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永亮
(1.西北師范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2.渤海大學 政治與歷史學院,遼寧 錦州 121013)
?
兩漢西北邊塞官吏權利保障略論
裴永亮1,2
(1.西北師范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2.渤海大學 政治與歷史學院,遼寧 錦州 121013)
各級官吏在獲得國家的承認后,成為國家行政管理中的一員,在履行各項義務的同時也會獲得政府所給予的各項權利。兩漢時期規(guī)定的官吏的權利主要有職權、秩俸、休假、退休、恩惠等,各級官吏在政府的保護下享受各項權利。就兩漢西北邊塞官吏的權利進行探析,并分析其與內地官吏權利的異同。
兩漢;西北官吏;權利保障
《孟子·萬章下》在論及周室的俸祿問題時提到兩個原則,一個是小吏的俸祿,足以代耕,另外一個是官員的秩俸,是小吏的幾倍。前者是考慮小吏的生活,后者則是為了使官員俸祿與其身份對等。[1]
官員權利是國家賦予官吏在日常工作中能夠更好的處理事務,給予的一定法律上的保障。確立官吏的權利保障體系,使其可以更好的處理本職工作。兩漢時期官員權利保障問題主要包括在以下五個方面。
官員的職權是指其在履行職責時所應享有的權力保障,這種權力應該稱為是“職權”,官吏在執(zhí)行公務時所具有的這些權利,往往體現(xiàn)了國家和政府的權利意志,用國家強力來保證并推動其實施。職權保障是指官員在執(zhí)行公務過程中獲得的國家授予的必要權力和必要工作條件。權力代表了國家的意志,歷代官員必須認真行使,不得放棄,但權力的行使必須在法律規(guī)定的范圍內,也不得超越法定的權限。
賜錢的目的主要是激勵官吏積極行政,邊庭主要是為了激勵將士作戰(zhàn)。這與奪勞、罰俸是相對的。
□者眾八千人以上封列侯邑二千石賜黃金五百
敦1358[2]
□□陳卻適者賜黃金十斤
元年五月辛未下 罷軍
敦1665A
尚書丞昧死以聞、制曰、可。賜校尉錢人五萬、校尉丞·司馬·千人·候·人三萬、校尉史·司馬·候丞人二萬。
(Ⅱ87-89C:11)[3]
賜爵是兩漢一種很常見的賞賜方式。如宣帝本始元年(前73年),“賜吏二千石、諸侯相、下至中都官、宦吏、六百石爵,各有差,自左更至五大夫。賜天下人爵各一級,孝者二級,女子百戶牛酒?!辟p賜對象不同,賜予的爵級也有很大差異。
賜爵就是把爵位賜給有功勞的臣子,以保證其權利得到合法的利用。漢承秦制,兩漢基本上繼承了秦的二十等爵制。然而秦漢時期不是所有的官吏都有爵位。爵位只是授予地位比較高級的官員和有突出貢獻的官員。有爵位做官很容易,但并不是說有了爵位就可以做官。
□□賦二千石□□ □□言及武功者賜爵共分采邑
敦 1360
二百戶五百騎以上賜爵少上造黃金五十斤食邑百戶百騎
敦1361A
二百戶五百騎以上賜爵少上造黃金五十斤食邑五百卌八卌八
敦1361B
□□□ 公乘鄴池陽里解清 老 故小男丁未丁未丙辰戊寅乙亥癸巳癸酉
令賜各一級丁巳令賜一級
合校162.10[4]
當拜爵及賜,未拜而有罪耐者,勿拜賜。
392(C242)[5]
諸當賜受爵,而不當拜爵者,級予萬錢。
393(C240)
諸詐偽自爵、爵免、免人者,皆黥為城旦舂。吏智(知)而行者,與同罪。
394(C239)
以上所載,反映了兩漢邊庭賜爵制度的原貌,兩漢時期多次下令賜天下男子爵一級,吏二級的詔書和法令。朱紹侯先生認為,政府對于小民的賜爵,主要是為了使小民得到爵位后逐步走上為國家服務的平臺,也就是為為吏打下基礎。賜爵制度是萌生于春秋戰(zhàn)國之際的一種新爵制,作為一個整體的賜爵制,分為“賜吏爵”制與“賜民爵”制兩大部分,本文主要是關于賜吏爵,當時的兩漢王朝為了適應新興地主階級的政治需要,繼承了秦以立軍功為首要條件賜爵的爵制,借以扶植新興的地主階級登上政治舞臺,成為地方各級的官員,從而逐步取代舊貴族勢力。[6]
