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個案與短篇·
腹腔干缺如伴肝總動脈變異1例
劉瓊瑤1,王艷2,林金勇1,伏輝3(1.長沙醫(yī)學院2011級臨床本科專業(yè);2.長沙醫(yī)學院2012級臨床本科專業(yè);3.長沙醫(yī)學院基礎醫(yī)學系人體解剖教研室,湖南 長沙 410219)
[關鍵詞]腹腔干;肝總動脈;肝總管;腸系膜上動脈;膽囊動脈
肝總動脈起自腹主動脈的臟支腹腔干,變異較少。作者在解剖1具成年女尸時,發(fā)現腹腔干及肝總動脈存在變異,為積累國人體質結構調查資料,現報告如下。
1材料與方法
標本為成年女性,身高162 cm,結構保存完整,已經用甲醛溶液充分防腐固定。采用大體解剖方法,自劍突沿正中線向下繞臍至恥骨聯合上緣,沿肋弓向外下切至腋中線;自恥骨聯合上緣沿腹股溝向外上切至髂前上棘;從正中線上、下兩端的皮瓣轉角處向兩側剝離皮膚。暴露腹腔和盆部后發(fā)現腹腔干分支、肝總動脈起源及走形變異。數碼相機拍照,游標卡尺(精確度±0.01 mm)測量外徑長度。
2結果
腹主動脈在膈的主動脈裂孔20.42 mm處由前壁中央依次發(fā)出脾動脈、胃左動脈和腸系膜上動脈。胃左動脈向右上方行至胃賁門附近,然后沿胃小彎在小網膜兩層折合向右行,并與胃右動脈吻合;脾動脈向右橫行經過脾門注入脾臟;腸系膜上動脈自腹腔干發(fā)出29.68 mm處發(fā)出肝總動脈,后者向右上走行于膽囊三角下方并于膽囊三角下方發(fā)出肝右動脈,而后繞行肝總管向右橫行出膽囊三角后又同時向上發(fā)出肝左動脈向下發(fā)出胃十二指腸動脈(圖1)。經游標卡尺(精確度±0.01 mm)測量發(fā)現,胃左動脈外徑2.28 mm,肝總動脈外徑4.36 mm,腸系膜上動脈外徑8.42 mm,脾動脈外徑5.12 mm。
3討論
一般情況下,腹腔干為粗而短的動脈干,在膈的主動脈裂空稍下方起自腹主動脈前壁,迅速分為為胃左動脈、肝總動脈和脾動脈三大分支。根據腹腔干分型分析可知,本例變異標本胃左動脈、脾動脈由腹主動脈發(fā)出;肝總動脈發(fā)自腸系膜上動脈,根據腹腔干分型為Ⅴ型(腹腔干不存在),占(0.21±0.12)%[1]。
1:腹主動脈;2:胃左動脈;3:脾動脈;4:腸系膜上動脈;5:肝總動脈;6:肝右動脈;7:肝左動脈;8:胃十二指腸動脈
圖1標本前面觀
肝總動脈發(fā)自腸系膜上動脈,根據目前肝固有動脈變異Michels分型法可知:該例標本同時伴有肝動脈Michels Ⅸ型(肝總動脈起自腸系膜上動脈型,占2.5%)變異。據有關文獻報道:肝動脈解剖變異率占24%[2],肝總動脈來源于腸系膜上動脈約占1.5%[3]。筆者認為,此類變異較為罕見,尤其腹腔干缺如伴肝總動脈變異,在肝、胃、胰、十二指腸等相關臟器的手術過程當中,應加以注意[4]。腹部肝膽外科手術方案的制定和膽道插管護理等臨床操作、肝癌患者經導管動脈內化療栓塞術(TACE)治療方案的制定與實施應注意這一解剖異常[5]。同時,在有關CT和B超影像診斷分析,胃癌根治術、胰頭癌根治術、肝門部膽管癌根治術時[6],因需要行淋巴結清掃,腹腔干、肝總動脈、胃左動脈、脾動脈常需要骨骼化游離,故此標本的考察對臨床上該類手術也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7]。此外,該例標本肝總動脈繞過肝總管,兩者相互壓迫,可能會導致十二指腸供血不足和膽汁流出不暢,從而增加了十二指腸潰瘍和膽管結石的發(fā)生率。所以該例標本的報道對十二指腸潰瘍和膽管結石發(fā)病機制的研究也具有一定的解剖學意義。
[參考文獻]
[1] 中國解剖學會體質調查委員會.中國人解剖學數值[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2: 288.
[2] 姜楠,張劍,李華,等.不同切取方法對肝移植供肝動脈解剖變異的損傷分析[J].中華肝膽外科雜志,2010,16:488-491.
[3] 黃志強,黃小強.肝膽胰外科聚焦[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05:201.
[4] 安淑紅,孫豐剛,趙振美.腸系膜上動脈分支及腹腔干變異1例[J].中國臨床解剖學雜志,2008,26(4): 379.
[5] 楊飛,李智崗.肝動脈的解剖變異及其臨床價值[C].第五屆中國腫瘤學術大會暨第七屆海峽兩岸腫瘤學術會議、國際腫瘤細胞與基因治療學會會議、第二屆中日腫瘤介入治療學術會議論文集,2008:250.
[6] 黃大元,孟三光,錢繼容.肝的動脈多處變異1例[J].中國臨床解剖學雜志,2002,20(2):85.
[7] 崔翔,沈震,許淑華,等.肝總動脈與腸系膜上動脈合干、脾動脈發(fā)自腹主動脈、腹腔干缺如一例報告[J].中華肝膽外科雜志.2011,17(08);655.
(編輯:魏源)
[收稿日期]2014-08-19[修回日期] 2014-09-03
[通訊作者]伏輝,E-mail:815972842@qq.com
[基金項目]長沙醫(yī)學院大學生研究性學習和創(chuàng)新性實驗計劃項目,長醫(yī)教[2014]10號
doi:10.11659/jjssx.08E014014
[中圖分類號]R322.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5042(2015)02-01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