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泠
(山東城市建設(shè)職業(yè)學院,山東濟南250002)
歷史研究
中國傳統(tǒng)文化背景下古典文學與建筑藝術(shù)的審美同構(gòu)
張泠
(山東城市建設(shè)職業(yè)學院,山東濟南250002)
作為特殊的社會意識形式,建筑藝術(shù)和文學藝術(shù)都是不同民族文化背景下一定社會風貌的反映。中國傳統(tǒng)文化背景下,古典文學藝術(shù)和古代建筑藝術(shù)巧妙融合,使得文學之美和建筑之美相得益彰。文學作品存錄了傳統(tǒng)文化影響下古代建筑的審美底蘊;在“天人合一”文化影響下中國文人對建筑物象審美移情;古典文學藝術(shù)與古代建筑藝術(shù)蘭桂相依。文人因建筑物象觸動靈犀有感而發(fā),成就千古美文;建筑又因美文而聲名鵲起,流芳千古。中國古典文學藝術(shù)和建筑藝術(shù)形成審美同構(gòu),人們驚艷于古典建筑的大美,更驚嘆于古典文學的大象。
傳統(tǒng)文化;古典文學;古代建筑;審美同構(gòu)。
建筑是文化的產(chǎn)物,是人類歷史文化的紀念碑。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源遠流長,長期受其浸潤的先人們,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將自身固有的思想理念投射到建筑作品中,使它們呈現(xiàn)出擁有濃郁的本民族文化氣息的審美底蘊。而使其流芳后世的重要媒介,當屬古典文學作品。無論是先秦的諸子散文,還是后世的詩詞曲賦,在歷代文人的筆下,那些宮殿、廟堂、園林、民居總要或明或暗地表露著傳統(tǒng)文化的元素。
(一)以和諧為根本
中國人歷來崇尚和諧,和諧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西周太史伯最早從理論上明確而系統(tǒng)地探討“和”:“夫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以他平他謂之和,故能豐長而物歸之。若以同裨同,盡乃棄矣。故先王以土與金木水火雜,以成百物”①黃永堂譯注:《國語全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90頁。。孔子則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②思履主編:《四書五經(jīng)》,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3年版,第20頁。。在中華幾千年的文明史中,和諧成為貫穿于傳統(tǒng)文化的一條主線,它深深地影響著一代代國人的思想意識,人們孜孜以求的理想狀態(tài)就是和諧,房屋的建造也不例外。
1.鐘情木質(zhì)材料表現(xiàn)對自然生物的尊重以及與其和諧相處的心愿
與西方各民族青睞堅固、強硬的石質(zhì)材料不同,中華民族對木質(zhì)建筑始終情有獨鐘。韓非子之《五蠹》云:“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有圣人作,構(gòu)木為巢以避群害,而民說之,使王天下,號之曰有巢氏?!雹壑鞏|潤主編:《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第一冊上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209頁。如果說上古時期在嚴酷的自然環(huán)境和落后的社會生產(chǎn)力限制下,人們用隨手可得的木材和泥土建造簡陋的房屋實屬無奈的話,但當人類正式踏上文明之旅,外域各民族已紛紛以石料取代木料之時,華夏先人依然對木質(zhì)建筑情有獨鐘,則不能不說是在本民族文化影響下的一種獨特的心理現(xiàn)象。披覽經(jīng)典,無論是達官貴人幻想中的理想居所,還是皇宮貴族現(xiàn)實中的安身之地,在古代文人的筆下,奇珍草木長生不老于文章的字里行間。
《楚辭》中《九歌·湘夫人》:“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蓋;蓀壁兮紫壇,播芳椒兮成堂;桂棟兮蘭橑,辛夷楣兮藥房;罔薜荔兮為帷,擗蕙櫋兮既張;白玉兮為鎮(zhèn),疏石蘭兮為芳;芷葺兮荷屋,繚之兮杜衡。合百草兮實庭,建芳馨兮廡門。”④林家驪譯注:《楚辭》,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版,第47-48頁。這座五彩繽紛、芬芳馥郁、美輪美奐的庭堂建在水的中央,其建筑、修飾材料是荷、蓀、椒、桂、蘭、辛夷、藥、薜荔、蕙、石蘭、芷、杜衡等十幾種奇花異草和香木。
