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寧夏西吉縣一中 趙炳庭
發(fā)揮校園文學活動的作用 提升中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 寧夏西吉縣一中 趙炳庭
校園文學活動,不是單純的語文課外活動,而是一門綜合性實踐課程。它以校園文學為突破口,開辟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生動活潑的語文大課堂,其內容可跳出語文范圍,打破學科界限,具有生動的實踐性、充分的主體性、強大的綜合性。特別是通過校園文學活動,為每一個學生創(chuàng)造主動發(fā)展的無限空間,讓每一個學生參與其中,享受到文學活動的快樂,從而激發(fā)其對文學的熱愛,在潛移默化中提升語文素養(yǎng)。
校園文學活動;課外閱讀;文學大課堂;語文素養(yǎng)。
語文課程標準規(guī)定,義務教育階段閱讀量不少于400萬字,高中階段閱讀量不少于150萬字。而當下中學語文教學現(xiàn)狀的確存在許多問題。第一,課堂教學“兩多兩少”,即教師講得多,討論對話多;讀得少,涵泳少。第二,學生閱讀面狹窄。學生的閱讀除了求取功名利祿的教科書和各種資料,很少有出于滋養(yǎng)生命、豐富內心、提升素養(yǎng)需求的閱讀。大家知道,對于語文教學來說,閱讀量非常重要,有了一定的閱讀量,語文素養(yǎng)才能得到提高。
中學階段正是閱讀的啟蒙期,也是閱讀的黃金期。我們要通過校園文學活動,充分利用學校圖書館、閱覽室等教育資源,引導學生多讀課外書,引發(fā)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提高閱讀能力。在這方面,已有許多學校通過校園文學活動,在閱讀推廣中給我們帶來了希望的曙光。其主要做法是:或安排每周一節(jié)課外閱讀課,讓學生走進圖書館閱讀書籍;或開展讀書征文活動,給學生搭建展示的平臺;或成立讀書小組,好書共讀,書影共賞;或組織文學社團,搞“閱讀分享會”“閱讀研討會”“詩文朗誦會”等活動,讓學生真正體會到讀書之樂,分享讀書之智,傳播讀書之道。
學校領導,要加強研究,拓寬思路,在閱讀資源開發(fā)、閱讀活動開展、保障機制建設、課堂教學研究等方面,大膽探索、有效嘗試、梳理經(jīng)驗,建立起高效推進學生閱讀的工作體系。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過程中,要以學生的“讀”為本,努力克服講起來無休無止、興致難抑的現(xiàn)象,把閱讀教學的著力點放在學生的閱讀上,讓學生的閱讀真正成為閱讀。
當一個人學會了閱讀,他就可以在閱讀的廣闊天地里自由馳騁、隨意徜徉,廣泛涉獵,厚積博取。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拋卻短視和功利的偏見,代之以生動有趣的文字、充滿智慧的故事、開放的書架、溫馨的書屋、盈溢墨香的回廊等大語文閱讀。
(一)通過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學活動,博采課外美文精華,積淀深厚的文學底蘊。人一生的閱讀,在學校課堂的時間非常有限,更多的是在課外。要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僅靠教科書上有限的選文是遠遠不能滿足學生多方面需要的。因此,創(chuàng)設開放互動的閱讀環(huán)境、探索文學作品與語文課堂教學有效結合的教學模式顯得尤為重要。
