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烈華 李延兵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內(nèi)分泌科
細節(jié)決定成敗—論新診斷2型糖尿病的短期胰島素強化治療策略
劉烈華 李延兵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內(nèi)分泌科
Stretegies for Short-term Intensive Insulin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Newly Diagnosed Type 2 Diabetes : Focus on Pivotal Details
劉烈華 內(nèi)分泌學博士,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主治醫(yī)師,主要研究方向為2型糖尿病的早期干預、DPP-4與糖尿病等,主持參與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及省市科研項目,在多個SCI收錄雜志發(fā)表論著10余篇。
隨著經(jīng)濟飛速發(fā)展,我國新發(fā)糖尿病的人數(shù)也呈迅猛升高的態(tài)勢,最新的流行病學調(diào)查結(jié)果顯示,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已近十分之一[1]。與西方國家相比,我國2型糖尿病患者具有獨特的特征:第一,在診斷時,我國2型糖尿病患者的平均BMI僅約25kg/m2左右,遠較西方國家的>30kg/m2為低[1];第二,我國新診斷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突出的β細胞功能缺陷。據(jù)估計,空腹血糖<6.9mmol/L及空腹血糖<9.7mmol/L的中國新診斷2型糖尿病患者,其以早期時相胰島素分泌評估的β細胞功能已經(jīng)分別降至正常對照的1/4和1/20。這說明,針對胰島β細胞功能缺陷的干預,應當作為新診斷2型糖尿病處理的關鍵進行考慮[2]。此外,我國的飲食結(jié)構(gòu)以碳水化合物供給能量為主,而碳水化合物來源中又以高升糖指數(shù)的白米等精制的主食為首,這種飲食結(jié)構(gòu)很容易造成餐后的高血糖,增加β細胞的負擔;餐后血糖升高,也是我國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譜的一項重要的特征[1]。對新診斷2型糖尿病患者人群的干預,也應該充分地考慮到這些特征。
在診斷伊始就進行短期的胰島素強化干預治療可顯著改善胰島β細胞的分泌功能,并在超過一半的患者中可誘導血糖緩解(不使用口服降糖藥物血糖仍可達到滿意控制)[3],因此這一療法受到了廣泛的重視,并已被我國最新的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列為新診斷患者的可選治療手段之一[4]。然而,這一療法在推廣應用方面,還不能讓人滿意。究其根源,除了醫(yī)師及患者的舊有觀念—胰島素必須在病程晚期才能應用—需要更新外,很重要的原因是醫(yī)師對于如何在新診斷患者中進行強化治療,還缺乏整體的認識;對于強化治療的技術細節(jié),還沒有把握。本文將結(jié)合最新的文獻以及本單位在此方向多年實踐所積累的經(jīng)驗,對新診斷2型糖尿病的胰島素強化治療策略作一綜述,為這一療法的臨床應用提供參考。
圖1 強化治療過程中的胰島素輸注譜
近年來,2型糖尿病的個體化治療在各大指南和共識意見中均受到了強調(diào)。如ACCORD研究、VADT研究等大型臨床研究顯示,強化血糖控制并非在所有患者中均能獲益,在病程較長、基線情況較復雜、心血管疾病風險較高的患者中,過低的血糖控制甚至可能是有害的[5,6]。采用強化治療,必須充分權(quán)衡利弊和風險。長期強化血糖控制的并發(fā)癥獲益,通常需要長達十年方可顯現(xiàn)(心血管事件的獲益甚至可能需要20年)[7];而強化治療需要患者具備較強的自我管理能力、學習能力,并可能在短期內(nèi)存在一定的低血糖風險,在作出強化治療的決策之前,必須對患者的病情程度、胰島功能及胰島素抵抗情況、并發(fā)癥情況進行全面的了解和評估,以期作出最有利的選擇。在強化前所需進行的評估,本刊有專文論述,此處不予贅言。
目前對于早期胰島素強化的適應證和禁忌證,還沒有完全的定論。一般認為,年齡較輕、基線肥胖或胰島素抵抗程度較重、一般情況好、低血糖風險及心血管風險較小、預期壽命較長的患者,更可能從強化治療中獲益。對于年齡較大(如>70歲)、既往有心腦血管疾病史(或有明確的輔助檢查證據(jù))、嚴重的慢性并發(fā)癥或伴發(fā)疾病者,應慎用或不采用胰島素強化降糖治療,這些患者的降糖目標本就應適當放寬,以避免低血糖等不良事件的發(fā)生。