西漢初年,高祖令天下恢復秦二十等爵制。首先“復故爵田宅”,就是恢復地主以前所取的爵位。恢復軍功地主的爵位,就是承認繼續(xù)使用秦的二十等爵制為漢國家的爵位制度?!耙患壒?,二上造,三簪裊,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長,十一右庶長,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十七駟車庶長,十八大庶長,十九關內侯,二十徹侯。皆秦制,以賞功勞。徹侯金印紫綬,避武帝諱,曰通侯,或曰列侯,改所食國令長名相,又有家丞、門大夫,庶子。”另外使七公大夫以上皆令食邑,秦只有列侯才能食邑,漢高祖為了穩(wěn)固其統(tǒng)治,擴大了食邑的范圍。所謂“食邑”就是賜給臣下封地,受封者可以獲得自己收取租稅的權利。[7]
賜爵制度在發(fā)展的過程中不斷得到擴大,不僅在數(shù)量上,在范圍上也在不斷的擴大,并且開始授予民爵,使得民爵和官爵由此分開,此后賜爵更加的泛濫,在一些皇帝登基、皇室壽辰等都要賜爵于天下。
民眾擁有爵位,就有了社會地位和特權,可以做官,可以得到賜予田宅,并能役使家臣,可以贖罪,或者贖身,并免去徭役,與令承等縣級官吏分庭抗禮。
武帝時期開始實行賣爵制度,“此后四年,衛(wèi)青比歲十余萬眾擊胡,斬捕首虜之士受賜黃金二十余萬斤,而漢軍士馬死者十余萬,兵甲轉漕之費不與焉。于是大司農陳臧(藏)錢經用賦稅既竭,不足以奉戰(zhàn)士。有司請令民得買爵及贖禁錮免減罪;請置賞官,名曰武功爵,級十七萬,凡值三十余萬金。諸買武功爵‘官首’者試補吏,先除;‘千夫’如五大夫;其有罪又減二等;爵得至‘樂卿’。以顯軍功。軍功多用超等,大者封侯、卿大夫,小者郎。吏道雜而多端,則官職秏廢?!蔽涞酆笃跒榱搜a充對于戰(zhàn)爭的經費消耗大肆賣爵,地方官吏的爵位主要來源靠買爵了。到了東漢中后期賣爵嚴重,導致爵位的泛濫,也失去了實際的意義。
秩俸指的是官品和俸祿。也就是按照不同的官品給于不同的俸祿。官吏俸祿的多寡是和官品聯(lián)系在一起的。兩漢官吏的秩一般是發(fā)放谷物,以“石”表示,按月發(fā)放。官吏俸祿的多少是官職大小的標志,兩漢官吏的秩是以“石”為單位,實際領取的糧食是以“斛”為單位的。比如“萬石”的官吏,他的官級是一萬石,實際每月領取的俸祿是350斛左右。
………丞□奉
九月奉六百候長張曰都出
□十月盡三年七月積十月
□八月盡四年六月積十二月
敦787
據(jù)《漢書·百官公卿表》顏師古注,《后漢書·光武帝紀》、《后漢書·百官公卿表》等以及參考《兩漢制度研究》等制成此表:
表一 兩漢吏員俸祿表
西漢初年官吏秩俸分為20級,成帝時除八百石、五百石秩,改為18級,東漢為16級。漢代官吏俸祿在西漢開始是發(fā)放谷物的,到景帝后期,逐漸改為發(fā)錢或者錢谷參半,東漢基本是半錢半谷。
賜吏酒食,率秩百石而肉十二斤、酒一斗;斗食令史肉十斤,佐史八斤,酒七[升]。
297
田、鄉(xiāng)部二百石,司空二百五十石。中司馬,郡司馬,騎司馬,中輕車司馬,備盜賊,關中司馬□□關司
468(F44)
縣有塞、城尉者,秩各減其郡尉百石。道尉秩二百石?!酢酢酢踔取酢酢酢酢酢踔取酢酢酢酢踔劝儇ナ?/p>
469
都官之稗官及馬苑有乘車者,秩各百六十石,有秩毋乘車者,各百廿石。
470
輕車司馬、候、廄有乘車者,秩各百六十石;毋乘車者,及倉、庫、少內、校長、髳長、發(fā)弩、〈衛(wèi)〉將軍、〈衛(wèi)〉尉士吏,都市亭廚有秩者及毋乘車之鄉(xiāng)部、秩各百廿石。
471
秩者及毋乘車之鄉(xiāng)部,秩各百廿石。李公主、申徒公主、榮公主、傅公[主]家丞,秩各三百石。
472
佐為吏盈廿歲,年五十六,皆為八更;六十,為十二[更]。五百石以下至有秩為吏盈十歲,年當皖老者,為十二更,踐更□□
485
以下是參考《西漢會要》等見郡守及以下官吏的俸祿對應表:
表二 西漢郡守以下俸祿對照表