我們一直在教導學生,只有在理解原著的基礎上才能真正地與作者交流,與文本對話,進而深刻地體會文章的內涵。對教材中的選文,最好讓學生找出原著讀,比如教《林黛玉進賈府》《寶玉挨打》等文時,引導學生去讀《紅樓夢》;教《失街亭》《空城計》等文時,引導學生去讀《三國演義》;教《魯提轄拳打鎮(zhèn)關西》《林教頭風雪山神廟》等文時,引導學生去讀《水滸傳》。閱讀外國作品亦然,許多時候,當學生讀了原文才會發(fā)現(xiàn)“真相”。比如,《裝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別里科夫,教參總說他是沙皇統(tǒng)治者的幫兇,這固然有些道理,但是當我們聯(lián)系作者《小公務員之死》《變色龍》等作品,就會發(fā)現(xiàn)契訶夫筆下的那些小人物原來都是生活在恐懼之中的,這個“發(fā)現(xiàn)”會讓你覺得別里科夫雖然可惡,但也可憐。
這樣的閱讀引領會讓學生明白,文學作品的閱讀,是要從人的立場出發(fā),去發(fā)現(xiàn)和理解人性。文學再現(xiàn)的是社會現(xiàn)實、人生百態(tài),有人性的美好也有殘酷,有生活的希望也有遺憾。它可以讓我們更好地看待人生。當我們走進文本,作品中人物看似荒唐可笑的舉止就可以理解了,我們甚至會為他們的生存狀態(tài)而扼腕,進而去反思帶給他們這樣生活的社會現(xiàn)實的暴戾與殘酷。
守望相助愛無疆,扶貧濟困情永在。近年來,在中農集團黨委的堅強領導和統(tǒng)一部署下,中農控股一直積極承擔扶貧濟困的社會責任,為黨和政府分憂,為貧困群眾解愁,為助力受援地打贏脫貧攻堅決勝期關鍵之戰(zhàn)提供了重要保證。
向學生推薦閱讀書籍時,也要考慮到與課內閱讀相結合,從課內向課外延伸。比如教《中國現(xiàn)代散文選文》時,推薦閱讀周國平、余秋雨、余光中、張曉風等作家的散文;教新聞專題時,推薦閱讀“社會熱點”系列資料,讓閱讀活動與時俱進。若長期這樣做,學生可以在閱讀文學作品時,領略、掌握很多文學的創(chuàng)作元素。這樣,以讀帶寫,以讀促寫,從寫讀后感到寫鑒賞文章,再到寫文學評論,讓學生從寫作中獲得成就感,以此培養(yǎng)他們的閱讀興趣。
(二)通過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學活動,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在文學校園活動中,采取積極的靈活多變的方式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yǎng)其良好的閱讀習慣,完善其語文素養(yǎng),是當下深化閱讀教學改革的關鍵。
真正適合個人的閱讀,才能更好地促進其成長。學生自己最好之書,即自己最宜讀之書,因為“蓋必好之,然后能多讀,然后能有悟入處?!敝灰獙W生感興趣的就可以讀,讀得越多越好。讀來讀去,學生便會發(fā)現(xiàn)自己的興趣所在,同時也培養(yǎng)起了鑒別力。中學階段的閱讀還有更重要的一點,就是培養(yǎng)閱讀習慣。胡適認為,讀書習慣的培養(yǎng)重于方法。他說讀書無捷徑,也無簡便省力的方法可言,讀書習慣在于三點:一是勤,二是慎,三是謙。
學生閱讀習慣不好,會直接影響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的提高,并影響到其他學科的學習。而良好的閱讀習慣不是三天五天就可養(yǎng)成的,必須長期訓練,持之以恒。閱讀不是一件可以立竿見影的事情,閱讀是一種生命的滋養(yǎng)和浸潤。如在語文課堂中,通過閱讀可培養(yǎng)學生整體感知的習慣、局部研讀的習慣、作符號和寫評語的習慣、查閱工具書和參考書的習慣等。語文教學除了學習知識、提高能力外,應該把閱讀習慣作為一種基本的生活方式來培養(yǎng)。一個人不管從事什么工作,如果沒有讀書的習慣,就很難實現(xiàn)終身教育,也很難提升自己的語文素養(yǎng)。
(三)通過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學活動,課內外并舉,教給學生科學的閱讀方法。語文教學應當研究如何溝通課內課外的閱讀,校園文學活動可在語文課和學生的語文生活之間疏通一條通道,如通過文學社團活動,組織讀書小組,定期舉辦讀書沙龍、專題演講、詩文朗誦會等,課內往課外閱讀延伸,做到課內課外并舉,拓寬學生閱讀的空間,讓學生的愛好與潛力在相對寬松的個性化閱讀中發(fā)展。
