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傳杰(江蘇省宿遷市泗洪縣魏營中心小學 江蘇宿遷 223900)
潛心挖掘文本內涵-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
崔傳杰
(江蘇省宿遷市泗洪縣魏營中心小學 江蘇宿遷 223900)
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下,要想讓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落到實處,教師要充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學生的自主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已成為教師關注的熱點,討論、交流、探究等學習方式已成為課堂的主流。我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力求做到讓學生變得鮮活,讓學生學得興致盎然,使學生在語文學習中享受學習的樂趣,從而發(fā)展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新課程提倡開發(fā)與利用教學資源,其實最重要的教學資源就是語文教科書。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根本途徑在于教師必須先鉆研、理解文本,要“在文本中走幾個來回”,明確教學目標,確定教學重點,挖掘訓練要素,并選取符合教材與學生實際的教學方法。如果教師自身對文本沒有吃透,不了解編寫意圖,教學目標不明,教學重點不詳,甚至南轅北轍,便很難做到以文本為憑借,幫助學生提高語文素養(yǎng)。課文也很少朗讀,上課時對教材內容都不甚了了,“以其昏昏,使其昭昭”,這樣的課堂教學自然是不可能取得高效的。因為語文學科的本質特征表明: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均具體地體現(xiàn)、落實在語言文字上;語文一旦離開了語言文字,‘工具’也就無法成為工具,‘人文’也就無所依附,只能是虛無縹緲的空中樓閣。
我雖然執(zhí)教了多年的語文,但每每鉆研一篇新的課文,總是先通讀一遍,給每個自然段標上序號,畫出學生可能不理解的詞語,對這些詞語的理解方法作出“預設”,或查字(詞)典解釋,或對照近義詞、反義詞理解,或結合生活實際理解,或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如果要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的,則在一旁作上標記。對于要通過查字(詞)典理解的詞語,自己先查字(詞)典并把義項寫在一旁。為了掃除閱讀障礙,我總是認真地把課文朗讀或默讀幾遍,發(fā)現(xiàn)一些難于把握停頓或比較拗口的語句,及時做上記號,備課時寫入教案,課堂上予以指導。此外,在閱讀各種教學參考書的同時,我總是把文章的結構分析在教本上作好標注,把每一段的段意寫在段末空白處。對于重點詞句的含義,總是寫在一旁,方便課堂上參考表述。只有在對文本內容、教學重點、難點等了然于胸的基礎上,我才開始撰寫教案,而且?guī)缀跏且粴夂浅伞Un堂上,我可以不看教案執(zhí)教,但卻不能離開教本上課。
一篇課文究竟應該怎么上,什么方法最好,什么形式行之有效,我們很難有個一般的標準去加以衡量。不同的教師個性,面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沒有最好的,只有師生動態(tài)的教學過程是最有效的,教師也許要花費許多時間與精力,但它卻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一環(huán)。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教學中,我十分注重培養(yǎng)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譬如,在導入新課,讓學生一上課就能置身于一種輕松和諧的環(huán)境氛圍中,而又不知不覺地學語文。我們要根據不同的課型,設計不同的導入方式??梢杂枚嗝襟w展示課文的畫面讓學生進入情景;也可用講述故事的方式導入,采用激發(fā)興趣、設計懸念……引發(fā)設計,比起簡單的講述更能激發(fā)學生的靈性,開啟學生學習之門。
在語文教學中,閱讀者對語言意義、語言情感、語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與學生的生活經歷、知識積累、認識能力、理解水平有關。為此,在語文教學中,構建語義的理解、體會,要引導學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大膽,各抒己見。在思考辯論中,教師穿針引線,巧妙點撥,以促進學生在激烈的爭辯中,在思維的碰撞中,得到語言的升華和靈性的開發(fā)。教師應因勢利導,讓學生對問題充分思考后,學生根據已有的經驗,知識的積累等發(fā)表不同的見解,對有分歧的問題進行辯論。通過辯論,讓學生進一步認識了自然,懂得了知識無窮的,再博學的人也會有所不知,體會學習是無止境的道理。這樣的課,課堂氣氛很活躍,其間,開放的課堂教學給了學生更多的自主學習空間,教師也毫不吝惜地讓學生去思考,爭辯,真正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到了自我價值。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計理解和表達,輸入和輸出相輔相成,真正為學習提供廣闊的舞臺。
小學語文課本中的每一篇課文都是文質兼美的佳作,其語境描述的美妙,語言運用的精妙,思想表達的深邃,見解闡述的獨到,都是引導學生感悟的重要內容。而由于課堂教學時間的有限,課文中的精彩之處沒有可能引導學生一一感悟。為了使這些精彩給學生留下整體印象,我們可以在閱讀中抓重點,引導學生對語言文字反復誦讀,以悟出語言豐富的形象內涵,意義內涵,情感內涵。同時,讓學生在感悟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居高臨下地對課文進行品評,在品評中深化理解,升華認識,填補空白。如在《蘋果里的五角星》的閱讀教學中,我是這樣引導學生的。
生:我想說其實創(chuàng)造不是那么遙遠的,把生活中的一件小事?lián)Q個角度去想,就有可能是創(chuàng)造。
生:創(chuàng)造也許并不一定都是科學家的事,我們也可以有創(chuàng)造。
生:我想說每個人都有創(chuàng)造的可能,只要我們對一切充滿好奇,善于思考。
師:謝謝同學們,聽了你們的發(fā)言,我知道你們離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已經很近了,就讓我們共同努力,相信一定會給我們帶來更多的驚喜。
在上面的教學片段中,老師沒有只滿足于就文本談創(chuàng)造力。因為如果只滿足于讓學生把換一種切蘋果的方法理解為創(chuàng)造力,未免過于淺表。所以,在引導學生理解什么是創(chuàng)造力時,分了這樣幾個層次:(一)結合課文內容引發(fā)學生思考創(chuàng)造力來自于好奇心、敏銳的觀察;(二) 結合下一篇課文內容進一步認識創(chuàng)造力就是打破常規(guī),換一種思維方式;(三)結合補充的故事讓學生認識,如果失去創(chuàng)造力就意味著失去發(fā)展動力;(四) 結合生活實際認識創(chuàng)造的真諦——在生活中創(chuàng)新才是真正的創(chuàng)造。學習這篇課文我們不僅要讓學生認識什么是創(chuàng)造,更重要的是讓學生能夠意識到創(chuàng)造就在我們身邊,從而激發(fā)起他們創(chuàng)造的信心和熱情。我想,這樣才能真正讓創(chuàng)造在孩子們的心中生根,讓創(chuàng)造力豐滿起來。
總之,課堂的外延與課外的外延相等。以課堂學習為核心,能動地向學生的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等各個生活領域自然延伸和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