簡文所記與史籍記載基本符合?!翱h令、長,皆秦官,掌治其縣。萬戶以上為令,秩千石至六百石。減萬戶為長,秩五百石至三百石。皆有丞、尉,秩四百石至二百石,是為長吏。百石以下有斗食、佐史之秩,是為少吏。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長;十亭一鄉(xiāng),鄉(xiāng)有三老、有秩、嗇夫、游徼。三老掌教化;嗇夫職聽訟,收賦稅;游徼循禁賊盜??h大率方百里,其民稠則減,稀則曠,鄉(xiāng)、亭亦如之。皆秦制也。列侯所食縣曰國,皇太后、皇后、公主所食曰邑,有蠻夷曰道。凡縣、道、國、邑千五百八十七,鄉(xiāng)六千六百二十二,亭二萬九千六百三十五?!?/p>
候史宋君長 入麥二石九斗直泉二百州償奉長
敦362
士吏候長鶠十五人 奉 五月
敦363
候吏所貸黍稷米計
敦364
王子杰取粟五升直一斗 又貸稷米口斛 □□□□
候虜張卿稷米王巽升黍米二升為社 為稷米三升
為社 張僤君稷米王巽升黍米二升為社
另《居延漢簡·建武三年居延都尉史奉冊》載:
居延都尉 奉谷月六十石
居延都尉丞 奉谷月卅石
居延令 奉谷月卅石
居延丞 奉谷月十五
居延左右尉 奉谷月十五石[8]
這是建武初竇融在河西地區(qū)頒布的官吏俸祿規(guī)定。
休假,使官吏的待遇得到保證,漢代官吏休假主要有三種形式:例行放假、病(事)假、喪假。
我國的假日制度在兩漢得到發(fā)展。孝景時“為太子舍人,每五日休沐?!彼^“休沐”,唐代徐堅撰《初學記》載:“休假亦曰休沐。漢律,吏五日得一休沐,言休息以洗沐也。”文獻說明從西漢時期開始官吏每五天就休息一天,從此古代官員的假日就稱“休沐”,五日一休的做法一直延續(xù)到隋唐以后。除了固定的假期,古代官員如遇有急事不能去官署辦公時,也可以請“急假”。如晉代法律規(guī)定:急假者一月五急,一年之中以六十日為限,千里內者疾病中延二十日。[9]
(一)例行放假
漢代五天放假一次,每次放假一天。漢代的例假也稱為“沐”,“沐”即為洗頭發(fā)?!对娊洝ば⊙拧げ删G》:“予發(fā)曲局,薄言歸沐?!薄墩摵狻ぷI日》:“且沐者,去首垢也?!毙邸霸鴮O病已,有詔掖庭養(yǎng)視,至今年十八,師受《詩》、《論語》、《孝經》,操行節(jié)儉,慈仁愛人,可以嗣孝昭皇帝后,奉承祖宗,子萬姓。奏可。遣宗正德至曾孫尚冠里舍,洗沐,賜御府衣?!?后潔發(fā)凈身引申為休假,又《漢書·匡張孔馬傳》記載:“沐日歸休,兄弟妻子燕語,終不及朝省政事?!?/p>
假敦德庫兵奴矢五萬枚雜驅三千匹令敦德廩食吏士當休馬番審處
敦80
第二十八隧長張駿休二十日
E.P.T65:136[8]
第二十五隧卒鮑永休三十日
E.P.T65:323
過所□便休十五日門亭毋河留如律令
E.P.F19:698B
貧寒隧長夏□等罷休當還入十五日食石五斗各如牒檄=到□付
E.P.F19:294
五月當乘隧代隧長郅嚴業(yè)愿今月休
E.P.F22:647
失禮死罪死罪□□□□遣范君王君候長候史等比四=百石吏有□休告
E.P.F19:776B
以上諸簡可知,在邊塞同樣存在著與中原一樣的休假制度,官吏、卒都有休假的權利,中原官吏休假制度基本是五日一休,如同當代的休假制度一樣,基本上成為了固定的制度,但是與中原不同的是中原主要是實行五日一休的輪休制度,而邊庭主要是從二十到三十日不等的集中休假,這與邊地的特殊地理位置以及特殊的戰(zhàn)爭形式有密切關系。[10]
曹窋“既洗沐歸,時間,自從其所諫參?!庇帧傲晁篮螅n為丞相,洗沐,常先朝陵夫人上食,然后敢歸家?!庇謸?jù)《漢書·萬石衛(wèi)直周張傳》載:“建老白道,萬石君尚無恙。每五日洗沐歸謁親,入子舍,竊問侍者,取親中裙廁,身自浣灑,復與侍者,不敢令萬石君知之,以為常?!编嵁敃r“以任俠自喜,脫張羽于厄,聲聞梁、楚間。孝景時,為太子舍人。每五日洗沐,常置驛馬長安諸郊,請謝賓客,夜以繼日,至明旦,常恐不遍?!?/p>
(二)病(事)假
