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鄭思思
日本明治維新時期女子中小學教育
文/鄭思思
明治政府為發(fā)展資本主義,積極改革教育,其中無論男女均擁有平等入學的權(quán)利,為發(fā)展女子教育起到重要的作用。后為保障中小學教育順利進行,興辦師范教育以培養(yǎng)合格師資。這一系列改革,不僅促進了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還推動了日本社會經(jīng)濟的迅速發(fā)展。
改革教育;女子義務教育;師范教育
明治政府確定三項方針,以推行教育改革:第一、提高國民知識水準,普及初等教育;第二、培養(yǎng)科技指導人才,創(chuàng)辦科技教育機關(guān);第三、通過教育迅速掌握攝取來的歐美先進科學技術(shù)。《學制》要求做到“一般人民,華士族農(nóng)工商及婦女,務期邑無不學之戶,家無不學之人”,規(guī)定全體國民必須進入小學接受初等教育,不分階級、不分性別,提出了女子教育的合法性和迫切性。明治維新政府重視教育在近代化中的作用,一開始就采取高度集中管理學校教育事業(yè)的制度,并決心保證國家對整個國民教育制度上下一起實施監(jiān)督,使當時的女子得以有學上,有書讀。遺憾的是,這個學制僅僅實行七年便被廢止。
明治政府基于以上情況,在1879年(明治12年)發(fā)布改正教育令,小學教育自此逐漸發(fā)展起來。明治政府參考了美國地方分權(quán)的教育制度,于1886年(明治19年)制定了小學校令,改革了小學四年為義務教育制。1889年(明治二十二年),實施地方自治的市町村制,小學設置根據(jù)各町村就學兒童人數(shù)的差異和財力狀況的余缺,因地制宜,分別開辦町村小學,并設町村學校組合。教育經(jīng)費困難的町村,國家給酌情補助。
1900年3月,文部省重新又頒布了《市町村立小學校教育費國庫補助發(fā)》規(guī)定:日本政府應該每年從國庫中撥出100萬日元來補給教育。免除了義務教育的學費,使一部分家庭貧窮的女子解決了上學的難題,同時家長不斷認識到女子教育的重要性,支持女子入學。1907年(明治40年),義務教育年限延長至六年,為進一步提高日本女子一般文化水平奠定了基礎。
經(jīng)過明治政府的不斷努力和改革,學齡兒童就學率大幅度上升。中日甲午戰(zhàn)爭以后,學齡兒童就學率超過了百分之六十,而到1900年修改小學校令那一年竟猛增到百分之八十一點五,第二年又上升為百分之八十八點一,以后持續(xù)上升。在實施六年制義務教育的1908年已達到百分之九十七點八。尤其是女子入學率上升得更快些,由1887年的百分之二十八點三,提高到1908年的百分之九十六點九。
在普及初等教育的基礎上,中等教育和女子教育同時發(fā)展起來。明治政府是把這時期的中等教育當成是一種“高級國民教育”。初期,中學教育是以就業(yè)和升學相兼顧為目標,后來逐步確立以升學為主。1881年制定的《中學教學大綱》明確規(guī)定,中學采取四、二分段制度,入學資格為小學的中等科畢業(yè)。1886年(明治19年)明治政府制定了中學校令:中學7年制,分兩段,修業(yè)5年的普通中學歸地方設置,每縣一校,修業(yè)2年的高級中學全國僅設5所,屬大學預科。明治政府在19世紀90年代確立初等教育基礎后,在繼續(xù)充實初等教育的同時,重點轉(zhuǎn)為改進中等教育,根據(jù)《學制》設立了普通中學和工業(yè)、商業(yè)、翻譯、農(nóng)業(yè)等一般中等教育機構(gòu)。但這些學校原則上都是為男子設立的(除私立外)。同女子初等教育一樣,明治政府大力提倡女子中等教育,以實現(xiàn)“賢母”這一教育目標。
明治政府以普及義務教育為主旨改革教育、制定新學制。但開辦伊始師資力量薄弱,急需設立培育小學教師的師范學校?!秾W制》第39條規(guī)定:“小學之外另設師范學校,此校乃教授小學課程教則及其教學方法,均屬當前之所迫切需要者,倘若此校辦理欠佳,則雖有小學,亦難期臻于完善,故必須迅辦此校,俟其成就之后即分發(fā)小學教師于各地方”。第40條規(guī)定:“小學教師無論男女,須年滿20歲以上”于是在1872年(明治5年)8月,創(chuàng)辦東京師范學校,延聘美國教師史克敦任職,并實施“導生制”,來培養(yǎng)小學教員,畢業(yè)生全部分往各府縣擔任小學教員。1874年(明治7年),設中學師范科,并開始派遣赴美留學生,專學師范。同年3月開設京東女子師范學校。1875年(明治8年),由國庫補助經(jīng)費在府縣設師范養(yǎng)成所,發(fā)展可謂迅速。
明治政府于1886年制定了師范學校令,師范學校分普通師范學校和高等師范學校,分別培養(yǎng)中小學教員。1889年,實施地方自治的市町村制后,采取改善小學教員待遇措施,規(guī)定町村小學教員五年工齡以上,成績優(yōu)秀者,發(fā)給工齡加薪;對單級學?;蚱У胤蕉嗉壗虇T發(fā)給特別津貼。這就調(diào)動了地方辦學、村民送子入學、教員熱心教學的積極性。
明治政府從《學制》中提出男女平等就學教育思想,繼而普及初等教育,設置官學,鼓勵中等教育,興辦師范教育,為提高女子文化水平做出了巨大貢獻,也書寫了日本女子教育史上的光輝一頁。
(作者單位:沈陽師范大學)
[1]孟曉.論日本大正時期女子教育[D].遼寧:渤海大學,2011.
[2]謝覺一.明治教育改革與日本近代化[J].遼寧高等教育研究.1982.
[3]張淑英.日本明治初期的女子教育[J].貴州民族學院學報.2004.
[4]王桂編.日本教育史[M].吉林教育出版社.1987.
[5]賀小飛.淺析日本明治維新時期的教育改革[J].湖南第一師范學報.2007.
[6]孔祥宏.論日本明治維新時期的教育改革[J].江蘇教育學院學報.1996
[7]趙葉珠.“文明開化”政策與日本女子教育的發(fā)展[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2011.
鄭思思(1989.01-),女,漢,營口人,沈陽師范大學碩士在讀,研究方向:外國教育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