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娟,周錄嬌,周 航,殷 茜
(1.遵義醫(yī)學院管理學院醫(yī)學心理學教研室,貴州遵義563099;2.遵義醫(yī)學院管理學院2010級學生,貴州遵義563099;3.遵義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腫瘤醫(yī)院,貴州遵義563099)
腫瘤是全球前3位危害人類健康最嚴重的慢性非傳染性疾病之一。我國每年新發(fā)腫瘤病例約為312萬例,全國腫瘤病死率為180.54/100 000,我國居民因癌癥死亡的概率13%[1],WHO明確了腫瘤是一種社會心理性疾病[2],腫瘤患者在進行診斷和治療過程中出現許多程度不同的負性情緒反應,其中最常見的是焦慮和抑郁情緒方面的心理狀態(tài)[3],癌癥并發(fā)抑郁患者比單純癌癥患者的病死率高了19%[4]。越來越多的臨床研究[5-7]提示心理治療對癌癥的癥狀緩解和癌癥轉歸有很大影響。本研究試圖探討腫瘤患者的心理健康狀況及不同部位、病種、性別、年齡、文化程度等影響因素,了解焦慮抑郁情緒發(fā)生的情況,以期為腫瘤患者的心理干預提供依據。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2年7~12月在遵義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腫瘤醫(yī)院收治的100例腫瘤患者為調查對象。納入標準:(1)均經病理檢查確診,不伴有精神癥狀及精神障礙,生存時間1年以上;(2)意識清晰且無老年性癡呆表現,簽署知情同意書者。本次調查問卷共發(fā)放100份,回收100份,回收率為100%?;颊吣挲g19~75歲,平均48.57歲。男28例,女72例。有34例呼吸系統(tǒng)類,11例消化系統(tǒng)類,55例泌尿生殖系統(tǒng)類腫瘤患者,其中有90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焦慮,抑郁情緒的有86例;鼻咽癌18例,肺癌16例,大腸癌11例,乳癌24例,子宮癌31例。小學文化37例,初中文化32例,高中文化18例,大專及以上13例。按照WHO最新提出的有關年齡階段分類標準,<45的青年人有34例,≥45的中老年人有66例。
1.2 方法
1.2.1 調查方法 采用問卷調查法,由專業(yè)培訓的調查員采用統(tǒng)一指導語,患者自行作答。
1.2.2 調查工具 自編一般情況調查表,包括年齡、性別、文化程度等。選用Zung的焦慮自評量表(SAS)[8]評定焦慮狀況,評定采用過去1周內的時間,記分選用1、2、3、4的記分標準,統(tǒng)計方法是將各題的得分相加為粗分后乘以1.52,通過四舍五入法取其整數即為標準分,分值越小焦慮癥狀越小,以43分為臨界值,43~<53分輕微至輕度焦慮;53~<63分為中度焦慮;≥63分者為重度焦慮。Beck抑郁問卷[8]:此量表含有20個項目,每個項目采用1~4級評分標準。抑郁的嚴重程度用該評定結果的抑郁指數表示,則Beck抑郁指數在5以下表示無抑郁;5~13表示輕微或是輕度抑郁;14~20表示中度抑郁;>21表示重度抑郁。
表1 不同部位癌癥患者焦慮抑郁程度比較[n(%)]
1.3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17.0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以±s表示計量資料,多組單向有序資料采用Ridit檢驗,數值型變量多組間采用F檢驗,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分類變量用χ2檢驗。顯著性水平α=0.05,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不同部位腫瘤患者抑郁和焦慮情緒程度比較 不同系統(tǒng)腫瘤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焦慮抑郁情況,比較各部位腫瘤患者抑郁焦慮,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焦慮F=2.349,P=0.101;抑郁F=1.553,P=0.217)。見表1。
2.2 不同病種腫瘤患者抑郁焦慮情緒的比較 鼻咽癌、肺癌、大腸癌、乳癌、子宮癌患者抑郁焦慮情緒,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焦慮發(fā)生率χ2=6.976,P=0.137;抑郁發(fā)生率χ2=3.456,P=0.485)。
