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玉珊,陸素艮
(南京農業(yè)大學 a.法律系;b.農業(yè)與農村法治研究中心,江蘇 南京 210095)
?
我國水權交易模式探析
曾玉珊a,陸素艮b
(南京農業(yè)大學 a.法律系;b.農業(yè)與農村法治研究中心,江蘇 南京210095)
摘要:水權交易是指用水戶之間的水權轉讓,我國立法并未規(guī)定水權交易模式,但是各地紛紛開展水權交易實踐,可以總結為商品水交易模式、水票制交易模式、取水許可證交易模式。但是這三種交易模式分別存在交易客體錯位、交易主體積極性不足、交易前提條件不具備等弊端,不適合全國范圍內推廣。國外水權交易由來已久,比較典型的是美國的水銀行交易模式和澳大利亞的水市場交易模式。美國加州的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勻,與我國較一致,且水銀行模式具有企業(yè)化管理、用水效率高、不損害第三者利益等特點。結合其成功經驗,建議從水權交易方式、水權交易原則以及政府與水銀行的關系三方面對我國水權交易模式進行完善。
關鍵詞:水權;水權交易模式;水銀行
水權交易是指用水戶之間的水權轉讓,2005年水利部《關于水權轉讓的若干意見》明確規(guī)定,水權轉讓指水資源使用權轉讓。根據《水法》第三條規(guī)定,水資源屬于國家所有,不存在轉讓問題,因此本文所探討的水權是指水資源的使用權。水權交易是指用水戶因用水效率和節(jié)水成本的差異,將自身通過政府分配或拍賣所得的水資源使用權進行有償交換的行為[1],是通過市場機制進行的水權再分配[2]。水權交易模式是指用水戶在進行水權交易時所選擇的水權交易方式。我國尚未出臺針對水權交易模式的法律法規(guī),因此探討水權交易模式的選擇是實現(xiàn)水權合理再分配的重要課題。
一、 我國水權交易模式實證考察
2001年2月,國內首筆水權交易在浙江完成,開創(chuàng)了我國水權交易的先河。十幾年來,各地紛紛開展水權交易實踐,形成的水權交易的模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 商品水交易模式
商品水,即純凈水、蒸餾水和自來水,商品水交易模式的交易客體是一定量的水資源或商品水的所有權,是水的實物即水的所有權交易。
1.舟山水權交易
舟山市位于浙江省東部的舟山群島,四面環(huán)水,但卻是浙江省淡水資源最缺乏的地區(qū),生產生活用水嚴重不足,2013年人均水資源擁有量只有700立方米,占浙江全省平均的四分之一。舟山本島是域內最大的島,四面環(huán)海,無過境水,淡水資源完全依靠大氣降水,由于受季風不穩(wěn)定性的影響,夏秋之際易受熱帶風暴(臺風)侵襲,七八月間常出現(xiàn)旱情。每逢旱季,舟山市為解決用水危機,一方面從長江口和寧波駁運淡水,另一方面嚴格限制居民生活用水的供給。舟山和寧波之間的水權交易其實是商品水的交易。
2.東陽義烏水權交易
浙江省的東陽市和義烏市也于2000年簽訂了水權轉讓協(xié)議,東陽市和義烏市相接,二者分別處于錢塘江支流金華江的上下游,東陽市的水資源相對豐富,每年有幾千萬立方米的富余水量流失;義烏市的水資源則相對緊缺,供水能力只能滿足老城區(qū)的用水。由于商品經濟的發(fā)展,義烏新城區(qū)發(fā)展較快,人口和規(guī)模更是超過了老城區(qū),供水嚴重不足,即使自行開發(fā)建設水庫,水源依舊得不到保證,因而迫切需要從境外引水。鑒于兩市的地理位置以及水量狀況,經過協(xié)商,兩市正式簽訂了水權轉讓協(xié)議,由義烏市出資購買橫錦水庫的部分水資源的使用權,水庫的原所有權不變,水庫的運行及工程的維護仍然由東陽承擔。按照國際通行的理論和操作實踐,水權可以拿到銀行作抵押,也可以流轉拍賣,而東陽與義烏水權交易協(xié)議只是協(xié)商供水的額度與費用,從嚴格意義上來講是供應商品水的概念。
商品水交易模式的特點是在地理位置相近的一定范圍內,供需雙方具備基本的蓄水、輸水設施的條件下才能實現(xiàn)。
