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晗
(河南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河南 開封 475001)
得不到的“桃花源”
——淺析電影《暗戀桃花源》
高 晗
(河南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河南 開封 475001)
話劇《暗戀桃花源》于1986年在臺灣首次公演,引起島內(nèi)轟動,編導賴聲川于1988年獲“國家文藝獎”。該劇于次年由賴聲川親自執(zhí)導改編為電影,影片獲1992年第五屆東京國際電影節(jié)青年導演銀獎,臺灣金馬獎最佳男配角和最佳改編劇本獎,最佳劇片和最佳錄音入圍,及臺灣影評人協(xié)會評選的1992年度十大華語片第3名。本文即是對電影版《暗戀桃花源》的評析,通過對片中人物、電影主題的分析和對影片的思考,來淺析此佳作的內(nèi)涵。
得不到;桃花源;暗戀;契可尼
某劇場這晚迎來現(xiàn)代愛情悲劇《暗戀》和古裝愛情喜劇《桃花源》兩個本不相干的劇組,因為都與劇場簽定了當晚的彩排合約、又都是演出在即,雙方發(fā)生爭執(zhí)只為獨占唯一的舞臺,結(jié)果誰都不愿相讓只能間隔著排戲。
一悲一喜兩戲同臺排練,摩擦和尷尬自是難免,卻也意外成就了舞臺奇觀,這戲里出錯或可有可無的幕布、道具,一場戲排練完畢留在臺上的殘跡,竟成了另一場戲天然的一部分。而將兩出戲連在一起的,尚有一個找尋某個男人的神情恍惚的女子。
貫穿《暗戀桃花源》的悲喜交錯、虛實混合,讓我對“得到”有了重新的定義,有時你自以為得到,但其實你什么都沒有,每個人似乎都生活在夢中,“得到”和“得不到”都顯得不再真實,越發(fā)清晰的是你如何“得到”和如何“得不到”,我們每個人都徘徊在這過程中,或許有結(jié)果,或許沒有結(jié)果。
整部電影最讓人稱奇的在于導演對于平行蒙太奇的應用,雖然講述的是似乎毫不相干的兩件事,但導演卻讓它們演繹在同一部電影當中,而且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兩件事同時發(fā)生、相互交錯,似乎有點亂,但是都圍繞各自的中心在演繹。然后隨著那個找劉子驥的女人的出現(xiàn),我們會意識到其實不是兩件事,而是三件事同時在發(fā)展。直到影片最后,我們會隱約察覺三件事、兩部戲在糾纏之中表達了同一個主題,即影片名——暗戀桃花源。
究竟如何來理解這個主題呢,我們先來看推動整個影片發(fā)展的線索,兩部戲作為單獨的個體,各自的線索都很清晰,而最后使他們交織在一起的線索有兩條,第一條是非常明顯的兩個劇組搶地盤的時間差,另外一條就是讓人看了怎么都忘不掉的那個執(zhí)著尋找劉子驥的女人。
劉子驥究竟是誰,這是我們看完電影后最先考慮的一個問題,《桃花源記》的結(jié)尾處有一句話,“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guī)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眲⒆芋K就是一個終生尋找桃花源的癡人,一個終生都在追求自己理想而最后錯過的人。而劉子驥也就是整部電影想表達的一個中心。
一個簡單的等式:暗戀+桃花源=劉子驥=所有劇中出現(xiàn)的人=現(xiàn)實中的人,這就是我認為導演想向我們傳達的主題。這就是為什么電影中喜劇和悲劇、現(xiàn)實和戲劇能夠完美融合絲毫不覺突兀的原因,除了導演對于平行蒙太奇的超高應用技巧,就是兩者之間相同的思想情感,這一點也能從兩劇組同臺表演時那段最精彩的叫板式蒙太奇中可見一斑,如果沒有相同的思想中心,臺詞間的順接怎么會如此流暢。
關(guān)于這個等式的解讀,我們需要一點一點拆解來看。首先,“暗戀”是一個動詞,曾經(jīng)看過這樣一種解讀,暗戀就像在心里種下一株常春藤,隨著你的思念而緊緊纏繞,直到把自己纏繞得不能呼吸,我覺得沒有什么比這種解讀更加合適。而“桃花源”是一個名詞,其實也是所有人在追求的東西,在尋找的東西,對于劇里劇外的每個人都具象化為不同的人或事。將這一個動詞和一個名詞組合在一起,不難勾勒出這樣的一種形象或者思維狀態(tài),人生中始終在追求一個夢,執(zhí)著于一種理念,也就是以“劉子驥”為典型符號的一類人,也是在電影中出現(xiàn)的所有人的形象。
