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燕
對話式教學,讓語文課堂生機盎然
◎趙曉燕
巴西著名教育家保羅·弗萊雷建立了以培養(yǎng)批判意識為目的的解放教育理論,提出了“對話式教學理論”。他認為:“只有通過交流,人的生活才具有意義。只有通過學生思考的真實性,才能證實教師思考的真實性。”學生可以主動“對話”,進入深層思考,進而提出獨特的見解和主張。前蘇聯(lián)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我一千次的確信:沒有一股富有詩意的、感人的、審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學生全面的智力發(fā)展”。語文課堂這股清泉從何而來?這需要語文教師學會應用“對話式教學理論”,在課堂上構建一個獨特的教學情境,使學生享受學習過程。
由于初中生的固有特點,初中教師教學任務繁重,使得對話教育并沒有得到很好地貫徹實施。初中語文教師需要打破常規(guī),嘗試創(chuàng)設情境,使語文課堂熱鬧活躍,讓學生在輕松愉悅中獲得新知;嘗試用各種方法調動學生,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努力讓學生融入到課堂情境中,讓初中語文課堂真正“動”起來。
“對話理論追求的是一種介入雙方互為主體的關系,在互相關聯(lián)而又自主、獨立、富有意義的對話的基礎上,通過雙方的創(chuàng)造達成各自的完善和滿足。正是這種對話的存在與延續(xù),使得介入的雙方的話語都具有了其存在的價值”。[1]注重師生的交流是貫徹對話理論的一個重要方面。課堂開始,教師設計對話場景,通過多媒體展示、音樂渲染、故事吸引等形式,創(chuàng)設能夠打動學生的特定情境,感染學生、帶動學生,讓學生自己去想象、重組畫面,縮短教材與學生的心理距離。教師與學生、教師與文本、文本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在情感紐帶的牽動下,融入課堂,深入思考,獲得真實的感受,表現(xiàn)出一種積極向上的態(tài)度,從而激起相應的情愫。
交流是師生相互溝通的過程,是一個動態(tài)生成的過程。課堂上的對話包括:教師和學生的對話,學生與學生的對話,教師與文本的對話,學生與文本的對話。教師、學生與文本的對話主要是“悟”的過程;教師、學生之間的對話主要是“論”的過程,能促進學生與教師、文本三者關系的研究,也是一種提問啟發(fā)和思考回答的過程;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對話可以是辯論、表演、討論等形式。尤其是辯論,對初中生來說充滿挑戰(zhàn),提出有關問題,讓他們自由選擇正方反方,找出事實道理來支持自己、反駁對方。從單純的表達描述到極具思考性的反駁辯論,對初中生來說是極具挑戰(zhàn)性的。
保羅·弗萊雷的“對話式教學理論”提醒我們:教師的“引”只是一部分,關鍵是用學生的回答驗證教師的提問,這是更高層次的交流,能開闊學生視野,調動學生熱情,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
“對話式教學理論”呈現(xiàn)的是師生平等對話,是“將教學模式由獨自式的講授變?yōu)閷υ捠降幕觽魇?,通過問答的形式與學生形成良好的溝通,步步推進達到引導傳授的目的。”[2]在語文課堂上,教師始終處在與學生對等的位置,尊重學生的選擇,尊重學生的思考,尊重學生的探索,尊重學生的標新立異。
對話式的語文課堂強調教學目標的相對開放性,具體來說就是:通過設置問題情境來實現(xiàn)教學目標,對不同學習結果甚至與教學目標有偏離的地方也會采取寬容鼓勵的態(tài)度,讓學生自由地圍繞著教學目標擬定問題、討論疑惑、總結結論,激發(fā)探索的欲望,進而獲得更多體驗,而不僅僅是教師預設的種種結論。學生可以根據(jù)相對固定的單元教學總目標來探知、選擇本課需要解決的問題,預估自己需要的信息。事實上,學生會獲得比解決問題所需的更多信息,自然地就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從而激發(fā)學習的興趣。
語文課堂上師生平等一方面會讓學生心情愉悅,另一方面探索未知的知識會打破課堂原有的程序,某種程度上體現(xiàn)了“教學的無序性”,這對學生具有極強的吸引力。由于教學活動是按照某一目標來設計的,課程的設計允許教學者、學習者共同參與,對教學內容進行全新的規(guī)劃,這在無形中提高了教師、學生共同探索的欲望,呈現(xiàn)出“熱鬧非凡”的景象。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笨涿兰~斯也說過:“在學生方面,可以互相激勵,互相幫助”,“一個人的心理可以激勵另一個人的心理,一個人的記憶也可以激勵另一個人的記憶?!薄皩υ捠浇虒W理論”在初中語文課堂中的運用會讓學生學會合作,進而懂得協(xié)作的重要性。
