對遺失物品處理的態(tài)度是值得肯定的。
高校圖書館大學生用戶的義務意識涉及多個方面,強弱程度不一。從發(fā)展的角度看,以下幾點值得重視:
大學生用戶行為失范基于兩種心理狀態(tài):主觀無意識下的行為失范和主觀惡意的行為失范[2]。主觀無意識行為失范是指大學生用戶由于長期積累的不良學習或生活習慣而導致公共物品毀損或影響閱覽環(huán)境及秩序的行為。譬如,未將電子設備調至靜音而擾亂安靜的學習氛圍以及個人身體原因導致的館內進食行為。此類行為雖不會嚴重違反圖書館規(guī)章制度,但對館內學習氛圍產生不好的影響。大學生用戶應加強自身約束,在做出違規(guī)行為之前應再三思量。主觀惡意行為失范是指大學生用戶出于某種原因,有目的地實施有悖圖書館管理規(guī)章的行為。譬如,惡意破壞圖書館設備、故意擾亂閱覽秩序以及利用館內資源進行營利等行為。該類行為嚴重違反了圖書館用戶倫理準則,是一種素質修養(yǎng)低下的表現,如不加以遏止,就會對圖書館的正常運轉產生威脅。圖書館員可對惡意行為實施者積極地疏導、嚴肅地訓誡或依館規(guī)進行懲處,使其認識到自身行為的性質和危害,維護圖書館規(guī)章制度的權威性。
安靜整潔的學習環(huán)境是圖書館眾多大學生用戶內心的呼喚。用戶可以擺脫有限空間的束縛“自由活動”。但是,真正的自由不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不該干什么就不干什么。實際上,許多大學生用戶眼中真正的自由卻是前者。高校圖書館內人文環(huán)境的質量主要取決于大學生用戶自身的道德約束,過分依賴圖書館規(guī)章制度往往會事倍功半。大學生用戶應轉變思維方式,學會換位思考,反思自己的行為可能對他人產生的影響。大學生用戶通過呼喚自己的良知,將圖書館用戶倫理準則融化于心,將自身的自由控制在一個合理的限度內,于人于己都是一種有益的事情。
圖書館的公共財產不僅包括館藏文獻,而且包括各種軟硬件設施。處于良好狀態(tài)的公共物品是高校圖書館為大學生用戶提供優(yōu)質服務的基礎條件。調查發(fā)現,高校圖書館圖書標注行為及毀損現象頗為嚴重,這加大了保存文獻的壓力。另外,從被調查者關注圖書館設備使用注意事項的情況來看,絕大多數大學生用戶存在著“盲目”使用公共設備的行為。高校圖書館可結合自身實際情況開展一系列提高大學生用戶公共財產意識的活動,譬如增添使用提示語以引起用戶注意,或者開展相關講座增強其愛惜公物的意識。
誠信教育被國內外眾多高校推為重要教學任務。然而,眾多高校圖書館中誠信缺失的現象并不鮮見。譬如,借閱證的交叉使用,圖書的毀損、亂架及逾期歸還,或侵犯知識產權的行為等等。這些現象一方面反映出大學生用戶誠信道德的缺失,另一方面也損害了大學生用戶所就讀的高校形象。大學生用戶在利用圖書館時的誠信缺失行為,不僅關系到個人信用、高校圖書館和高校的聲譽,而且關系到其個人前途。影響大學生用戶個人誠信的因素較多,如社會環(huán)境、家庭背景、生活經歷等等。因此,光靠圖書館來解決大學生用戶的誠信問題是不現實的。一方面,高校和圖書館可以采用多種方式對大學生用戶進行誠信教育,同時懲處大學生用戶的失信行為,讓那些失信者明白不守誠信的代價;另一方面,整個社會和大學生用戶的家庭也要行動起來,多方聯(lián)動,共同營造誠信的氛圍,這樣才有可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當然,誠信意識的提升絕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
[1] 顧文斌,林小兵.我國遺失物拾得人權利義務制度的構建[J].江西社會科學,2007(2):187-190.
[2] 李莉.高校圖書館讀者行為失范的分析與應對[J].學理論,2012(25):139-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