我們先從兩個話劇中的虛構(gòu)人物開始,首先是《暗戀》中的江濱柳,對于江濱柳來說,云之凡就是他的“桃花源”,就是他的“劉子驥”,他終其一生對云之凡念念不忘,云之凡對于他來講就意味著一個最甜美的夢,最美麗的“山茶花”,在人生的最后時光里,他認為其他的一切都不重要,他的妻他的子女都不在他的視線范圍之內(nèi),他可以在妻子碎碎念地回想當初和他的見面時閉耳塞聽,與之凡在夢中相會。江濱柳是所有虛構(gòu)人物中最執(zhí)著于“暗戀桃花源”的,而最終他的“桃花源”也給予了他回應,雖然他始終沒有得到過,結(jié)果不盡完滿,但也算有個了結(jié)。
然后是《桃花源》中的春花和袁老板,之于他們二人,“桃花源”就是“子孫萬代,連綿不絕”而且子孫們“左手葡萄,右手美酒,嘴里含著鳳梨”,他們確實得到了自己想要的,老陶失蹤了,兩人相守了,生下孩子了,但最終他們發(fā)現(xiàn)生活遠不如他們所想的美好,你得到的永遠不可能跟你夢想的一模一樣,這時他們又開始夢想回到自己原來的生活,原來的生活又變成了他們新的“桃花源”,而老陶的再次出現(xiàn),又把他們搞混了,每次理想和現(xiàn)實的無比接近,都會讓他們失去判斷的標準?!短一ㄔ础返睦咸帐谴_實有過生活在自己的“桃花源”中的經(jīng)歷,并且一如他想象的恬靜美好,但他想要更多,他想把失去的春花給找回來,結(jié)果什么都失去了。
話劇中著墨最少,感情表達最平淡的當屬云之凡和江濱柳的妻子了,兩人也是形成了強大的反差。云之凡看似一生都有著自己的“桃花源”,也就是江濱柳的心,但她從來沒有切實得到過,也沒有盡力追求過,最后和江濱柳的相見,相比江濱柳來說她的內(nèi)心早已順應了,也就相對平靜。江濱柳的妻子似乎一生都生活在自己的“桃花源”江濱柳身邊,她也覺得她自己切實擁有過,在她對往事的回想中可以看出,其實她從來就沒有得到過,但因為她最容易滿足,所以最為平靜。
話劇中的每個虛構(gòu)人物都有著自己的追求,到最后也都有自己的一個結(jié)局,每個虛構(gòu)人物都是一類人的代表,江濱柳代表著那些終生追求夢卻始終錯失的人,袁老板和春花代表著在理想與現(xiàn)實之間迷失最終失敗的人,老陶代表著在得到之后妄想更多最后一無所有的人,云之凡和江濱柳的妻子代表的是從來未達到理想但安于現(xiàn)實的人。這些人物個個結(jié)局都不美滿,如同我們所有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人,一個一個追求自己的所愛,但幸福未見得如此簡單。
無論如何,這些虛構(gòu)人物隨著話劇情節(jié)的結(jié)束,最終還是得到了一個結(jié)局,也算是一種變相的解脫,但始終未能解脫的是話劇外的兩個人物,一個是《暗戀》的老導演,另一個就是尋找劉子驥的女人。
老導演的戲份并不是很重,出場的精彩程度也不及話劇演員們,但他的執(zhí)念卻未必比演員們少,《暗戀》這出劇是他的,演員們?nèi)绾伪硌萑绾味ㄎ欢际怯伤麤Q定的。剛開始老導演出現(xiàn)的時候只讓人感覺是一個吹毛求疵的負責人,但隨著他每一次對演員的訓斥,可以看出他對整個劇目的情感比任何一個演員都更加投入,理解得也更加深刻,他很好地把握了云之凡對于江濱柳的意義,他說云之凡應該是“一朵純白的山茶花”,實在是非常準確。云之凡在江濱柳的印象中的確應如山茶花般純潔美好,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隨著江濱柳的思念愈深,可能云之凡容顏在腦海中都不甚清晰了,但這種山茶花的形象和感覺會愈加深刻。但現(xiàn)場的演員卻非常直觀地只看到表層含義,導致和導演之間的溝通失敗。最后在劇目草草結(jié)束的情況下有一個鏡頭讓我印象深刻,老導演自己呆在化妝室的角落里,面前只有一盞臺燈,他的抑郁在光線的明暗對比下愈發(fā)清晰,這種執(zhí)著也愈顯孤獨,讓人不禁聯(lián)想到似乎這個劇本就是老導演所創(chuàng),是由他的自身經(jīng)歷改寫而成的,如果是這樣,那么他戲里戲外都始終沒有得到過,也始終不能從中解脫,所以最終助理的勸解也顯得蒼白無力。
