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晶潔(吉林省伊通滿族自治縣實驗小學校 吉林伊通滿族自治縣 130700)
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的有效性探索
張晶潔
(吉林省伊通滿族自治縣實驗小學校 吉林伊通滿族自治縣 130700)
隨著新課程改革深入發(fā)展, 教師不僅要將教材之外的知識引入課堂,而且還要讓社會教學引入生活,以生活為載體,提高聽課興趣;增強教學的多樣性;利用學生主體作用,做好師生交流。只有知識與實踐整合在一起,才能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樂趣,調動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逐步達到開發(fā)智力,培養(yǎng)能力,拓展視野的目的。
小學品德與社會 興趣 多樣性 交流
就當前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映的情況來看:很多學校的品德教學和學生生活脫節(jié),嚴重影響了教學成果。品德與社會作為基礎性很強的學科,老師應及時采用措施優(yōu)化教學過程。在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老師除了要將教材之外的知識引入課堂,還應該讓社會教學進入生活,只有知識與實踐整合在一起,才能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樂趣,調動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最后達到開發(fā)智力、拓展視野的目的。
小學品德與社會和其他學科不同,它是以幫助學生培養(yǎng)與提高品德與生活能力的學科,所以老師在課堂教學中必須注重價值觀與人生觀的引導,如此學生才能真正學好品德與思想,最終成為合格公民。
小學生品德的形成,主要源于他們對生活的體驗、認識和感悟。只有源于學生現(xiàn)實生活的教學活動才能引發(fā)他們內心深處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實而非虛假的道德體驗和道德認識,才能引發(fā)學生的共鳴。讓學生走進社會、體驗生活、學會做人是《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核心,因此,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巧妙地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去感受生活、體驗生活、領悟生活,培養(yǎng)他們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促進他們健康、向上、積極的人格發(fā)展。例如:在課堂教學中,將教材內容貫徹到學生生活中,并且讓學生得到學習與體會的機會。如:在《手拉手 交朋友》一課中,先讓學生談一談開學到現(xiàn)在所交的朋友,發(fā)現(xiàn)受時間影響,在短時間內所交的朋友相對較少。此時,讓他們輪流進行自我介紹,在互相認識的情況下,也就有助于其成為朋友。將這種教學放到學生生活中,不僅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對學生生活品質也有很大的影響。[1]
提高課堂教學的生動性作為改善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形式之一,提高課堂趣味,能讓學生主動進入學習空間,并且被老師所講的內容所吸引,最后達到提高課堂興趣的目的。如:在《別把花草弄疼了》一課中,筆者先帶一些花草為學生展示,然后向學生講述這些生命的較弱與可愛,并且鼓勵學生與花草灌木結為朋友,這樣學生在課堂上就能見到實物,最后激發(fā)好奇心與興趣。然后,再通過微故事的形式,為學生講述保護花草的小故事:天氣炎熱了,小樹為爺爺撐開綠傘,爺爺不熱了,小樹真好;下雪了,爺爺為小樹準備了稻草衣裳,小樹不冷了,爺爺真好。如此,將生動的故事引入課堂,就能幫助老師抓住學生注意力,提高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在微故事中,對故事進行深入的分析與探索,這樣不僅懂得了教材上反映的知識,同時也讓思想道德得到了很大的改善。[2]
在課堂教學中,除了要采用對應的方法激發(fā)學習興趣與主動性外,教學手段與方法對改善小學品德與審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與效率也有重大作用。因此,在現(xiàn)代教學中,老師彼必須主動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形式,通過制定實用、簡單的課件,幫助其節(jié)省時間。而優(yōu)秀的課件不僅能讓課時變得更為明朗,在輔助性知識點還可以通過多媒體進行帶過;對于重點知識,則利用PPT進行重點講解,這樣不僅有助于學生理清思路,還能跟隨老師的節(jié)奏進行學習。如:在《我的好習慣》中,結合課件要求為學生展示壞習慣與好習慣的例子,然后讓學生熟記“八榮八恥”等相關內容,并且讓他們大神朗讀與記憶。如此,就能讓學生直觀的感受教學知識,通過圖片直觀的感受理論知識點,最后達到改善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目的。
另外,還可以通過播放與知識點直接相關的視頻進行教學輔助,以增強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與拓展。如:在講到《公共汽車上》一課中,結合公交車上讓座的廣告視頻,以及公共汽車上的公共設施保護與相互幫助的視頻,讓學生知道正確的處理方式。或者通過播放公共汽車上亂扔垃圾、隨地吐痰等方面行為的視頻,讓學生知道哪些不能做的行為。如此,學生就能快速分辨文明行為與不雅行為,從而幫助學生培養(yǎng)好的乘車習慣,最后達到提高個人品德與素養(yǎng)的目的。
在教學中,關注學生主體,對學生的要求首先就在于行為習慣的訓練上?;顒咏o學生提供了動手、動口的廣闊空間,為他們施展才能提供了機會,如果不對學生進行行為習慣訓練,也許合作學習就變成自顧自的述說、表演。在學生探討活動中,我要求學生不僅要聽老師的講解,更要學會聽取同學的意見,從中找到與自己的想法一致與不一致的地方進行比較,發(fā)現(xiàn)同學的閃光點,彌補同學的不足,同時也完善自己的想法。按這樣的要求開展活動,取得了更好的效果。
在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不僅要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還應該從學生的自主探索與獨立思考等領域出發(fā),激發(fā)學習興趣,提高學習質量。如:在《爸媽我想對您說》中,不要強制性的要求學生怎樣對待父母或者表達對父母的關愛,這樣才能展現(xiàn)主體特性,最后把握課堂教學節(jié)奏,不僅提高了教學有效性,同時也對怎樣關愛父母進行了思索。另外,對于有偏差的學生,老師應及時做好糾正與引導工作,及時讓他們知道怎樣表述內心感受。
為了增強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除了要注重雙向交流,還應該從交流中幫助學生改善認知能力,此時課堂提問就成了最有效、科學的交流形式。如:在《我來做市長》一課中,先將學生分成多個小組,然后向學生發(fā)問你做市長后,你會群眾做什么事情。然后引導學生討論、交流,這樣不僅能活躍課堂氛圍,同時還能解放思想,及時明白學生的內心感受,幫助學生提高思想品德。
綜上所述,小學品德與社會對幫助學生提高思想品德具有重要作用,對學生長期發(fā)展與個人價值觀的培養(yǎng)具有關鍵性的引導作用。因此,在現(xiàn)代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必須注重教學有效性,讓學生價值觀與人生觀朝著良性的方面發(fā)展,這樣才能塑造出品質高尚、素質高雅的新時代學生。[3]
[1]鄭德華.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有效性研究[J].《新課程學習:基礎教育》, 2012(06).
[2]郭海英.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有效性實踐和探索[J].《作文成功之路》,2015(07).
[3]易志鵬.關于小學品德與社會課有效教學的探索[J].《小學教學研究》,20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