朱永新教授認為:“學生是自由的個體,他們的思維也應該是自由的。因此,我們要想方設法搭建一些自由平臺,讓每一個孩子都找到好感覺,最大限度地喚醒學生的潛能,拓寬學生的知識、生活和生命領域,對他們實施生命化教育?!盵3]教師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法的設定,都緊緊扣住合作的學習方式。表演不可能是獨角戲,繪畫不可能沒有人欣賞,語言不可能沒有人聆聽。如表演《草》,筆者事先指定一個學生擔任導演,角色的分配、道具的設計、場景的布置,均由他說了算。他是個聰明的學生,善于協(xié)調關系,分配角色有板有眼,誰演周恩來、誰演二班長楊光、誰演食毒草中毒戰(zhàn)士,他都心中有數(shù)。事實表明,他選的人物表演得很到位,道具的設計也很有創(chuàng)意,表演獲得了成功,得到全班同學的一致好評。通過一次次的表演展示,學生突破了自我,變得更為大膽、更善于表達、關系更為融洽,更難能可貴的是學生體會到合作所帶來的成就感。
一切為了學生的發(fā)展,教師貫徹學生是課堂主人的主張,著重培養(yǎng)學生動手、自學能力,大膽放手讓學生嘗試,變“教師創(chuàng)設情境”為“師生協(xié)作創(chuàng)設情境”。教師可以精講單元中的一篇,其余由學生共同設計,構造出貼近學生、與文本相符的情境,讓學生以更高漲的熱情投入學習,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自我意識是人類特有的心理活動,是個體對自己正在發(fā)生的全部心理活動(包括過去形成的心理影響,心理活動的過程和內容)的意識?!薄皩υ捠浇虒W理論”下的語文課堂弘揚人的主體性、強調人的自主性,注重教育者、學習者積極性、創(chuàng)新性的培養(yǎng)。
對話式課堂強調學生的自主參與,提倡發(fā)展學生個性,激活并強化主體意識。創(chuàng)新不僅是學生在課堂上投入的表現(xiàn),也是教師在課堂上新的嘗試?!敖處煹那楦惺菢蛄?,是導體,是火種,它會傳導,會點燃”。教師教學理念的創(chuàng)新、教態(tài)的變化、教學內容的精選都會影響、帶動學生,讓學生能從字里行間理解作者情感,產(chǎn)生獨特情感體驗,于無形中鑄就師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如在教學《明天不封陽臺》的過程中,教師適當改變了引導方向,不按部就班講授課文,而是先從故事入手,瞬間讓學生進入狀態(tài),他們迫切地需要傾訴、需要展示、需要改變,真正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在積極性的調動下,他們提出課堂教學的建議,以他們喜歡的形式上課,更好地接觸到對自己而言有用的知識,加深自己的感情體驗,體會到作者內心復雜的情感。“通過選擇生活中常見的場景進行教學,學生可以更加具體地了解到特定場合的表達技巧與方式,從而學會表達,學會溝通?!盵4]
巴赫金認為:“對話交際才是語言的生命真正所在之處?!苯栌谩皩υ捠浇虒W理論”,就是“給學生一些權利,自己去選擇;給學生一些機會,自己去鍛煉;給學生一些時間,自己去安排;給學生一些空間,自己去創(chuàng)造。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對話式教學理論”滋潤下的初中語文課堂給予學生充分的空間,學生可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形式。這樣的課堂會讓學生充滿激情,信息的獲取量也會更大。如學習《口技》,可以讓會口技的同學即興表演,描述表演情景和自己的感受。這樣,學生既增長了知識,還體會到自主參與的快樂。學生對課文提出問題和看法,師生共同討論,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于漪老師說過:“要讓學生真正把書讀到心里去,讓他們的思想感情和課本中人物的思想感情融為一體,與作者喜怒哀樂發(fā)生共鳴,達到全面育人的目的,教師應該創(chuàng)設與教學內容相應的情境?!薄皩υ挕笔秸n堂因為交流、平等、協(xié)作、自主,使學生沉浸在課堂的獨特氛圍中,身心得到滿足,獲得一次極為震撼的心靈之旅。
注釋:
[1]姜欣.“對話式”語文課堂教學模式與策略探析[D].山東師范大學,2005.
[2]樊志輝,欒芳.對話式教學的理論探討[J].黑龍江教育,2005,(4).
[3]朱永新.我的教育理想[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1.
[4]晏燕.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表達能力[J].語數(shù)外學習,2015.
(趙曉燕 江蘇省南通市啟秀中學 22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