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仝亞娜
這位美國教授對幸福的看法和我們有什么不同?
文 | 仝亞娜
果然是位美女教授??!當索尼婭登上講臺時,我登時覺得眼前一亮:黑色深V連衣裙,波浪般的披肩長發(fā),透著一股知性之美。如果不是特意說明,真的一點兒也看不出她剛剛結(jié)束了長達十幾個小時的飛行,直接從機場趕來。
對索尼婭的這次采訪,我還是挺期待的。不只因為她是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美女教授”,頭頂著哈佛大學學士、斯坦福大學博士的光環(huán),更重要的是,我對她的研究領(lǐng)域很感興趣。在過去的20多年里,索尼婭·柳博米爾斯基(Sonja Lyubomirsky)一直專注于“幸福”這一課題,并獲得了多項世界級贊譽,可算是該領(lǐng)域的全球權(quán)威專家了。
那么,這位美國教授是怎樣看待幸福的?她的研究方法及結(jié)論和我們有什么不同?帶著這樣的好奇心,我比約定的時間早到了一些,先聆聽了她在天下女人國際論壇上的演講,并在論壇結(jié)束后進行了訪談。不得不說,和她的交流雖無猛料,卻能觸動我心,分享如下。
在過去的2 0多年里,索尼婭·柳博米爾斯基(S o n j a Lyubomirsky)一直專注于“幸?!边@一課題,并獲得了多項世界級贊譽,可算是該領(lǐng)域的全球權(quán)威專家了。
在演講中,索尼婭提出了“幸福到底重不重要(Is happiness important)”的問題,以及為了研究幸福的重要性曾經(jīng)做過一系列的試驗。
說實話,剛開始的時候呢,我是不解的:這還用得著問嗎?幸福當然重要了!且看近些年來,神州大地上彌漫著一股追求幸福的浪潮——想想央視那個著名的提問,你懂的。物質(zhì)豐裕之后要更加關(guān)注心靈,這也沒什么錯。我好奇的是,為什么我們談?wù)撔腋r,往往將幸福的重要性視為理所當然,而沒有像索尼婭那樣追問:幸福到底重不重要?為什么重要?有多重要?
我猜測,可能的原因之一大概是:成長背景的差異,不同的社會文化,不同的哲學底蘊。人應(yīng)該樂觀還是悲觀?人生是幸福享樂還是苦難修行?當我們不假思索地選擇其一作為答案時,西方人對此的思考更加多維。比如,叔本華曾對人生的本質(zhì)進行了大篇幅的論述,他認為快樂是短暫的,痛苦是永恒的;仔細想來,薩特的存在即合理其實隱藏著對人生之荒謬與虛無的調(diào)侃;就連身為管理學家的德魯克也曾表示,所謂的完美世界是不存在的,為了現(xiàn)代社會的正常運轉(zhuǎn),我們不得不放棄人與人之間親密無間的幻想,允許適度的獨立甚至冷漠。
在這種社會文化背景中,對“幸福到底重要嗎”的研究才更有價值——索尼婭是獲得美國心理衛(wèi)生研究院常年撥款支持的(很難想象一個將幸福理所當然視為人生要務(wù)的社會,能允許該課題的長期立項)。而她的一些實證結(jié)果也相當有趣,比如,幸福的人身體更健康,更不容易出車禍;21歲時感覺幸福的女生更容易在27歲前結(jié)婚,52歲時家庭會更加圓滿等。
關(guān)于“幸福是什么”,我們有許多美文,相信你和我一樣,從小到大也看過不少。但索尼婭居然對此一筆帶過,沒有做多少追問、研究。她認為,大多數(shù)人并不需要知道幸福的定義是什么,因為我們本能地就會知道自己是否幸福。所以,她傾向于使用“主觀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這個術(shù)語,并設(shè)計了簡潔的“主觀幸福感量化表”。(參見她的書《幸福有方法》。)
“您做研究時,如何確定一個人是不是幸福呢?”有人提問。
“直接問他?!彼髂釈I回答?!靶腋8杏芍饔^意識決定,屬于個人觀念的范疇。除了你自己,沒有人知道你到底幸福不幸福?!?/p>
其實,亞里士多德也有過類似的表述,大概意思是,不同的人,追求幸福的方法和手段也不盡相同,這就決定了每個人不同的生活模式。而我們之所以追問“幸福是什么”,或許潛意識是希望有個標準答案,可以對號入座,進行打分。悲催的是,這就導致了我們的幸福是社會化的、趨同的。想想吧!提起幸福,許多人腦海里是不是會浮現(xiàn)被普遍認可的幸福模板,比如,一家三口在相框里傻樂,再比如,豪車游艇海景別墅,恩,還有高富帥和白富美……當一個人符合上述條件時,我們會自然而然地將其歸入幸福的隊列;反之亦然。
不同的人,追求幸福的方法和手段也不盡相同,這就決定了每個人不同的生活模式。
想象一下,如果我們照此設(shè)計“幸福感量化表”,有沒有可能是這樣的:1、在哪兒上學?排名第幾?2、生日派對在哪兒辦的?暑假出國旅行了嗎?3、什么職業(yè)?年薪多少?(22歲以上)4、有房嗎?什么位置?有車嗎?是豪車嗎?5、結(jié)婚了嗎?有孩子了嗎?(30以上)6、孩子上大學了嗎?出國深造了嗎?(50歲以上)7、退休金多少?兒女在哪兒工作?有孫子嗎?(60歲以上)……
對自己的力作《幸福有方法》(The How of Happiness),索尼婭非常自豪,她說,這本書確實在美國賣得很好,自2007年出版以來,銷量一直在上升,因為大家口口相傳,口碑好。在書的前言中,索尼婭高調(diào)聲明,自己是一名科研人員,不是臨床醫(yī)生更不是勵志大師,此書的閃光點是以科學為依據(jù),涉及的提升幸福的方法是她和眾多心理學家的研究成果(她可能不知道,這本書在中國是歸屬“職場勵志”類的)。
盡管我對某些試驗結(jié)果持保留態(tài)度,但負責任的說,這的確不是一本心靈雞湯,它不是要將你從水深火熱中拯救出來,而是告訴你現(xiàn)有的幸福感是可以提升的——如果你愿意付出努力嘗試的話。她不是告訴你一個答案,而是提供一種可能。雖然她給出了12種提升幸福的行動,但絲毫沒有強迫人的傾向,比如“要想幸福就得這么做否則你就得不到”之類的。相反,她理解并尊重個體的差異化,建議選擇那些符合你的優(yōu)勢、符合生活方式和價值觀的方法。她甚至說,即使你對其中的某些幸福行動不感興趣也沒關(guān)系,不用擔心幸福從此離你而去。事實上,積極心理學的奠基人之一克里斯·彼得森就常常寫不出感謝信,雖然表達感恩是一種功能強大的提高幸福的行動。
如果說有什么是索尼婭所堅持的話,那大概隱藏在她對書名的選擇和解釋中。她寫道,《韋氏詞典》中對How的定義很多,排在前三的如下:1、用什么方法(或手段);2、指原因,為什么;3、意義何在:達到什么程度。書名中的How涵蓋了以上三種意思,也就是說,僅僅知道提升幸福的方法是不夠的,了解這些方法之所以起作用的深層原因同樣重要,只有這樣,你才能深深信賴它,并以最佳的方式運用它們?!@似乎已經(jīng)超出了幸福的范疇。