商品水交易模式突破了傳統(tǒng)上的行政手段跨區(qū)域調水,主要適用于豐水區(qū)和干旱區(qū)的水權交易,通過購買豐水區(qū)的富余水量的水權,解決干旱區(qū)的供水困難問題。
(二) 水票制交易模式
甘肅省張掖市位于河西走廊中部,地處黑河中游,是典型的資源型缺水城市。作為典型的灌溉農業(yè)區(qū),張掖市以農業(yè)為主的經濟發(fā)展模式過度依賴水資源,而且,農業(yè)的高產出是以水資源的高投入為代價的,因而張掖市用水效率極為低下。
2002年3月,張掖市率先成為全國首個節(jié)水型社會建設試點。為了緩解水資源緊缺的狀況,張掖推行水票交易制度。水權交易的前提是明晰水權,張掖成立農民用水者協(xié)會,在水行政主管部門的監(jiān)督指導下,農民用水者協(xié)會根據判定的配水面積和既定的灌溉定額,推算出標準配水量,結合該地來水量確定配水比例,進而民主地將計劃的配水量分配給用水戶,在此基礎上,由水行政主管部門向各用水戶核發(fā)水權證,水權證詳細規(guī)定了持證人的水量、地畝、用水定額和灌水輪次。在已界定水權范圍內的水量,用水戶可將自身用水指標下節(jié)余的水量進行自由轉讓,轉讓雙方簽訂水權轉讓合同后即可向農民用水者協(xié)會或水管部門申請供水。水權交易實行市場定價,轉讓雙方可自由協(xié)商交易價格,實踐中一般不超過政府基本水價的三至四倍。水票是水權、水量和水價的綜合體現(xiàn)[3]。水行政主管部門向用水戶核發(fā)標有一定水量的水權證后,對配水實行水票制,用水戶根據自己的配水量購買水票,憑水票購買水,如果配水量不能滿足其需求,則需要通過水市場與水票節(jié)余者進行水權交易,但是用水戶節(jié)余的水票只能在同一渠系內流轉[4]。
水票制交易模式的特點是通過水票控制各用水戶年度用水的總量,用水戶需超額用水或有節(jié)余水量的,只能通過市場交易的方式買賣水票。
水票制交易模式適用于干旱區(qū)同一渠系內的水權交易,相對于商品水交易模式,已經有了較大的發(fā)展。水票作為水權交易中的一般等價物,在實際運用中大大縮減了交易成本。
(三) 取水許可證交易模式
進入90年代,黃河來水偏枯,造成黃河下游斷流加劇,一些省(區(qū))的用水超過了國家規(guī)定的用水控制指標,黃河水資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解決水資源短缺的關鍵是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和配置效率,而要解決這一問題,必須建立一種能激勵提高用水效率的水權制度,即允許水權交易[5]。
為了提高對黃河水資源的利用效率,規(guī)范水權交易市場,《黃河水權轉讓管理實施辦法》(后文簡稱《辦法》)對黃河水權的轉讓作出了多方限制。首先,從交易主體來看,水權交易主體包括出讓方和受讓方,出讓方必須依法取得黃河取水權,并且擁有或者能夠證明自己擁有節(jié)余水量;受讓方則有相應的資質要求,因為《辦法》的調整對象是規(guī)模較大的取水權轉讓行為,因此受讓方應為法人或其他經濟組織。其次,從交易程序來看,水權交易主體必須聯(lián)合提出水權轉讓申請,申請經批準后,雙方正式簽訂水權轉讓協(xié)議,制訂水權轉讓實施方案。最后,從交易生效條件來看,水權轉讓的雙方只有履行申請取水許可證的手續(xù)后,水權轉讓才能生效。換言之,水權轉讓的出讓方需要變更其取水許可證上的許可水量,受讓方基于此取得取水權,獲得一定的取水量,轉讓雙方的取水許可證上的內容一經更改,水權轉讓行為生效。
取水許可證交易模式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水權交易的實踐,適用于全流域實行配水量權的河流。
二、我國水權交易模式存在的問題
我國的水權交易模式產生于實踐中,并沒有相關的立法規(guī)定,這三種水權交易模式的發(fā)展尚不完善,仍存在一些問題。
(一) 商品水交易存在的問題
商品水交易模式是干旱區(qū)從豐水區(qū)購買富余水量的水權交易方式,實踐中發(fā)展較早,該交易模式尚不完善。
