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寬平
隨著課改進入務實階段,小學英語課堂已經(jīng)發(fā)生了可喜變化。教師的教學水平不斷提高,學生學英語的興趣也日漸濃厚。但是,我在觀課中發(fā)現(xiàn),部分教師的課堂教學還存在著一些需要改進的問題,這些問題概括起來可以稱之為“七多”和“七少”。
一、外動多、內(nèi)動少,游離語言學習本質(zhì)
說、唱、玩、演等教學活動賦予了小學英語課堂勃勃的生機與活力。然而,有些課堂的的外在活動雖然熱熱鬧鬧,但很多都是淺層次的活動,沒有真正從內(nèi)部激活學生的思維,造成繁榮的假象。如教學Book 6 Unit 8 “At the market” B 部分Say and Act,教師用PPT呈現(xiàn)圖片,通過師生間一問一答的形式復習學過的A部分單詞和句型。T:Whats this?/ What are these? S1:Its/ They are…操練本節(jié)課的重點句型“How much are these…? They are…yuan a kilo.”時,教師先后采用了4個教學活動:看圖回答,教師問學生答;聽、跟讀錄音各一遍;看圖對話,同桌間進行pair work;演唱chant。表面上看,這幾個活動形式多樣,課堂氣氛熱烈。但這些幾乎都是機械重復性操練,學生只是動動“嘴皮子”,“復讀”課本上的核心句型,沒有“自己的話”和富有個性的思考。因此,課堂教學如果一味追求表面上的“熱鬧”,就會游離語言學習的本質(zhì),弱化學生的主體地位,造成教學對話缺乏情感與生命。
二、回答多、提問少,消磨學生學習興趣
我看到很多教師在課前的Free talk環(huán)節(jié),都采用“師問生答”的形式。即使給學生提問的機會,課堂的對話也缺少“話輪”,即學生提出的問題不是明知故問,就是一問一答。比如一個問:“How old are you?”另一個答:“I am 7.”對話就結束了。這一類的問答沒有激活學生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培養(yǎng)不了用英語思維的能力。如果我們變換一下思維和做法,可能會出現(xiàn)大不一樣的效果。比如采用頭腦風暴方式,在教學深港版教材五年級一課“TYPHOON”時,教師成功利用了視頻、圖片引入主題,引導學生圍繞typhoon發(fā)問:“What is a typhoon? When will it happen? How is the typhoon? Is it good? Hows the weather like then? Do you like typhoon? What can we do when there is a typhoon?”這些原本都是教師提出來的問題,但是教師把提問的機會給了學生以后,他們大多可以提出高質(zhì)量的問題。堅持對學生進行這樣的訓練,他們便能善于圍繞某個話題提出問題,養(yǎng)成英語思維習慣。
三、個體多、全體少,造成學生兩極分化
作為普及教育和大眾教育,小學英語教學應力求使每個學生都能達到學習目標。但是,我經(jīng)常發(fā)現(xiàn)教師在組織教學活動時,出現(xiàn)“顧此失彼”的現(xiàn)象。在教學五年級第五單元“Dinosaur” Part A 時,一位教師教授完新單詞和三種Dinosaurs的特征后,設計了兩個師生互動的操練活動。第一個活動是師生問答,T:Which dinosaur do you like? Why? 活動大概持續(xù)了8分鐘,有6個學生參與。第二個活動是“Describe the animals”,學生用“It has…. It can…”描述老師手中的動物玩具。這個環(huán)節(jié)大概用了10分鐘,只有5個學生參與。兩個活動共耗時18分鐘,參與的學生只有11人,其中有4位學生重復兩次參與,也就是說在這兩個活動中,只有7人是主角,其余近50位同學都成了與學習不相關的觀眾。類似的教學在常規(guī)課堂中屢見不鮮。長此以往,勢必會造成較嚴重的兩極分化現(xiàn)象。
四、拼讀多、語音少,限制學生持續(xù)發(fā)展