距屈原大約150多年后,司馬相如《長門賦》里有對漢朝宮殿景色的描寫:“刻木蘭以為榱兮,飾文杏以為梁。羅豐茸之游樹兮,離樓梧而相撐。施瑰木之欂櫨兮,委參差以槺梁?!雹訇愓聩i等主編:《古文鑒賞辭典》(上冊),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7年版,第267頁。文中的木蘭、文杏、瑰木都是珍貴的木材,以此說明宮殿建筑材料的非同一般,“豐茸之游樹”“離樓梧”“欂櫨”則表現(xiàn)了宮宇眾木交加、梁柱縱橫的莊重華美,同時也間接稱贊工匠高超的營造技藝。
幾千年來,大量的文學經(jīng)典以生動、精彩的語言記錄了不同時代、不同階層以木興屋的史實,“木建筑”成為了我國古代建筑的代名詞。究其原因,除環(huán)境和資源的影響之外,最根本的還是和諧思想教化之下,人們對和諧的生存環(huán)境執(zhí)著追求的物化反映。儒道皆追求天地人和,崇尚與自然萬物和諧相處。從來源看,草木歸屬自然,蟲棲于草,禽息于木,人的居所也只有以此為材料,才能使人們時刻感受到與大自然的和諧相處。從材質(zhì)看,樹木鮮活的紋理,溫潤的手感,清新的味道,不強不弱的性情,無不顯示著它們是大自然中最能體現(xiàn)和諧之氣的建筑材料。從心理暗示看,古人信奉五行學說,“木”列五行之首,其性直,其情和,意表生發(fā),最能契合國人期盼發(fā)達、和順的心理。因此,只有以樹木為材料營造各類建筑物,人們生活于其中才能感覺到人與自然生物互相尊重、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閑適與安逸。
2.平面縱深的空間格局表現(xiàn)對土地的依戀以及與其和諧相融的愿望
中國封建社會實質(zhì)上是一個宗法社會。宗法是以血緣關(guān)系為基礎(chǔ)的,為了維護宗族的力量,家族成員要盡可能和諧地生活在一起,建筑居所往往是以一主要房屋為中心,向前后左右伸展的多組單層建筑群體②參見樓慶西:《中國古建筑二十講》,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1年版,第34頁。。這些平面鋪開、左右對稱的組合群體,相互關(guān)聯(lián)、相互制約,給人以和諧穩(wěn)定的心理暗示。同時,在以農(nóng)業(yè)為根本的古代中國,土地是宗族興旺、發(fā)展不可或缺的基本條件,生立足于土,死安息于土,即使房屋建筑也要緩緩展開平面縱深空間,以便與土地保持更多的聯(lián)系,由此表達對土地的依戀情結(jié)以及與其和諧相融的愿望。
《詩經(jīng)·小雅·斯干》是周王宮室建筑落成時的祝頌歌詞,第四章“如跂斯翼,如矢斯棘,如鳥斯革,如翚斯飛,君子攸躋”③④⑤金啟華等主編:《詩經(jīng)鑒賞辭典》,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0年版,第477-478頁,第478頁,第477頁。,由遠至近、由低到高、由外及里、由整體到局部,層層深入,逐步向人們展現(xiàn)出一幅由臺基、屋身、屋宇組成的完整的宮室形象。第五章“殖殖其庭,有覺其楹。噲噲其正,噦噦其冥。君子攸寧④”,沿一條中軸線從外到里展現(xiàn)了宮室的平面布局。室前有平正的庭院,庭堂中有高大聳直的柱子,前廳軒敞光明,后室也寬敞豁亮。在緩緩展開的平面格局中,人們目光所及總也離不開充滿安全感的土地。結(jié)合第一章“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兄及弟矣,式相好矣,無相猶矣”⑤對宮室所處地勢環(huán)境的描寫,更能感覺到古人對青山綠水大自然的無限愛戀,即使是對兄弟和睦相處的一種期盼或祝愿,也要以松同氣、竹連根相喻。而此比喻亦是先民欲與土地自然和諧相融的一種心愿。
(二)以實用理性為核心
所謂實用理性指的是關(guān)注現(xiàn)實生活,對人生世事采取一種既樂觀進取又清醒冷靜的生活態(tài)度⑥金元浦主編:《美學與藝術(shù)鑒賞》,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177頁。。與西方各民族一心敬迷神靈不同,華夏先人很早就走出鬼神的藩籬,走向?qū)嵱美硇?。先秦時期,諸子各派盡管思想觀念上各有差異,但是反對玄談、追求學以致用、關(guān)注現(xiàn)實生活則是他們的共同特點,儒、道、兵、法、墨、名皆以理性為本,實用理性也成為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并對社會各個領(lǐng)域產(chǎn)生重要影響。中國古代建筑則是踐行實用理性思想的杰出代表,不同時期的文章對此多有記載和描述。