1.交易客體的錯位
商品水交易模式是開展水權交易最早呈現(xiàn)的方式。實質上,商品水交易模式交易的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水權。前文已提到,水權轉讓是指水資源使用權的轉讓。因此,水權交易的客體應當是水資源使用權。而舟山本島的水權交易和東陽義烏的水權交易實際上都是實體水的交易,交易的是水的所有權。我國水資源屬于國家所有并且水資源的所有權禁止轉讓,但是商品水,即已經被開發(fā)利用、投入了物化勞動,而成為商品具有商品性的水資源可以轉讓水資源所有權。
舟山本島的水權交易中,使用輪船運水是對自然狀態(tài)下的水資源進行的物化勞動,水資源因投入物化勞動而成為商品水。東陽義烏的水權交易,是橫錦“水庫水資源使用權的轉讓”,“水庫水是一種高品質的水資源,符合商品的屬性”[6]。義烏市從東陽市購買的是已經凝結了物化勞動的水庫水,具備了商品屬性,既有價值又有使用價值,因此商品水交易模式是具體水量的商品水所有權的交易,該種模式下的交易對象是商品水的所有權,而不是水資源的使用權。
2.交易規(guī)模的封閉
商品水交易模式交易便捷,但只適用于較小的“水權”交易,如舟山本島每年在干旱季節(jié)從長江口和寧波用輪船運來淡水,對大型的水權交易則無法適用,東陽義烏的水權交易水量較大,從2000年簽訂轉讓協(xié)議后,義烏著手修建引水工程,直到2005年才正式完工,水權交易宣告“交貨”,時間跨度大,不能及時解決干旱區(qū)的供水困難,并且大型的水權交易還需要修建引水工程,大大增加了交易成本。
(二)水票制交易存在的問題
水票制交易模式中,存在“兩層”水權交易市場:一層是政府機關對于水資源的初始分配,政府根據當地的用水習慣及相關政策,通過宏觀調控措施對各地的配水量進行合理分配;另一層是用水戶之間的水權轉讓,是有節(jié)余水量的用水戶將自己的水資源使用權以水票的方式轉讓給其他用水戶的行為。交易的實質是買賣,而政府對水資源的初始分配是對市場經濟運行的一種調節(jié)手段,屬于國家宏觀調控,并非本文所述的水權交易。
1.交易主體的積極性不足
水票制交易模式中政府占據主導地位,公眾尤其是農民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水票制交易的持續(xù)運行缺乏動力機制。張掖市的水權交易中,農業(yè)用水交易的原則、范圍、程序、條件和價格,都由張掖市水務局作出具體規(guī)定,這些規(guī)定推動了水權交易的發(fā)展,但也限制了水權交易主體在交易過程中的自由,影響了交易主體的積極性。
2.交易過程中各要素的局限
從交易范圍來看,水票制交易只能限定在一定區(qū)域內,根據張掖市水務辦資料,交易范圍主要是農村局部用水戶之間、灌水小組之間、村與村之間;從交易主體來看,主要是個體用水戶之間的小型水權交易,主體單一,各類企業(yè)尚未參與進來;從交易對象來看,水票作為唯一的交易對象并未體現(xiàn)其商品屬性;從交易結果來看,水票制交易主要在農業(yè)內部進行,但是農業(yè)用水的差異性并不顯著,因而其交易效益并不明顯。
(三)取水許可證交易存在的問題
取水許可證交易開啟了我國真正意義上的水權交易,但是黃河水權轉讓采取該模式的基礎是對整條河流的水量分配,其他河流因不具備水量分配的前提而無法適用。
雖然《取水許可和水資源費征收管理條例》第二十七條規(guī)定:“依法獲得取水權的單位或者個人,通過調整產品和產業(yè)結構、改革工藝、節(jié)水等措施節(jié)約水資源的,在取水許可的有效期和取水限額內,經原審批機關批準,可以依法有償轉讓其節(jié)約的水資源,并到原審批機關辦理取水權變更手續(xù)。具體辦法由國務院水行政主管部門制定?!?《取水許可和水資源費征收管理條例》第二十七條,國務院制定,于2006年4月15日起施行。采用取水許可證交易模式進行水權交易的前提條件是對流域內的初始水權進行分配,而初始水權得以分配的前提是水量的分配。1987年的《黃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是我國首次對黃河全流域配水量權的界定,黃河也是我國迄今為止唯一一條全流域實行計劃配水的河流。但是其他河流不存在配水前提,因而無法以取水許可證交易模式進行水權轉讓。
