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際坤
(南京政治學院,江蘇 南京 210003)
祭奠歷史 展望明天
——《大海見證——甲午戰(zhàn)爭120周年海上祭奠儀式側記》賞析
遇際坤
(南京政治學院,江蘇 南京 210003)
甲午戰(zhàn)爭120周年海上祭奠儀式,萬眾矚目?!洞蠛R娮C——甲午戰(zhàn)爭120周年海上祭奠儀式側記》這篇稿件憑借極強的歷史縱深感和現場畫面感、富有意境和張力的語言、精心刻畫的細節(jié),獲得了巨大的傳播效應,在眾多媒體的報道中成功突圍,被譽為此次祭奠活動的扛鼎之作。筆者通過對該篇稿件進行歷史和文本的全面分析,為今后此類新聞報道提供值得借鑒的寫作方法和技巧。
甲午戰(zhàn)爭;現場通訊;中國新聞獎
“甲午初秋,黃海之上,云淡風輕,天高海闊,一掃120年前的陰霾”,開篇的這句話一方面開門見山地把新聞發(fā)生的時間地點及背景極簡練地呈現在了讀者面前,更是極具代入感和真實感地把新聞現場的自然情況交代給了讀者。我們通讀全文,發(fā)現文章這樣場面宏大的描寫并不少見,尤其是在報道這類歷史意義深遠的新聞事件的時候更是如此。例如,“戰(zhàn)艦破浪,戰(zhàn)機轟鳴。兩架直升機,分別從88艦兩舷上空掠過,鮮花飛旋著、飄舞著從飛機上飄撒下來,融入那曾經浸染鮮血的汪汪碧海?!币话愣?,這類新聞作品十分容易陷入大而無當,空發(fā)感慨和議論的境地。我們很慶幸,這篇新聞作品不但十分巧妙地克服了這一弊端,更是把細節(jié)描寫落到了實處?!八鼗ㄑ谟?,氣氛莊嚴肅穆。88艦后甲板,‘甲午戰(zhàn)爭120周年海上祭奠儀式’的巨型橫幅格外醒目”、“艦過劉公島西北角,編隊放慢航速。抬眼望去,前方是北洋艦隊激烈鏖戰(zhàn)的疆場,身后是北洋水師折戟沉沙的海域?!泵鑼懙挠行н\用成為了這篇通訊最重要的表現手法,我們知道無論是人物描寫、景物描寫還是場面描寫,也不管采用什么方法技巧,描寫都必須緊扣主題,為表現主題服務,不能為描寫而描寫。描寫的目的在于表現主題,要使描寫形象,就要抓住事物的特征進行描寫。結合這篇通訊的內部構成看,主題作為通訊的靈魂這一特質在描寫后愈加豐滿充實。特別是圍繞“國殤、軍恥、海軍痛”這一主題的描寫不僅在場面上、景物上、人物上都表現出入木三分的地步,更是使用了一些增強形象的修辭手法和一些具有感情色彩的形容詞,讓讀者感受到了客觀對象,喚起形象感、色彩感和音響感。
當讀到這篇作品介紹其采編過程時,我們可以知道甲午戰(zhàn)爭120周年海上祭奠儀式,萬眾矚目。人民海軍報社領導親自掛帥,帶領精干力量奔赴活動一線,爭分奪秒搜集第一手素材,認真觀察、全面采訪,在深入思考的基礎上,扭住關鍵細節(jié),迅速完成稿件。編輯部連夜發(fā)排,最終配以現場圖片在一版重要位置刊發(fā)。本篇稿件刊發(fā)后,因其深遠的意境、宏大的視角、詩意的文字和深刻的內涵,產生強烈反響,很多基層部隊官兵、一線部隊指揮員和媒體同行致電報社以及稿件作者,稱贊此稿寫出了回溯歷史、鏡鑒今朝的意義,寫出了當代軍人的強軍擔當,凝聚起了強國強軍的正能量。此稿經由當代海軍官方微信推送后,各大門戶網站、新聞客戶端、微信公眾號紛紛轉載,收獲了百萬級的閱讀點擊量,傳播效果顯著。
