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禮福
人們鐘情珠寶,不僅是因為其本身的珍稀可貴和絢麗光彩,還有經(jīng)加工后所蘊含的那些藝術魅力和情感追求。因為有了這樣的載體,盡管種族不同,語言各異,珠寶愛好者們卻在同樣的情感中默契地“聚”到了一起。
傾心理由:魔幻得不可思議
Vivienne Becker(維維恩·貝克 珠寶歷史學家、專家及作家)
雖然研究和喜愛珠寶是本職工作之所需,但珠寶真正打動我的,是其蘊含的深厚情感。因為世上再無其他藝術品與人的關系能像珠寶如此親密——姑且無論是就身體或是情感而言,更無其他藝術形式能像珠寶一樣擁有依附人類情感的無限張力。
不管是研究古代珠寶珍品,還是欣賞現(xiàn)代珠寶藝術,珠寶都有一種令人神往的魔力。此魔力既因物以稀為貴與珠寶奇跡般變幻之美相結合而生,又源自其與大地萬物之始的血緣之親,更基于珠寶超越時空、歷久不衰的美學價值。我愛珠寶能收納和反映某時某刻的思緒;更著迷于珠寶飾物能豐富地展現(xiàn)個人的風格、價值和信念,尤其是珠寶藝術,更擁有如魔幻般不可思議的感染力。
但最為關鍵的是,珠寶能通過對絕妙寶石、金屬和礦物的組合創(chuàng)作,成為人與神圣力量、人與自然之間的橋梁。它還包羅萬象,既反映“大美趨同”的共同語言,又基于各國不同的文化底蘊;既擁有太多不可言說的內(nèi)涵,又隱藏著挖掘不盡的歷史秘密,讓人忍不住一探究竟。
傾心理由:意味深長的羈絆
Francois Curiel (高逸龍 佳士得亞洲區(qū)總裁)
所謂“收藏”,即與有形之物的美建立一種私人關系。此中,多數(shù)人是為了滿足個人情感而收藏——這實際是人類追求真善美的普遍愿望;而還有人則可能是為了投資,但這兩種動機是并行不悖的。
收藏中的孰美孰珍則要看是誰在觀賞。因為觀賞的品味是非常個性化的,所以,追求美的欲望投射到哪一物質對象上實在不太重要,它可以是一條寶石項鏈、一件明代瓷器,還可以是畢加索的名畫或是路易十四的書桌。但珠寶的特別之處就在于它易于攜帶,更可以隨時佩戴在身上作為裝飾,這最能滿足人類普遍的占有欲。另外,珠寶又具有極高的收藏價值,有時標志著巨額財富的積累。故此,所有文化均把寶石當城珍貴禮物和紀念品,使得一件件珠寶與其主人之間帶有更多意味深長的羈絆。
傾心理由:工藝與文化融為一體
Evelyn Levy(收藏家)
當我對一件珠寶擁有“墮入愛河”的感覺,我便會因情感沖動的驅使而購買珠寶。這種“愛”是因為珠寶的天生麗質、設計創(chuàng)意與制作工藝而生。自古以來,實在有太多的珠寶讓古今中外的人們?yōu)橹畠A心。但其魅力的凝聚點,無一例外是將藝術融入珠寶的創(chuàng)作,將寶石、革新物料、鑲嵌和設計共冶一爐,且作品主題擁有深遠含義和深厚的文化底蘊。這就需要珠寶藝術家不斷鉆研新工藝、新方法、突破現(xiàn)有物質之所限,并在此基礎上不斷演繹和創(chuàng)作。這才是珠寶最能打動人心之處。
傾心理由:詮釋時代特征
Olive Andrew Cohen (美國電影制片人、藝術評論家、珠寶專家及收藏家)
偉大的珠寶作品是領先反映時代氣息的。而偉大的藝術家,則從古今中外的文化中汲取精髓,并用富有原創(chuàng)性的當代語境重新詮釋時代特征。例如, 20世紀初掀起的裝飾藝術運動中盛行幾何線條藝術,是對19世紀末新藝術運動中古典華麗風格的革命。當時,一些烙有卡地亞簽名的珠寶最能反映這場裝飾藝術運動的趨勢——采用許多抽象和幾何元素,反映出機械年代的工廠量產(chǎn)對人類文化和社會的改變。時代已經(jīng)改變,而當年的技藝亦不復見。裝飾藝術珠寶如今也不能重現(xiàn),正如克賴斯勒大廈不可能再被重建一樣。
在中國,我個人很欣賞陳世英先生利用鈦金屬和手工刻石創(chuàng)作的珠寶作品,不僅闡釋了當代的中國文化,也反映了西方文化的影響。鈦金屬的大膽使用(鈦是一種重量輕盈,但質地強韌的金屬),象征了中國高速發(fā)展的現(xiàn)代化歷程,而手工雕刻的石頭則展現(xiàn)出東方文明柔軟而充滿人性的一面,正掙扎著從過去的傳統(tǒng)和未來的希望中破繭而出(陳世英的蝴蝶和蟬就表達了此種寓意)。他的設計將道家哲學同“后農(nóng)業(yè)社會”日益增長的實用主義相結合,反映出人、自然和工業(yè)的內(nèi)在關系。他的珠寶如陰陽兩極一樣,將精神和物質革命的體現(xiàn)向世界廣泛傳播。
