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英,鄒金海,梁育飛,鄭國啟,孫鑫義,劉晨第
(滄州市中心醫(yī)院:1.消化內一科;2.核醫(yī)學科,河北滄州061001)
自發(fā)性細菌性腹膜炎(spontaneous bacterial peritonitis,SBP)是失代償期肝硬化腹水患者最主要的并發(fā)癥之一,發(fā)生于8%~30%的住院患者。病死率約20%[1-3]。因此,早期診治成為改善肝硬化患者預后的關鍵。但肝硬化SBP患者臨床表現(xiàn)多樣,多數(shù)患者癥狀不典型。臨床目前常用的診斷方法為腹水培養(yǎng),但其具有細菌培養(yǎng)陽性率較低及有一定時限性等不足之處。本研究通過觀察中性粒細胞CD64的表達和血清降鈣素原(PCT)的變化,旨在探討其對肝硬化SBP的診斷價值。
1.1 一般資料 本院2013年6月至2014年9月確診的肝硬化住院患者,診斷均符合《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4]的診斷標準。根據(jù)臨床表現(xiàn)、實驗室檢查結果,以及是否存在腹水感染,將患者分為SBP組45例(其中男27例、女18例,年齡35~70歲)、腹水非SBP組93例(其中男58例、女35例,年齡33~65歲);另選擇同期檢測的健康體檢者50例(其中男30例、女20例,年齡38~67歲)為對照組。3組患者年齡、性別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肝硬化SBP組腹水細菌培養(yǎng)結果為大腸埃希菌13例;克雷伯菌3例;表皮葡萄球菌5例;糞腸球菌2例。SBP組與腹水非SBP組患者原發(fā)疾病情況見表1。
表1 SBP組與腹水非SBP組患者原發(fā)疾病情況(n)
表2 3組患者體內CD64、PCT 比較(±s)
表2 3組患者體內CD64、PCT 比較(±s)
a:P<0.05,與腹水非SBP組比較;b:P<0.05,與對照組比較。
組別 n CD64(mol/cell) PCT(ng/mL) WBC(×109/L) ALT(U/mL) AST(U/mL)SBP組 45 13 679±1 706ab 25.26±5.42ab 11.5±2.3ab 244.67±16.42ab 267.43±15.91 ab腹水非SBP組 93 1 274±183 0.38±0.17 5.2±1.1 31.24±10.62 29.35±8.47對照組 50 1 052±134 0.36±0.12 4.8±2.4 24.28±6.57 25.37±8.64
1.2 方法
1.2.1 診斷及排除標準 (1)診斷標準:SBP 診斷標準[5-6]具體如下,①局部癥狀和(或)腹膜炎表現(xiàn):腹痛、腹部壓痛、嘔吐、腹瀉、腸梗阻;②高熱或低熱、寒戰(zhàn)、白細胞計數(shù)(WBC)異常,和(或)呼吸急促;③無明確誘因的肝性腦??;④無明確原因的急進型腎功能損害;⑤未予抗菌藥物預防用藥的胃腸道出血;⑥肝功能惡化;⑦休克;⑧腹水中性粒細胞計數(shù)大于或等于250×106/L;⑨腹水細菌培養(yǎng)陽性;⑩血清腹水白蛋白梯度(SAAG)≥11g/L。符合⑧及⑩可確診,符合⑩及①~⑦或⑨中至少1項為臨床疑診。(2)排除標準:排除近期有明確繼發(fā)性腹腔感染及其他感染患者、排除14d內服用過腸道非吸收性抗菌藥物的肝硬化患者。
1.2.2 實驗室儀器及試劑 (1)應用美國BD 公司生產(chǎn)的FACSCalibur流式細胞計數(shù)儀進行CD64檢測。(2)采用電化學發(fā)光免疫法(雙抗夾心ELISA 法)檢測血清降鈣素原。設備為羅氏e601電化學發(fā)光免疫機,試劑盒由羅氏提供。
1.2.3 標本采集 分別采集肝硬化SBP組患者在入院后24 h內、抗菌藥物使用前及抗菌藥物有效治療7d左右(恢復期)的空腹上肢靜脈血,測定CD64、PCT 水平,同時行血常規(guī)、肝功能、腎功能、凝血功能等檢查。肝硬化腹水非SBP組及對照組一次性采血測定以上指標。
1.2.4 中性粒細胞CD64的流式細胞學檢測 CD64指數(shù)測定采用直接免疫熒光檢測法。血漿經(jīng)離心濃縮后以磷酸鹽緩沖液(PBS,pH 7.2~7.4)調整細胞數(shù)至(1~2)×106個/mL,50μm 尼龍篩網(wǎng)過濾,離心濃縮至細胞數(shù)不少于1×107個/mL。取100μL細胞懸液,加入以下抗體(所加熒光抗體的體積根據(jù)試劑盒使用說明書進行),抗體組合為CD45-PerCP+CD64-PE+CD14-FITC,充分混勻,室溫下避光放置20min,然后加入紅細胞裂解液,避光孵育10min,PBS洗滌2次,上機檢測采用側向角散射光信號(side scatter,SSC)和CD45設門檢測中性粒細胞群CD64 陽性細胞數(shù)及PMN、Lym、Mo平均熒光強度(mean fluorescent intensity,MFI)。采用FCS Express V3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和統(tǒng)計。CD64指數(shù)(成人)計算方法見公式(1)。