《管子》云:“凡立國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廣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溝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規(guī)矩,道路不必中準繩?!雹呃钌阶g注:《管子》,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版,第42頁。都城是一個建筑群體,選址要“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廣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溝防省”,營造原則是“因天材、就地利”,城郭“不必中規(guī)矩”,道路“不必中準繩”。這種城市規(guī)劃模式強調(diào)的是居民的實際需要,注重的是城市的使用功能。
實用理性還突出地體現(xiàn)在建筑態(tài)勢上。中國古代建筑呈現(xiàn)的是平面縱深空間,結(jié)構(gòu)方正,布局莊重,設(shè)計上嚴格遵守中軸理念,于井然有序中層層排開,左右對稱延展?!爸休S”“方正”渲染的是位高權(quán)重者的尊貴和威嚴,“層層排開”“左右對稱”表現(xiàn)的是秩序感和倫理性。這種建筑態(tài)勢在表現(xiàn)和諧理念的同時,更顯示出古人冷靜的理性精神?!都t樓夢》第三回里有一段寫賈府榮禧堂的文字:“一時黛玉進了榮府,下了車。眾嬤嬤引著,便往東轉(zhuǎn)彎,穿過一個東西的穿堂,向南大廳之后,儀門內(nèi)大院落,上面五間大正房,兩邊廂房鹿頂耳房鉆山,四通八達,軒昂壯麗,比賈母處不同。黛玉便知這方是正經(jīng)正內(nèi)室,一條大甬路,直接出大門的。進入堂屋中,抬頭迎面先看見一個赤金九龍青地大匾,匾上寫著斗大的三個大字,是‘榮禧堂’,后有一行小字:‘某年月日,書賜榮國公賈源’,又有‘萬幾宸翰之寶’?!雹俨苎┣?《紅樓夢》,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年版,第44頁,第38-39頁,第228、230、233頁?;实塾H筆“書賜榮國公賈源”,足見榮禧堂在賈府有著至高無上的地位。從周遭的穿堂、大廳、儀門到中心的“大院落”“上面五間大正房”,再到正房下面“兩邊對稱的廂房鹿頂耳房鉆山”“四通八達”“一條大甬路直接出大門”,讀者眼前浮現(xiàn)出了榮禧堂高低有致、延伸有序、中心突出、主次分明、勻稱均衡的建筑形態(tài),不難體會到蘊含其中的封建禮制思想以及實用功利的理性精神。
(三)以典雅含蓄為審美追求
《紅樓夢》第三回中對賈母所住正房大院的描寫最有代表性⑤,此院落屬于典型的四合院建筑格局,中軸線上的建筑從南到北依次是垂花門、穿堂、插屏、廳、正房,從中軸向兩邊延展而對稱的建筑分別是抄手游廊、廂房和穿山游廊。四合院的外觀四平八穩(wěn)、方正內(nèi)斂、典雅莊重,內(nèi)部層層遞進式的庭院空間組合、中間正房兩側(cè)偏房的建筑布局以及庭院的園林設(shè)計都暗合陰陽五行、長幼尊卑思想,具有象征性、含蓄性的人文意蘊。在古代,無論是大氣、理性的中軸建筑,還是迂回婉轉(zhuǎn)的游廊、工巧別致的屏風、中規(guī)中矩的廂房,無不應(yīng)和著典雅含蓄的文化風尚,折射出唯美講究、溫文敦厚、內(nèi)斂謙和的民族心理。
更能體現(xiàn)典雅含蓄之美的是中國古代園林建筑。融筑山、理池、植物、建筑、書畫于一體的中國園林,追求典雅、自然、淡泊、恬靜、含蓄的審美境界,運用抑制、添景、夾景、對景、框景、漏景、借景等造景手段,營造出詩情畫意般的意境。這種擁有典雅含蓄之美的園林建筑,又恰好符合古代文人的審美情趣,因此,它們不斷成為古典詩文描述的對象?!都t樓夢》里的大觀園是其中的一個典型代表。大觀園是為貴妃賈元春省親而修建的行宮別墅,除了富麗堂皇的宮殿式建筑外,供賈寶玉和眾姐妹居住的眾多小園子也是個個精美別致。舍巧、路靜、竹修、水曲處處清幽的瀟湘館,粉墻環(huán)護、山石點綴、花紅柳綠、雍容華貴的怡紅院,名卉異草牽藤引蔓垂檐繞柱、縈砌盤階的清雅瓦舍蘅蕪苑……每一個院落在展示典雅、靈秀外形的同時,也在含蓄地表達著各自蘊含的文化意味和象征意義。不僅如此,把各個園子典雅含蓄之美推向極致的還有匾文和楹聯(lián)。