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外人》哲理內(nèi)涵探析"/>
⊙陳怡佳[紹興文理學院, 浙江 紹興 312000]
時空轉(zhuǎn)換下的默爾索
——《局外人》哲理內(nèi)涵探析
⊙陳怡佳[紹興文理學院, 浙江 紹興 312000]
一切存在的根本形式是時間和空間。小說《局外人》分別展示了默爾索在開放時空下的自由狀態(tài)和封閉時空下的囚禁狀態(tài)。本文將從時空體的轉(zhuǎn)換這個全新的角度著眼,通過分析默爾索在開放和封閉這兩個對立時空的不同生存狀態(tài),重新解讀默爾索這個典型形象,并透過其生存困境豐富我們對現(xiàn)實生存環(huán)境的思考,理性把握生存的方式和存在的意義。
默爾索 《局外人》 時間 空間
時間和空間是人類感知、把握世界的兩個重要維度。人的理想身高和力量,人的理想價值,從來都不脫離開空間的寬度和時間的長度。①小說《局外人》分為兩部分,分別展示了默爾索在開放時空下的自由狀態(tài)和封閉時空下的囚禁狀態(tài)。歷來對《局外人》中主人公默爾索的評價頗多,有人說他消極厭世,有人說他道德敗壞,也有人贊揚他是個反抗荒誕社會的英雄……本文將從時空體的轉(zhuǎn)換這個全新的角度著眼,通過分析默爾索在開放和封閉這兩個對立時空的不同生存狀態(tài),重新解讀默爾索,透過其生存困境豐富我們對現(xiàn)實生存環(huán)境的思考。
1.明確的時間意識。一切知識雖然不以經(jīng)驗終,但卻無不從經(jīng)驗始。時間是人類經(jīng)驗得以顯影的最基本的一種范疇,人類生命意識的覺醒便是從時間意識的形成而開始的。②在小說第一部分,默爾索作為一個自由人具有明確的時間意識。小說中多次出現(xiàn)了“今天”“明天”“此時”“過了一會兒”“下午五點鐘”等時間性詞語,可見默爾索對時間的感知清晰明了。明確的時間意識體現(xiàn)個體的自主性。人類在感知時間的基礎(chǔ)上確立自己的行為準則和價值觀念。小說中默爾索對生活具有固定的作息安排:星期一到星期五上班,星期六約會。在得知母親去世的消息后,他向老板請了“兩天”的假,“明天乘兩點的公共汽車去,下午到,趕得上守靈,晚上即可返回”③。默爾索處在時間之中且具有充分的自主性,他具有清晰的時間規(guī)劃,毫不含糊。
2.開放空間下偶然事件的頻發(fā)??臻g是人物存在、活動和展示自己的場所。作為主體,人固然是從這外在的客觀存在分離開來而獨立存在。但是縱然在這種自己與自己的主體的統(tǒng)一中,人還是要和世界發(fā)生關(guān)系。人要有現(xiàn)實客觀存在,就必須要有一個周圍的世界。④黑格爾所說的“世界”指的就是人物的活動空間?;顒涌臻g越大,與世界發(fā)生關(guān)系越密切,偶然性事件發(fā)生幾率越大。在小說第一部分,默爾索處于開放的空間中,活動范圍自由廣泛,遇到了各種類型的人,發(fā)生了一系列偶然事件:在養(yǎng)老院,默爾索遇到了院長、門房和諸多母親生前的朋友,他的種種“不孝”行為顛覆了他們恪守的道德規(guī)范;在海濱浴場,默爾索邂逅了過去的女同事瑪麗,兩人一起游泳、看費爾德南主演的滑稽電影,甚至發(fā)生了性關(guān)系;在回家的樓道中,默爾索遇到了以“拉皮條”為業(yè)的鄰居雷蒙,因為“可以免得自己回家做飯”(局,28)而接受了雷蒙的邀請,同意到他家里去喝一杯,兩人在偶然間成為了朋友,代筆寫信、作偽證、一起去海濱木屋過周末等偶然事件也隨之頻繁發(fā)生;在海灘上,默爾索遇見了阿拉伯人,并在重回海灘后,又偶然碰到了其中一人,最后出于“陽光太猛”在無意間開槍打死了阿拉伯人??臻g基本上是一種互動的環(huán)境。⑤生活在開放自由的空間下,默爾索不能避免與別人發(fā)生交集,卻無視開放空間下的共處對個人提出的種種行為規(guī)范要求。在一系列偶然性事件的頻發(fā)之下,最終因無意的槍殺事件入獄。之前的自由生活終止,另一種生命體驗開始。