1.3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18.0軟件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3組CD64、PCT 比較 SBP組CD64、血清PCT、外周血WBC、ALT 和AST 水平較腹水非SBP組和對照組明顯升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而腹水非SBP 組和對照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2 CD64 與PCT 水 平 在 肝 硬 化SBP 診 斷 中 的 意 義 以ROC曲線確定CD64ID 指數(shù)的最佳截斷值為2.86±0.69,PCT 以大于0.5ng/mL為陽性。兩種指標對SBP的診斷意義見表3。
表3 CD64與PCT 指標在診斷肝硬化SBP的意義(%)
2.3 SBP組治療前后CD64、PCT 比較 SBP 組患者經(jīng)治療后,CD64為每個細胞(2 156±384)mol,較治療前明顯下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27.420,P<0.05),但仍比對照組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12.68,P<0.05)。治療后PCT 數(shù)值為(0.45±0.23)ng/mL,較治療前顯著下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17.914,P<0.05),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1.586,P>0.05)。SBP 組經(jīng)治療后,外周血WBC、ALT 和AST 水平均較治療前明顯降低(P<0.05)。
失代償期肝硬化腹水患者機體免疫功能低下,門靜脈高壓、腸道充血、水腫、細菌及其產(chǎn)物容易通過受損的腸道黏膜屏障進入循環(huán)系統(tǒng),導致自發(fā)性細菌性腹膜炎[7]。SBP的發(fā)生預示著患者肝硬化病情較為嚴重,如無法及時有效診斷及治療,會迅速導致多種并發(fā)癥(如內毒素血癥、感染性休克或全身臟器衰竭等)迅速發(fā)展,危及患者生命。但是SBP的臨床表現(xiàn)不典型,因此患病早期常無法有效確診。目前診斷多依靠腹水中多形核白細胞計數(shù)(PMN)及細菌培養(yǎng)結果,但由于大部分SBP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脾功能亢進,大量腹水稀釋了炎性滲出物,同時PMN 受大量抗生素及腹水中有形成分紅細胞的影響,其敏感性降低。另腹水細菌培養(yǎng)陽性率低,多在10%~15%,且需時較長。故進一步探討敏感、準確的診斷指標是十分必要的。本研究旨在尋找簡便、特異的指標提高SBP 的早期診斷率。
CD64屬于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成員,是免疫球蛋白IgG 的受體。主要存在單核細胞及巨噬細胞表面,在性粒細胞表面呈低水平表達。當受到細菌細胞壁的脂多糖、細胞集落刺激因子和干擾素-γ等的刺激可導致CD64可在中性粒細胞表面大量表達[8]。Allen等[9]指出,非感染性炎癥和病毒均不會使CD64在中性粒細胞表達增加,因此說明CD64的高表達在細菌感染性炎癥中具有很高特異性。因此當機體受到細菌感染時,體內中性粒細胞CD64分子表達在4h內明顯增高[10],可以作為早期診斷的依據(jù)。
本研究結果顯示,SBP組中性粒細胞CD64表達水平較腹水非SBP 組和對照組顯著升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外周血中性粒細胞CD64的表達與肝硬化自發(fā)性細菌性腹膜炎密切相關。SBP 組患者經(jīng)治療后CD64表達水平較治療前雖有下降,但仍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隨著感染進一步被控制,中性粒細胞CD64的表達水平升高恢復平緩。因此可以得出中性粒細胞CD64表達可有效反映肝硬化SBP治療效果。結果還顯示,CD64對診斷SBP具有很高的敏感度(95.5%)和特異度(96.1%)。說明CD64的表達能夠有效地反映肝硬化SBP的治療效果,是診斷肝硬化SBP的一個有效標志。因此,CD64 對SBP 的早期診斷、病情判斷、治療效果評價,以及預后評估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
PCT 在正常生理狀態(tài)下只由甲狀腺C 細胞合成,是1種無激素活性的降鈣素前體,在血漿中水平很少。機體受感染時甲狀腺外組織可大量產(chǎn)生PCT[11]。有學者研究表明,PCT 在細菌感染患者體內水平急劇升高。從感染后4h開始,6~8h到達峰值,此后24h持續(xù)保持較高水平[12]。因此PCT 對肝硬化SBP早期診斷具有較高的特異度和敏感度。