蘅芷清芬、紅香綠玉、桐剪秋風、荻蘆夜雪、沁芳閘、綴錦閣、蓼風軒、藕香榭……眾多匾文詩意雋永,賞心悅目。“繞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脈香”“寶鼎茶閑煙尚綠,幽窗棋罷指猶涼”“新漲綠添浣葛處,好云香護采芹人”⑥曹雪芹:《紅樓夢》,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年版,第44頁,第38-39頁,第228、230、233頁。等對聯(lián),意境深遠、耐人尋味。匾文和楹聯(lián)皆是傳統(tǒng)文化的瑰寶,是古典文學一種獨特的形式,它們從誕生之日起,就與古代建筑結(jié)下不解之緣。精煉蘊藉的文詞和俊美瀟灑的書法完美結(jié)合,畫龍點睛般點綴于古代建筑之上,使其人文底蘊頓顯濃厚。
中國園林建筑追求山奇、水曲、廊回、路幽、文美,透過經(jīng)典文學作品的精彩描述,我們有幸欣賞到園林建筑和文學完美結(jié)合而成的唯中國所特有的奇妙的建筑文化景象。
我國傳統(tǒng)美學一貫強調(diào)審美主客體的相融合一,一貫認為文學藝術(shù)之美在于情與景的交融合一、心與物的交融合一、人與自然的交融合一⑦彭吉象:《藝術(shù)學概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350頁。。這一美學觀念是在古代“天人合一”哲學思想影響下形成的,“天人合一”成為文人們確立藝術(shù)理想、培養(yǎng)審美情趣的思想基礎(chǔ)。
(一)超然物外,情景交融
建筑藝術(shù)是具體的,它總是以一定歷史時期實實在在的建筑物象,反映著與某種社會歷史語境相關(guān)的內(nèi)容;建筑藝術(shù)又是抽象的,它需要欣賞者運用想象和聯(lián)想,調(diào)動已有的知識積累,領(lǐng)會它的歷史文化內(nèi)涵。無論宮殿廟宇,還是樓臺亭閣,中國古代建筑承載著厚重的人文情懷。文人們在喜怒哀樂之際、人生起伏之時,總愿傍依身邊的建筑物象,即景抒情,展開想象和聯(lián)想,繼而超然物外,與天地同情,抒發(fā)人生無盡之感慨。
曹雪芹:《紅樓夢》,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年版,第44頁,第38-39頁,第228、230、233頁。
百年大計,質(zhì)量第一。水利電力工程關(guān)系著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chǎn)安全。抓好工程建設(shè)質(zhì)量管理是每一個工程參建單位義不容辭的責任。工程建設(shè)項目法人在抓質(zhì)量上應(yīng)首先抓好工程項目承建單位的擇優(yōu)選取工作:一是對參標單位進行認真的調(diào)研,參標企業(yè)實力要與擬招工程項目相適應(yīng);二是選擇中標單位時以選擇擬定進場的項目經(jīng)理為主要條件;三是商討合同協(xié)議書時,必須注明選定的項目經(jīng)理在承建工程施工完成前不得更換。
唐詩宋詞中無數(shù)的篇目寫到樓臺廟宇,如王昌齡之《芙蓉樓送辛漸》,李白之《金陵城西樓月下吟》,晏幾道之《蝶戀花·醉別西樓醒不記》,秦觀之《浣溪沙·漠漠輕寒上小樓》,其中芙蓉樓、西樓、小樓都只是詩人即景抒情之地,但卻是觀山景、夜景、月景、雨景,抒離別情、孤寂情的典型環(huán)境。沒有它們的撐托,景從何來,情又何生。同樣,張繼之《楓橋夜泊》中如果沒有寒山寺,全文將失去古雅莊嚴之感;戴叔倫的《三閭廟》,若不是因奉祀屈原的廟宇,又怎能借寫周遭的浩浩江水、蕭蕭秋楓,憑吊含怨沉江的屈原。樓臺廟宇成為文人們寄情抒懷的起興之處,也是他們?nèi)谇橛诰啊⒊晃锿獾耐橹亍?/p>
歷史上的鸛雀樓位于山西境內(nèi),沈括《夢溪筆談》中寫道:“河中府鸛雀樓三層,前瞻中條,下瞰大河,唐人留詩者甚多?!雹購埜幌樽g注:《夢溪筆談》,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版,第168頁。其中王之渙與暢當?shù)耐}詩《登鸛雀樓》以及李益的《同崔邠登鸛雀樓》最為著名。王之渙的“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求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所寫就的磅礴之景象和進取之胸襟古今獨步。暢當?shù)耐}詩也寫得景色壯闊,激情奔放,意境高遠。李益的“鸛雀樓”則小有不同,全詩借景抒情,將歷史沉思、現(xiàn)實感慨、個人感傷融為一體,意境頓顯厚重。三人同為登鸛雀樓有感而發(fā),但卻各自取景,各抒其情,超然忘我于鸛雀樓上,情景交融于天地之間。