在我國2013版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建議,在診斷時空腹血糖>11.1mmol/L,或糖化血紅蛋白>9%的患者中可進行胰島素強化治療[4]。誠然,這一建議的根據(jù)是該部分患者的胰島功能較差、糖毒性作用明顯,強化治療對胰島β細胞功能的恢復具有更重大的意義。然而這并不意味著血糖稍低的患者不能進行胰島素強化治療。事實上,我們在一項亞組分析中,發(fā)現(xiàn)基線空腹血糖在7~11.1mmol/L的患者與空腹血糖>11.1mmol/ L者相比,胰島素強化治療后1年緩解率更高,1年隨訪時胰島素第一時相分泌也更佳。這說明空腹血糖在7~11mmol/L的患者也可從早期強化治療中獲益[8]。在實際操作中,應結(jié)合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分析,不必過于拘泥。
強化治療期間的生活方式干預
飲食結(jié)構(gòu)的調(diào)整和運動,是所有糖尿病患者治療的基石。在胰島素強化治療期間,飲食和運動調(diào)整顯得尤為重要。生活方式的改變是和胰島素的使用相互適應的,進餐和活動量的大幅變異,往往造成胰島素調(diào)整的困難和血糖的波動,最終導致治療的失敗。初診的患者對于糖尿病管理的知識相對缺乏,這要求治療團隊在治療前和治療過程中對患者進行系統(tǒng)的指導教育,教育的內(nèi)容應包括飲食及營養(yǎng)知識、如何進行合適的運動,以及出現(xiàn)低血糖后的處理。
對于新診斷2型糖尿病的飲食、運動干預細節(jié),本刊已有專文論述。在治療過程中有幾點成敗攸關的注意事項:(1)在治療團隊中應有營養(yǎng)師的參與,對醫(yī)師開具的營養(yǎng)處方進行把控,以確?;颊叩纳攀撤弦?。(2)醫(yī)師在治療期間除了關注血糖與胰島素之間的關系、作出迅速的調(diào)整外,應當對患者的飲食及運動情況進行詳細的觀察和記錄,并及時作出指導。(3)由于治療期間的飲食及運動習慣可能與患者的院外生活大相徑庭,尤其是治療初期因熱量控制可能產(chǎn)生顯著的饑餓感,醫(yī)師應注意加強溝通和知識傳授,避免患者不適當?shù)募硬?,加快其對治療的適應。
初始劑量的設置
既往對糖尿病胰島素治療的經(jīng)驗多來源于1型糖尿病和長病程的2型糖尿病。作為一般性的原則,在我國2014年的胰島素泵治療指南中建議,2型糖尿病患者(不論病程)起始的全日胰島素總量可按照0.5~1.0 U/kg體重給予,其中基礎胰島素和餐時胰島素大致按照1:1進行分配。當然,將這一建議應用于新診斷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島素泵強化治療中也是可行的。但是如前文所述,我國的2型糖尿病患者具有較鮮明的特色;而作為新診斷的2型糖尿病患者而言,其胰島功能紊亂及胰島素抵抗的程度也與長病程患者有顯著的不同,故其胰島素劑量的設定和調(diào)整,也應當有其獨特之處。
為了探索新診斷2型糖尿病患者胰島素的用量規(guī)律,我們總結(jié)了2007-2013年在我中心104例接受短程胰島素泵強化治療的新診斷2型糖尿病患者的數(shù)據(jù)(圖1,A-D)[9]。這些患者的基線BMI為25.3±3.0kg/ m2,基線糖化血紅蛋白為10.9%±2.1%。我們發(fā)現(xiàn),在血糖達標(定義詳見下文)當日,胰島素的總用量為56.6±16.1U(0.82±0.20U/kg),其中基礎胰島素總量25.2±7.7U(0.37±0.11U/kg),三餐追加總量30.0±10.3U(0.46±0.17U/kg)。采用多元回歸模型,我們得到了一個用以估算達標所需胰島素總量的的公式:
每日總量(U)=0.35×體重(kg)+2.05×空腹血糖(mmol/L)+4.24×甘油三酯(mmol/L)+0.55×腰圍(cm)-49.1
采用這一公式所估算得到的總量與實際的用量吻合度良好。為了避免低血糖,可以將此劑量的70%~80%設定為初始胰島素用量。由圖1可見,基礎胰島素可設為24小時均勻分配,三餐前胰島素的比例也大致為1∶1∶1。此外,如果患者在上泵即刻的血糖顯著升高(≥13.9mmol/L),可額外給予2~4U的負荷劑量,以使血糖較快接近所需的目標。
血糖在治療過程中的迅速、安全及持續(xù)的達標對于早期胰島素強化療效是至關重要的。治療的目標是血糖的“正?;?,即空腹血糖4.4~6.1mmol/L,餐后2小時血糖4.4~7.8mmol/L。血糖正?;哪康?,是使內(nèi)源性胰島素被外源性胰島素輸注完全替代或接近完全替代,從而減少β細胞的分泌負擔,減輕糖毒性、β細胞的內(nèi)質(zhì)網(wǎng)應激及氧化應激等損傷因素的作用,促使β細胞的自我修復,甚至使一部分發(fā)生退化的β細胞(退分化)重新恢復正常的胰島分泌功能(再分化)[10]。達到這一目的的關鍵,是治療期間的密切的血糖監(jiān)測及積極的胰島素劑量調(diào)整。