1.時間感的喪失。時間性對于意識的統(tǒng)一,對于個體自我,即主體性的形成,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⑥生活在開放空間下的默爾索有著明確的時間觀念,對生活享有自主規(guī)劃權(quán),是一個自由人。然而被關(guān)進監(jiān)獄的默爾索被剝奪了自由,他雖然處在時間之下,卻不能規(guī)劃利用時間,只能通過回憶、讀報和睡覺等方式來消磨時間。剛?cè)氇z時,默爾索“夜里睡不好,白天根本睡不著”,漸漸地,“夜里睡得好了,白天也能睡得著”,在最后的幾個月里,“每天能睡上十六到十八個鐘頭,這樣就只剩下六個鐘頭要打發(fā)了”。(局,81)日作為事件的尺度,實質(zhì)上也就是時間的標志:日(白天)標志著是做……的時候或不是做……的時候。⑦而通常我們認為“白天是干事的時候,而不是睡大覺的時候”⑧。囚禁在監(jiān)獄中的默爾索模糊了白天與黑夜的界線,以睡眠時間的不斷延長來打發(fā)時間,喪失了時間感。對他而言,時間再不能被自己主動利用,而只能通過各種方式被消極打發(fā)。清晰的時間刻度往往意味著認同世界的密切聯(lián)系,因而常常具有一種強烈的現(xiàn)實感,反之則帶有某種虛幻性。⑨在看守告訴默爾索入獄已經(jīng)有五個月了之后,他相信看守說得很準確,但“頗不理解”。(局,82)因為對他而言,他“總是過著一模一樣的一天,總是做一模一樣的事情”(局,83),“每個日子都喪失了自己的名字”。(局,82)時間刻度的模糊,時間感的喪失,意味著默爾索被拋出了正常生活的秩序,與社會生活處于隔離狀態(tài),他的身份發(fā)生了異化。
2.封閉空間下必然的死亡事件。法國著名的理論學家福柯在闡釋權(quán)力和空間的關(guān)系時指出:空間是任何形式公共生活的基礎(chǔ)??臻g是任何權(quán)力行使的基礎(chǔ)??臻g與權(quán)力之間有著密切聯(lián)系,法庭作為一個特定的封閉空間,是權(quán)力執(zhí)行的核心。
默爾索因過失殺人而入獄,但是在審理的過程中,無論是被指派來的律師,還是檢察官等人,都將真正的犯罪事實和犯罪動因拋在了一邊,著眼于對默爾索過往生活細節(jié)的考察,從中判定默爾索的罪行。因此,過去發(fā)生的一系列偶然事件,如默爾索拒絕看母親最后一面、守靈時喝牛奶咖啡、葬禮第二天與女友瑪麗廝混、與“道德可疑”的雷蒙交往等都被公之于眾。這一系列的偶然事件單一地看是真實存在的,一旦生硬地拼湊在一起后卻組成了荒誕的鬧劇,他在母親下葬那天的“麻木不仁”成了法官判他死罪的一條重要證據(jù),被妖魔化地定位成了一個毫無道德感、違背社會規(guī)則的異類。偶然事件的接連公開審判下,默爾索被宣判為“懷著一顆殺人犯的心埋葬了一位母親”、(局,100)“沒有絲毫人性、沒有任何一條在人類靈魂中占神圣地位的道德原則”(局,104)的“罪不可赦”者,最終被判處死刑。
作為封閉的權(quán)力空間,法庭行使權(quán)力的方式強制、明確。小說中寫道:“不論發(fā)生什么情況,庭長將堅決排除對法庭秩序的任何干擾,即使是微不足道的干擾。”(局,89)同樣,法庭也將運用一切強制手段排除威脅社會秩序的人。在審判過程中,默爾索始終是處于被支配地位的,他被排除在外,沒有任何發(fā)言權(quán)?!叭藗兒孟袷窃诎盐彝耆查_的情況下處理這樁案子。所有這一切都是在沒有我參與的情況下進行的。我的命運由他們決定,而根本不征求我的意見?!保ň?,101)囚禁在封閉空間下的默爾索沒有聲辯的可能,死亡是他必然的結(jié)局。