綜上所述,我國實踐中的水權交易模式還沒有形成良好的體系,商品水交易模式不屬于真正意義上的水權交易;水票制交易模式中政府占據主導地位,適用于一定區(qū)域內,局限性較多;取水許可證交易模式則是我國真正意義上的水權交易,但是限于其適用前提,其他流域并不具備,因為也無法推廣。
三、國外水權交易模式
淡水資源的稀缺性和水權的物權價值使得水資源的高效利用成為各國關注的焦點,而可交易權是水資源公平分配之前提,也是提高水資源生產效率的保障。由此,各國紛紛對水權交易模式予以規(guī)制。目前,國外的水權交易模式主要分為水銀行交易模式和水市場交易模式,水銀行模式以美國為代表,水市場模式以澳大利亞為代表。
(一)美國水銀行交易模式
美國西部干旱少雨,其水權實行優(yōu)先占用權制度,實現(xiàn)水資源再分配的方式是通過市場調節(jié)。所以美國的水權交易主要發(fā)生在西部。美國的水權交易模式主要有:水權轉換、水銀行、干旱年份特權、臨時性再分配、退水買賣等。
美國的水權交易模式有多種,但是水銀行作為一種大規(guī)模推行市場機制配置水資源的有效手段,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加利福尼亞州地處美國西海岸,氣候干旱,水資源比較匱乏。同中國一樣,加州的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勻。加州夏季干旱,多陽光,冬季多雨;西北部降水量為4 420毫米,東南部科羅拉多沙漠的降水量為50~75毫米,中央谷地年降水量介于200~500毫米間。1987至1991年,加州經歷了多年干旱,為了緩解旱情,創(chuàng)建了水銀行。
1.水銀行的運轉前提
水銀行由政府組織專門機構作為中間機構,采取股份制的形式對以來水量為標準劃分的水權份額進行管理,類似于銀行的企業(yè)化運作機構。水銀行建立后,首先,需要吸收成員,即水資源的出讓方和受讓方。公司、與水銀行合作的用水組織以及負責對特殊行業(yè)(如工農業(yè))供水的公共機構均有資格成為水銀行的成員。其次,水銀行的主體必須履行審核義務,只有符合嚴格的條件才能成為水銀行的成員,出讓方必須保證其對水權的轉讓行為不侵害他人權益,受讓方必須保證不浪費水,也不能購買超出需要量的水,實現(xiàn)水資源在州內短期的重新分配。
2.水銀行的運轉內容
水銀行的運轉主要包括三方面內容:水權的購買、分配和水的輸送。加州水銀行的水主要來自農業(yè)用水,水銀行與擁有富余水量的水權人簽訂水權(購水)合同而獲得。對于絕大多數水銀行的購水合同,水資源部都無權進行審查,避免了因行政機關的介入所導致的正式而冗長的評估和聽證程序,提高了用水效率[7]。在將水輸送到買水方所在地時,水銀行可以借助州水道工程系統(tǒng)輸水。水銀行分配水資源的唯一標準是水需求的緊迫程度,加州水資源部設定了購買水銀行水權的優(yōu)先次序:緊急用水、地區(qū)急需用水、其他急需用水、水銀行的水權購買人用于滿足急需目的以及為了消除因供水減少引發(fā)的實質性經濟影響而引發(fā)的額外用水、用于州水利工程的儲蓄用水。在水權合同簽訂后,簽訂的合同需交由水銀行登記備案。
現(xiàn)在,美國還利用互聯(lián)網進行水權交易,水權買賣雙方都可以到水權市場網站進行登記,從而在網上完成水權交易,使水權得到重新分配。
水銀行交易模式賦予了用水戶在水資源管理和分配中的參與權,使用水戶意識到水資源潛在的經濟利益從而發(fā)展高效和節(jié)水農業(yè),在提高用水效率的同時,使得水資源配置更加靈活。
(二)澳大利亞水市場交易模式
澳大利亞大陸是全球最干旱的大陸,并且由于降雨時空分布不均,其局部尤其是中西部水資源非常短缺,因此水資源的保護和管理得到了澳政府的特別重視。