“告”,包括予告和賜告。予告是因功勞賜予休假,兩漢法令規(guī)定“三最予告”,就是在考核中三次獲得第一名就可以獲得一定期限的休假。賜告則是病假的延期。“告”在時間上的限制是三個月,超過三個月的,大部分被免掉官職,小部分被允許續(xù)假,也就是賜告,稱為“賜病假”。
中時以日入告
敦11
第十三隧長王安病三月免缺移府 一事一封 王=
E.P.T52:158
日庚辰尉史□
白予謹?shù)糜浉鏆w候 □
E.P.T59:870B
病休十一日
E.P.T65:78
各級官吏在工作過程中,難免出現(xiàn)個人私事,或者得病,因此不得不向上級請假。歷史文獻中多有記載“漢律,吏二千石有予告﹑賜告。予告者,在官有功最,法所當?shù)谜咭?。賜告者,病滿三月當免,天子優(yōu)賜,復其告,使得帶印紱,將官屬,歸家治疾也。”
汲黯“多病,病且滿三月,上常賜告者數(shù)?!卑驳劢ü饽觊g,“公車特征,至,拜侍中。包性恬虛,稱疾不起,以死自乞。有詔賜告歸,加禮如毛義?!鄙『蛡€人私事是不可避免的,當官吏不能到崗工作時,就需要向上級請求休假。
(三)喪假
“喪假”也稱為“寧”。父母喪葬,官吏可以回家守孝和處理后事,時間限制為三年。也有學者認為是一百天。先秦喪服制度是三年,漢承先秦制度,漢律當中也有關于不為親情守孝三年不得參加選舉的規(guī)定。但一般來說官吏的責任重大,三年回鄉(xiāng)守孝必然影響政務的處理,因此,喪假一般為一百天。
第卅八隧長蒲母死詣官寧三月
合校59.39
元年七月己丑父死取寧
合校100.10
第六隧長徐當?shù)缹帤w
合校103.9
□甲渠候長愿以令取寧即日遣書到日盡遣如律令
合校160.16
□十二月吏寧書
合校176.48A
取寧□六十二日不到官移居延亟遣 ●一事一封王
合校185.29
前取寧曰□詣官□□庚午下餔入
合校3.22,3.23
鉼庭還宿第卅即日旦發(fā)第卅食時到治所第廿一
病不幸死宣六月癸亥取寧吏卒盡具塢上不乏人敢言之
合校33.22
甲渠戍卒淮陽始□□寧
自言責萁山隧長周祖從=與貸錢千已得六百少四百
E.P.T4:92
延都□德謂甲渠塞候移觻得令建書曰延壽
同里楊合眾病死猛為居延甲渠候長愿以令取寧
E.P.T 59:53、54
□病死自實與寧□候
E.P.T10:14
重追木中隧長徐忠同產姊不幸死寧日盡移居延 一事=一封
正月=丙戌尉史忠封
E.P.T 50:9
寧告
E.P.T 51: 370
□愿以令取寧唯府告甲渠候官予寧敢言之
E.P.T53:7lA
安帝建光年間,“尚書令祝諷、尚書孟布等奏,以為:‘孝文皇帝定約禮之制,光武皇帝絕告寧之典,貽則萬世,誠不可改。宜復建武故事?!惫馕涞劢ㄎ渲酢靶鲁写髞y,凡諸國政,多趣簡易,大臣既不得告寧,而群司營祿念私,鮮循三年之喪,以報顧復之恩者。禮義之方,實為凋損……孟子有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于掌?!荚副菹碌歉弑蓖?,以甘陵之思,揆度臣子之心,則海內咸得其所?!?/p>
我國在西漢時期就有了官吏的休假制度,官吏在守孝期間穿喪服,不得過問職務范圍的事情,到喪期結束才有朝廷另行任命。
官吏的退休,也稱為告老或歸老,一般是高級官吏享有的權利,但是在運行過程中較低級的官吏也可以享受告老的待遇。兩漢把官員退休稱為致仕,本義是把官職還給君主,此外,還有“致事”、“致政”等雅稱。[11]
●甲渠言鉼庭士吏李奉隧長陳安國等年老病請斥免言府●一事集封
E.P.T 51:319
令夫子便前它實善為乞去不一、二叩頭數(shù)□
E.P.T 59:689A
漢亭吏逮進言謹案文書居貧糧食常有
玄乏近日陳欃自問求乞近假歸增益糧食今
疏903[12]
病老請求斥免、乞去、求乞等都是關于官吏要求退休,因為年老或者身體不好都可以要求退休?!稘h書·王貢兩龔鮑傳》記載:“瑯邪邴漢亦以清行征用,至京兆尹,后為太中大夫。王莽秉政,勝與漢俱乞骸骨?!谑莿?、漢遂歸老于鄉(xiāng)里?!瘪R援“為書與囂將楊廣,使曉勸于囂,曰:‘春卿無恙……往時子陽獨欲以王相待,而春卿拒之;今者歸老,更欲低頭與小兒曹共槽櫪而食,并肩側身于怨家之朝乎?’”