在校園文學活動中,教師應引導學生既要以認真的態(tài)度來讀書,又要掌握必要的閱讀方法。文化先賢用自己或前人的讀書經(jīng)驗給我們許多啟迪。陶淵明在其自傳篇《五柳先生傳》中描述了他自己閱讀的情況:“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卑炎约簳S起名為“七錄齋”的明末學者張溥,幼年勤奮好學,所讀之書都要親手抄寫,抄好朗讀后燒掉,再抄再讀再燒,一直要抄讀六七遍。《七錄齋》很好地記載了他的閱讀情況。巴金也曾說過:讀熟了,也就能慢慢體會到它的好處,也就能慢慢地摸到文章的調子。我國古人讀書,有看書和讀書的分別。看書類似于涉獵,讀書類似于專精。是博覽還是精讀?方法不同而已。按照胡適先生的經(jīng)驗,精讀,講究眼到、口到、心到和手到,要有參考書,要作分析、比較,要寫札記。博覽,更多的是開卷有益的意思。博覽的目的是為參考,甚至是為做人。胡適從王安石的“讀經(jīng)而已,則不足以知經(jīng)”(《答曾子固書》)推開去,說“讀一書而已,則不足以知其書”,說的是只有博覽群書才能通達一書的道理。
劉國正先生回憶他的語文老師善于用吟詠的方法時說,先生很少講,但“喜歡吟詠,吟到得意處,音節(jié)鏗鏘、聲震瓦屋。我也跟著吟詠,跟著鏗鏘,許多詩篇的妙處,是在跟著吟詠中體會到的?!笨梢?,吟詠先出于口,再入于耳,然后了然于心,人們在一讀一聽中,便可直接迅速地感知語言的優(yōu)美,領略文章的內涵。精讀,有利于拓展學生思維的深度;廣泛涉獵、“觀其大意”,有利于開闊視野,豐富閱歷。另外,剪貼、摘抄、圈點批注、寫閱讀筆記等都是適用、高效的閱讀方法。
校園文學最能有效地激發(fā)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求知欲,促使他們積極參加社會實踐,從而得到更多的鍛煉和發(fā)展。以校園文學活動為突破口、切入點,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生動活潑的語文大課堂,特別是通過文學鑒賞和寫作活動,發(fā)揮文學特殊的教育功能,對于學生完善自我,陶冶心靈,挖掘情商,啟迪智慧,培養(yǎng)想象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提高人文素養(yǎng)和文學修養(yǎng),具有其他方式不可替代的作用。
根據(jù)語文新課程改革精神,切實樹立“大語文”的教學觀,構建校園文學大課堂,讓學生由課本到社會,從課堂到生活,實現(xiàn)學校“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的鏈接。
(一)樹立“大語文”教學觀,構建校園文學的大市場、大環(huán)境。確立作文教學的開放性,以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和認知需求為出發(fā)點,以提高學生整體寫作水平為終極目標,讓學生跳出課本,走出教室,邁出校園,融入社會。
長期以來,作文教學活動主要是靠通過課堂這一中介的講、練、評來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使學生的立足點、觀察點、興趣點都囿于“惟書本、惟課堂、惟學?!钡男∪ψ永铮嗖揭嘹?。練了幾年后,一如既往,學生的寫作能力沒有顯著的提高。對于大多數(shù)學生而言,寫作文無疑是一個相當痛苦的過程,他們拿到作文題往往苦思冥想,搜腸刮肚半天也寫不出一個字來,有的即使憋了老半天才瞎編拼湊出一篇,也是干癟、蒼白、無力,缺乏生動和活力。那么,怎么改變寫作課這種尷尬局面,讓學生愿意動筆、樂意表達、愉快寫作?校園文學活動又為我們開拓了廣闊的空間。