我們知道通訊作為消息的補充和配合,為了滿足受眾全面詳細了解新聞事實的需求而更加詳盡地反映了客觀事物,是消息的擴展。同時,除了需要用事實說話外,還強調形象性表現,強調用形象的事實說話。這篇通訊不僅做到了形象化,更是在意境把握上兼顧了文章本身意義上的宏大性和描述上的細致性。我們可以看到“脫帽,向血灑碧海的英雄致哀;戴帽,向矢志強軍的目標奮進。兩個甲子的時光,在軍帽一脫一戴之間倏然翻轉”?!昂?,已不是那片海;人,更不是那撥人。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在這里作者巧妙地把看似司空見慣的脫帽戴帽,結合歷史使命和現實擔當,寫出了深邃邈遠的意境,這樣的落腳顯得親切自然不生澀。在我們日常的寫作中往往會忽視一個問題,那就是如何把意義宏大的主題寫得不顯得高高在上,同時又不會落于泛泛而談,格調不高。我想這篇通訊做得還是很好的,尤其是在對特定場景的情感抒發(fā)上,適時發(fā)表得體議論,從而在文章的推進過程中,顯得步步為營,層層推進,也不會給讀者帶來閱讀上的阻滯感和拖沓感。
“遙想當年,這里曾經龍旗蔽日,桅檣如云,虎嘯鯨吞。甲午一役,號稱亞洲第一的北洋海軍,竟覆沒于此。成軍之地,葬身之所,留給民族一個百年傷口,至今依然讓人痛徹心扉?!边@一段的描寫,不得不說是文章的點睛之筆,其實整篇通訊的主旨意義就在于讓更多人銘記歷史,讓每一名軍人牢記強軍使命,獻身強軍事業(yè)。文章的最后更是把主旨意義直白清楚地表達了出來。而這樣一種做法并沒有顯得突兀和不合適,恰恰相反,給讀者的感覺更是整個文章意境和層次的再一次升華。因為全文整體的意境把握,主旨拿捏,語言運用都恰到好處,因而最后部分盡管看似顯得高大上許多,卻不會被讀者吐槽。
我們同時可以看到,全文的評論性文字頗見文字功底,我們知道通訊中的議論,是作者對通訊所報道事實直接發(fā)表意見,表明觀點和態(tài)度。它沒有完整的議論由論點、論據、論證等要素構成這么復雜。在報道新聞事實的同時,于關鍵之處偶爾融入作者的見解態(tài)度,畫龍點睛,虛實相映,釋疑解惑,只是一種少而精的點評。例如,“從鴉片戰(zhàn)爭到甲午戰(zhàn)爭,多少列強憑著堅船利炮,一次次轟開有海無防的孱弱國門?從林則徐、嚴復,到梁啟超、孫中山,多少志士仁人面海而立、苦苦思索?”“海防,簡簡單單兩個字,卻如一柄達摩克利斯之劍懸在中華民族頭頂。直至人民海軍的創(chuàng)立、發(fā)展、壯大,才在遼闊的中國海樹立起令敵膽寒的銅墻鐵壁。”作者用史用典的語言表達十分凝練自然,更多的時候這種歷史縱深感為文章中現實和歷史的交相輝映帶來了一抹亮色,尤其是史論結合部分,更是增加了文章的歷史厚重感和現實說服力。
“激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奏響,令人熱血沸騰。‘起來,不愿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筑成我們新的長城……’軍樂陣陣,歌聲雄壯,在海天間久久回蕩。”“我們的隊伍向太陽,腳踏著祖國的大地,背負著民族的希望……”“11時40分,軍樂隊奏響《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高唱著這“‘嗚——’沉郁悠長的汽笛拉響了,浸透著傷痛,如泣如訴,像在為那段悲戚的歷史哀鳴,似在為那些逝去的英雄詠嘆……”“‘嘭嘭嘭……’默哀完畢,19響震撼人心的炮聲依次響起,猶如120年前那場激烈海戰(zhàn)的歷史回響,叩擊著每一個人的胸口——”