退休制度的核心問題是對具體退休年齡的界定,而對此各朝代都有法律規(guī)定。據(jù)《禮記·曲禮》周朝是“大夫七十而致事”,退休定在七十歲,其后歷朝歷代基本上都沿襲了這一年限。到了西漢時期致仕的年齡為“老”,指的也是七十歲。因為在當時人到七十歲以后耳目不聰、腿腳也不靈,所以必須退休。
古代退休制度中另一個重要問題是退休后的待遇,其關系到退休官員的收入和地位的問題。一般告老后俸祿要降一級,到西漢元帝初元元年(前48年)頒布詔令規(guī)定告老后官吏俸祿只領取其在職時的三分之一。但也有少數(shù)官員在告歸后依然領取原來的俸祿,如景帝時,石奮為九卿祿告老還鄉(xiāng)。萬石君“以上大夫祿歸老于家,以歲時為朝臣?!眱蓾h時期,官吏退休以后大部分回到家鄉(xiāng)養(yǎng)老。有時候皇帝特殊恩賜,將其留在京城居住。[13]
[1] 朱紹侯.西漢的功勞閥閱制度[J].史學月刊,1984(3).
[2] 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敦煌漢簡:上、下冊[M].(文中簡稱為“敦”)中華書局,1991.
[3] 胡平生,張德芳.敦煌懸泉漢簡釋粹[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4] 謝桂華,李均明,朱國熠.居延漢簡釋文合校[M].(文中簡稱“合?!?文物出版社,1987.
[5] 張家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張家山漢墓竹簡(二四七號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
[6] 羅慶康.漢代俸祿制度的特點[J].湖南師大學報,1987(1).
[7] [日]若江賢三.試論東漢半錢半谷的俸祿制[J].中國史研究,1989(2).
[8]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居延漢簡甲乙編[M].(文中簡稱“合?!?北京:中華書局,1989.
[9] 宋 杰.漢代官吏的休假制度[J].北京師院學報,1986(3).
[10]趙 沛,王寶蘋.西北邊地的休吏制度[J].西北史地,1993(3).
[11]李振宏.西漢官吏立法研究[J].中國史研究,1992(3).
[12]林海村,李均明.疏勒河流域出土漢簡[M].(文中簡稱“疏”)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
[13]陳乃華.從漢簡看漢朝對地方基層官吏的管理[J].山東師大學報,1992(3).
On the Protection of Rights of the Officials in the Northwest Frontier in the Period of the Two Han Dynasties
PEI Yongliang1,2
(1.Intitute of History and Culture,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Lanzhou 730070,China;2.Institute of Politics and History,Bohai University,Jinzhou 121013,China)
All levels of government officials gain the national recognition and become members of the national administrative management.In the performance of the obligations,they get all the rights from the government.The Han Dynasties period specified such rights of government officials as authority,rank salary,vacation and retirement,grace.All levels of government officials the rights under the protection of the government.This paper explores the rights of the northwest frontier official in the period of the two Han Dynasties,and analyzes their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with the mainland officials rights.
Han Dynasties;officials in the Northwest;protection of rights
2015-05-08
裴永亮(1981-),男,山西大同人,博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簡牘學。
K23
A
1671-1181(2015)03-007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