為了使學生把他們現(xiàn)在和未來的社會實踐和生產實踐看成是終生閱讀的無字“大課本”,把當?shù)貜V闊的社會生活看成是寫作用之不竭的源泉,筆者帶領學生走近奇妙的大自然,與自然進行真實的“對話”。學生暢游其中,觀山光林色,賞古代藝術瑰寶,心曠神怡,神思飛越。通過游覽參觀,讓學生領略優(yōu)美的自然風景,了解校園里所沒有的人文景觀。每到一處,大家盡情游覽,暢談自己的感受,或即興演講,或賦詩著文。大家認識到,天地自然、日常生活中蘊含著無數(shù)可描寫的事物;世間萬物,處處變化呈現(xiàn)著可歌可泣的現(xiàn)象。只要我們用眼睛去觀察,用身心去感受,用激情去探索,創(chuàng)新的種子就會埋入心田,寫作的源泉就會永不枯竭。我們還組織小記者團,外出采風;追蹤熱點,開展社會調查;組織學生上街打掃“文字垃圾”,收集街面用語,讓學生體驗“凡是有生活就有語文”的真諦。通過此活動,嘗試語文學習由書本走向生活,實現(xiàn)學校的“小課堂”同當?shù)厣鐣按笳n堂”的鏈接,構建具有特色的文學大課堂活動。實踐證明,校園文學大課堂“開放”模式不僅具有可操作性,而且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第一,更新了教育觀念。作文由傳統(tǒng)的封閉狀態(tài)進入“開放”狀態(tài),實現(xiàn)了學?!靶≌n堂”同當?shù)厣鐣按笳n堂”的鏈接,這不只是形式上的轉變,更是觀念上的轉變。
第二,提高了創(chuàng)新能力。校園文學大課堂“開放”模式,提高了學生的各項能力,特別是創(chuàng)新能力。它為作文教學實現(xiàn)突破舊思想、舊觀念和舊規(guī)則對心靈的緊箍,構建開放、發(fā)散、鮮活的思維形態(tài)這一目標提供了可能。一是,能給學生更大的選擇自由和寫作空間。學生能從習焉不察的生命素材中挖掘出爍爍意蘊,從周而復始的自然景觀中尋找與人類精神現(xiàn)象的契合,從貌似平凡的社會現(xiàn)象中提煉出振聾發(fā)聵的啟迪。二是,學生逐漸從傳統(tǒng)的陳規(guī)束縛中解放出來。他們的創(chuàng)作個性得到更大程度的發(fā)揮,他們的寫作內容及作文過程成為豐富多彩、意興盎然的生命活動,而絕對不是那種迫使學生呆坐在課堂里死摳寫作知識、模仿佳作范例、撥弄文字的機械游戲。
第三,加強了人格修養(yǎng)。作文即做人,作文教學必須注重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人格。先做健全的人,再作健康的文。校園文學大課堂“開放”模式至少在以下3方面有利于加強學生的人格修養(yǎng)。這種“開放”模式從課內到課外,使學生聆聽窗外世界,了解社會的進步,感受時代氣息,加深對人生、對生活、對社會的積累與體驗。既鍛煉能力,也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競爭意識,真正使學生在文學活動中提高品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
第四,培養(yǎng)了學生的合作精神。從成立文學社、開展社會調查、參觀訪問、外出采風到編寫課本劇,從搜集材料、提煉主題到構思成文,這一切,都是要學生有和諧、積極的人際關系作保障。作文課只有向生活“開放”,才能使學生筆下的文章,更富有人文底蘊,更具人格的力量。只有給學生最大限度地提供寫作實踐的空間和成功的機遇,尤其是組織學生向外投稿,才能獲得巨大成功。學生有幾枚“閃光的火箭”升空,便會產生了一生前進的動力。
(二)創(chuàng)建文學社團,為學生搭建展示才華的舞臺。校園文學社團以提高學生的綜合語文素質為主要目的,它絕不是單一獨立的文學社團,必須與語文課堂教學有機和諧地結合起來,才能使文學社一切活動變成語文教學的第二大課堂和語文課堂的延伸與補充,從而形成一種“大語文”教育觀。