本研究結果提示,SBP 組PCT 水平顯著高于腹水非SBP組和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血清PCT 與SBP有一定關系,且對診斷SBP 有較高特異度(85.2%)和敏感度(93.8%)。SBP組患者經(jīng)抗菌藥物有效治療7d后,體內PCT 水平較治療前明顯下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證明PCT 在SBP治療過程中可以動態(tài)觀察、判斷治療效果,指導臨床用藥。研究表明肝硬化患者血清PCT 明顯升高者往往感染程度也隨之加重,此類患者進行抗感染治療效果明顯優(yōu)于常規(guī)治療;而PCT 水平升高不明顯或不升高者抗感染治療與常規(guī)治療效果無明顯差異,因此PCT 可作為監(jiān)測肝硬化患者是否需要進行抗感染治療的重要指標之一,使抗感染治療更具有針對性,同時能夠避免抗生素濫用。
綜上所述,CD64、PCT 在肝硬化SBP 的診斷中具有較高的靈敏度和特異度,可作為早期診斷、療效判定的有效指標。
[1] Rimola A,García-Tsao G,Navasa M,et al.Diagnosis,treatment and prophylaxis of spontaneous bacterial peritonitis:a consensus document.International Ascites Club[J].J Hepatol,2000,32(1):142-153.
[2] Fernández J,Bauer TM,Navasa M,et al.Diagnosis,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of spontaneous bacterial peritonitis[J].Best Pract Res Clin Gastroenterol,2000,14(6):975-990.
[3] Strauss E,Caly WR.Spontaneous bacterial peritonitis:a therapeutic update[J].Expert Rev Anti Infect Ther,2006,4(2):249-260.
[4] 中華醫(yī)學會傳染病與寄生蟲病學分會、肝病學分會.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華肝臟病雜志,2000,8:324-329.
[5] Runyon BA,aasld Practice Guidelines Committee.Management of adult patients with ascites due to cirrhosis:an update[J].Hepatology,2009,49:2087-2107.
[6] 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the Liver.EASL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on the management of ascites,spontaneous bacterial peritonitis,and hepatorenal syndrome in cirrhosis[J].J Hepatol,2010,53(3):397-417.
[7] Wiest R,Garcia-Tsao G.Bacterial tyanslocation(BT)in cirrhosis[J].Hepatology,2005,41:422-433.
[8] De Haas M.IgG-Fc receptors and the clinical relevance of their polymorphisms[J].Wien Klin Wochenschr,2001,113(20/21):825-831.
[9] Allen E,Bakke AC,Purtzer MZ,et al.Neutrophil CD64 expression:distinguishing acute inflammatory autoimmune disease from systemic infections[J].Ann Rheum Dis,2002,61(6):522-525.
[10] Danikas DD,Karakantza M,Theodorou GL,et al.Prognostic value of phagocytic activity of neutrophils and monocytes in sepsis.Correlation to CD64and CD14antigen expression[J].Clin Exp Immunol,2008,154(1):87-97.
[11] 梁玉美.降鈣素原在新生兒感染性疾病中的臨床價值[J/CD].中華婦幼臨床醫(yī)學雜志:電子版,2007,3(6):345-346.
[12] Mussap M,Degrandi R,Cataldi L,et al.Biochemical markers for the early assessment of neonatal sepsis:the role of procalcitonin[J].J Chemother,2007,19Suppl 2:S3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