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張家港市萬紅小學(215600) 胡琍玲
例談哲理性古詩教學的策略
江蘇張家港市萬紅小學(215600) 胡琍玲
古詩教學重在誦讀感悟,一般采用讀、解、感、悟四步教學法。但是,對哲理性古詩,這樣的教學是不夠的,會使學生的認識膚淺。教學哲理性古詩,力求讓感性的“悟”與理性的“用”相結合,讓古詩煥發(fā)出現(xiàn)代生活的氣息。
哲理性古詩 感悟 運用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作品的情感。受到優(yōu)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勵,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教學古詩,重在誦讀感悟,一般采用四步教學法:一“讀”,讀準字音,讀通詩句;二“解”,理解、疏通詩句意思;三“感”,展開想象,設身處地,感受古詩表達的情感;四“悟”,由表及里,由淺入深,領悟古詩蘊含的意義。如此循序漸進,使學生受到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的營養(yǎng)。然而,學習《冬夜讀書示子聿》這樣的哲理性古詩,僅有感性的“讀”“解”“感”“悟”是不夠的,這樣會使學生的認識停留在“紙上得來終覺淺”的階段。實踐證明:知易行難,許多學生會記住、寫出詩歌所蘊含的道理,卻不會把它運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寫作中。因此,筆者教學哲理性古詩,力求讓感性的“悟”與理性的“用”相結合,讓古老的詩文煥發(fā)出現(xiàn)代生活的氣息。下面以《冬夜讀書示子聿》的教學為例,談談具體做法。
學生的學習生活不是靜態(tài)的空間,而是動態(tài)的時間流。教學陸游的《冬夜讀書示子聿》,新課伊始,出示二年級學過的兩句古詩:“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弊寣W生說說詩句的意思,談談隱藏的含義,想想在生活中的運用。因為是復習舊知,教師稍加點撥,學生很容易就完成了任務。此時,教師順水推舟,引出“哲理詩”的概念:“像這樣的詩很多,表面上講的是一件事,一處風景,背后卻蘊藏著深刻的道理,這樣的詩通常叫哲理詩?!抖棺x書示子聿》就是一首哲理詩。”接著,教師引導學生確定學習目標:“關于這首詩,你已經(jīng)知道了什么?還想學習什么?”然后,聯(lián)系學生在本學期已學過陸游《示兒》這首詩,淡化對作者、詩題的認識,引領他們根據(jù)學習古詩的一般方法,梳理出學習本詩的主要步驟:讀懂詩意、讀明詩理、讀出詩情、學會運用。
美國教育家蘇娜丹戴克曾說過:“告訴我,我會忘記;做給我看,我會記??;讓我參加,我就會完全理解?!币陨蠈耄陨鸀楸?,以學定教,立足學生最近發(fā)展區(qū),勾連新舊知識,融通課堂內(nèi)外,讓學生在獲得成功體驗的同時,明白詩理在生活中的運用;繼而把閱讀的時間、空間還給學生,讓他們自己確定學習目標,自己規(guī)劃學習步驟,自己探索詩文內(nèi)涵,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崔巒先生指出:教師在閱讀教學中發(fā)揮主導作用的基本環(huán)節(jié)是提出學習要求,明確學習內(nèi)容,組織引導自學與交流,適時適度點撥誘導與小結,精心設計練習,適度拓展。由于知識儲備、閱讀經(jīng)驗、人生經(jīng)歷等還有欠缺,學生探究古詩難免會遇到一些困難。如果教師不及時疏通,讓學生囫圇吞棗,那么這些“棗核”很有可能會造成閱讀中消化不良的現(xiàn)象。因此,作為“平等中的首席”,教師該出手時就出手。教師的出手疏通有很多形式。面對“跳一跳,能摘到果子”的堵塞點,教師不必親力親講,可挖掘學生中蘊藏的力量。面對“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查閱詞典、請教別人”等好辦法,要大力表揚,鼓勵學生在今后學習中運用。當遇到一些“疑難雜癥”,學生束手無策時,教師可循循善誘,指點迷津。如,學生為“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中蘊含的道理而愁眉不展時,教師點撥啟發(fā):“由‘無遺力’你想到了哪些成語故事呢?‘工夫’為什么不寫成‘功夫’?讀了這兩行詩,你還想到了哪些詩句?”這樣,采用喚醒積淀、相似聯(lián)想的方法,引導學生旁征博引,集思廣益。此時此刻,他們領悟到的道理已不是干巴巴的說教,而是一個個鮮活的形象、一段段感人的故事、一句句睿智的話語。