一是組織文學社活動。文學社活動要深入、持久、卓有成效地開展下去,首先,校長要高度重視,學校對文學社建設要加大必要的投入和扶持力度;多渠道籌措文學社活動的專項經(jīng)費;在專業(yè)指導教師的聘任和安排、場地的使用、活動設施的配備等硬件方面提供有力的保障。其次,大力加強文學社干部隊伍建設,放手讓學生自己開展所有活動,教師適當給予關心和指導。其三,加強文學社的管理制度建設,制定文學社章程、明確社員的權利和義務、制定切實可行的活動計劃、確定刊物出版事宜,引導學生正確處理活動與日常學習的關系。二是辦好社刊、社報。校園文學是校園精神的生動載體,一個好的文學社,一本好的文學??蔀橐凰鶎W校最具代表性的靚麗名片,是廣大學生的精神家園和文學活動的主要平臺。從收集素材、稿件篩選、稿件審閱、印制到裝訂,都有學生參與。三是開展靈活多樣、豐富多彩的文學活動。組織讀書報告會、詩歌朗誦會、演講比賽;組織“葉圣陶杯”等各種征文大賽,為學生搭建展示才華的平臺;定期舉辦文學知識講座,邀請當?shù)刂骷?、文化名人來校講學;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利用寒暑假組織學生深入農家社區(qū)考察當?shù)仫L土人情、民俗文化等;組織時文經(jīng)典系列解讀活動。通過閱讀帶動寫作,讓寫作反哺閱讀。學生可選取某個切入點,進行一次評論、隨筆、讀后感等寫作練筆活動。
(三)加強寫前指導,為學生創(chuàng)設耕耘的園地。積累素材是基礎,選材是關鍵。學生平時獲取素材的途徑很多,如可通過校園文學活動,從不斷變化發(fā)展的社會生活中積累素材,從周圍的人和事件中發(fā)現(xiàn)素材,從廣泛的閱讀中汲取素材,從自身的生活體驗中挖掘素材。有了相應的素材準備,此時,就要指導學生對素材進行歸類取舍、甄別加工,一旦作文,就能信手拈來。要讓學生明白“厚積而薄發(fā)”的道理。教師在寫前要注重引導、鼓勵學生多渠道接觸自然、接觸社會、觀察生活,把自己的觸角更多地伸向五彩繽紛的社會大舞臺,把撲面而來的新事物、新素材嵌進文章中,并賦予其新的內涵、旨趣,使文章更具新意與說服力。在學生寫作能力的發(fā)展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現(xiàn)有的知識水平、認知能力和心理發(fā)展階段,從多個層面、多個角度進行指導,做到因材施教,量體裁衣。要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僅靠兩周一作文的寫作訓練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借助于社刊這塊園地讓社員耕耘。優(yōu)秀作品,可利用學?,F(xiàn)有的板報、廣播發(fā)表,??蟀l(fā)表,還可以精選向公開發(fā)行的報刊、電臺推薦,另外積極組織學生參加各種作文大賽。
從語文課程標準中我們看到,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是語文教學的核心內容,而開展校園文學活動,就、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有效途徑之一。通過校園文學活動,銜接課堂內外,形成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生動活潑的語文大課堂,它必將使學校教學更加詩意洋溢,充滿魅力,有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
(編輯:楊 民)
趙炳庭,寧夏西吉縣一中高中語文教師,長期致力于中學語文教育研究,校園文學研究。曾在各類教學期刊發(fā)表文章500多篇,主持并參與國家級、省級課題5項。全國中語會會刊《語文教導通訊》2012年第10期封面人物,并在第七屆“圣陶杯”全國中學生創(chuàng)作大賽中被評為“全國十佳文學社首席導師”。
G622
A
1671-0568 (2015) 31-007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