2.3 不同性別腫瘤患者抑郁焦慮情緒的比較 男性和女性腫瘤患者抑郁和焦慮情緒,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抑郁發(fā)生率χ2=3.587,P=0.058;焦慮發(fā)生率χ2=0.000,P=1.000)。
2.4 不同年齡階段腫瘤患者抑郁焦慮情緒的比較 青年人(<45歲)和中老年人(≥45)腫瘤患者抑郁焦慮情緒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抑郁t=0.85,P=0.40;焦慮t=0.37,P=0.71)。
2.5 不同教育程度腫瘤患者抑郁焦慮情緒的比較 腫瘤患者抑郁情緒小學文化高于初中文化,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F=2.98,P=0.04);不同教育程度腫瘤患者焦慮情緒,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F=0.35,P=0.79)。見表2。
表2 不同教育程度腫瘤患者焦慮抑郁情緒的比較(±s)
表2 不同教育程度腫瘤患者焦慮抑郁情緒的比較(±s)
文化程度 n Beck得分 SAS 得分小學37 52.86±7.44 15.59±6.86初中 32 51.04±9.88 10.81±6.34高中 18 52.57±10.57 14.00±8.24大專及以上13 53.61±8.35 14.00±6.40
本研究表明,腫瘤患者的心理問題嚴重,抑郁焦慮情緒發(fā)生率高,不同病種、性別、年齡、文化教育程度對于腫瘤患者在發(fā)生焦慮情緒方面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抑郁情緒差異僅表現在小學與初中文化程度方面。這可能與疾病本身以及治療反應的影響有關,腫瘤已成為常見病、多發(fā)病,生活中普遍存在“談癌色變”,腫瘤作為重大生活事件,當患者得知自己患此疾病時必然出現負性情緒反應,在診斷和治療過程中由于缺乏對腫瘤的足夠認識,加上治療的痛苦、疼痛和死亡,便將腫瘤等同于“絕癥”。而本研究顯示,不同病種腫瘤患者的抑郁焦慮情緒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這與有關研究不一致[9-11],可能是評估量表不同、地域差異、經濟文化差異、樣本量較少而導致。不同性別腫瘤患者的焦慮抑郁情緒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15),與已有研究各不一致[9,11]。究其原因可能是隨著社會的快速發(fā)展,男女間的社會分工越來越不明顯,現代女性變得更加獨立自強,家庭和事業(yè)兩不誤?;疾『竽行院团远紩騻€人、家庭及社會的多重重任產生嚴重的心理壓力。不同年齡腫瘤患者焦慮抑郁情緒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15),但有資料顯示[9,12],隨著年齡增長,抑郁的發(fā)生率也相應的增加。這可能是因為腫瘤難治療、預后差、病死率高、軀體損害及治療導致巨大痛苦等特點所致;另外也可能與采用不同的量表、研究的對象在腫瘤類型、分期、病程等方面存在差異有關。本研究發(fā)現,焦慮情緒與文化程度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15),而抑郁情緒僅小學學歷高于初中學歷,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15),其余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15)。有相似文獻報道[11-12],也許是因為文化程度的差異致使在經濟條件、家庭環(huán)境、生活質量等方面存在顯著差異性,在患病期間既要考慮經濟收入,又要考慮醫(yī)療費用支出,缺少調節(jié)自身心理狀態(tài)的時間和空間,從而產生悲觀失望的生活態(tài)度,故可能加重患者發(fā)生抑郁的可能性。社會經濟地位低或偏遠地區(qū)患者對腫瘤的預防知識欠缺,他們不善于利用資源來學習認識腫瘤的發(fā)生及進展,就醫(yī)的配合度較低。高學歷患者則具有較強的自我排解能力,通過一些運動增強體能素質,健康意識強烈,從而在醫(yī)療方面有較高的配合度。
