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月軍 ( 河北省秦皇島市海港區(qū)教育局 066000)
談初中信息技術教學反思
李月軍 ( 河北省秦皇島市海港區(qū)教育局 066000)
信息技術是一門新型的課程,其實踐性強,發(fā)展速度快,教學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計算機應用技能,培養(yǎng)他們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各種能力。但在實際的教學中還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這就需要信息技術教師及時反思,在教學中多為學生創(chuàng)造自主探究和動手操作的機會,營造寬松、愉悅的學習氛圍,使學生在快樂中活動,在活動中學習,在學習中獲得發(fā)展。
初中信息技術 教學反思 教學理念
信息技術教學的主要目的讓學生了解計算機文化、初步掌握一些計算機基本知識和技能,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他們的信息意識和創(chuàng)新意識,以及收集、處理、應用和傳輸信息的能力。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時刻注意信息技術教學不僅僅是傳授計算機的基礎知識,還要培養(yǎng)他們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各種能力。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對教學內容有合理的安排,要體現(xiàn)出各階段的側重點,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個性差異、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力,實現(xiàn)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筆者在本文中將根據(jù)自己的教學實踐和經驗談談對當前的信息技術教學進行的反思。
以往的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學過程基本上是教師通過講授、板書及教學媒體的輔助,把教學內容傳遞給學生或者灌輸給學生,教師是整個教學過程的主宰,學生則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在這樣一種教學模式下,教師是主動的施教者,學生是被動的接受者,即灌輸對象,媒體是輔助教師向學生灌輸知識的工具,教材則是灌輸?shù)膬热?。當前的初中信息技術教學要打破以前以學科知識為中心的教學觀,樹立育人的教學觀和學生自主學習的現(xiàn)代教育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fā)展,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yǎng)能力之間的關系,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并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同時,在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創(chuàng)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huán)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tài)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fā)展。
信息技術課程的整個教學活動不光是學生個人對學習任務的完成,它離不開學生團體的共同參與。學生在智力方面有差異,其認知水平和操作水平也相差較大,所以,民主平等地、尊重信任、互相合作、共同參與的師生關系,有助于學生的終身發(fā)展。實踐表明,多數(shù)學生愿意與人合作,但也有少數(shù)學生因為能力、性格等原因缺少與人合作的愿望。因此,在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創(chuàng)設民主、和諧、寬松的學習氛圍,使他們愿意參與合作學習。另外,對于那些水平偏低,缺少合作勇氣的學生,教師要肯定他們的能力,經常有意識引導、鼓勵他們增強自信,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使之主動參與合作。
在開展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之前,教師應當深入、全面地研究教材,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備課,同時要圍繞每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搜集一些課外資料,并依據(jù)教學內容和搜集資料巧妙地設計教學任務,將每一個學習模塊的內容分解為一個個容易掌握的“任務”,而且要保證每一個教學任務都明確、科學、合理,使學生在完成任務的同時掌握各個知識點,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帶著任務進行學習,也擁有了學習的主動權。教師在設計教學任務時,要遵循一定的原則和規(guī)律,即讓學生由易到難、由簡到繁、循序漸進地完成各項“任務”,這樣就能夠保證各個教學目標的順利完成,而且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也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品嘗到了學習的樂趣,收獲了成就感。筆者在運用任務驅動法開展教學活動的初期雖然獲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績,但收效甚微,而且教學活動也比較亂,因為學生的水平和能力各不相同,有高有低。水平高、能力強的學生會認為學習任務比較簡單,他們在短時間內就能完成;而一些能力不足的學生認為任務難以完成,無從下手,便放棄了學習和探究,最后結果是基本上全體學生都在玩電腦游戲。出現(xiàn)這種局面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信息技術這一學科的特點決定的,學生都喜歡玩電腦,而且缺乏自制力,在課堂上玩游戲是非常普遍的現(xiàn)象;另一方面,在新舊教學模式的過渡中,課堂教學活動必然會呈現(xiàn)比較混亂的局面,這就要求教師在以后的教學活動中不斷探索,不斷完善。
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很重要,作為初中信息技術教師,我們在上課時要帶著良好的情緒、真誠的微笑面對每一個學生,拉進師生之間的距離,盡可能讓學生感覺到教師平易近人、和藹可親,讓他們輕松愉快地投入到學習中來。師生之間縮短了距離,學生才會勇敢地提出自己的疑問,師生雙方才能及時交流。教師應隨時隨地分析學生的感受,做學生的良師益友,與學生建立民主平等的關系,把握好每一個環(huán)節(jié)教學環(huán)節(jié),營造一個和諧的課堂,為學生創(chuàng)造輕松、開放、自主的學習環(huán)境,讓教師在和諧氛圍中詮釋教學,讓學生在和諧課堂中建構知識。此外,信息技術教師要不斷提升自身的魅力,讓課堂散發(fā)出靈性的光輝,讓學生對老師產生尊重和喜愛之情,從而達到“親其師,信其道”的效果。
作品展示是計算機課堂中的必備環(huán)節(jié),它不僅是對本課新知識掌握程度的測試,也可以得到及時反饋,提高教學質量。初中生的認知規(guī)律就是身心發(fā)展方面還沒有定型,有喜歡被表揚的心態(tài),他們學習某一知識,總希望看到自己的成績,特別是能得到教師的表揚或其他同學的羨慕,將會使他們樹立自信心,產生自豪感,從而積極主動地進行學習。例如,在教學美化文檔或設計封面時,讓學生進行自我創(chuàng)作,然后選出范例進行展示,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他們在實踐中品嘗成功的喜悅。這樣,不僅使學生感到自己的成績得到了肯定和贊揚,也掀起了其他學生學習的第二次高潮。教師在作品展示的同時要善于利用夸獎的語言,激發(fā)學生學習計算機的興趣,諸如:“你的作文排版真美觀,快成了專業(yè)的了”“你設計的好”等等。學生的成績得到教師的承認、肯定和贊揚,學習起來就會信心百倍,興致盎然。
總而言之,反思是對過去的總結,更是對今后的思考。作為初中信息技術教師,我們要了解本學科的特點,重視相關知識的綜合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業(yè)務水平和教學水平,加強探索總結,這樣才能逐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進而實現(xiàn)信息技術教育的總體目標。
(責編 趙景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