在眾多讓古代文人流連忘返并留下千古美文的建筑物象中,岳陽樓是最具代表性的一個,眾多文豪為它賦詩作文。岳陽樓名列江南三大名樓之首,全樓四柱三層,純木結(jié)構(gòu),樓中四根楠木金柱高聳通天,樓頂檐牙高啄,梁、柱、檁、椽全靠榫頭銜接,彼此相互咬合,穩(wěn)如磐石。拱而復翹的古代將軍頭盔式的頂式結(jié)構(gòu)在中國建筑史上獨一無二。岳陽樓不僅形貌雄偉,而且還有著讓人咋舌的坎坷命運。更為特別的是它幾次重大的命運轉(zhuǎn)折,竟都與“貶謫”之人有關(guān)。感知它的興衰歷史,廢書長嘆,在才華橫溢而又命蹇時乖的李白、范仲淹們心中,岳陽樓的價值已遠遠超出建筑美本身。它枕巴山、瞰洞庭的壯闊氣勢,沐風雨、傲日月的博大胸懷,圮毀時的從容淡定,修葺后的雄偉壯觀,分明都象征著一種崇高的人生境界。文人們在登臨岳陽樓頂,眺望八百里洞庭,心中儼然已把自己與岳陽樓融為一體,或超脫豁達、或憂思傷感、或淡淡哀怨、或隱隱喜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之情油然而生,“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之志蕩然于胸。文人們選擇岳陽樓這一古代建筑藝術(shù)的登峰造極之作,不僅因其古老、崇高、壯美,更因其所蘊含的厚重的人文底蘊。它與文人騷客高潔的品格相匹配,它足以承載他們的千古幽情。
(二)寄情于物,托物言情
建筑物中諸如門、窗、墻、廊、欄桿等構(gòu)件,常常成為古典詩文中的意象,其中欄桿就極易被文人騷客們吟來誦去。欄桿是中國古建筑的重要構(gòu)件,最初它僅作為遮擋物,后來發(fā)展為式樣豐富、雕刻精美具有重要裝飾作用的建筑設(shè)置。無論居室廳堂、樓臺水榭,人們行走佇立之時,總愿或憑欄或倚欄。欄桿本無情,只因憑欄者倚欄人多是撫時感事之輩,欄桿就成為寄托文人情思的審美意象。
溫庭筠“春水渡溪橋,憑欄魂欲消”②趙崇祚輯、李一氓校:《花間集?!罚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版,第5頁。是閑適憑欄,表達陶醉于旖旎春光的愉悅。晏幾道“闌干倚盡猶慵去,幾度黃昏雨”③唐圭璋等:《唐宋詞鑒賞辭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8年版,第570頁,第328頁,第357頁,第147頁,第1060頁,第1060頁。是惆悵憑欄,訴說無以排解的春愁。岳飛“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④唐圭璋等:《唐宋詞鑒賞辭典》(南宋·遼·金),第1297頁,第1701頁,第1473頁,第1480頁。是郁悶憑欄,極言壯志難酬的痛楚。姜夔“今何許。憑欄懷古。殘柳參差舞”⑤唐圭璋等:《唐宋詞鑒賞辭典》(南宋·遼·金),第1297頁,第1701頁,第1473頁,第1480頁。是傷感憑欄,抒發(fā)懷古傷今的憂思。仰俯之間,或為國或為家或因愛或因恨,一片欄桿寄托了文人的幾多情思。辛棄疾“閑愁最苦。休去倚危欄,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⑥唐圭璋等:《唐宋詞鑒賞辭典》(南宋·遼·金),第1297頁,第1701頁,第1473頁,第1480頁。和“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⑦唐圭璋等:《唐宋詞鑒賞辭典》(南宋·遼·金),第1297頁,第1701頁,第1473頁,第1480頁。是悲壯的豪情;柳永“草色煙光殘照里,無言誰會憑闌意”⑧唐圭璋等:《唐宋詞鑒賞辭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8年版,第570頁,第328頁,第357頁,第147頁,第1060頁,第1060頁。和“望處雨收云斷,憑闌悄悄”⑨唐圭璋等:《唐宋詞鑒賞辭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8年版,第570頁,第328頁,第357頁,第147頁,第1060頁,第1060頁。是凄楚的離情;杜牧“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誰此憑欄桿⑩”和李煜“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 ?是孤寂的悲情;謝逸“獨倚闌干凝望遠,一川煙草平如剪 ?”和李清照“倚遍闌干,只是無情緒” ?是婉約的柔情。