從開放空間轉(zhuǎn)移到封閉空間,默爾索從自由人身份淪為囚犯,死亡是他必然面臨的結(jié)果。然而默爾索并沒有在時空轉(zhuǎn)換下屈服,反而積極尋找出路。他重新領(lǐng)悟到了人生的希望和生命的循環(huán),把握了死亡的必然性,認識到了死亡所蘊含的積極意義,選擇向死而生。
在公眾意識中,死亡被領(lǐng)會為某種不確定的東西,人終有一死,但自己當下還沒碰上,常人為此首肯并增加了向自己掩藏其向死存在的誘惑。⑩默爾索拒絕神甫的信上帝論,選擇直視死亡。他認可了父親去刑場看處決犯人一事,第一次覺得父親“當時那么做是很自然的事”。(局,114)人終有一死,去刑場看死刑是練習死亡,為死亡做準備。在臨刑前,默爾索理解了母親在晚年玩起“重新開始”(局,127)游戲的原因,覺得“如此接近死亡,媽媽一定感受到了解脫,因而準備再重新過一遍,任何人,任何人都沒有權(quán)利哭她”。(局,128)死亡不是終結(jié),反而意味著新生?!拔椰F(xiàn)在也感到自己準備好把一切再過一遍”,(局,128)“面對著充滿信息和星斗的夜,我第一次向這個世界的動人的冷漠敞開了心扉。我體驗到這個世界如此像我,如此友愛,我覺得我過去曾經(jīng)是幸福的,我現(xiàn)在仍然是幸福的?!保ň?,128)通過向死而生,默爾索獲得了心靈上的自由,逃離當下的封閉時空,創(chuàng)造出理想的時空,開始一段全新的時空之旅。
一切存在的根本形式是時間和空間。從開放時空到封閉時空,默爾索的身份被異化,向死存在是他最后的出路。個體在開放時空下享有自由卻又在無形之中受到約束,透過默爾索在時空體轉(zhuǎn)換下所遭遇的困境,也能引起我們對現(xiàn)實生存環(huán)境的思考,理性把握生存的方式和存在的意義。
① [蘇]巴赫金:《小說理論》,白春仁譯,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344頁。
②⑨ 徐岱:《小說敘事學》,商務(wù)印書館2010年版,第275頁,第282頁。
③ [法]阿爾貝·加繆:《局外人》,柳鳴九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10年版,第1頁。(本文引文本均出自這個版本,只隨文標出頁碼,不再另行作注)
④ [德]黑格爾:《美學》第1卷,朱光潛譯,商務(wù)印書館1979年版,第12頁。
⑤ [英]吉登斯:《社會理論與現(xiàn)代社會學》,文軍、趙勇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版,第158頁。
⑥ [德]石李克:《普遍認識論》,李步樓譯,商務(wù)印書館2005年版,第156頁。
⑦⑧ 黃裕生:《時間與永恒——論海德格爾哲學中的時間問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7年版,第135頁,第134頁。
⑩ [德]馬丁·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陳嘉映、王慶節(jié)合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87年版,第291頁。
作 者:陳怡佳,紹興文理學院人文學院本科生。
編 輯:趙紅玉 E-mail:zhaohongyu69@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