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鹽城市建軍路小學(224000) 洪 澤
例談“順學而導”在閱讀教學中的運用
江蘇鹽城市建軍路小學(224000) 洪 澤
順學而導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一種手段、一種方式,更是一種新理念。教師要將順學而導靈活地貫穿于整個語文教學的全過程,根據(jù)學生真正的學情確定教學方法和內容,從而確保閱讀教學的有效。
順學而導 閱讀教學 運用 有效
順學而導,簡單地說就是教師要順著學生的學習活動,靈活多樣地實施點撥、引導。如果對順學而導進行深入探究的話就會發(fā)現(xiàn),“順學”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即教師要針對學生已有的思維水平,要針對學生的疑惑點,要針對學生的興奮點、興趣點等;另外,順學而導中的“導”指的也不是教師簡單的引導,而是教師根據(jù)學生的學情審時度勢,因勢利導。那么,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如何順學而導呢?
不同的學生學習經(jīng)驗不同,知識背景不同,對于所學知識的接受程度也就不同。在語文教學中,如果教師不關注學生的學習起點,只是從教參或者教學內容出發(fā),那么,將很難使學生真正有所收獲。而基于學生已有起點出發(fā)順學而導就可以有效改變這種現(xiàn)狀。
如在教學蘇教版語文《珍珠鳥》一課時,課文的第四自然段用了幾個表示連接的詞語“起先,隨后,后來”等,把小珍珠鳥和我是怎樣親近起來的過程一步步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學生以前對表示連接的詞語已有基本認識,基于這個基礎,在教學時,我讓學生先找出這段話描寫了小珍珠鳥的哪些動作,然后再讓學生思考是哪些詞語把這些動作連接起來的。學生很快找到了“起先,隨后,后來”等幾個關鍵詞,在此基礎上,我又繼續(xù)引導:“你們還知道哪些表示連接的詞語?”有學生說“首先,接著,然后”;有學生說“并且,和,還”等。在學生對句子與句子之間的關系有了初步感受以后,我再引導學生用上這些詞語說一段話。這樣一來,不僅使學生了解了文本內容,而且也有效培養(yǎng)了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
在這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在教學時不光關注了文本內容,而且在立足學生學習起點的基礎上注重了對文本語言表達形式的掌握。這樣教學,不僅避免了無謂的重復啰嗦,而且使學生的語文能力得到了真正的提升。
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tài)生成的過程。因此,教師要善于捕捉閱讀教學中學生已經(jīng)形成的新的知識生長點,以學定教,順學而導,不斷調控整個課堂教學,從而使課堂教學更具活力。
如在教學蘇教版語文《愛之鏈》一課時,當學生讀到喬治冒著嚴寒為老婦人修車,當老婦人給他錢他卻不要報酬這部分內容時,有學生質疑:“喬治真是太傻了,他為什么不要報酬啊?再說了,這是他的勞動所得,他應該拿的。”學貴有疑,針對學生的問題,我沒有正面回答,而是順學而導:“喬治修車到底該不該要報酬?”我讓學生討論,然后交流匯報。在討論交流環(huán)節(jié),有學生認為:“幫助人不應該要報酬,這是助人為樂?!庇袑W生認為:“應該要報酬。一方面,他自己家里條件也很差,連襪子都沒有;另一方面,這是他勞動所得。再說,也不是他硬要的,是別人主動給的,所以無可厚非,天經(jīng)地義?!彪p方各執(zhí)一詞,爭執(zhí)不下。在這種教學情境下,我讓學生找出當老婦人給喬治錢時,喬治有什么神態(tài)或者動作。抓住“愣”一字,學生感受到了喬治的美好品質。
在這個課例中,教師主要抓住了課堂教學中的動態(tài)生長點讓學生暢所欲言,研究探討,然后在學生相持不下時又順學而導,既能夠放開去,又能夠收攏來,使整個課堂顯得結構完善又不失細節(jié)完美。
在閱讀教學中,一節(jié)課的結束只是意味著一個起點被超越了,但是,隨之而來,新的起點又誕生了。教師要根據(jù)課堂教學中存在的現(xiàn)象或者可能發(fā)展的方向進行順學而導,適當延伸。
如在教學蘇教版語文《神奇的克隆》一課時,在課堂即將結束的時候,我發(fā)現(xiàn)許多學生對于課本上已有的知識還不太滿足,都特別想知道人是否能夠被克隆。那么,怎樣才能既保證學生的學習愿望,有效拓展文本,又使學生對文本的看法不偏離教學主題呢?我是這樣順學而導的:“同學們,關于克隆人的科技信息現(xiàn)在還很少聽說,我們暫且不論人是否能夠被克隆。那么,結合本課克隆的相關知識,你能談談克隆人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哪些便利及危害嗎?”這樣教學,有效點燃了學生思維的火花,有學生認為:“如果人能夠被克隆,將可以有效解決許多醫(yī)學難題,像一些器官移植等問題?!庇袑W生認為:“克隆人不好,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更多困擾和不便?!薄瓕W生思想活躍,課堂氣氛也達到了高潮。
教師從學生的興趣出發(fā),順學而導,有效拓展文本,不僅滿足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且在學生辯論的過程中也增加了學生探求科學奧秘的興致。
總之,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只有準確把握學生的學習起點、知識生長點、課堂延伸點,真正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順學而導,才能不斷增長學生的智慧,進而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責編 劉宇帆)
G623.2
A
1007-9068(2015)13-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