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幾
作為徽商文化的產(chǎn)物,徽州三雕見證了徽商曾經(jīng)的繁榮,同時又因其精湛的技藝聞名天下,是徽州民俗特色文化的一朵奇葩。
在美麗的新安江畔,坐落著一個“山水圖畫里的村莊”—徽州民居建筑群。肥梁瘦柱內(nèi)天井,粉壁黛瓦馬頭墻。徜徉在清幽古巷,則會發(fā)現(xiàn)無論是高墻院落,還是門樓小窗,無不雕刻著一幅幅絢麗多姿、精美絕倫的圖案,它們的質(zhì)地或磚或石或木,向游客盡情展示著“徽州三雕”的別樣風情。
無宅不雕花
古徽州是徽商的發(fā)祥地,徽商在明清時期達到鼎盛,有“無徽不成鎮(zhèn)”、“徽商遍天下”之說。背井離鄉(xiāng)的徽商在賺取大量財富后,為了光宗耀祖而回鄉(xiāng)修祠堂、建園第,并投入大量錢財用于建筑的精雕細刻之上,既有吉祥寓意,又能彰顯豪華富貴之氣。
此時,具有徽派風格的磚雕、石雕和木雕被大量用于建筑裝飾,無宅不雕花。如今,細品遺留在古建筑上的三雕作品,仍然讓人驚嘆不已。位于黟縣宏村的承志堂,保留著徽州三雕之一——木雕的諸多精品。走進去,幾乎所有的木結(jié)構(gòu)部位全都雕刻著精美的圖案,讓人感覺眼花繚亂。在這些雕刻作品中,尤以人物雕刻最為出色。如前廳橫梁上的《唐肅宗宴客圖》,雕刻著文臣武將在開宴之前各態(tài):或彈琴、或下棋、或看書、或作畫,各具姿態(tài),連燒火、打雜的役人也刻畫生動,入木三分。此外,《漁樵耕讀》、《金鉤垂釣》、《三英戰(zhàn)呂布》等戲劇題材作品,也全都構(gòu)圖豐富、刀法精湛。
石雕、磚雕也各有佳作流傳。黟縣西遞村“西園”的《松石》、《竹梅》漏窗堪稱徽州石雕的經(jīng)典之作?!端墒返窨讨恢昶嫠蓮尼揍竟质闲毕蛏斐?,造型剛勁凝重;《竹梅》雕刻著勁風吹拂下的彎竹和婆娑的梅枝,造型婀娜。磚雕的代表作則是屯溪濱江長廊里的《五百里黃山圖》,無論從入畫景點的數(shù)量、畫幅面積、鏤空層次來看,都是徽州磚雕的巔峰之作。
賞徽州三雕,除了領(lǐng)略精美的造型給人帶來的視覺美感外,還應(yīng)該了解其背后潛藏的徽州文化。
徽州素來被譽為“東南鄒魯”,千百年來受到儒家傳統(tǒng)思想文化的浸潤。如果稍加留意,便可發(fā)現(xiàn)在徽州民居的門窗上普遍雕有冰裂紋和梅花圖,原來儒家提倡讀書取仕,舊時徽州的讀書人便以“梅花香自苦寒來”作為訓誡,提醒自己要“吃得十年寒窗苦,方能成為人上人”。還有一些圖案中還雕刻著幾個官員圍著一頂官帽和衣帶,寓意官職世代相傳……在重農(nóng)抑商的封建時代,讀書做官是徽州商人揮之不去的情結(jié)。
荷在徽州三雕中也很常見,因為“荷”諧音“和”,寓意“中庸和諧”。此外,忠孝節(jié)義、詩書傳家等儒家思想也被演繹成一個個生動的故事,定格成建筑上一幅幅精美的圖案。
三雕煥新生
如今,徽州三雕不僅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還作為徽州民居的一部分成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蜂擁而來的游客對這一古老的技藝贊不絕口,但遺憾的是,這些精美的雕刻作品全都依附于建筑而存在,游客只能就地欣賞而沒有機會將其帶走收藏。
“為什么不讓徽州三雕獨立成工藝品,并隨著游客進入千家萬戶呢?”徽州三雕藝人蔣雨金不禁自問。他以 “歲寒三友”為題材,將精心雕刻的石雕作品嵌入高檔檀木中,開發(fā)“古黟之窗”筆筒,被作為國禮贈送給聯(lián)合國前任秘書長安南先生。他又思考如何將各具特色而又相互關(guān)聯(lián)的徽州三雕融為一體,制作出涵蓋三雕工藝的藝術(shù)品,《琴棋書畫》三雕藝術(shù)品就是他反復(fù)試驗后的成功作品:邊框為精細木雕,將徽派民居為背景的磚雕嵌在框邊內(nèi),中間再以青石雕成陶醉于琴棋書畫的四人,整個圖案生動有趣,多次在旅游商品博覽會上獲得大獎。
實際上,三雕的精髓早已深入各地。在呈坎村,木雕藝人汪景瑜就長年專注在自己的木雕世界里。他手里的雕刻有別于徽州傳統(tǒng)木雕作品大片大片的創(chuàng)作,而是用鑿子精細雕刻出一尊尊栩栩如生的人物造像。汪景瑜喜歡選擇自然生長得有特色的木樁作為大形。在尊重大形的基礎(chǔ)上,再賦予木樁不同的面孔。既莊嚴肅穆,又渾然天成。
如今,在徽州像汪景瑜這樣的三雕藝人還有很多,三雕創(chuàng)意作品更是層出不究。它們被紛至沓來的游客帶到大江南北,像“使者”一樣傳播著徽州特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