傾心理由:美麗而神奇的回應
陳世英(國際著名珠寶藝術大師)
珠寶是自然與人類文明結合的最美記憶,更是文化傳承和情感交流的寶貴載體,是永恒的愛的象征。凝聚天地之靈、采擷人文精髓的珠寶能真正歷久不衰。
只要了解珠寶,你就會發(fā)現(xiàn),在每顆寶石色澤、紋理、質感、結晶等的不盡相同里蘊藏著生命,珠寶是生命個體。在每件珠寶的制作、誕生和流轉傳承的滄桑嬗變中,它所蘊含的科技工藝、人文精神,是連接古今中外的橋梁。所以,與珠寶對話,它會給予美麗又神奇的回應。
能將“天無私,地無藏”的寶石以最絢麗的姿態(tài)展現(xiàn)世間,對于作為珠寶藝術創(chuàng)作者的我而言是極其榮幸的事。想要成為真正的珠寶設計藝術大師,不能只是僅僅去滿足顧客或者市場的需求,更重要的是以容納百川、汲取不同文化和知識精髓的胸襟,將天地自然之美與祖先的智慧收攝于光與影之間,并在人類悠久而博大精深的文明基礎上探索新的方向和道路。當代的珠寶設計應當開創(chuàng)制作的新工藝、引領珠寶設計的新思潮,從而為人類珠寶歷史的發(fā)展創(chuàng)建時代的新里程碑。這不單是創(chuàng)造美的過程,也是傳承人文精神的過程。
《易經(jīng)》以“三三不盡”言宇宙萬物之無窮無盡。而我對珠寶創(chuàng)作的理解,也是如此。不論是挑選寶石、探求工藝,還是梳理創(chuàng)意、準確表現(xiàn)等,都是一個無盡追求的過程。
基于此,我把珠寶的創(chuàng)作分成三次文明。一顆大自然孕育的原石,從開采到面世,從切割到打磨,需要經(jīng)過重重工序,包括精確的計算、科技的應用,凝聚無數(shù)心血,才能脫去原石的粗糙,散發(fā)奪目的光彩。將原石變?yōu)閷毷倪^程,我稱之為“珠寶的第一次文明”,它所成就的是大家普遍認知的寶石本身的價值,即寶石的大小、光彩、色彩和形態(tài)等綜合體現(xiàn)的價值。
然后,把寶石鑲成可穿戴的戒指、耳環(huán)、項鏈等飾品則是珠寶的第二次文明。因為要打造一件首飾,需要了解許多不同領域的知識——從光學、色彩學、寶石學、人體工程學、冶金學到物理、化學甚至機械工程學等等。而一切科學技術的研究,只有千錘百煉、反復實踐,才能精益求精,并不斷取得突破。所以,一件珠寶在手,大家除了要欣賞寶石之美外,還要會鑒賞其獨特巧妙的工藝。
但這些還不能體現(xiàn)珠寶創(chuàng)作的最高境界,惟有藝術才能賦予珠寶靈魂,讓其永世傳承。在珠寶創(chuàng)作中用藝術的眼光去表達對世界的體驗、對生命的思考、對大自然的贊美,托物言志,至此便升華到“第三次文明”——達到藝術層面,代表人類文明的新高度,促進文化傳承。當然,珠寶的價值還會在佩戴者的獨特個性和生活方式中得以滋養(yǎng),孕育出又一次的文明。
一件好的珠寶作品,其最終呈現(xiàn)必須形、意、神合一,且完美克服物理規(guī)則的障礙,彰顯藝術創(chuàng)作的靈魂。在此過程中,創(chuàng)作者的設計靈感和才華固然重要,但卓越的技藝更不可或缺,同時還得涉獵多領域知識。只有這樣,才能心手合一地去實踐工藝,不斷克服障礙和挑戰(zhàn),完成創(chuàng)作。這是珠寶藝術區(qū)別于其他藝術形式的最大特質。
藝無止境,更無第一,而一個創(chuàng)作者的使命,就是用自己有限的生命,直逼無限?!耙怀咧?,日取其半,萬世不竭”,這是中國道家對大自然最深邃的理解之一,令我深深著迷。這說明世間萬物可經(jīng)歷無限層次的分割與統(tǒng)一,令我感悟到世事所包含的無限可能性,所以,在一件作品完成后,我只容許自己有半刻的滿足,旋即就要突破滿足感,歸零重來。我只求孜孜不倦地創(chuàng)作,充分利用生命中的每一分光陰。
信念是人的意志的關鍵,當我們相信“限制”的存在,則永遠受“限制”所限。我相信一種天地無限的宇宙觀,相信意志能夠克服困難,在不可能中成就可能。
每天,我將精神專注于眼前的工作,將時間、工藝、創(chuàng)意發(fā)揮至極致,日積月累,技能、眼界、智慧便成為實現(xiàn)夢想最好的裝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