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蕾
(吉林省洮南市黑水中心校 吉林洮南 137101)
讓作文走進生活
李文蕾
(吉林省洮南市黑水中心校 吉林洮南 137101)
習作來源于生活,生活是習作取之不盡的源泉,收集生活中的題材,通過真情實感表現(xiàn)生活,抒發(fā)胸臆,從而提高表達能力。
題材 情感 評改 表達
多年的語文教學實踐告訴我,語文回歸生活、回歸自然的腳步愈來愈進了,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我更深刻地感受到讓作文教學走進生活的重要性。
葉圣陶老先生說:“生活猶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流,泉源豐盈而不枯竭,溪流自然活潑潑地流個不歇。”習作,本來就存在于生活之中。但對學生而言,一些題材又似乎游離于生活之外,很難一把抓住它,充分表現(xiàn)它。再加上有時課本的習作內(nèi)容學生并不熟悉,做起文章來難度可想而知。這時,我們可以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靈活地、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引導學生走進生活。學生身臨其境,見景而思,生情于景,情景交融,往往可以事半功倍。在指導?春天來了?一文時,我?guī)ьI學生走出課堂,到野外采風:感受春天芳醇的氣息,觀察早春里一草一木的變化,哪怕是一棵嫩芽、一斷干枝、一撮泥土。摹寫它們的顏色、形狀、味道,暢想晚春時節(jié)的百花齊放、深秋時節(jié)的碩果累累,深刻體會“淺草才能沒馬蹄”、“千朵萬朵壓枝低”等詩句飽含的美妙意境。回到教室,同學們紛紛行動起來,筆下有了可寫的東西。
習作實踐中,鼓勵學生寫“我想寫”的內(nèi)容,說“我要這樣說的話”。融合進自己對生活的獨特感受和對理想人生的憧憬,避免人云亦云,不做無病呻吟。在辭藻和情感之間,我更注重真情的表達。葉圣陶先生曾說過:“作文不是生活的點綴,而是生活的必需,跟說話完全一個樣。”在指導《我們與周圍環(huán)境》一文時,我引導學生在調(diào)查了解家鄉(xiāng)居住條件、交通設施、生活水平明顯變化的同時,更深刻認識到人口增多、草原、森林銳減以及河流干涸對家鄉(xiāng)生產(chǎn)生活的重大影響。明確我們每個人都與周圍環(huán)境息息相關,愛護一草一木、節(jié)約每一滴水、把你知道的道理告訴身邊的人,就是在保護環(huán)境,同時也是在保護我們?nèi)祟愖约?。通過調(diào)查材料、組織材料,學生的個體情感、生活經(jīng)驗與理性認識鮮活地組織到一起,激發(fā)了他們學好語文和決心寫好作文的積極性,并對其思想發(fā)展、人生觀的確立產(chǎn)生深遠影響。
習作是從生活中抽取出來的,用抽象的思維和語言表達具體的生活片段和人生感悟。好的文章是寫出來的,更是改出來的?!拔恼虏粎挵倩馗摹保獌?nèi)化到學生的評改過程中。講評以學生為主,分組探究、合作嘗試,實現(xiàn)角色轉(zhuǎn)換。我的具體做法是:把學生分成若干組,每組3-4人,下發(fā)作文時,隨機交換,本人回避自己的作文。教師把本次作文的評改要求書寫到黑板上,學生對照評改。評改時,可以在作文本上批注,也可以和作者交流,分數(shù)實行等級制。在小組評改基礎上,擇優(yōu)秀者在全班評改。通過鑒別、賞析,充分挖掘作品的精華之處,并對不足進行有效地研討,學生相互交流個人見解,教師可通過追問、引導、啟發(fā),直到達到目的為止。教師的評改實行“雙評制”,既要評改作品本身,還要評價批改的學生,二者均要實事求是。一改過去那種學生寫了一本子,教師改了一籃子的做法。通過小組評議、平等交流、擇優(yōu)推舉等方式,學生學會了用審視的目光對待同學的“作品”,實現(xiàn)了個個參與、人人動手,促進了學生個性的生成和自主學習能力的發(fā)展。合作評改,讓每個學生在合作中都積極主動地擴展自己的學習空間,并把全體學生融成了一個整體,極大地滿足了全體學生的學習需要。學生能享有較多的學習自主權(quán),有更多的機會參與教學活動。使學生向會學、樂學、好學方面發(fā)展,有效地培養(yǎng)了學生的獨立能力和探索精神。
生活是每個人心中的一幅畫,天下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對于學生習作來說也是如此,每個學生也都會有自己的不同的感想,要讓他們在習作中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實踐,在次基礎上超越生活,善于想象,當然想象只有立足于生活,有了實踐體驗,才能創(chuàng)造出一個真實的想象世界。其實只要你用心生活,把周圍不會說話的事物看作是你的好朋友,那么你就一定會看到課桌在哭、椅子在笑;你就一定能聽到楊樹在唱歌,柳樹在起舞……從而說出真實感想。例如我曾經(jīng)組織學生寫過《地球媽媽在哭泣》一文。這個題目看起來很大,怎樣引導學生更好的把握寫作思路呢?因為學生有了生活的基礎,在生活中有了真切的感受,寫起這篇文章來就得心應手,覺得有許多話要說,還產(chǎn)生了許多的奇思妙想。有的學生寫到:我做了一個夢,在夢里地球媽媽哭著向我訴苦:“您看,我的衛(wèi)士——森林,幾乎被人類砍光了;我的血液——河流,也被工廠排出的廢水給污染了,變得又臭又渾濁;我的外衣——臭氧層也被破壞了……有的學生寫到地球媽媽說:“我是人類的母親,我想,人類應該會保護我、愛惜我的。可惜,人類辜負了我的愿望。你看他們將我的頭發(fā)——樹木砍伐了,使我失去了烏黑的頭發(fā);將我的身體——土地,給變成了垃圾場;你瞧瞧我的五官,有哪一個是完整的呀?嗚嗚嗚......”等等。讓人讀了感觸頗多。這樣他們就會覺得“真實”作文并不難,像生活中那樣容易,從而激發(fā)了學生的習作欲望,表達欲望。
總之,只要老師相信學生,尊重學生,敢于讓學生試一試,善于為每一個人提供成功的機會,再加以必要的啟發(fā)誘導,扎扎實實、持之以恒地訓練,學生的作文水平,就會產(chǎn)生質(zhì)的飛躍。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走進生活,讓我們看到了生活之源的“半畝方塘”和“天光云影”;走進生活,讓我們學會了觸摸感悟、體驗著生命賦予我們的平凡與感動。
[1].《小學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
[2].《作文點該法》李元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