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凱 黃愛梅
大義與微言
——《春秋》三傳導讀
☉于凱 黃愛梅
《春秋》,是現存年代最早的一部編年體史書,也是儒家“六經”之一。這部書,相傳是孔子依據魯國史官所編的史料整理編定而成,在中國傳統社會,特別是古代政治生活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春秋》按照編年順序,記載了自魯隱公元年(前722年)至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共242年間的史事,為我們了解這一時期的歷史概貌,提供了重要參照。同時,該書在史事敘述中,善于運用“譏刺褒貶”手法,抨擊亂臣賊子的行為,表達了對禮制傳統與正統觀念的維護與尊重,帶有鮮明的“撥亂反正”色彩,為透視中國古代政治倫理傳統提供了重要窗口。
《春秋》經原文并不長,約有18000多字(現存約16000多字),原本是獨立成書的。今傳本《春秋》經,雖以魯國史官的記載為主要素材,但并非是魯國史記的簡單摘錄與匯編。古人言“孔子作《春秋》”,認為《春秋》經的形成,是孔子依據魯國史記的原始記錄,參照各國史記,按照一定標準和表述原則,進行了剪裁、增刪與改編的產物,以寄托孔子對西周禮樂制度與政治傳統的向往。
《春秋》記事,雖然文字過于簡潔,是粗線條的,但其中所記內容多是可信的史實。如據天文學者研究,書中記載了36次日蝕,除一次誤記、一次錯簡外,其余34次中有33次與現代天文學推算完全符合。這證明《春秋》確為信史,絕非后人所能杜撰。但由于《春秋》記事,實在太簡約了,有很多事件的記錄,只有寥寥數字,其具體內容已不可詳知。
《春秋》的體裁稱“編年體”,其基本特點是,以國君在位次序為序,按照史實發(fā)生的時間關系,展開記述,不僅清晰地展示了事件的時間背景,而且還揭示了各史實間的相互關系。
在古人看來,《春秋》并非是純粹的歷史著作,而是一部政治理論經典,故有“《春秋》以道義”之說。而《春秋》之“義”,內涵又極豐富,“萬物之聚散,皆在《春秋》”(董仲舒《春秋繁露·重政》)。這就為后人從不同角度解讀《春秋》文本,提供了豐富的闡釋空間。
《春秋》一書,對后世影響極為深遠。兩千多年來,一直備受重視。就保存史實、開創(chuàng)體例而言,這部著作可謂是中國“編年體”史書的最早經典;就政治哲學的意義而言,它所開創(chuàng)的“微言大義”之法,強調“一字之褒貶”,成為后人從歷史記載中發(fā)掘政治倫理原則、服務現實政治的基本手法,對歷代王朝正統意識形態(tài)的建設,起了很大的支撐作用。同時,也為后世史家修史,開創(chuàng)了一個基本的典范。
《春秋》的經文,實際上是孔子借史闡理的一部歷史教科書提綱,其文辭簡略,只簡要記載了各類事件,并沒有交代事件的原委??鬃又v學時,以口述方式傳給學生。孔子死后,傳習《春秋》者因觀點不同、角度不同,逐漸形成了不同的流派。他們都尊崇孔子所作《春秋》為“經”,而把各類解讀解釋《春秋》內涵或補注《春秋》具體事件原委的作品,稱為“傳”。
歷史上,傳《春秋》經的“傳”,曾有多種。據《漢書·藝文志》記載,西漢《春秋》學,共有5家“傳”傳世,分別是:《左氏傳》30卷;《公羊傳》11卷;《梁傳》11篇;《鄒氏傳》11卷;《夾氏傳》11卷。后來,《鄒氏傳》與《夾氏傳》先后亡佚,余下的三種,后人通稱為“《春秋》三傳”。
1.《春秋左氏傳》
《春秋左氏傳》,簡稱《左傳》,又稱《左氏春秋》、《春秋古文》。《左傳》原與《春秋》分開,各自成書。
《左傳》的作者,相傳為春秋時魯君子左丘明。但今本《左傳》的成書,并非僅憑一人一時之力,而是有一個比較長的整理與積累過程。期間,可能還有人依據自己的理解及所獲得的資料,對原書內容及編排次序,進行過增補或調整。這也許就是今本《左傳》無法與《春秋》經文完全對應的原因。