如果說詩人騷客因欄桿之外那份難舍的志向、思念、牽掛、憂慮,寄情于僅屬于建筑構(gòu)件的欄桿,吟詠間渾然忘我已經(jīng)讓人見識了他們善于移情至建筑物象并與其同情的習慣,一些文人置身于建筑物象之內(nèi),借整體建筑托物言情就足見他們對建筑物象移情之深。
建筑物的內(nèi)部空間包括結(jié)構(gòu)方式、空間大小、空間的分割與聯(lián)結(jié)以及室內(nèi)裝飾等方面。作為實用性和審美性的統(tǒng)一體,它供人們在其中從事各種活動,同時也會給人帶來心理上的各種感受。人們置身其中,不僅僅將其視為一個生活空間,更會把自身的喜怒哀樂與之關(guān)聯(lián)。中國古典文學作品中,不乏托建筑物象表達款款深情的名篇。如劉禹錫之《陋室銘》,全文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統(tǒng)領(lǐng)全篇,托陋室言自己傲岸的品格,高潔的操守,淡泊
?陳祖美:《李清照詩詞文選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55頁。的情懷,高雅的情趣。歸有光有散文《項脊軒志》①本段引文皆出自陳振鵬等主編:《古文鑒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7年版,第1634-1636頁。,其借項脊軒屋內(nèi)外建筑格局的變化,將一個鐘鳴鼎食的封建大家族因衰落而四分五裂的頹敗和混亂景象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其惋惜傷感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間。之后又寫了集聚在項脊軒里的淳厚親情:老嫗的善良,母親的體貼,祖母的疼愛與期望,夫妻二人的唱和相隨、相敬如賓。文章無論寫景、敘事還是抒情,都緊緊圍繞“項脊軒”展開,但作者的真正意圖不是為了表現(xiàn)這間書齋的建筑特色,而是睹物思人,托物言情,通過回憶和描寫與項脊軒有密切聯(lián)系的人事,表現(xiàn)人世滄桑、親情濃厚、個人的生活情趣以及對遠大理想的追求和期望。
人對建筑居所的情感不在于其高大矮小、寬敞逼仄、華麗粗陋,而在于置身其內(nèi)發(fā)生的人事,在于這些人事對居住者心靈的觸及程度?!堵毅憽贰俄椉管幹尽返纫活惤?jīng)典文章描述的不僅是一個簡單的居所,或是這個居所給予人的某種實用性感受,它們更要個人的道德情操、處事原則、人生追求和感情世界,達到物我同一的審美境地,這便是“移情說”的充分體現(xiàn)。
中國古典文學有著三千多年的延綿歷史,中國古代建筑的歷史則更悠久,而真正讓古代建筑藝術(shù)在歷史長河中流光溢彩的是古典文學作品。建筑無言,在科技尚不發(fā)達的古代社會,建筑之美需要發(fā)現(xiàn),建筑藝術(shù)的傳承需要載體。中國古典文學藝術(shù)和古代建筑藝術(shù)蘭桂相依,在傳統(tǒng)文化藝術(shù)長廊中相映生輝。
(一)文學因建筑而多姿多彩
建筑藝術(shù)作為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和時代風貌的鏡子,總是以直觀、形象的方式反映一定的社會意識形態(tài)和深刻的歷史文化內(nèi)涵②參見彭吉象:《藝術(shù)學概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90頁。。而文學作品又以其獨特的審美關(guān)照,借建筑物象表現(xiàn)時代特征、歷史風云,以及形形色色的社會現(xiàn)象和錯綜復雜的人物情感。同時,文人們還常常賦予建筑物象以濃郁的象征意蘊。建筑藝術(shù)使文學作品的內(nèi)容更加豐富多彩。
以建筑物象表現(xiàn)人世變遷。劉禹錫的“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雹凼挏旆堑?《唐詩鑒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年版,第847頁,第706頁,第1060頁,第1063頁,第714頁,第1228頁。借寫建筑物及周圍環(huán)境的變化來表現(xiàn)人世的變遷,感慨滄海桑田、人生多變。李益的“金谷園中柳,春來似舞腰。那堪好風景,獨上洛陽橋?!雹苁挏旆堑?《唐詩鑒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年版,第847頁,第706頁,第1060頁,第1063頁,第714頁,第1228頁。昔日達貴士女云集的繁華盛地洛橋和金谷園,如今盡管春意盎然卻是一派冷落、少有人氣,不僅讓人感慨時世衰微。杜牧的“千秋佳節(jié)名空在,承露絲囊世已無。唯有紫苔偏稱意,年年因雨上金鋪。”⑤蕭滌非等:《唐詩鑒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年版,第847頁,第706頁,第1060頁,第1063頁,第714頁,第1228頁。勤政樓是唐玄宗處理朝政、舉行國家大典的地方,當年何等壯麗、奢華,今日卻破敗冷落、雜草叢生,無處不凄涼,一盛一衰,寫盡大唐的百年巨變。