澳大利亞以水權轉讓市場的構建為核心進行水權市場的建設,即以政府授權為根基,水權可以獨立運作和交易,通過水權交易和轉讓可以滿足不享有水權或水權限額不足的用戶獲得灌溉用水、獲得水權。水權交易價格不需要政府進行干預,而完全由市場規(guī)律決定,水權轉讓人可通過招標、拍賣等其他合法有效的途徑進行。但任何情況下都不得突破州會議通過立法制定的有關規(guī)則。根據《維多利亞水法》的規(guī)定,批發(fā)水權、許可證和用水權都可以轉讓。如果不同類型的水權擁有人之間發(fā)生水權轉讓,則需將批發(fā)水權、許可證和用水權進行互相轉換。
在水權轉讓中,轉讓人必須事先向有關部門提出申請,并繳納規(guī)定的費用。水權交易有臨時性轉讓和永久性轉讓兩種。水交易通常的程序包括:核查賣方水的所有權、可利用權、涉及第三方利益以及輸水能力;核查買方場地使用、輸水能力以及與相關管理規(guī)劃和環(huán)境標準的符合情況;交易雙方應對及時用水和按時支付做適當保證;提供最低限度交易雙方責任標準的文件。相關政府機構應對有關要求作出具體規(guī)定,如交易雙方明確交易時應遵守的程序和權利義務等。買賣雙方的交易被準許后必須對其用水做相關測量和記錄。交易必須強制價格公開,價格及相關市場信息需保證能夠有效獲取。
四、我國水權交易模式的完善
我國水資源稀缺,且分布不均勻,現(xiàn)有的水權交易模式雖可以緩解水資源緊缺的形式,卻更反映出水權交易模式亟需法律法規(guī)政策的支持與規(guī)范。相對于澳大利亞的水市場模式,美國加州地處美國西海岸,氣候干旱,水資源比較匱乏,加州的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勻,與我國水資源分布狀況及缺水情況更具有共性,因而水銀行制度是更適合我國的現(xiàn)有國情,能為我國水交易市場所應用的水權交易模式。結合加州水銀行的經驗,我國完善水權交易模式應從以下方面著手。
(一) 水權交易方式概定
由于我國地區(qū)之間存在經濟發(fā)展和水資源量的差異,建立全國性的水銀行不太現(xiàn)實。我國水權交易模式可按交易范圍劃分為兩種:流域、行政區(qū)域之間的調水可以采用浙江東陽、義烏的商品水交易模式,以維護出讓水權地的利益;流域內或行政區(qū)域內可以以美國的水銀行交易模式為參考,通過將水權劃分為不同的股份,借助于水市場或水銀行來進行交易。在水市場交易模式中,可參考現(xiàn)有交易模式,比如證券交易市場、黃金交易市場、固定資產交易市場等,組件水市場進行交易。在現(xiàn)有的市場基礎上直接增加交易品種來進行水權交易,也有一定的可操作性與可能性。成立水銀行,對水權進行重新配置,對于政府調控大有好處。
對于水權交易主體而言,節(jié)余的水權股份可以存入銀行,銀行根據市場的需求,將其發(fā)放給水權股份需求者,這就實現(xiàn)了水權股份的二次分配。在這期間,政府可以根據水的供需情況對水權股份進行適時的調節(jié)。如水的供給量減少時,政府可指導銀行減少水權股份的發(fā)放,反之亦然。
政府對銀行的指導可以利用“利率”杠桿的方式??紤]到節(jié)余水權在銀行的存貸理應有償這一因素,即合理的對價,加之水銀行作為經營企業(yè)對于利益的追求,政府可以設置“水權利率”。從而節(jié)余水權股份存入銀行可以產生“存水利息”,貸出銀行也需收取“貸水利息”, 兩者差額即為水權利潤。此外,水權利潤的一部分可以通過稅收的方式納入國家水資源建設與保護資金,達到“以水養(yǎng)水”的目的。
此外,節(jié)余水權股份的持有者也可以委托水銀行發(fā)放水權股份,可以指定需求對象。水銀行起中間人的中介作用,只收取部分服務費用,服務費率應受政府調節(jié)。由此而言,水銀行是一種新型方式,在我國水權交易實踐中有很大發(fā)展前景。
(二)水權交易原則確定
水權交易原則為水權交易提供根本性和宏觀性指引,為推進我國水權交易實踐的長遠發(fā)展,有必要在結合美國水銀行交易模式成功經驗的基礎上,確立中國式的水權交易原則。對于違反以下原則的當事人,應當啟動法律問責和法律懲罰機制。