首英雄戰(zhàn)歌,人民軍隊從勝利走向勝利,創(chuàng)造了無數輝煌?!蔽恼聵O為生動的一個部分就是巧妙地將開場的國歌和結束時的軍歌結合起來,相互呼應。伴隨著這種音韻美和內涵美,帶給讀者更為舒暢的閱讀體驗。一方面這一獨特的聽覺視角,給文章增添了更為深遠的立體感和現場感;另一方面,更是給讀者帶來了更多內心的共鳴和互動。
我們同時也要看到全文不可忽視的另一個亮點,就是文章中的采訪對象??梢钥吹贸鰜碜髡邔τ诎才琶總€采訪對象的發(fā)言順序、選取的發(fā)言內容都有很深的語言考究。采訪對象不僅層次豐富,更是在話語中表達了作者無法通過文字轉述傳達的信息和內涵,通過直接引述現場人物的話語,從一定程度上來說,是十分有助于增強文章的可讀性和可信性的。“‘為國捐軀的北洋將士,你們可以安息了……’吳勝利司令員的鏗鏘話語,堅定、深沉、雄渾,伴著海風傳播開來,是祭奠,是致敬,更是莊嚴的承諾和鄭重的宣示?!薄啊孜鐟?zhàn)爭是一本沉甸甸的歷史教科書?!瘏⒓泳慈鲺r花的遼寧艦大學生女兵張旗動情地說,‘這本書時刻告誡我們,國無精兵不立,有國無防,注定難逃侵略者的屠刀!’”“祭奠現場,還有來自鳳凰衛(wèi)視的記者張晨。多次與人民海軍親密接觸的他,始終關注著海軍的發(fā)展腳步?!畾q逢甲午,國恥猶痛,狼煙仍在?!麑㈢R頭對準新一代水兵,‘看著他們堅毅的眼神、剛毅的面龐,我心里特別踏實?!币环矫媸歉呒墝㈩I提綱挈領,把握全局的講話;另一方面,還有基層戰(zhàn)士和普通記者情真意切的心里話。我們在這種話語的層次感中找到了一種表述的平衡統一和內容的全面和諧。通過首長和基層戰(zhàn)士,軍內和軍外人士的話語傳遞出了一種舉國同殤,國家使命和民族復興的和諧統一。
另外,我們從這篇通訊的結構入手,也可以看出其分的段很多,并且每一段都很短,這樣的好處在于:有利于讀者閱讀,減輕讀者閱讀較長通訊時所帶來的倦怠感。此外,通訊結構的主要技巧在于波瀾起伏,這也是通訊布局的總體要求。
此外,情節(jié)也是這篇通訊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通訊要全面報道事實,就要全面反映事物的起源、發(fā)展、高潮、結局等完整的過程。因此,通訊必須反映情節(jié),并通過情節(jié)的展開表現主題。全文盡管只是在報道一個只有十分鐘的事情,但是因為意義重大,因而描寫濃墨重彩,過程講求情節(jié)起伏,文章不斷從一個又一個現場拉入歷史的畫卷,又從歷史長河走出,眺望不久的將來。這樣此起彼伏的時空變幻,給讀者帶來的是全新的全景式的心靈撞擊顯著的閱讀體驗。
綜上,我們對于這篇中國新聞作品獎的獲獎作品有了一個較為細致的把握。從這些特點中,我們更是加深了對于這一主題的寫作認識,同時也為今后的通訊寫作做了一個較為有益的鋪墊。
G212.2
A
1674-8883(2015)24-008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