《左傳》敘史,尤其注重“民本”思想。《左傳》不僅多處借歷史人物之口論述了尊重民意、重視民情的重大意義,而且還在史實的記述中不時引用一些當時廣為傳誦的民謠、民諺,借以表達民情。全傳充分繼承了西周“民惟邦本”的政治理念,通過詳盡的史實敘述,揭示了列國興衰表象背后的歷史規(guī)律,即統治者是否真正貫徹“保民”理念,強調人心向背是國家興亡的基石。這些思想的表述,對于儒家“民本”思想的形成及確立,具有重要意義。
《左傳》對時代的反映,并不僅限于某些特定的人物與事件,它全面、立體地展現了春秋時期社會歷史變遷的總體面貌。其所敘史實原委之周詳,為我們深入理解當時的歷史變化提供了極其重要的文獻資料。此外,書中還保留很多重要的社會風俗、制度禮儀、道德觀念及神話傳說的寶貴資料。
《左傳》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是極為深刻、全面的。其中所蘊涵的基本理念,如民本、德治等,對后世王朝強調“以民為本”政治理念及道德觀念的形成,具有重要啟發(fā)作用。
2.《春秋公羊傳》
《春秋公羊傳》,簡稱《公羊傳》,是解讀《春秋》的又一部重要作品?!豆騻鳌吩醋钥组T子夏一派,早期多為口耳相傳,到漢景帝后,才最終由公羊壽及其弟子胡毋生(子都)一道,著于竹帛,成為定稿。由于這部書長期在公羊家族中父子相傳,所以被稱作《公羊傳》。
與《左傳》“以史解經”的傳經思路不同,《公羊傳》更多的是“以義解經”,側重對《春秋》經文中“微言大義”的理論闡釋。
《公羊傳》注重發(fā)揮經文的“書法”義理,很少討論史事本身,它圍繞《春秋》經文的記載,采用對答體,逐句逐字,設問作答,層層推進,以闡發(fā)其中所蘊涵的政治哲學涵義。
漢代今文經學,主要是以《公羊春秋》為主干,重點討論《春秋》學中的“微言大義”。漢儒眼中的《公羊春秋》,不僅是一種政治哲學,而且是服務于現實政治的基本原則。漢武帝時,著名公羊學家董仲舒為闡發(fā)“春秋大義”,著成《春秋繁露》,提倡“春秋大一統”說,主張皇權神授,德刑并舉,維護等級名分,注重天人感應,強調綱常倫理,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理論體系,成為漢武帝維護君主中央集權體制的重要理論來源,也奠定了中國傳統意識形態(tài)的官方哲學基礎。
漢代以后,《春秋》經的流傳,及其政治作用的發(fā)揮,主要是借助《春秋》三傳完成的。因此,出現了經傳合編趨勢,《春秋》經與《左氏傳》、《公羊傳》、《梁傳》逐漸融為一體。
《春秋》學對中國傳統文化與歷史的影響,是極為深遠的。其影響所及,涉及到中國古代的史學傳統、政治倫理及觀念意識等各個領域。它是了解中國傳統史學理念的重要視角,也是透視中國傳統政治倫理的特殊窗口。其所開創(chuàng)的“微言大義”原理,幾千年來一直是傳統政治倫理的理論基石,在維護王朝正統及傳統意識形態(tài)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中國人的傳統思維方式有一個特點,即在闡述自己的觀點與理念時,喜歡借助對經典文本的解說和詮釋,作為立論依據;而且,喜歡探尋經典文本背后的“弦外之音”與“微言大義”。這些顯然是來自《春秋》學的影響。因此,了解《春秋》學及其發(fā)展歷史,對于深入透視和把握中國古代政治傳統及政治思想學說發(fā)展脈絡,理解中國人的政治思維及表達方式,都具有重要意義。這,恐怕就是我們今天重讀《春秋》經典的最大文化價值之所在。
(倪紅燕根據《國學經典導讀》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