了解簡單的拼讀規(guī)律有助于學生通過讀音記憶單詞,而有些教師認為開展語音教學會增加小學生學習英語的負擔,對語音教學不夠重視。由于缺乏語音知識,小學生背誦單詞時,只能一個字母一個字母地機械式拼讀。我曾和一位英語教師做過三年的跟蹤式研究。這位老師從一年級開始就對學生采用“自然拼讀法”開展語音教學。利用每節(jié)課前的3-5分鐘教給學生26個字母所代表的音,一天一個,以舊帶新。采用歌謠、動作、游戲等形式,每天不斷復現(xiàn)和練習,孩子們學得興趣盎然。到了一年級下學期,該班學生基本可以達到聽音辨輔音。學生到了二年級時,教師把語音教學的重點放在輔音組合上,三年級的教學重點是元音字母在開音節(jié)和閉音節(jié)的發(fā)音,孩子們已基本能夠聽音能寫,見詞能讀??梢?,按一定的方法教學生學會一些語音的知識不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五、語言多、話題少,缺乏交流內(nèi)容與情感
有位教師在上一年級Module 4 Unit 9 “May I have pie?”時,以《喜羊羊與灰太狼》引入,創(chuàng)設了喜羊羊與美羊羊到“A snake bar”的對話,如:Whats this? Its a cake. How many cakes? Four cakes?在對話中完成了對四個新單詞 hamburger, pizza, cake, pie的教學。從知識點上看,教師似乎完成了本課的單詞教學任務,但立足于單元的角度思考,就會發(fā)現(xiàn)本單元的主題是“May I have a pie?”,要求學生在購物的大語境中接觸、理解、操練和運用語言知識。而上述的單詞學習完全脫離了本單元的話題和主題。因此,語言和話題應相輔相成,應立足于大的話題背景下,讓學生學習和運用語言。
六、知識多、情感少,忽視學科育人價值
1B Module 4 的主題是“Things we enjoy”,Unit10的話題是“Activities”,語言知識是:What can you/ he/ she do? I/ He/ She can ride/ skip/ play/ fly.本單元的情感目標是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讓學生熱愛活動,享受活動帶來的樂趣。授課教師創(chuàng)設了“choosing a PE star”這一語境,先讓學生學習本節(jié)課的重點詞匯和重點句型,最后讓學生自由選擇誰是“運動之星”。一節(jié)課都是在重復操練中完成,學生完全沒有體會到活動的快樂。因此,如果語言課缺乏情意,就會變得機械、被動,失去它應有的生命。
七、記憶多、思維少,弱化問題意識培養(yǎng)
五年級上冊Unit 6 “At animal land” Part C “Animals at night”,授課教師在學生第一遍聽語篇時,設計了“Where did Mr. Zhang work?”第二遍呈現(xiàn)語篇時設置了“When did people like to visit the zoo? What did the animals do during the day/ at night?”最后一遍閱讀時提出“Whats Mr. Zhangs idea?”其中,第一個問題的答案在語篇的第一句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學生不需要聽完語篇就能回答,其他問題的答案在語篇中都能直接找到,只需學生在文中標注一下說出來即可,不需動太多的腦筋。其實,教師在教學不僅要關注學生的記憶,更要關注學生的思維,善于研究和挖掘教材,不僅要多設計why和how的問題,給學生思考空間,更要給學生提供提問的機會。
總之,“七多”和“七少”現(xiàn)象,在我們?nèi)粘5慕虒W中并不少見。能否將這些“七多”變成“七少”,把“七少”變成“七多”,需要我們每一位英語老師認真研究,做出改進的嘗試。持之以恒改進這些教學的細節(jié),就會“靜悄悄”地更新教師的教學觀念。愿我們從自身教學的每一步做起,嘗試改變,相信很快就會看到自己的學生在課堂上也能綻放紛繁的精彩。
責任編輯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