其一,水資源可持續(xù)利用原則。可持續(xù)發(fā)展是資源緊缺的21世紀大力倡導的一種發(fā)展模式,只有遵循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理念,才能夠為子孫后代造福,而著眼于當下發(fā)展速度和GDP漲幅的“索取型”發(fā)展模式無異于慢性自殺。作為一種可再生資源,水資源在合理利用的前提下能夠循環(huán)再生,但水資源的更新和復原能力也有一定的限度,水權交易必須保證水資源的可持續(xù)利用。
其二,所有權與使用權相分離原則。作為一種稀缺資源,水資源屬于國家所有,而水權交易又必須賦予當事人自主權和處分權,于是,水資源國家所有的穩(wěn)定性和水權交易意思自治的靈活性之間產生一種內在的張力。為此,必須將水資源所有權與使用權相分離,賦予使用權人對水資源的處分權。
其三,效益優(yōu)先原則。在經濟社會高速發(fā)展的時代,水資源不僅是一種滿足人類基本生存需求的自然資源,更是一種蘊藏巨大經濟效益的社會資源,如何提高水資源利用率事關我國產業(yè)結構調整和經濟重心轉型。這就要求發(fā)揮水資源主管部門的宏觀調控職能,將水權在各使用主體之間進行合理調配,適度將水權引向效益高的行業(yè),更大程度地發(fā)揮水權的價值。效益的評價尺度應更為全面,不應局限于經濟效益,而要將視角拓展到社會效益和生態(tài)效益等。
其四,兼顧第三方利益原則。水權交易是當事人雙方達成的一種具有法律效力的要式行為,雖然該行為基于當事人的意思自治而產生,但行為的效力和后果卻會突破當事人的范疇,對第三方的利益產生影響,甚至造成第三方利益的減損,如交易主體的不穩(wěn)定性便會制約某一流域水質保護工作的統(tǒng)籌和銜接,從而造成下游水域污染等損害后果。
(三)政府與水銀行的關系界定
在當前我國的水權交易案例中,政府大多占據控制性的主導地位。即政府的角色是水權交易合同的一方當事人,如東陽義烏水權交易。然而政府并非水權權利人,在水權交易中其地位界定不清。我國要完善水權交易模式,應認識到以下問題。
首先,水銀行有其獨立性,應區(qū)分于水行政主管部門。水行政主管部門以公共利益為重,管理公共用水。如果其兼管水銀行的運營,就具有了水銀行管理者與參加交易用水者的雙重身份。為了自身利益的考慮,水行政主管部門在制定水價政策等方面難免會有損害水權交易的公平性的嫌疑。
其次,水銀行是一種經濟組織。水銀行設立的目的很明確,即為調節(jié)水資源余缺與節(jié)約水權交易成本。因而水行政主管部門在控制水價、制定水銀行運作規(guī)程、水權登記等具體事項承擔領導與監(jiān)管的責任,以確保水銀行脫離經營目標的軌道。
再次,水銀行客戶包括水行政主管部門。水銀行部門在擁有水權的同時兼有用水需求,因而一定會產生余缺,參加市場交易也是必然,所以水行政主管部門是水銀行的客戶。水行政主管部門在水銀行參加交易,也應與其他客戶一視同仁,遵守交易規(guī)則,協(xié)商訂立合同。
最后,水行政主管部門具有“銀行的銀行”身份的同時,還扮演著“最后貸款人”的角色,對水銀行的供求狀況的具體調節(jié)通過“公開市場業(yè)務”來實現(xiàn),即通過買進或賣出水權來調節(jié)水權供應量。
參考文獻:
[1]沈滿洪.水權交易與政府創(chuàng)新——以東陽義烏水權交易案為例[J].管理世界,2005(6).
[2]吳丹.水權交易制度研究[J].中央民族大學,2005(4).
[3]鄭黎,石慶偉.東陽義烏水權交易爭議不斷[N].經濟參考報,2007-06-13.
[4]沈滿洪.論水權交易與交易成本[J].人民黃河,2004(7).
[5]黃錫生.水權制度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23.
[6]黃柯杰.水權謎題:城市間水資源競爭日益明顯[N].瞭望東方周刊,2011-11-28.
[7]王小軍.美國水權制度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167.
(責任編輯劉自強)
Analysis of Water Right Transaction Mode in China
