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聶斐 劉靜 邵益森 熊國展 (江西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 南昌 330006)
針灸治療復發(fā)性口腔潰瘍(脾腎陽虛證)40例
★聶斐劉靜邵益森熊國展(江西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南昌 330006)
摘要:目的:觀察艾灸治療復發(fā)性口腔潰瘍的臨床療效。方法:采用針刺阿是穴、脾腎俞穴及艾灸太溪、足三里、神闕為主治療復發(fā)性口腔潰瘍(脾腎陽虛證)40例,與西藥治療者38例作療效比較。結果:針灸觀察組療效明顯優(yōu)于西藥組(P<0.05)。結論:針灸治療復發(fā)性口腔潰瘍(脾腎陽虛證)效果顯著,能從本論治,改善患者體質,達到治療效果。
關鍵詞:復發(fā)性口腔潰瘍;脾腎陽虛證;針灸療法
復發(fā)性口腔潰瘍又稱復發(fā)性阿弗他潰瘍,是口腔科常見疾病,其主要表現(xiàn)為口腔黏膜出現(xiàn)黃、灰白色潰瘍,潰瘍表面凹陷,周圍充血紅腫,伴有局部灼痛,潰瘍以“紅、黃、凹、痛”并常纏綿難愈、反復發(fā)作為主要特征。本病屬中醫(yī)學“口瘡”“口疳”等范疇,最早見于《素問·氣交變大論》,其病因尚不明確,可能與遺傳、感染、免疫失調、精神等因素有關[1],病機較復雜。筆者于2013年3月—2015年3月采用針刺患處阿是穴、艾灸遠端相關穴位方法治療脾腎陽虛型口腔潰瘍40例,取得較好的臨床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78例患者全部來自江西省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口腔門診,按就診先后順序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40例中男17例、女23例,年齡16~60歲;對照組38例中,男16例、女22例,年齡18~61歲。兩組資料經統(tǒng)計學處理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納入標準(1)符合復發(fā)性口腔潰瘍的診斷標準。(2)治療前停用其他藥物或療法2個月以上。(3)符合中醫(yī)學脾腎陽虛型診斷標準:癥見口舌生瘡,潰瘍面色白,周圍不紅,數(shù)量少,久治不愈,伴有四肢不溫,口干喜熱飲,腰背酸痛,尿頻清長,大便溏,舌淡苔白膩,脈沉弱。(4)排除由于全身性其他疾病引起的復發(fā)性口腔潰瘍。(5)患者在治療過程中不得再采用其他藥物治療或接受其他療法。
1.3治療方法(1)觀察組。①取穴:選取阿是穴、脾俞、腎俞、太溪(雙側)、足三里(雙側)、神闕。②操作:針刺近處阿是穴(口腔粘膜潰瘍面相對應的口腔外),用30號1寸毫針直刺,要求針透過面部肌肉層,且在口腔粘膜潰瘍面能觸及針尖,行提插捻轉手法10余次,操作時注意不可過深,幅度不宜過大以免刺傷牙齦及舌;遠取脾俞、腎俞,選用28號1.5~2寸毫針針刺補法。同時艾條懸灸太溪(雙側)、足三里(雙側)、神闕(艾條均選用江西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自制熱敏灸艾條),在穴位局部或循經有灸感(熱、麻、脹感)后,每穴灸20min。上法每日1次,10d為一療程。
(2)對照組:維生素B210mg/次,3次/d及維生素C 200mg/次,3次/d,餐后口服;西地碘含片(北京四環(huán)制藥廠),每次1片(1.5mg),3~5次/d。10d為一療程。
在治療過程中對患者的口腔潰瘍恢復情況進行觀察,記錄潰瘍痊愈時間,同時跟蹤調查患者半年內口腔潰瘍復發(fā)情況。
1.4療效標準參照《復發(fā)性阿弗他潰瘍療效評價試行標準》[2]及結合臨床實際,按痊愈、顯效、有效、無效四級評定。
2結果
見表1、2。
表1 兩組療效比較 例
表2 兩組3個月及6個月復發(fā)情況比較 例(%)
3討論
此類復發(fā)性口腔潰瘍患者多素體虛寒,陽氣不足或得本病后反復應用寒涼清熱之劑使陽氣損傷,而致脾腎陽虛,此類患者臨床較為多見,往往病情反復,纏綿難愈,久之體內陰寒內盛,虛陽上浮,灼傷口肌而發(fā)為口瘡。腎虛會導致機體代謝功能降低,引起瘀濁內生,同時腎虛必兼有瘀濁[3],脾虛寒濕生熱,上漬于口,因此治療復發(fā)性疾病,應從脾腎入手,溫補脾腎,通絡活血除瘀,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脾腎陽虛是病因之本,筆者運用針灸溫補脾腎,引火歸源,標本兼治。針刺阿是穴可以加強局部氣血的運行,促進潰瘍面的愈合,背俞穴適用于治療相應的臟腑病證及有關的組織器官病證,脾、腎俞穴是治療脾胃及腎臟疾病的要穴,針刺補法操作該組穴位可以起到補益脾腎的作用,且腎俞可溫腎壯陽,調節(jié)機體免疫功能,促進血液循環(huán),減少細胞浸潤,促進潰瘍愈合。艾灸選用足三里配伍太溪,足三里為足陽明胃經合穴,“合治六腑”,能夠調節(jié)脾胃功能,且具有調節(jié)機體免疫力、增強抗病能力、通經活絡、扶正祛邪的作用;而太溪為腎經之原穴,可培補腎經元氣,取“壯水之主,以制陽光”之意,灸之可滋陰熄火,引火下行,二穴合灸可促進潰瘍面的快速愈合。神闕即臍中,“臍為脾之候”,乃“心腎相交之門戶”,灸神闕可補脾益腎,取其入腎而奏引火歸源,補脾胃以長正氣之效,達到治療目的。
綜上所述,針灸治療復發(fā)性口腔潰瘍(脾腎陽虛型),可通過調節(jié)臟腑陰陽、疏經通絡、活血化瘀和扶正祛邪等方法,達到標本兼治,減少毒副作用、提高臨床療效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李奉華,劉虹,彭解英,等.復發(fā)性阿弗他潰瘍致病因素及機制的研究進展[J].中國現(xiàn)代醫(yī)學雜志,2003,13(4):41.
[2]中華口腔醫(yī)學會口腔黏膜病專業(yè)委員會.復發(fā)性阿弗他潰瘍療效評價試行標準[J].臨床口腔醫(yī)學雜志,2001,17(3):209.
[3]芮秀圃.腎虛血瘀的相關性及臨床意義[J].山東中醫(yī)雜志,1992,11(5):32.
(收稿日期:2015-10-22)編輯:秦小瓏
中圖分類號:R245
文獻標識碼: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