古詩中有些語句看似尋常,細品卻意味深長。教學時,要引領學生悟得其中的真味。但學生有時會對其視而不見,教師應及時疏通,當講則講。如,感悟“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學生認為“紙上得來”就是“從書本上得到的知識”。教師睿智地發(fā)現(xiàn)了學生思維的局限性,馬上追問:“現(xiàn)在我們看電視、聽廣播、上網(wǎng),算不算‘紙上得來’?”當學生認識到“它們都不是來自實踐的,都算是‘紙上’”時,教師適時小結:“‘紙上得來’和‘躬行實踐’是相對而言的。時代在變遷,‘紙上得來’的內(nèi)涵也在擴大,讀書、上網(wǎng)、看電視、聽廣播,都不是親自實踐得來的,都算是“紙上”,得來的都是膚淺的。”如此講解疏通,融入時代元素,讓學生既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對古詩的感悟就更上一層樓了。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是實踐性課程,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yǎng)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苯虒W中,教師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學生感悟語言、積累語言、運用語言,進行聽說讀寫等語文基本功訓練。
古詩作為漢語文本中最具“歌”性的文體,合轍押韻,旋律優(yōu)美,讀來別有一番味道。教學《冬夜讀書示子聿》時,朗讀訓練安排要如層層剝筍,漸次深入。初讀,字正腔圓,讀準讀通;再讀,有板有眼,讀出節(jié)奏;悟讀,有滋有味,讀出詩意;賞讀,有聲有色,讀出詩理;品讀,感同身受,讀出詩情;誦讀,字字入心,熟讀成誦。當學生遭遇朗讀的瓶頸時,教師要授之以法。如“古人學問無遺力”一句,指導學生想象匡衡鑿壁偷光、孔子韋編三絕、呂蒙手不釋卷等畫面后朗讀;當讀不出“少壯工夫老始成”的韻味時,采用指謬法啟發(fā)學生:“做學問要用一生的工夫,從少年到壯年一直到老年,能讀得這樣輕描淡寫嗎?”在品讀環(huán)節(jié),更要啟發(fā)學生披文入境,在領悟陸游的愛子情深后再朗讀。這些朗讀步驟與方法,有利于今后學生遷移運用。
除了朗讀訓練,教師還可安排聽說訓練。在閱讀對話中,要訓練學生認真聽、仔細聽的習慣,培養(yǎng)學生概括說、具體說的能力。如,教師出示:“李時珍從小立志,堅持不懈,晚年才編成《本草綱目》;談遷嘔心瀝血,歷經(jīng)二十幾年的艱辛,編成《國榷》。他們的行動都讓人感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公元前259年長平之戰(zhàn),趙括接替廉頗為趙將,只知道根據(jù)兵書辦事,不知道變通,結果被秦軍打敗。如果他明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那么‘紙上談兵’的故事就不會發(fā)生了?!边@是用“說”的形式訓練運用詩句。教師還可結合生活實際,讓學生用上“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動筆寫寫自己或他人的事例。此處教學,關注學生生活,引導他們在情境中運用詩句,打通書本世界和生活世界的界限,促使他們與作者的思想碰撞,產(chǎn)生智慧火花。
語文對學生發(fā)展的價值,一是人文熏陶,二是語言習得,這在總結點也應得到彰顯。課末,教師總結:“《冬夜讀書示子聿》是一首優(yōu)秀的哲理詩。陸游對于做學問的獨到見解,在古代是寶貴的經(jīng)驗之談,即使在科技日新月異的現(xiàn)代,也具有鮮明的啟迪意義。今天我們用‘讀懂詩意’‘讀明詩理’‘讀出詩情’‘學會運用’的方法來學習哲理詩。課后,還可以用這樣的方法去讀其他的哲理詩。”葉圣陶先生說過“教是為了不教”,最后回顧哲理詩的學法,授之以漁,以一首帶一類,便于學生課后實踐,提升自主學習效率。
孔子云:“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奔戎赋鲈姷慕袒δ?,又道出了哲理古詩教學的過程與方法。且思且行,在“感悟”與“運用”之間,導入點巧觸發(fā),以目標為主線;堵塞點巧疏通,以感悟為支點;訓練點巧安排,以運用為導向;總結點巧回歸,以提升為目的,這樣教學古詩定能帶給學生更多的收獲。
(責編 韋 雄)
G623.2
A
1007-9068(2015)07-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