ZENG Yu-shana,LU Su-genb
(a.Faculty of Law; b.Center for Agricultural and Rural Nomocracy Strudies,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5, Jiangsu, China)
Abstract:Water right transaction refers to the water transfer between water users.Although its mode is not regulated by legislation,its practice has carried out all over the country and can be concluded as the three modes,that is, commodity patterns,water-tickets patterns and water-certificate patterns.But these three trading patterns are not suitable for the nationwide promotion due to the deficiencies of the dislocation of the dealing objects and subjects and lacking of transactional preconditions.Water right transaction abroad has a long history, among which the water bank transaction modes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Australia are typical.Similar to our country,water resources in California is also distributed unevenly in time and space.The water bank mode there has characteristics of enterprises management, high efficiency of water usage without damage the interests of a third party. Concluded successful experience abroad,this paper suggested that domestic water right transaction can be improved from three aspects as the trading methods, trading principles and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the water bank.
Key words:water right; water right transaction mode; water bank
基金項目:2014年國家社會科學 “朝鮮半島漢文史料研究”(14BSS013)
收稿日期:2015-04-28
中圖分類號:F061.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3571(2015)04-0066-06
作者簡介:曾玉珊(1965- ),女,重慶人,南京農業(yè)大學法律系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經濟法學研究;陸素艮(1990- ),女,江蘇濱海人,南京農業(yè)大學農業(yè)與農村法治研究中心,主要從事經濟法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