以建筑物象深化詩文主題。杜牧的《過華清宮絕句》,首先通過對建筑物的描寫,引入對深刻主題的表達?!伴L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雹奘挏旆堑?《唐詩鑒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年版,第847頁,第706頁,第1060頁,第1063頁,第714頁,第1228頁。詩人從長安“回望”的角度展現(xiàn)驪山全景——林木蔥蘢,花草繁茂,富麗堂皇、層疊有致的宮殿樓閣聳立其間,宛如團團錦繡,可見人物身份和居住環(huán)境的非同一般。果然,山頂上雄偉壯觀的行宮的重重大門,一道接著一道緩緩打開。唐玄宗和楊貴妃居住的宮殿建筑,可謂是深宮重苑,由此可以想象他們當年生活的鋪張和奢華。李益有詩《宮怨》:“露濕晴花春殿香,月明歌吹在昭陽。似將海水添宮漏,共滴長門一夜長。”⑦蕭滌非等:《唐詩鑒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年版,第847頁,第706頁,第1060頁,第1063頁,第714頁,第1228頁。宮者,宮殿也。建筑物怎么會怨?詩中寫了漢朝的兩處宮殿,一是昭陽殿,二是長門宮。前者曾經(jīng)住著漢成帝皇后趙飛燕,后者則是失寵于漢武帝的陳皇后的居處,唐詩中常以此泛指得寵和失寵嬪妃的住所。作者欲寫長門之怨,先寫昭陽之幸,將晴花沾露、暗香襲人、月明歌盛的昭陽殿和無花無月無歌只有慢慢長夜的長門宮進行鮮明對比,借此表現(xiàn)長門宮人的不盡愁怨。詩中沒有出現(xiàn)人物,只有對建筑物和環(huán)境的描寫,但卻宮中有人,境中見人。
以建筑物象暗示人物心理。在文學作品中,文人們常常通過對園林建筑的描寫,折射人物含蓄內(nèi)斂的心理,表現(xiàn)一定的象征意蘊。歐陽修的“庭院深深深幾許”,借庭院的迂回曲折、幽深寂靜,表現(xiàn)少婦內(nèi)心的幽怨和寂寞。常建的“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構(gòu)思委婉含蓄,寫景抒情意在言外,借吟詠禪房寺院,暗示寄托于山水的隱逸之情。李商隱的“密鎖重關(guān)掩綠苔,廊深閣迥此徘徊”⑧蕭滌非等:《唐詩鑒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年版,第847頁,第706頁,第1060頁,第1063頁,第714頁,第1228頁。,以寫廊閣的孤寂冷落,襯托詩人心境的凄楚。王安石的“念往昔,繁華競逐,嘆門外樓頭,悲恨相續(xù)”⑨唐圭璋等撰寫:《唐宋詞鑒賞辭典》(唐·五代·北宋),第513頁。,以陳后主興建臨春、結(jié)綺、望山等華麗樓閣荒淫享樂、不理朝政導致陳朝滅亡之典故,表達自己對盛衰榮辱、人世滄桑的感慨。
文學詞匯因建筑而豐富。空間、形體、比例、均衡、節(jié)奏、色彩、裝飾等是建筑藝術(shù)形式美的具體表現(xiàn) ⑩。在文
⑩參見彭吉象:《藝術(shù)學概論》,第89頁。學作品中,建筑藝術(shù)所表現(xiàn)的崇高或神秘的空間,雄壯或秀美的形體,協(xié)調(diào)的比例,鮮明的節(jié)奏,講究的均衡布局,濃淡相宜的色彩,或華麗或素樸的裝飾,都需要生動而形象的詞匯予以表達。在文學藝術(shù)和建筑藝術(shù)的長期融合中,一批描寫建筑物象的優(yōu)美詞匯涌現(xiàn)出來。比如,人們經(jīng)常用高堂廣廈、鱗次櫛比、層樓疊榭、鉤心斗角、飛檐反宇、重軒鏤檻等詞匯描寫建筑物的空間和形體;用雕梁畫棟、丹楹刻桷、飛閣流丹、走鸞飛鳳、雕欄玉砌、繡闥雕甍等詞匯描寫建筑物的裝飾;描寫建筑物色彩的詞匯則更加豐富,諸如金碧輝煌、玉階彤庭、朱閣青樓、朱甍碧瓦、朱樓翠閣、玉樓金殿等等。
建筑是人類生存環(huán)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guān);源于生活的文學藝術(shù),其創(chuàng)作內(nèi)容自然要包含建筑藝術(shù)。而建筑藝術(shù)所擁有的立體多維、造型多樣、色彩豐富、象征意蘊等審美特征,使得文學藝術(shù)的內(nèi)容更加多姿多彩。
