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南京市溧水區(qū)第二實驗小學(211200) 俞 蓉
新課標提出了“四基”,特別是對學生基本活動經驗的獲得,提出了更明確的目標。如今課堂上教師也十分注重學生活動經驗的獲得,但發(fā)現學生活動了、操作了、體驗了,數學的本質卻淡化了,只是停留在感性層面的粗淺的活動體驗。因此,教師創(chuàng)設的數學活動體驗,要從追求形式的“美麗”轉向注重內涵的“魅力”。
學生的學習起點是指學生已有的知識起點和經驗的起點。知識起點是指學生已有的知識網絡;經驗起點是指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基本的活動經驗。如果體驗活動的難易程度不顧及學生的學習起點,不僅浪費時間,而且還抑制了學生思維的提升。
案例1:這樣的體驗需要嗎?
在六年級上冊“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的教學中,學生已對長方體的面、棱、頂點有所了解,教師卻讓同學們拿出正方體模型,看一看、摸一摸、數一數有幾個面、幾條棱、幾個頂點。課后,有學生反映:“生活中早就接觸過長方體,它的特征早就知道了?!睆闹锌闯觯處熀雎粤藢W生的學習起點,這樣的活動體驗根本不需要。在低年級“認識物體”的教學中,通過看一看、摸一摸、數一數的活動體驗,是符合學生認知特點的,但對于六年級的學生來說,濫用這樣的體驗,將會抑制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
雖然數學體驗活動能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和直接經驗,使他們對所學內容形成清晰的表象,從而掌握新的數學知識,但決不能搞一刀切,應根據不同階段學生的學習起點和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起點來確定。
活動體驗的內容和形式,要有效地將教學目標與學生的認知特點結合起來,用最符合學生心理的外部刺激去促進他們對新知識的觀察、比較、想象和交流,從而完成對所學新知的構建。
案例2:這樣的體驗有效嗎?
二年級“觀察物體”一課,教師出示一個茶壺:老師請大家先做個熱身運動,把你們看到茶壺的樣子用手勢擺出來好嗎?教師手拿茶壺,學生開始用雙手模仿,左手作茶柄,右手作插嘴。然后教師轉動茶壺,要求學生繼續(xù)模仿。接著,教師向四個方向轉動茶壺,學生模仿著擺出茶壺四個不同位置的形狀,邊擺邊說出所看到的茶壺的樣子。
教師通過組織學生進行“模仿活動”,讓學生體驗到不同位置物體形狀的變化過程。但由于小學低年級學生好奇、好動,他們的興趣只在“模仿茶壺”,其注意力往往被動態(tài)的、直觀的活動吸引,不能轉移到靜態(tài)的、抽象的學習上來。從表面上看,學生很快學會了判斷四個不同方向的茶壺的形狀,但實際上,學生在活動中只是“奉命行事”,學習還停留在“依葫蘆畫瓢”的簡單模仿階段。由于體驗活動沒有緊扣教學目標,造成學生的數學體驗流于形式,導致課堂教學蒼白無力,其思維訓練的強度和深度是不夠的,浪費了課堂寶貴的時間。
體驗活動的材料是數學教學的基石,它直接決定著課堂教學的效益。教師要善于并合理精選具有現實性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zhàn)性的學習材料,讓學生在充分的學習材料中達到數學內容吸收的最大化。
案例3:這樣的體驗有用嗎?
教學“等可能性”一課時,教師設計摸球活動體驗。學生分成5人小組,每組放置一個長方體餐巾紙盒,內裝2個白乒乓球和2個黃乒乓球。小組內每人分別摸10次球,摸完一次放進盒內搖晃,再摸第二次。每組共摸50次,從記錄結果發(fā)現每組的結果差別很大。原因就在于這個長方體餐巾盒的選擇不當,它長22厘米、寬12厘米、高7厘米,是一個扁扁的長方體形狀,學生第一次摸出球后,放進盒里,4個球在盒內不能充分晃動,于是第二次又摸出該球,導致一種顏色的球反復出現的次數過多,實驗結果不準確。教師體驗材料選擇不當,使學生在實驗中受到干擾,因此,教師帶領學生體驗時,要向孩子提供最適合的材料,不能造成實驗干擾,誤導學生學習。
新課程背景下的數學教學倡導數學體驗,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課堂上教師要注意:每一個體驗的內容是否適合學生的認識起點;每一個體驗的材料是否恰當;每一個體驗環(huán)節(jié)是否緊扣教學目標,花時是否恰當,有沒有浪費時間的現象。只有這樣,才能防止數學體驗的本末倒置,真正做到“體驗”而不失“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