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秀國
(甘肅省民樂縣新天鎮(zhèn)馬均小學)
《義務(wù)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強調(diào)的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就意味著語文學科除讓學生具備運用語言文字進行交際、閱讀等的能力外,還要讓學生對語文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廣泛吸收人類的文化精華,傳承和發(fā)揚國語精粹,所以,語文教師的魅力更是不可估量的。那么,怎樣才能作一個有魅力的語文教師,讓學生樂學語文呢?筆者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認為應(yīng)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在教學工作中,一切都應(yīng)以教育者的人格為依據(jù),任何章程和綱領(lǐng),任何人為的管理機構(gòu),無論他們想得多精巧,都不能代替人格在教育中的作用。沒有教師給學生直接影響,真正的教育是不可能的。那么,教師在教學生涯中怎樣形成自己的人格呢?
勤奮好學,不斷日積月累,長期完善自己的教師,才會有其魅力的豐富底蘊。著名教育改革家家魏書生教學中對教材熟爛于心,對知識旁征博引,以其談笑風生的教態(tài),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有人聽了他的一節(jié)課后,詢問他,你備這節(jié)課花了多長時間。他耐人尋味地說:“花了我的前半生?!边@無疑告訴我們,教師只有平時學習和積累各種知識,豐富和充實自己,未雨綢繆,有了豐厚的功底,在課堂上才能出口成章,把自己的人格魅力展示給學生,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深入淺出地接受知識。
受應(yīng)試教育的影響,大部分老師認為,教語文只要讓學生把課本上的優(yōu)美片段背下,寫在卷子上就行,學生對知識的了解一知半解也無所謂。對這種不思進取的看法,無疑是要提出批判的。筆者認為,作為語文教師,一定要了解天文地理、歷史哲學、文學藝術(shù)、體育衛(wèi)生等方方面面的知識,才能滿足學生的求知欲,解決學生各種各樣的“為什么”。這樣,老師在學生心中就成了知識的象征,焉有對語文不感興趣的道理?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學生眼中的教師應(yīng)該是一位聰明、博學、善于思考、熱愛知識的人。”比如,一位特級教師在講《木蘭辭》時,一位學生認為“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是不可能的。古代婦女都纏小腳,一洗腳不就看見了?老師說:“南北朝時期的婦女,還沒有包小腳呢?!睂W生接著問:“中國婦女包小腳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這個問題已經(jīng)遠遠超過了課文的范疇。老師說:“‘弓足’,源于五代?!睂W生問題得到了解答,非常高興,對老師又多了幾分敬意。語文是最具綜合性的學科,它的知識內(nèi)容涵蓋極大,可謂“上下五千年,縱橫九萬里。”我們的文本常常為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其思想內(nèi)容芬芳馥郁,沁人心脾,其語言形式瑰麗多彩、悅?cè)硕俊D窃~匯的豐富,句式的變化,篇章的嚴謹,體裁的多樣,構(gòu)思的精彩,形象的典型,意境的美妙,哲理的深刻,都能給人以藝術(shù)的享受。作為語文教師,就必須擁有廣博的文化知識背景,深厚的文化底蘊,在教育活動中憑借自己深厚的語文素養(yǎng),對文本的獨特體驗、感悟和見解,對學生適時引導(dǎo),讓學生感覺到,學習語文不光是在學習,同時也是在欣賞、在享受,讓學生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祖國語言文化的曼妙無窮,從而讓學生喜歡上語文這門學科。當學生認可語文,覺得語文好時,是語文老師最大的成功。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必須有“一桶水”“一池水”,而且是“源頭活水”,然后再去引出學生的“一泉水”。新課標指出,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yǎng)。它“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fā)展?!蔽覀兘逃膶ο笫且粋€個有鮮活生命力的個體,是一個個有活力、有尊嚴的個性存在。作為語文教師,既要正視乃至珍視學生富有生命價值的學習活力,懷著對生命的敬畏,對學生的成長充滿期待,懷著對錯誤的寬容,對學生的進步充滿欣賞,以極強的責任感,幫助學生構(gòu)建完美人生。又要在教學活動中考慮學生個體發(fā)展的需要,兼顧具體的教學情景,精心設(shè)計各種活動,給學生自由支配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的智慧潛能和好奇心最大限度地處于激活狀態(tài),讓他們在學習體驗的過程中,不斷豐富和完善自己的生命價值,滿足生命成長的需要。
語文是一門綜合學科,它涉及面廣,單純地靠教材,很難學好語文。張志公先生說:從自己學習語文的經(jīng)驗看,得自課內(nèi)知識與課外知識之比為“三分來自課內(nèi),七分來自課外”。因此,發(fā)展語文能力必須課內(nèi)打基礎(chǔ),課外謀發(fā)展。
要充分利用新課程的閱讀課和活動課,設(shè)置和開出具有濃厚人文色彩的課程。利用閱讀課的拓展性,以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為基礎(chǔ),對學生進行人文知識的教育。作文誦讀,文學鑒賞,人物評傳等,有的側(cè)重于情感熏陶,有的側(cè)重于審美情趣的引導(dǎo)。
在知識更新速度極快的今天,我們不能固步自封。多媒體技術(shù)的運用、科技的進步,在教學方面體現(xiàn)在豐富了教學手段。以往的一支粉筆、一張嘴的教學方式已經(jīng)落伍,不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而新的教學手段極大地刺激了學生的感官。學生從圖片、音樂中學會知識,獲得美感,激發(fā)了他們的學習興趣,提高了他們的學習效果。
過去填鴨式的教學方式既讓學生厭煩,也不利于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古人云:“授之以魚,只供一飯之需;授之以漁,將終生受益?!睂W習方法不僅要靠教師言傳身教,還要在長期學習中實踐、揣摩,反復(fù)應(yīng)用。在教學中要讓學生充分參與學習實踐活動,在學習中領(lǐng)悟道理,摸索總結(jié)、積累,最終獲得全面發(fā)展。在課堂上,教師應(yīng)主要采用鼓勵式、啟發(fā)式教學?!昂煤⒆邮强涑鰜淼??!闭n堂上有意識地贊揚學生,如:“你想的真好,老師都沒想到這一點……”“你讀得真有感情,大家都感動了……”這些鼓勵性的語言都會讓學生有成就感,從而樹立了自信,對語文產(chǎn)生興趣。
語文教師的魅力是引領(lǐng)學生走進文學殿堂的第一步,如果教師扼殺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那么就不能算是一個稱職的教師,為了讓自己擔負起重任,語文教師要多讀書,不斷提高自己的文學修養(yǎng),關(guān)心熱愛學生,不斷創(chuàng)新。
王學才.談?wù)務(wù)Z文教師的魅力對學生成長的影響[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dǎo)刊,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