在強化治療期間,應當如何進行指尖微量血糖監(jiān)測,目前還沒有定論。一般而言,胰島素注射次數(shù)越多,就需要越頻繁的血糖監(jiān)測,以應對血糖的高低波動。我們建議,每日至少監(jiān)測4次以上的血糖,監(jiān)測時點應該包含空腹血糖和三餐餐后2小時血糖。對住院強化治療患者常規(guī)做法是強化期間每日監(jiān)測7點血糖:空腹血糖,三餐前及三餐后2小時血糖,睡前血糖。如患者存在低血糖傾向或空腹高血糖,還應加測凌晨3am血糖。患者出現(xiàn)低血糖的臨床表現(xiàn)時,應當隨時進行血糖監(jiān)測。如果有條件,可進行動態(tài)血糖監(jiān)測,可對胰島素劑量進行實時的調(diào)整。
表1 胰島素調(diào)整的一般原則,修改自中國胰島素泵治療指南2014版
強化治療期間的胰島素方案并不是固定不變的。在治療的早期,常需增加胰島素的用量以使血糖達標。在達標后,由于高血糖對胰島素敏感性的影響被解除,大部分患者的胰島素用量可出現(xiàn)持續(xù)下降的趨勢,下降的速度大致為1.4±1.0U/天(0.02U/kg/天),基礎胰島素和餐時胰島素的下降幅度大致是平行的(圖1A)。因此,在治療過程中,胰島素的劑量應該依照此規(guī)律,在密切的血糖觀察下每日進行調(diào)整。胰島素調(diào)整的一般性原則如表1所示。
堅持長久的干預(飲食、運動和隨訪)
短期強化治療的療程目前也還沒有定論,2周至3個月均有報道[11]。長期胰島素可能帶來體重增加等副作用,因而并不推薦超過3個月的方案。目前較為廣泛接受的意見是,血糖達標后,維持接近正常的血糖2周后停用胰島素。在強化后若僅僅采用飲食運動控制,絕大部分患者(約80%)能維持血糖在理想的水平內(nèi)。(空腹血糖<7mmol/L,餐后2小時血糖<10mmol/ L,A1C<7%),稱為血糖緩解。然而,必須指出的是,短期胰島素強化治療并不能治愈2型糖尿病。強化治療后約有80%左右的患者能獲得即時的血糖緩解,然而緩解率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下降,在治療后1年,緩解率約為50%;維持2年緩解者約占40%,極少患者能維持8年以上的緩解[12,13]。因此,在治療后仍應要求患者堅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同時密切的隨訪和及時的處理都是必須的。
既然強化治療后,緩解率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下降,為了增加血糖的長期控制率,鞏固強化治療的效果,是否需要聯(lián)用口服降糖藥物、聯(lián)用何種藥物、何時進行藥物聯(lián)用,是一系列嶄新的話題,這方面的文獻報道不多。在一項隨機對照研究中[14],我們將160例新診斷2型糖尿病患者隨機分為單純胰島素泵組、胰島素泵聯(lián)用α硫辛酸組、胰島素泵聯(lián)用二甲雙胍組和胰島素泵聯(lián)用羅格列酮組,α硫辛酸2周,二甲雙胍及羅格列酮療程持續(xù)至停泵后3個月。初步的結(jié)果發(fā)現(xiàn),聯(lián)用二甲雙胍治療可更顯著地改善停藥后的胰島功能指標(AIR及HOMA-B),而聯(lián)用羅格列酮則可更顯著地改善胰島素抵抗的指標,如HOMA IR和骨骼肌內(nèi)的脂肪含量。聯(lián)用二甲雙胍或羅格列酮治療的患者,在停泵3月時維持滿意血糖控制的比例與停泵后單純進行生活方式調(diào)整的患者相比有升高的趨勢,然而這一趨勢沒有達到統(tǒng)計學差異。我們還嘗試了GLP-1類似物利拉魯肽的短期聯(lián)用方案。但是,結(jié)果讓人略感失望:使用GLP-1類似物盡管在治療期間能更好地改善β細胞功能,然而在停藥后,這一獲益迅速喪失,血糖水平也顯著反彈[14]。就現(xiàn)有的數(shù)據(jù)來看,使用胰島素增敏劑作為胰島素泵強化治療的聯(lián)合或序貫治療,或是較好的選擇。
在2型糖尿病的早期進行的短程胰島素強化治療誕生至今已有接近20年的歷史。盡管在許多方面仍有待闡明及改進,這一療法給患者帶來的獲益是實實在在的,具有推廣的價值。其中成敗關鍵,在于醫(yī)療團隊對于這一療法的深刻理解,以及對治療過程中細節(jié)的把控。強化治療是2型糖尿病治療的良好開端,血糖的長治久安,則需要醫(yī)患雙方的密切配合和共同努力。
1 Yang W, Lu J, Weng J, et al. Prevalence of diabetes among men and women in China. N Engl J Med,2010,362(12):1090-1101.
2 中國胰島素分泌研究組. 中國新診斷2型糖尿病胰島素分泌和胰島素抵抗特點調(diào)查. 中華內(nèi)分泌代謝雜志,2008,24(3):256-260.