唯一一個貫穿始終,最讓人難忘的就是那個尋找劉子驥的女子了,她是最執(zhí)著的,就像我們常說的“不瘋魔不成活”,這個女子似乎已經(jīng)瘋魔了,她的每次出現(xiàn)都在找劉子驥,導致“劉子驥”似乎變成了整個影片的一個靈魂、一個咒語、一個密碼,每個觀者的心中都不斷在問自己,“劉子驥”是誰?“劉子驥”是什么?對于這個女人來說,“劉子驥”是她的一切期盼,是她的一切執(zhí)念,劉子驥是南陽街的酸拉面,劉子驥是暗戀,劉子驥是桃花源,劉子驥是每一個尋覓的眼神,劉子驥是每一片灑下的花瓣。這執(zhí)念占據(jù)了她的每一片生活、每一寸神經(jīng),她是那個“暗戀桃花源”最忠實最固執(zhí)的執(zhí)行者。而她口中的“劉子驥”,我們也已經(jīng)分不清到底是她的一個已去的愛人還是那個對“桃花源”有著最深沉熱愛的南陽癡人了。最后,所有人都離開了,只有她還在那里尋找著“劉子驥”,一個隨著她旋轉(zhuǎn)的鏡頭也徹底地將我們好像清醒的頭腦變混沌了,她的不能解脫也似乎變成了所有人都陷入的怪圈。
我們每個人也都有自己的“桃花源”、自己的“劉子驥”,這兩個詞是一種代稱,是對那些我們得不到卻始終執(zhí)著的人或事的代稱。
每個人都會覺得沒得到的永遠是最好的,不管做了什么選擇,到頭來還是會后悔。
賴聲川自己說過:“重排《暗戀桃花源》,我一直會感動于一些事。不是江濱柳和云之凡,或永遠找不回桃花源的老陶,那個感動其實一直都存在我心里,代表一種更大的‘錯過’,屬于整個時代的一種‘錯過’?!?/p>
這種“錯過”才是最美的,用心理學術(shù)語來講,這是一種“契可尼效應”。就好像江濱柳沒能和云之凡在一起,所以晚年在病中心心念念都是她,卻忘記了陪伴自己多年的老婆;還有那春花和袁老板,在老陶還在的時候,心心念念地暢想在一起后的生活,可老陶真的離開了,卻又不能灑脫地實現(xiàn)當初的“理想”,卻在為自己當初欺騙老陶而悔過。
西方心理學家契可尼做了許多有趣的試驗,發(fā)現(xiàn)一般人對已完成了的、已有結(jié)果的事情極易忘懷,而對中斷了的、未完成的、未達目標的事情卻總是記憶猶新,這種現(xiàn)象被稱為“契可尼效應”。
若是真的讓這種“得不到”圓滿了,會怎么樣呢?
江濱柳娶了云之凡,夢幻也就回歸柴米油鹽;老陶一直生活在桃花源,日子也無非是繼續(xù)平淡;春花和袁老板在一起了,生活卻不如從前。
這樣也無非是另一種“錯過”,錯過了更多的可能性,也未必不會后悔。如同張愛玲的《紅玫瑰與白玫瑰》中所寫,“也許每一個男子全都有過這樣的兩個女人,至少兩個。娶了紅玫瑰,久而久之,紅的變了墻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還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飯黏子,紅的卻是心口上一顆朱砂痣。”
最完美的是“人生若只如初見”。如果時間剛好完美停留在江濱柳和云之凡在上??丛铝恋哪莻€夜晚,也停留在春花和袁老板暢想未來的那一刻,也停留在老陶在桃花源快樂生活的那一刻,這種狀態(tài)才是我們所想的“得到”,可時間不會停,終究這種美好會停留在你腦海里,成為“得不到”,而這種“得不到”,是你人生最美好的念想。不管我們在現(xiàn)實生活中做什么選擇,心中總是會默默地心心念念地想著那個完美世界和幸福的自己。
每個人心中都有個桃花源,可是永遠都走不到。正因為走不到,所以才那么美麗。
那么,與其“暗戀桃花源”,不如珍惜眼前,莫待物是人非,再變?yōu)橄乱粋€“桃花源”。
[1]百度百科.暗戀桃花源[EB/OL].http://baike. baidu.com/view/294915.htm#sub8194045.2014.
[2]豆瓣電影.《暗戀桃花源》電影劇情簡介[EB/ OL].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1299889/.2006.
[3]國際在線.《暗戀桃花源》:花20年演一場“錯過”[EB/OL].www.crionline.cn.2007-04-09.
[4]百度百科.契可尼效應[EB/OL].http://baike. baidu.com/view/1686418.htm.2002.
[5]張愛玲.張愛玲小說全集[M].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9.
高晗,河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戲劇與影視學研究生。
J905
A
1007-0125(2015)01-009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