3.1 以社區(qū)衛(wèi)生為中心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詢 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fā)展,醫(yī)療衛(wèi)生系統(tǒng)的健全也得到進一步提高,系統(tǒng)性的整體護理得到了廣泛性的實施,健康教育、預防保健在腫瘤患者的醫(yī)療護理工作中將起到重要作用,作為基層群眾接觸衛(wèi)生醫(yī)療部門第一步的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部門和服務人員應該為轄區(qū)內居民提供基本的預防、醫(yī)療和康復服務,在充分了解患者心理健康問題時,認真研究進行宣傳教育。分別以疾病、以人、以社區(qū)衛(wèi)生為中心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詢,以促進身心健康為目的的教育和行為干預,深入家庭了解每位居民的具體情況,建立個人健康檔案,尤其是做好患者的心理健康檔案,開展心理知識培訓教育班,進行個別心理輔導,建立知識信息互動平臺和反饋機制等方式,學習壓力管理,提升知識水平,增強依從性,提高健康意識。
3.2 縮小醫(yī)患距離,增強社會支持 醫(yī)護人員對待患者應真誠友善,讓他們有種被體貼理解和關心的感覺,在此狀態(tài)下使患者的情緒得到穩(wěn)定,心理得到滿足。針對患者出現不同焦慮抑郁情緒,全面收集資料,認真評估病情,包括不同性別、年齡、文化程度及病種,了解患者對疾病的了解程度、適應性、心理反應、情緒變化等,縮小醫(yī)患距離,增強彼此信任。同時做好患者家庭、單位領導同事的思想工作,取得對患者的關心和支持。
3.3 加強心理干預,提高臨床關注 抑郁和焦慮情緒對腫瘤的發(fā)生、發(fā)展和預后有一定程度的影響。醫(yī)院建立和發(fā)展專業(yè)規(guī)范化的心理科室,在預防和治療過程中更好地提高患者的焦慮抑郁識別率和治療率。加強臨床醫(yī)師對腫瘤患者心理健康的重視,并積極進行心理治療,提高腫瘤患者的生存質量。
[1] 郝捷,陳萬青.中國腫瘤登記年報[M].北京:軍事醫(yī)學科學出版社,2012.
[2] 李秀玉.惡性腫瘤與抑郁障礙[J].中醫(yī)臨床研究,2012,4(13):1-4.
[3] 胡翠環(huán),王志紅,任海燕,等.癌癥患者抑郁癥相關因素調查分析[J].護理學雜志,2006,21(19):65-67.
[4] Pinquart M,Duberstein PR.Depression and cancer mortality:a meta-analysis[J].Psychol Med,2010,40(11):1797-1810.
[5] 倪秉強,陳日新,鄭良成,等.綜合心理行為干預對熱化療腫瘤患者生存質量的影響[J].現代腫瘤醫(yī)學,2007,15(6):857-860.
[6] Segers TS.Optimism and immunity:Do positive thoughts always Lead to positive effects[J].Brain Behav Immun,2005,19(3):195-200.
[7] William F.Evidence report on the occur rence assessm ent and treatment of depression in cancer patients[J].J Natl Cancer Inst Monogr,2004,32:32-39.
[8] 汪向東,王希林.心理衛(wèi)生評定量表手冊[M].北京: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社,1999:235-238.
[9] 孫穎.98例惡性腫瘤患者抑郁癥及影響因素的調查[J].醫(yī)學理論與實踐,2012,25(24):2999-3000,3011.
[10] 李力,黃坤,余建中,等.惡性腫瘤住院患者伴發(fā)抑郁的調查[J].現代預防醫(yī)學,2006,33(10):1841-1843.
[11] Richardson A,Addington-Hall J,Amir Z,et al.Knowledge,ignorance and priorities for research in key areas of cancer survivorship:findings from a scoping review[J].Br J Cancer,2011,105(1):S82-94.
[12] 鄒建軍,鄭瑩,許青,等.影響腫瘤患者抑郁狀態(tài)的因素分析[J].腫瘤,2005,25(2):186-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