3 Weng J, Li Y, Xu W, et al. Effect of intensive insulin therapy on beta-cell function and glycaemic control in patients with newly diagnosed type 2 diabetes: a multicentre randomised parallel-group trial. Lancet,2008,371(9626):1753-1760.
4 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 0 1 3年版). 中華糖尿病雜志,2014,6(7):447-498.
5 Duckworth W, Abraira C, Moritz T,et al. Glucose control and vascular complications in veterans with type 2 diabetes. N Engl J Med, 2009,360(2):129-139.
6 Gerstein HC, Miller ME, Byington RP, et al. Effects of intensive glucose lowering in type 2 diabetes. N Engl J Med, 2008,358(24):2545-2559.
7 Holman RR, Paul SK, Bethel MA, et al. 10-year follow-up of intensive glucose control in type 2 diabetes. N Engl J Med, 2008,359(15):1577-1589.
8 李延兵, 曾龍 , 時立新, 等. 早期強化治療對不同血糖水平新診斷2型糖尿病患者胰島β細胞功能和預后的影響. 中華內(nèi)科雜志, 2010,49(1):9-13.
9 Liu L, Ke W, Wan X, et al. Insulin requirement profiles of short-term intensive insulin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newly diagnosed type 2 diabetes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long-term glycemic remission. Diabetes Res Clin Pract,2015,108(2):250-257.
10 Wang Z, York NW, Nichols CG, et al. Pancreatic beta cell dedifferentiation in diabetes and redifferentiation following insulin therapy. Cell Metab,2014,19(5):872-882.
11 Weng J, Retnakaran R, Ariachery CA, et al. Short-term intensive insulin therapy at diagnosis in type 2 diabetes: plan for filling the gaps. Diabetes Metab Res Rev, 2014 Sep 8 [Epub ahead of print]
12 Kramer CK, Zinman B, Retnakaran R. Short-term intensive insulin therapy in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2013,1(1):28-34.
13 Li Y, Xu W, Liao Z, et al. Induction of long-term glycemic control in newly diagnosed type 2 diabetic patients is associated with improvement of beta-cell function. Diabetes Care, 2004,27(11):2597-2602.
14 Huang Z, Wan X, Liu J, et al. Short-term continuous subcutaneous insulin infusion combined with insulin sensitizers rosiglitazone, metformin, or antioxidant alpha-lipoic acid in patients with newly diagnosed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Diabetes Technol Ther, 2013,15(10):859-869.
10.3969/j.issn.1672-7851.2015.06.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