(二)建筑因文學而千古流芳
我國最早的關(guān)于建筑知識的記錄,出現(xiàn)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周禮·考工記》,此書是我國第一部工科巨著。成書于北宋時期的《營造法式》,是中國第一本詳細論述建筑工程做法的官方著作。但這兩部著作都是從規(guī)劃、營造方法的角度對建筑知識予以記錄,非專業(yè)人士難有興致批閱。因此,真正讓古代建筑千古流芳的是描寫建筑物象的古典文學作品。
修建于秦始皇時期的阿房宮,項羽入關(guān)后便化為灰燼。唐代杜牧根據(jù)《史記》記載阿房宮的資料,展開豐富的想象,完成了《阿房宮賦》。據(jù)此,后人得以知曉阿房宮“覆壓三百余里”的超大規(guī)模,“隔離天日”的宏偉氣勢,“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勢,鉤心斗角”①本段中引文皆出自陳振鵬等主編:《古文鑒賞辭典》,第1106頁。的瑰麗的建筑特色。但憑此賦,阿房宮便可以栩栩如生地矗立于一代代后人心中。地處紹興蘭渚山下的蘭亭,也是因為王羲之的一篇《蘭亭集序》而居于江南著名園林之列,并成為歷代書法家的朝圣之地。
江南三大名樓黃鶴樓、滕王閣、岳陽樓同樣因文學的緣故而名揚天下。相傳黃鶴樓建于三國時期,后來成為文人登樓攬勝、吟詩作畫的地方,歷代名人如崔顥、李白、白居易、孟浩然、岳飛等都先后來此游覽并詠詩作詞。其中不乏《黃鶴樓》《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等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黃鶴樓也隨著“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等名句而聲名遠播。滕王閣始建于唐朝,為歷代封建士大夫迎送和宴請賓客之處。史料記載歷史上的滕王閣有兩座,一座在江西南昌,另一座在四川閬中,都是唐滕王元嬰親自督建。同樣富麗堂皇、氣象萬千,但閬中的滕王閣默默地黯淡于民間,而南昌的滕王閣卻名揚天下。個中原因就在于王勃的名篇《滕王閣序》。此文“熔對偶、聲韻、事典、辭藻于一爐”“運散文之氣于駢偶之中,嚴整中成行云流水之勢”②陳振鵬等主編:《古文鑒賞辭典》,第846頁。,無論是寫作內(nèi)容還是表現(xiàn)形式,都堪稱古代駢文中的精品。伴隨著代代后人吟詠《滕王閣序》,滕王閣的名聲也越來越響、越來越大。岳陽樓始建于公元220年前后,原為三國東吳的閱軍樓,兩晉南北朝時稱“巴陵城樓”,南朝大詩人顏延之路經(jīng)此地,曾寫詩《始安郡還都與張湘州登巴陵城樓作》,其中有“清氛霽岳陽”之句,“岳陽”之名首次現(xiàn)于詩文。岳陽樓的擴建、定名和揚名,始于盛唐張說,開元四年(716),被貶岳州的張說借擴修岳陽樓寄情銷愁。工程竣工后,常有才士登樓賦詩,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隱、劉禹錫、孟浩然等人先后登樓吟詠,岳陽樓由此定名并開始聲名遠播。無獨有偶,宋慶歷三年(1043),滕子京因遭誣陷被降職岳州,他以張說為表率,寄情托志于土木之中,重修岳陽樓。1046年,同樣遭貶謫的范仲淹,接到好友滕子京約為新竣的岳陽樓作記的書信,他一口答應(yīng),揮毫寫下《岳陽樓記》,岳陽樓從此名聲大振。
由此觀之,古典文學藝術(shù)和古代建筑藝術(shù)的巧妙結(jié)合,使得文學之美和建筑之美相得益彰。文人們因建筑物象觸動靈犀有感而發(fā),成就千古美文;建筑又因美文而聲名鵲起,流芳千古。
在中國古代建筑中,“建筑”這一概念是無法絕對純粹的,它承載了太多的歷史、文化、自然、人情等信息。古典文學則以其特有的靈性,賦予靜止的建筑物以生動的藝術(shù)形象,使建筑藝術(shù)在歲月的長河中、在璀璨的傳統(tǒng)文化長廊里煥發(fā)出奪目的光彩。當人們閱讀、吟詠辭彩紛呈、意味雋永的文學作品時,千姿百態(tài)的建筑作品也在腦海中鮮活起來。中國古典文學藝術(shù)和建筑藝術(shù)形成審美同構(gòu),在中華悠久而浩瀚的文化典籍中留下了無數(shù)華美篇章。人們驚艷于古典建筑的大美,更驚嘆于古典文學的大象。
[責任編輯:王 戎]
K203
A
1003-8353(2015)12-0062-06
張泠(1964-),女,山東城市建設(shè)職業(yè)學院基礎(chǔ)教學部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